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干梗死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资料.结果 62例患者平均年龄71.7±23.23岁;危险因素有高血压56例(90.32%),糖尿病40例(64.52%),冠心病40例(64.52%);常见症状为眩晕36例(58.06%)、肢体无力32例(51.61%)、肢体麻木30例(48.39%);头MRI检查发病部位依次为桥脑38例(61.29%),延髓16例(25.81%),中脑8例(12.9%).梗死灶直径〈0.5cm 36例(58.06%),0.5~1.0cm 16例(25.81%),〉1.0cm 10例(16.13%).结论 脑干梗死常见于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老年人,常见临床症状是眩晕、肢体无力,常见发病部位是桥脑,但部分病人症状不典型,临床表现多样,严重时死亡,轻症病人可以无神经定位体征,部分病人临床表现酷似大脑半球病变,容易混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制定的血管性眩晕和头晕的诊断标准。分类中包括由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孤立性迷路梗死/出血和椎动脉压迫综合征引起的眩晕/头晕。眩晕和头晕是后循环卒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血管性眩晕/头晕可能是急性持续性(≥24 h)或短暂性(数分钟至<24 h)发作。对于出现急性前庭症状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包括中枢性HINTS体征(头脉冲试验正常、方向改变的凝视诱发性眼震或明显的眼球反向偏斜)的患者,尤其是伴有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应该考虑血管性眩晕/头晕的诊断。尽管孤立性迷路梗死尚无确诊方法,但在卒中风险增加的患者中应该考虑,如果急性单侧前庭功能丧失同时伴有或在随后的30 d内出现小脑前下动脉区域的缺血性卒中,则可以推测为孤立性迷路梗死。对于椎动脉压迫综合征的诊断,常需要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其血管受损的影像学或超声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眩晕是急诊内科的常见病,患者就诊时常表现症状急重,但体检多无重要阳性体征.患者及家人心情较紧张,希望能尽快治愈,而传统治疗方法往往起效较慢.我们于2000年3月至2003年9月使用利多卡因合用丹参治疗眩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脑干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至2016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65例急性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结果。分析比较脑干梗死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血管病变特点。结果①脑干梗死的最常见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83. 03%)、吸烟(55. 76%)、糖尿病(50. 91%)、高脂血症(50. 30%)和饮酒史(47. 88%)。各项危险因素在不同梗死部位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②脑干梗死常见症状和体征依次为肢体无力(69. 70%)、头晕/眩晕(58. 79%)、感觉障碍(41. 82%)、共济失调(35. 15%)和构音障碍(34. 55%)。③脑干梗死多发于脑桥(73. 94%),其次为延髓(10. 91%)、中脑(4. 85%);合并脑干外多病灶患者占10. 91%。④头颈部CTA结果显示,165例患者中,椎动脉狭窄患者79例,占47. 88%;基底动脉狭窄患者13例,占7. 88%;椎动脉发育不良患者30例,占18. 18%。不同梗死部位患者椎动脉狭窄及椎动脉发育不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在不同梗死部位患者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脑干梗死最易发生于脑桥,其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脑干不同部位梗死的患者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不典型脑干梗死1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不典型脑干梗死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点,探讨其诊断特点与误诊原因。方法经MRI证实的脑干梗死40例,选择其中检查前未确诊或诊断有误的16例,就其病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体征进行分析,并与头颅CT及MRI对照,分析探讨不典型脑干梗死的特点。结果误诊病例多为桥脑梗死,多有卒中危险因素,部分病例有前驱症状,体征多样化,均无典型交叉瘫等脑干症状和体征。结论部分脑干梗死患者可无典型症状体征,在没有特殊确诊手段的情况下,诊断时要考虑到脑干病变的可能性,尽快完善MRI检查。  相似文献   

6.
