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及血压晨峰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高血压患者300例,按照年龄的大小将其分成Ⅰ组(65~69岁)、Ⅱ组(70~74岁)、Ⅲ组(75~79岁)、Ⅳ组(≥80岁)以及对照组(65岁),检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BPV)和血压晨峰,分析不同因素对血压晨峰的影响。结果与Ⅰ、Ⅱ、Ⅲ以及对照组相比,Ⅳ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 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 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 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 DBP)的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均升高(P0.05);患者的年龄、BMI、吸烟强度和年限、血压昼夜模式是患者的晨峰收缩压的主要影响因素,且各因素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变异性随年龄的增加逐渐上升,影响血压晨峰的主要因素是患者的年龄、BMI、吸烟强度和年限、血压昼夜模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肥厚(LVHC)的关系,。方法:对31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和24例老年正常血压组,分别进行动态血压测定,计算出平均血压、24小时、白天、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异性,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内径、室间厚度、左室后壁厚度、计算出左室重量指数(LVMI)。结果:老年收缩期高血压组血压变异性,LVM和LVMI大于老年正常血压组,结论血压变异性和平均血压水平与左室肥厚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方法:将3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血脂水平检测结果分为血脂异常组和血脂正常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间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脂异常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24 h平均脉压差、白昼平均脉压差、夜间平均脉压差、白昼收缩压、夜间收缩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均显著高于血脂正常组(P<0.05或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水平与血压变异性呈显著正相关,临床上在降压治疗的同时应进一步关注血脂水平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及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方法①选择1997-06/2002-08解放军第三○五医院内科住院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6例,年龄60~82岁。根据靶器官损害程度将患者分为2组:无靶器官损害组138例(高血压I期)和靶器官损害组178例(高血压Ⅱ~Ⅲ期)。另选本院正常健康体检者130人为对照组,年龄60~78岁。纳入对象对检查项目知情同意。②应用无创性携带式血压监测仪监测纳入对象24h动态血压,按Parati等方法,以24h动态血压监测到的血压标准差为长时血压变异指标,包括24h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白天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③计量资料差异性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16例及健康者13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及血压变异参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0.01)。无靶器官损害组与有靶器官损害组组间夜间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及夜间收缩压和舒张压标准差差异不明显(P>0.05);有靶器官损害组日间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参数普遍高于无靶器官损害组(P<0.05~0.01)。结论日间平均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参数变化与靶器官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20例,按年龄段分为A组(60~69岁)89例、B组(70~79岁)138例和C组(≥80岁)93例,分析三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动态血压变异性特点。结果不同年龄组的血压波动的昼夜节律,C组的超杓型比例显著高于A组(P<0.05);C组24小时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的血压变异率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随年龄增长,老年高血压患者超杓型的比例上升,血压变异率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血压变异性(BPV)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共154例,同期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及颈动脉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其分为IMT正常组(69例)及颈动脉硬化组(85例),以24 h收缩压变异性中位数为分界点,分为低BPV组(77例)和高BPV组(77例)。结果颈动脉硬化组较颈动脉IMT正常组相比,颈动脉硬化组24 h平均收缩压、24 h平均舒张压、24 h收缩压变异性、24 h舒张压变异性、IMT均显著增高(P0.05);相对于低BPV组患者,高BPV组患者有更高的颈动脉IMT值及斑块检出率(P0.05);24 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与颈动脉IMT(r=0.64,P0.05)呈正相关。