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时血清及胃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8(IL-8)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水平,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夹心法分别检测HP阳性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的IL-8,TNF-a的水平.结果 HP感染程度越严重者,胃黏膜组织中IL-8,TNF-a水平越高,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性意义(P<0.05).HP根除后血清、胃黏膜组织中IL-8,TNF-a水平明显下降,与根徐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8,TNF-a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且参与了胃黏膜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脾胃培元散贴敷加红外线治疗仪照射对慢性胃炎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65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3例。2组均予常规用抗HP治疗加胃黏膜保护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取脾胃培元散贴敷中脘或神阙穴,予红外线治疗仪加热治疗。10d为1个疗程并观察疗效。结果:①2组治疗前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②观察组患者自感主症改善时间显著减少;③观察组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为72.73%,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脾胃培元散贴敷加红外线治疗仪照射治疗慢性胃炎,能发挥药物的最大效能,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康法对免疫抑制大鼠模型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及T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将40只健康SD大鼠(雄性)体重200~250 g,完全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康复组、针康组、针刺组,每组8只.除正常组和模型组外,其他各组分别给予针刺或康复治疗,每天1次,治疗10 d后,取大鼠血清.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IL-4含量及外周血CD<'+><,4>T细胞和CD<'+><,8>T细胞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血清IL-4水平升高,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康复治疗和针康法都可降低免疫抑制大鼠血清IL-4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大鼠CD<'+><,4>T细胞水平下降,与正常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针刺和康复治疗后,针刺组和针康组大鼠外周血CD<'+><,4>T细胞水平明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各组CF<'+><,8>T细胞水平于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康法能降低大鼠血清中IL-4的含量,显著提高免疫抑制大鼠低下的CD<'+><,4>T细胞水平,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脾胃培元散穴位贴敷辅助治疗慢性胃炎的观察与护理,评价疗效。方法将54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各27例,对照组仅给予西医制酸、保护胃黏膜、根除幽门螺杆菌等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脾胃培元散穴位贴敷,1周后观察2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在愈显率、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胃培元散穴位贴敷对慢性胃炎病人具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种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疾病中HP感染与胃黏膜白细胞介素-8(IL-8),胃液表皮生长因子(EGF)含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放射免疫方法检测86例HP感染与34例非感染患者胃黏膜组织上清液中的IL-8及胃液中EGF的含量,比较其差异性。HP阳性患者予HP根除治疗后观察IL-8及EGF含量的变化。结果120例患者中,HP感染86例,其胃黏膜IL-8含量明显高于非HP感染者(P<0.01),而胃液中EGF含量HP阳性组明显低于HP阴性组,在HP阳性组中,DU组、GU组、CAG组、CGS组IL-8含量高于正常组织组,前四者中DU组含量最高,EGF含量溃疡组低于慢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低于非萎缩性胃炎组,根除HP后,IL-8含量较均较前明显下降而EGF含量明显升高。结论HP感染可诱导胃黏膜合成释放IL-8,IL-8可能参与了HP相关性胃黏膜损伤机制,而EGF含量的降低可能是胃炎、消化性溃疡形成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中药外敷治疗中风后肩痛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白介素-1β(IL-1β)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0月本院中风后肩痛患者90例,随机分3组,各30例。3组均行基础康复治疗,针刺组选取患侧肩髃、肩髎、肩前、肩贞、阿是穴并配以循经远端取穴;中药外敷组将调好的药膏敷于患侧肩关节并配合TDP照射治疗;针药组予针刺(同针刺组)结合中药外敷疗法(同针药外敷组)。