狄建忠  郑起  顾雯烨 《新医学》2005,36(11):660-660,679
笔者对7例经手术治疗的少见原因所致的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5例的病因为小肠低度恶性间质瘤,1例为小肠血管畸形,1例为十二指肠憩室.5例因生命体征平稳,先行辅助检查明确病变部位,然后予手术治疗.2例因生命体征不平稳即行手术探查并明确诊断,所有患者均治愈,均无并发症.少见原因所致的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治较困难,及时、合理处理有助于抢救的成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非系统性眩晕临床误诊原因,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3月急诊科误诊为系统性眩晕的非系统性眩晕患者23例,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随访,综合确定最终诊断。结果在23例非系统性眩晕患者中,误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12例,颈椎病8例,梅尼埃病1例,位置性眩晕2例。最后确诊上消化道出血3例,宫外孕2例,三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双硫伦样反应2例,水电解质紊乱3例,肾功能衰竭2例,低血糖2例,心肌梗死3例,眼部疾病2例,重度贫血2例,肝癌结节破裂1例。结论非系统性眩晕患者病情重,诊断难度大,涉及知识面广,临床在诊断系统性眩晕时一定要先排除非系统性眩晕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TCD对头晕或眩晕患者脑血管病变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神经科门诊头晕或眩晕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发生频率,以及狭窄血管的分布情况,探讨导致头晕或眩晕的动脉狭窄原因。方法对2001年1月~2001年12月神经科门诊筛选主诉为头晕或眩晕,且无其他神经系统局灶体征者1676例。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颅内Willis环及颅外颈部血管。结果(1)202例有脑血管的狭窄,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202/1676(12.10%)。其中,单纯颈动脉系统血管病变的发生率45.05%,高于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32.18%(P<0.01);(2)椎动脉狭窄者占11.88%,其中,单侧椎动脉病变占79.167%,左右无明显差别;3.锁骨下动脉狭窄者占32.673%,其中伴盗血综合征者为28.79%。结论临床上不能仅仅简单的把单纯头晕或眩晕患者诊断为功能性疾病或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肾梗死(ARI)的临床病例特点、治疗方法和效果,探讨ARI的病因及诊疗策略。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在急诊诊断为ARI的3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和预后等资料。结果 32例患者引起ARI的病因主要为:恶性肿瘤史(18.7%)、动脉粥样硬化(15.6%)和心脏性因素(9.4%);最常见的部位为左肾上极;最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是腰痛(84.4%)和肾区叩痛(93.8%);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异常是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升高(71.9%),血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71.9%),蛋白尿(75.0%),尿潜血(65.6%)。32例患者均具有典型的ARI的腹部增强CT表现,从初诊到腹部增强CT检查确诊ARI的平均时间为(6.34±4.55)h。所有患者均接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和(或)介入治疗,全部患者出院时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结论 ARI无明确病因,由于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极易误诊。早期诊断依赖及时的腹部增强CT检查。抗凝治疗和(或)介入治疗对患者均可获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96例,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周围性眩晕组62例与中枢性眩晕组34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颈椎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观察患者自发性发作、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和听力减退等临床症状,采用眩晕评估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眩晕程度;观察中枢性眩晕组患者血管有无发生狭窄、发育不良、非自然扭曲以及闭塞,并统计血管狭窄发生率及发生部位。结果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既往病史中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 0. 05),但2组间糖尿病、颈椎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中枢性眩晕组自发性发作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 0. 05); 2组间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的发生率以及眩晕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发生血管病变63处,其中1例患者未发现血管病变,对重度狭窄患者置入支架后,眩晕症均未复发;各主要血管均存在血管病变,其中椎动脉(44. 44%)占比最高,其次为颈颈内动脉(36. 51%),基底动脉(1. 59%)和大脑前动脉(1. 59%)均较低;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程度不同,其中狭窄50%(31. 75%)和非自然扭曲(31. 75%)占比最高,其次为狭窄≥50%或闭塞(22. 22%),发育不良(14. 29%)最低。结论仅通过临床症状很难准确判断孤立性眩晕的发生原因,医师应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分析,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术(DSA)影像学诊断,以明确患者发生眩晕的原因,从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1.
眩晕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它是机体对于空间关系的定向感觉障碍或平衡感觉障碍,是一种运动幻觉,临床上可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与非前庭系统性眩晕[1].近年发病率逐渐增高,为急诊常见病之一.患者眩晕难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作者在临床上使用苯海拉明静脉滴注对于缓解其急性症状疗效明显,见效快.2003年3月至2006 年10月,以本院急诊收治的眩晕患者200例作为观察对象,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耳穴埋豆结合情志护理对颈性眩晕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颈性眩晕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不同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2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进行临床上常规的标准治疗方案治疗及常规的综合性护理,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耳穴埋豆和情志护理,治疗疗程均为20 d.观察和分析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 2组患者经过临床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有所改善,治疗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耳穴埋豆结合情志护理治疗颈性眩晕病简便易行,同时对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能有效地减少临床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而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青年人颈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8例青年人颈性眩晕患者采用几种手法推拿合并颈椎牵引施治,并观察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结果:68例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治疗24例,显效30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5.6%,显效率为79.4%。结论:推拿手法治疗颈性眩晕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干梗死延误诊断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相关的原因及对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收治160例脑干梗死患者,对入院时诊断不明的3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干梗死入院时诊断不明患者中,以头晕或眩晕(35.48%)和头痛(19.35%)作为首发症状者居多,二者合计达54.83%;在初步考虑的疾病中,以多发脑梗死(45.16%)和基底核梗死(22.58%)居多,二者合计达67.74%;本文以MRI诊断为金标准,对比CT检查,CT的阳性检出率明显低于MRI(45.16%vs100%,P<0.01)。结论早期行MRI检查可提高脑干梗死的确诊率,减少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15.