结论高血患者颈动脉硬化及斑块的形成与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方法选取60例住院患者,按诊断标准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和单纯高血压组,对所有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24h平均脉压、白天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结果 24h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收缩压、白天平均舒张压、白天平均脉压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4h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脉压、夜间平均脉压及血压昼夜节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建议尽早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降压和降血糖,纠正异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对于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防止靶器官的损害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与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14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依据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分为舒张功能正常组(88例),不全组(57例)。应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连续24 h检测血压,并计算血压变异性(BPV)各指标。比较2组超声心动图各检测指标及动态血压参数及BPV各指标。对BPV各指标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舒张功能正常组E、A、E/Ea低于不全组,Ea、A'高于不全组(P<0.05)。正常组24 h平均舒张压、白天及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SBPSD、DBPSD、DBPCV均明显低于不全组(P<0.05)。SBPSD、SBPCV与左心室舒张功能不全呈正相关(r=0.119,P<0.01)。结论血压变异性是左心室舒张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之一,降低血压变异性对改善左心室舒张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动态血压各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8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和24 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组:颈动脉正常组(CAN组)40例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组(CAS组)42例,并对两组的动态血压各参数进行比较。结果:CAS组的24 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均明显高于CAN组(P均〈0.01);24 h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AS组的非杓型血压节律检出率高于CAN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及24 h平均收缩压(24 hSBP)关系密切,高血压病降压治疗的同时还需要纠正紊乱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采用无创动态血压仪对352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测量患者颈动脉IMT,并将其分为颈动脉IMT增厚组(n=112)与IMT正常组(n=240)。结果:①颈动脉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临床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颈动脉IMT增厚组与IMT正常组的动态血压参数比较分别为:24h平均收缩压(145.8±16.2)mmHg比(127.5±14.2)mmHg,24h平均舒张压(83.5±10.2)mmHg比(79.8±8.7)mmHg,白天平均收缩压(149.2±15.1)mmHg比(133.4±12.5)mmHg,白天平均舒张压(85.6±9.8)mmHg比(82.3±8.1)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36.9±12.8)mmHg比(118.3±12.1)mmHg,夜间平均舒张压(77.1±10.4)mmHg比(69.5±10.8)mmHg,24h脉压(62.4±11.3)mmHg比(47.6±10.1)mmHg,白天脉压(63.5±10.8)mmHg比(51.5±9.8)mmHg,夜间脉压(59.9±10.4)mmHg比(48.7±11.2)mmHg,24h收缩压变异系数(11.3±3.0)比(8.5±2.2),24h舒张压变异系数(12.5±2.8)比(10.5±2.5),动态血压非勺型昼夜节律55.3%比34.2%,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增厚组24h收缩压负荷及白天、夜间收缩压负荷明显高于IMT正常组,分别为86.2±11.8比76.4±12.5(P<0.05);87.4±12.1比78.2±13.1(P<0.05)及84.1±12.6比73.2±14.2(P<0.01)。结论:高血压病动态血压参数异常患者颈动脉IMT增厚的发生率增高,对靶器官损害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杨爽  靳丽丽 《临床荟萃》2014,29(12):1330-1333
目的 探讨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入选河北省人民医院老年病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高血压病Ⅱ级以上的老年患者.所有入选患者随机分为标准治疗组(标准组,n =71)和强化治疗组(强化组,n =67),两组均服用左旋氨氯地平2.5~5 mg,每日1次,或加贝那普利5~10 mg,每日1次,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以下.标准组加服阿托伐他汀20 mg 1次/晚,强化组应用阿托伐他汀40 mg 1/晚.入选时记录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8周肝肾功能和血脂水平变化.所有患者均于入选时和治疗后8周分别进行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和比较相关参数.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基线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8周治疗,标准组患者夜间SBP、晨峰SBP、白昼DBP、夜间DBP以及晨峰DBP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强化组患者SBP、DBP以及晨峰血压水平均显著下降(均P<0.05),且强化组患者24 hSBP、白昼SBP、夜间SBP、白昼DBP和夜间DBP水平明显低于标准组(均P<0.05).经过8周治疗,标准组患者24 hSBPV、白昼SBPV、24 hDBPV、白昼DBPV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强化组患者24 hSBPV、白昼SBPV、夜间SBPV、24 hDBPV、白昼DBPV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与标准组相比,强化组患者白昼SBPV和DBPV改善更加明显(均P <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和Hcy水平均降低(均P<0.05),强化组hs-CRP水平下降更加明显(P <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一定水平的升高,但是升高幅度无临床意义.结论 强化他汀治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改善血压变异性.  相似文献   

12.