各组治疗均1次/d,每次30min,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比较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肩关节功能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患者血清IL-1β含量变化。结果:3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显著增高(P<0.05),血清IL-1β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针药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增高幅度大于针刺组及中药外敷组(P<0.01),血清IL-1β含量降低幅度大于针刺组及中药外敷组(P<0.01),针刺组及中药外敷组各指标改善幅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产生全身性或局部不良反应。结论:与针刺及中药外敷疗法相比,针药联合疗法能显著改善中风后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改善患者活动能力,可降低患者血清IL-1β水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原高寒环境对大鼠胃黏膜及大鼠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NO表达的影响。方法 SD雄性大鼠43只,随机分成高原环境组、高原高寒环境组与对照组,观察胃黏膜变化并测定大鼠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NO表达水平。结果高原环境组与高原高寒环境组大鼠胃黏膜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与对照组比大鼠血清胃黏膜组织中NO表达水平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高原高寒环境组与高原环境组大鼠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NO表达水平比较也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原高寒环境对大鼠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NO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时血清及胃黏膜组织中白细胞介素(IL-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夹心法分别检测了HP阳性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的IL-8、TNF-α的水平。结果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程度越严重者,胃黏膜组织中IL-8、TNF-α水平越高,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HP根除后血清、胃黏膜组织中IL-8、TNF-α水平水平明显下降,与根除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L-8、TNF-α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且参与了胃黏膜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9.
胃黏膜IL-8、G-CSF含量的变化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晓  翁志华  贺立  刘雯  蒋才有 《医学临床研究》2005,22(12):1665-1667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HP)与胃黏膜白细胞介素(IL-8)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相关胃炎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测定47例HP阳性和27例HP阴性的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IL-8、G-CSF的含量,其中HP阳性27例治疗4周后复查。[结果]HP感染时胃黏膜IL-8、G-CSF含量较HP阴性者高,其含量增高与炎症活动度,严重程度及溃疡有相关性。HP清除后胃黏膜IL-8、G-CSF含量降低(P〈0.01)。【结论】HP感染可以诱导胃黏膜炎症细胞合成和释放IL-8及G-CSF,它们可能在HP相关性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是引起炎症以及进一步病理损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大鼠胃液pH值、胃黏膜壁细胞超微结构及血清中一氧化氮(NO)含量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及激光穴位组。通过给予水杨酸钠、酒精灌胃并结合禁食禁水、跑步劳累等干预将模型组、药物组、针刺组及激光穴位组大鼠制成CAG动物模型。确认造模成功后,药物组、针刺组及激光穴位组大鼠分别给予药物(如延参健胃胶囊、康复新液灌注)、针刺、激光穴位照射干预。于治疗14d后断头取血,采集稀释胃液及部分胃组织;利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血清中NO含量,采用酸度计测定胃液pH值,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胃黏膜超微结构变化。 结果模型组大鼠胃液pH值、血清中NO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其壁细胞胞膜结构缺失、部分溶解,线粒体肿胀。药物、针刺足三里穴及激光照射足三里穴均能降低胃液pH值及血清中NO含量,并且以激光穴位组胃液pH值及血清中NO含量的改善情况尤为显著,与模型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壁细胞胞膜结构完整,胞浆细胞器基本恢复正常。 结论激光照射足三里穴能促进CAG大鼠壁细胞结构及功能恢复,提高胃酸分泌并降低血清NO水平,对缓解CAG病情具有较好疗效,该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脾胃培元灌肠方对TNBs致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作用及对血清CRP水平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灌肠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采用TNBs/乙醇法复制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UC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后,空白组及模型组分别予生理盐水3m L灌肠,灌肠组予同等体积的脾胃培元灌肠方灌肠,连续灌肠15天后处死,观察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并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CRP水平。