延髓背外侧综合征35例临床与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键  黄帆 《新医学》2005,36(5):274-275
目的:总结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影像学改变,并探讨头部CT及磁共振检查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5例延髓背外侧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影像学改变进行分析。结果:延髓背外侧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眩晕或头晕,共32例(91%),软腭麻痹、咽反射消失26例(74%),恶心、呕吐22例(63%),交叉性感觉障碍28例(80%),同侧霍纳综合征24例(69%),同侧肢体共济失调22例(63%)。且有病例出现锥体束受累体征,如6例有对侧轻度偏瘫,10例巴宾斯基征阳性。35例头颅CT检查均未发现延髓病变;30例头部磁共振显示右侧延髓梗死16例(53%),左侧延髓梗死10例(33%),合并同侧桥脑梗死2例(7%)、合并同侧小脑梗死3例(8%)。结论:延髓背外侧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眩晕或头晕、软腭麻痹、咽反射消失、恶心、呕吐、交叉性感觉障碍等,且有锥体束受累体征,提示不典型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可累及锥体束,磁共振有助于其诊断,但在病灶检出上仍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6.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在现代医学中其发病机制复杂,可为原发性或继发性疾病,常常与高血压、低血压、梅尼埃病、颈椎病、神经衰弱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在中医学中早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痰则不作眩"的病机观点,为后世从"风痰"论治眩晕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就"风痰"致病因素,分析眩晕相关经络的相互关系、探讨针刺治疗眩晕的选穴规律,以明确眩晕从风痰论治的机制,进一步为临床针刺治疗眩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急性单侧前庭病(AUVP)的诊断标准,即以往被称为“前庭神经炎”的同义词,由Bárány协会前庭疾病分类委员会定义。AUVP表现为急性前庭综合征,由于急性单侧外周前庭功能丧失,而无急性中枢或急性听神经症状或体征的证据。这意味着AUVP的诊断是依赖于患者的病史、床边检查以及必要时实验室评估。其主要症状为急性或少见的亚急性发作的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伴有不稳、恶心/呕吐和(或)振动幻视;主要的临床体征为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即眼震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眼震轨迹与所累及的半规管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委员会将诊断标准划分为四类:①“急性单侧前庭病”;②“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③“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④“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具体诊断标准如下:“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中重度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即急性前庭综合征),症状持续至少24小时;②自发性前庭外周性眼震,其轨迹与受累的半规管传入相一致,一般为水平-扭转,方向固定,去除固视时眼震增强;③存在与自发眼震快相相反的一侧前庭-眼反射(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④没有证据表明存在急性中枢神经、耳科或听力学症状;⑤无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即无中枢眼动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特别是无明显的眼反向偏斜,无凝视诱发性眼震,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⑥不能用其他疾病更好地解释。“进展中的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持续旋转或非旋转性眩晕,症状持续时间超过3小时,但患者就诊时症状持续时间尚未达到24小时;②~⑥如上所述。这一类别有助于区分急性中枢性前庭综合征,启动特定的治疗,并将患者纳入临床研究。“很可能的急性单侧前庭病”:与AUVP相同,但单侧VOR受损未被清楚观察或记录到。“既往急性单侧前庭病”:①有持续至少24小时的急性或亚急性眩晕史,且眩晕强度逐渐缓解;②无伴发急性听神经或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病史;③存在单侧VOR功能减弱的明确证据;④无伴发急性中枢神经体征史,即无中枢眼动体征或中枢前庭神经体征,无急性听力学或耳科体征;⑤不能用另一种疾病更好地解释。这类诊断亦包括那些有单侧外周前庭受损证据、急性前庭综合征病史且在急性期之后前庭功能检查已恢复的患者。需要注意的是,AUVP无金标准检查手段。因此,它的诊断需要排除中枢病变和各种其他外周前庭疾病。最后,本文将讨论AUVP的其他方面,如病因学、病理生理学和与分类标准直接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不典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探讨其临床特点与误诊原因。方法:对27例无典型症状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干梗塞的病因与常见脑梗死基本相同,脑干梗死的症状复杂多样,表现眩晕、呕吐、复视、面部麻木及饮水呛咳、行走不稳等,仅少数出现交叉体征。结论:高血压病为脑干梗死的主要病因,无典型临床表现的脑干梗死居多,磁共振成像(MRI)对于脑干病变的诊断价值优于CT,早期行MRI检查可提高确诊率。  相似文献   

19.
貌似幕上病变的脑干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拟为幕上病变的脑干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选拟为幕上病变的脑干梗死病例 31例,对其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貌似幕上病变的脑干梗死有27例(占87%)为桥脑梗 死,且都表现为纯运动性偏瘫。结论:表现为纯运动性偏瘫的桥脑梗死易误诊为幕上病变,头颅MRI检查对脑干 梗死的明确诊断有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耳穴埋针联合穴位敷贴对缓解气血亏虚型前庭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收治于上海市宝山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耳鼻咽喉科的80例气血亏虚型前庭性眩晕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耳穴埋针联合穴位敷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听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眩晕症状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高于对照组的65.0%(P<0.05);听力阈值为(23.03±6.96)dB,低于对照组的(32.96±7.56)dB(P<0.05).随访3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的眩晕再次发生率为55.0%,对照组眩晕复发率为6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眩晕复发率为30.0%,低于对照组的52.5%(P<0.05).两组患者均未产生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耳穴埋针联合穴位敷贴可有效减轻气血亏虚型前庭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善其听力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