高尿酸血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和动态血压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和动态血压的影响。方法对已服用降压药物控制血压的老年(61~87岁)高血压患者测定血清尿酸(SUA)、肌酐(SCr)和24h动态血压,以简化MDRD公式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GFR)<60 ml.min-1.1.73 m-2的45例为肾功能不全组,与同期年龄性别匹配的45例GFR≥60 ml.min-1.1.73 m-2患者对照,比较高尿酸血症对患者肾功能和动态血压参数的影响。结果 (1)患者SUA水平与GFR呈负相关,r=-0.377,P<0.01。肾功能不全组SUA明显高于对照组[(413.7±97.5)μmol/L vs(340.8±90.6)μmol/L,P<0.01]。(2)检出高尿酸血症36例(40%),肾功能不全组高尿酸血症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26/45 vs 10/45,χ2=11.852,P<0.01)。(3)患者SUA水平与舒张压(DBP)、夜间DBP(nDBP)呈负相关,r=-0.255、-0.233,均P<0.05;与脉压(PP)、日间PP(dPP)、nPP以及日间SBP负荷呈正相关,分别为r=0.228、0.217、0.220、0.210,均P<0.05;其中DBP、脉压(PP)、nPP为肾功能不全组显著异于对照组的血压参数。结论并有肾功能不全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明显增高,对患者的血压变化和肾功能存在不利影响。降压治疗中注意血清尿酸的变化可能有益于患者的降压疗效和肾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3.
李莉  刘安  周美兰  许国双 《医学临床研究》2013,(12):2289-2291,2295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的血压水平与蛋白尿及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本院2004年至2007年间收治的114例子痫前期患者的血压、尿蛋白、血清肌酐等资料,回顾性分析血压水平与蛋白尿及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之间的关系。【结果】114例患者中,平均动脉压及收缩压水平与24h尿蛋白排泄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53(Pd0.01)和0.58(P〈0.01),舒张压与24h尿蛋白排泄量无关,r=0.16(P〉0.05),而平均动脉压、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与eGFR不相关(r=-0.14,0.01,-0.18,均P〉0.05)。但进一步通过亚组分析发现,在收缩压≥140mmHg的78例患者中,平均动脉压和收缩压均与eGFR呈负相关(r=-0.39,P〈0.01和r=-0.28,P〈0.05);而在单纯舒张压≥90mmHg的24例患者中,舒张压则与eGFR不相关(r=0.06,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的血压水平与蛋白尿排泄量之间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在收缩压〉140mmHg的患者中,肾功能损害程度随血压升高而加重。  相似文献   

14.
李丽  杨帆  毛客自  陆怡德 《检验医学》2012,27(8):641-646
目的探讨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肾脏功能评估的肾小球滤过率(GFR)估算公式,比较简化肾脏病膳食改善试验(MDRD)、推荐的肾脏病膳食改善试验(rMDRD)、慢性肾脏病流行病学协作组(CKD-EPI)和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相关GFR 4个GFR估算公式的实际应用。方法收集17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资料,检测血清肌酐(SCr)及Cys C浓度,同时行同位素99m锝-二乙三胺五乙酸(99mTc-DTPA)肾动态显像,得出同位素GFR(iGFR),并以此作为GFR的参考标准。依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将178例患者分成3个亚组[GFR 15~59、60~89、≥90 mL/(min·1.73 m2)],对各公式的GFR估算值(eGFR)与iGFR进行配对t检验、相关分析、Bland-Altman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15%、30%、50%符合率比较。结果 MDRD公式应用于GFR<60 mL/(min·1.73 m2)的患者,其eGFR与iGFR相关性较好,符合率较高,偏差无统计学意义;应用于GFR≥60 mL/(min·1.73 m2)的患者,其eGFR与iGF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rMDRD公式计算eGFR在准确性、诊断效能等方面与MDRD公式无明显差异。CKD-EPI公式应用于GFR≥90 mL/(min·1.73 m2)的患者,其eGFR与iGFR的符合率高于MDRD和rMDRD;应用于GFR 60~89 mL/(min·1.73 m2)的患者时,其符合率低于Cys C GFR公式。Cys C GFR公式得出的eGFR与iGFR的相关性、偏差、一致性及符合率均明显优于MDRD和rMDRD公式,尤其应用于GFR≥90 mL/(min·1.73 m2)的患者时,其eGFR与iGFR偏差无统计学意义,明显优于其他3个公式。结论 4个GFR估算公式均能准确估算GFR<60 mL/(min·1.73 m2)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水平。在GFR≥90 mL/(min·1.73 m2)时,Cys C GFR公式明显优于传统以SCr为基础的GFR估算公式。  相似文献   

15.