结果:灌肠组大鼠结肠大体形态学及组织病理均有明显改善,同时血清CRP水平也明显降低(与模型组比较P0.05)。结论:脾胃培元灌肠方对TNBs/乙醇法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有较好的疗效。表明降低血清CRP水平及促进肠黏膜修复可能是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哮喘平冲剂对哮喘大鼠血清TNF-a和IL-12水平的影响,探讨哮喘平冲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部分作用机制。方法:以卵蛋白致敏并吸入激发法制备大鼠哮喘模型,哮喘平冲剂组从激发成功后开始给药治疗,治疗2周后处死大鼠,观察各组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和白细胞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治疗组大鼠哮喘症状有明显改变,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大鼠可上调血清中IL-12水平并下调TNF-a水平。其中尤其以C组最为明显。结论:哮喘平冲剂治疗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机制与纠正IL-12与TNF-a的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胃经(穴)对应激性胃溃疡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激酶C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7/12在湖南中医药大学针灸基础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SD大鼠6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溃疡血清组穴12只雪、胃经血清组穴12只,取穴:四白、梁门、足三里雪和胆经血清组穴12只,取穴:阳白、日月、阳陵泉雪、胃经血清 PD153035组穴12只雪和胆经血清 PD153035组穴12只雪。采用水浸束缚法制作胃溃疡动物模型。电针刺激用G6805型电针仪,疏密波,电针频率疏波4Hz,密波20Hz,强度以肌肉或针柄微颤为度,电针时间30min。利用链霉蛋白酶消化法分离胃黏膜细胞,分别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PD153035和血清孵育胃黏膜细胞,应用同位素掺入法检测蛋白激酶C活性。结果:纳入动物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溃疡血清组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激酶C有少量表达眼(29.16±30.94)nkat/g演;胃经血清组和胆经血清组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激酶C呈现较强上增性表达,其中胃经血清组大鼠上增性表达特别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眼分别为(114.92±65.61),(36.47±27.54)nkat/g,P<0.01演;胃经血清 PD153035组和胆经血清 PD153035组大鼠胃黏膜细胞蛋白激酶C可见微弱表达眼分别为(17.39±23.39),(23.44±14.42)nkat/g演,胃经血清组与胃经血清 PD153035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穴P<0.01雪。结论:针刺能刺激大鼠胃黏膜细胞信号转导通路中蛋白激酶C的活化,并且存在经脉-脏腑的特异性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头翁汤加减味煎剂、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治疗急性放射性直肠炎大鼠的作用效果。方法雌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白头翁汤加减味煎剂组(中药组)和思密达混合液组(西药组),各10只;空白组不造模,对照组、中药组与西药组制成急性放射性直肠炎模型,并分别于造模后第2天给予生理盐水注射液、白头翁汤加减味煎剂、思密达混合液保留灌肠,2mL/次,1次/d;观察各组一般征象并评分,并于灌肠后第8,14天分别解剖部分大鼠,观察直肠组织病理学及血清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IL-8水平。结果灌肠后1~7d,中药组、西药组一般征象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8~14d中药组低于西药组(P<0.05);中药组血清IL-6,IL-8低于对照组和西药组(P<0.05),且直肠组织病理表现较对照组、西药组明显改善。结论白头翁汤加减味煎剂灌肠可改善放射性直肠炎大鼠改善直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 OMT)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血清TNF-a和IL-10的作用及其意义. 方法选择标准Wistar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SO n=32)、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组(ANP n=32)和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OMT处理组(ANP OMT n=32), 以牛磺胆酸钠复制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模型, OMT用药方法为胰管内给予牛磺胆酸钠后15min腹腔内注射给药50mg/(kg·h),共3次.动态观察同组不同时间,不同组同时间的血清TNF-a和IL-10含量变化. 结果在4、8、12h和16h的血清TNF-a和 IL-10 (ANP组IL-10除16h外), ANP组和ANP OMT组均显著高于SO组(P<0.01/P<0.05), 且在ANP和ANP OMT组TNF-a随病程进展而升高(P<0.05),在ANP组IL-10水平随病程进展降低(P<0.05),而在ANP OMT组IL-10水平随病程进展增高(P<0.05).在相同时段TNF-a水平在ANP组显著高于ANP OMT组(P<0.01),而IL-10水平(除4h组无差异外)ANP OMT组显著高于ANP组(P<0.05/0.01). 