血压变异性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EH)合并腔隙性脑梗死患者(LI)血压变异性(BPV)的特点。方法对41例EH患者、41例EH合并LI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计算24h平均收缩压(ASBP)、平均舒张压(ADBP)、收缩压变异性(SBPV)及舒张压变异性(DBPV),同时检测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尿酸。结果三酰甘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尿酸两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梗塞组的SBPV及DB-PV明显高于对照组(11.57±1.81vs8.02±1.63,15.06±3.74vs11.41±2.69;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中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HD)临床资料的研究,探讨MHD患者透析间期血压变异性(BPV)对心功能的影响,并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接受MHD治疗的60例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根据患者透析间期44 h的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按照夜间收缩压下降百分率的特点将患者分为非杓型组(33例)和反杓型组(27例)。对两组患者透析间期44 h的血压变化,透析前后的血尿素氮(BUN)、透析前的血清肌酐(Scr)、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血清钠(Na)、血清磷(P)、血清钙(Ca)、钙磷乘积(Ca×P)、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水平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各项参数进行比较。对上述生化指标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关系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44 h、日间、夜间的舒张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夜间收缩压均值,收缩压和舒张压夜间下降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室间隔厚度和心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44 h舒张压变异性与iPTH、血清钠呈正相关,与血浆白蛋白呈负相关。结论 MHD患者存在血压节律的异常,呈现"非杓型"或"反杓型"血压,血压变异性受患者的营养状况、血钠水平和钙磷代谢情况的影响。透析间期血压呈"反杓型"者,心功能的损害更为严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24小时血压动态变化,探讨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甲状旁腺素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承德市中心医院肾内科非透析的慢性肾脏病患者130例.动态血压监测采用携带式动态血压检测仪进行检测及数据分析.24小时平均血压≥130/80 mmHg(1 mmHg=0.133 kPa)为高血压组102例,<130/80mmHg为正常血压组28例.同时检测血常规及血肌酐、尿素、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白蛋白等生化指标.结果 正常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杓型血压比例[M(QR)]分别为6.8(7.3)%、7.3(7.5)%、8(28.6)%,高血压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杓型血压比例分别为4.2(9.0)%、1.7(7.1)%、25(24.5)%,两组间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杓型血压比例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高血压组平均舒张压≥90 mmHg的63例患者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为5.4(10.5)%,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为(168.12±113.87) ng/L,两者呈负相关(r=-0.414,P<0.05).在正常血压组28例中,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和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均和年龄呈负相关(r =-0.690,r=-0.631,均P<0.01).在高血压组102例中,夜间舒张压下降率和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量呈负相关(r=-0.430,P<0.05).结论 慢性肾脏病非透析患者血压节律异常与血甲状旁腺素呈负相关;还与年龄、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持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中不同的血压表型与左心室肥厚的患病率之间的关系及对左心室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127例CAPD患者,根据诊室测量的肱动脉血压将患者分为4组:正常血压组(46例):收缩压(SBP)140mmHg(1mm Hg=0.133kPa)且舒张压(DBP)90mm Hg;孤立收缩期高血压(isolated systolic hypertension,ISH)组(42例):SBP≥140mm Hg且DBP90mm Hg;双期高血压(systolic/diastolic hypertension,SDH)组(39例):SBP≥140mm Hg且DBP≥90mm Hg;孤立舒张期高血压(isolated diastolichypertension,IDH)组(0例):SBP140mm Hg且DBP≥90mm Hg。收集患者基本资料、血生化检查资料,并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估3组患者的心脏形态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心室质量(LVM)、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身高2.7标化的LVM)、左心室肥厚(LVH)患病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期早晚期二尖瓣口血流频谱(E峰、A峰、E/A)、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心每搏输出量(SV)、心每搏指数(SI)、总外周阻力(TPR)和总外周血管阻力指数(TPRI)等,并将血压表型、体质量指数(BMI)、性别、透析龄、血肌酐(SCr)、TPRI等纳入左心室肥厚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 3组间基本资料、血脂状态、贫血状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BP、DBP、平均动脉压(MAP)、脉压(PP),SDH组ISH组正常血压组(P0.01),LVM、LVMI在ISH组和SDH组均高于正常血压组(P0.05);LVH的患病率在ISH组为76.2%,在SDH组为71.8%,均高于正常血压组(50.0%,P0.05)。LVEF、LVFS,SDH组和ISH组均低于正常血压组(P0.01)。LVEDD和LVESD在SDH组和ISH组高于正常血压组(P0.01),E峰在3组间无差异,而A峰在SDH组低于ISH组(P0.01),E/A在SDH组高于ISH组及正常组(P0.01);TPR和TPRI在SDH组高于ISH组和正常血压组。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ISH组和SDH组患LVH的风险分别是正常血压组的2.01倍和1.74倍;女性患LVH的风险是男性的1.36倍;透析龄每增加一个月患LVH的风险增加0.03倍。结论 CAPD患者中,高血压表型是左心室肥厚的独立危险因素,SDH表型患者外周血管阻力较高,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明显,而ISH表型患者LVH患病率和危险度较高,因此高血压不同表型对心血管损伤机制可能存在差异,其中ISH压型对心脏重构的影响较大,LVH患病危险度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中不同危险因素对患者残余肾功能(Residual renal function,RRF)下降的影响情况。方法以基线24h尿量大于750ml为纳入标准,以最终24h尿量少于或等于400ml定义为终点事件发生,选取北京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肾内科腹膜透析中心中的76例连续不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建立回归模型,分析其各项指标,包括血流动力学、生化、透析充分性、血压、脉搏波传导速度等基线值与残余肾功能下降发生的关系。结果研究人群的平均随访时间为(10.32±1.73)(均数±标准差)月,发生终点事件的人数为24例,占总人数的31.6%,终点事件发生的平均时间为(5.1±2.0)月。与无发生残余肾功能下降的患者相比,发生终点事件的腹膜透析患者基线值有较低的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P〈0.05),较高的腹膜炎发生比例(P〈0.05),较高的血肌酐水平(P〈0.005),以及较低的血红蛋白含量(P〈0.005)。使用Cox逐步回归模型及全变量回归模型分析,基线血浆白蛋白、基线GFR、基线收缩压在影响患者残余肾功能下降中有显著的意义。结论腹膜透析患者血浆白蛋白、GFR在影响残余肾功能下降中起保护作用,收缩压越高,残余肾功能下降越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压变异(BPV)与颈动脉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114例EH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CAS组66例和非CAS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空腹血糖(FBG)、血脂、血肌酐(Cr)、血尿酸(UA)、血压及BPV的差异,并对CAS相关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CAS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TC、LDL-C、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 h SSD)、24 h舒张压标准差(24 h DSD)均高于非CAS组(P<0.01),HDL-C低于非CAS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吸烟、TC、HDL-C、24 h SBP及24 h SSD均是CAS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EH患者BPV与CAS密切相关,降低BPV对减少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