结论 TNF-a和IL-10参与了大鼠ANP的病理过程,OMT可减少促炎细胞因子TNF-a的产生,上调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负调控作用,有助于减轻ANP时炎性细胞因子瀑布样级联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脾胃培元散结合系统化健康教育在慢性胃炎护理中的作用。方法:据脾胃培元散结合系统化教育的执行前后,将40例慢性胃炎患者分为2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方法,试验组为脾胃培元散结合系统化教育组,比较2组患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接受健康教育效果及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脾胃培元散结合系统化教育有利于增加慢性胃炎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提高健康教育效果和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白细胞介素(IL)-17和IL-8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3例慢性胃炎,19例淋巴细胞性胃炎,17例胃MALT淋巴瘤,另外14例经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IL-17和IL-8的表达情况。在病变典型处用显微测微尺随机计数单位面积组织内的阳性细胞数,连续计数5个高倍视野(HP×400)。结果胃MALT淋巴瘤组IL-17和IL-8高于胃MALT淋巴瘤根治组,(16.2±3.3)IL-17cells/HP vs(12.8±2.5)IL-17cells/HP;(21.8±4.6)IL-8cells/HP vs(18.9±2.7)IL-8cells/HP(P<0.05)。淋巴细胞性胃炎组和胃MALT淋巴瘤组IL-17和IL-8高于慢性胃炎组,(14.7±3.6)IL-17cells/HP,(16.2±3.3)IL-17cells/HP vs(11.9±2.4)IL-17cells/HP;(21.0±4.7)IL-8cells/HP,(21.8±4.6)IL-8cells/HP vs(14.4±4.6)IL-8cells/HP(P<0.05)。各组中IL-17和IL-8的阳性表达细胞数均呈正相关性。结论IL-17和IL-8在淋巴细胞性胃炎和胃MALT淋巴瘤组中表达水平增加,可能在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小鼠脑缺血后脑损伤功能恢复和炎性因子产物的病理变化,观察针康法对脑缺血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标志物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康法调控缺血性脑血管病炎性因子释放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9只小鼠作为假手术组,36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针刺组、康复组及针康组。针刺组术后24h予头穴丛刺治疗,康复组术后24h予跑台训练,针康组术后24h予跑台+循序渐进电动跑台训练,一次/天,共14天。于脑缺血后3d、7d、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6及IL-10的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血清IL-6、IL-10水平均显著上升(P0.05)。与模型组相比,针康组血清IL-6、IL-10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m NSS评分降低(P0.05)。结论:针康法能够下调小鼠脑缺血后血清中IL-6、IL-10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9.
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内囊出血大鼠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大鼠内囊出血致胃黏膜损伤的内在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A)组、内囊出血(B)组、假手术(C)组、内囊出血 电针(D)组、假手术 电针(E)组,每组8只。将大鼠尾部血缓慢注射入左侧内囊后肢内建立大鼠内囊出血模型,利用G6805-A电针仪对大鼠进行针刺干预。采用放免分析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浆ET的含量,用生化法测定NO和MDA的含量,并按照Guth标准计算各组溃疡指数(uI)。结果B组与A、C和E组比较,UI明显上升(P<0.01);而血浆NO水平下降(P<0.01),ET、MDA明显上升(P<0.01)。D组与B组比较,UI有所下降(P<0.05);同时血浆NO水平上升(P<0.05),ET、MDA水平下降(P<0.05)。A、C和E组各组之间比较,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内囊出血可引起大鼠胃黏膜出现应激性溃疡。电针刺足三里穴对内囊出血致大鼠胃黏膜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机体胃黏膜血流量、胃肠激素及氧自由基代谢的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益气养阴活血法对胃癌前病变大鼠MEK/ERK的影响。方法:75只Wistar大鼠被随机分成模型组、空白组、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和维霉素组,每组15只。采用以MNNG为主的四因素联合造模法建立胃癌前病变的大鼠模型,维霉素组给予维霉素混悬液1.0g/kg每日1次灌胃;中药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组大鼠分别给予生药浓度为1.0g/mL、2.0g/mL的益气养阴活血方中药煎剂(10mL/kg)每日1次灌胃。16周后观察大鼠胃黏膜病理变化,以及对MEK1和ERK1水平的影响。结果:模型组大鼠胃黏膜MEK1、ERK1水平与空白组比较升高(P<0.05),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MEK1、ERK1水平与模型组比较降低(P<0.05),中药高剂量组大鼠胃黏膜病理改变得到改善。结论:益气养阴活血法可改善胃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病理状况,下调胃黏膜MEK1及ERK1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