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现将我们应用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对卧床重症肺部感染患者肺段冲洗24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9例,女5例,年龄19~85岁。本组中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并发呼吸衰竭行机械通气13例,颅脑神经系统疾病并发重症肺部感染11例(脑血管意外者4例,颅脑外伤4例,脊髓损伤患者3例),其中ICU单纯行气管切开2例,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3例。  相似文献   

2.
1例气管切开并发气管食管漏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呈深昏迷,咳嗽及吞咽功能消失,口腔分泌物多,极易形成肺部感染,及时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但气管切开后并发食管漏者罕见.我科于1999年5月6日收住1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并发气管食管漏的患者,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给予环境消毒、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护理,并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第5天做痰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组76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12例。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2006年11月~2009年12月,我们对41例实行气管切开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并给予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气管切开患者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龄11~79岁.基础疾病为脑血管意外22例、颅脑损伤17例、创伤性ARDS 8例、肿瘤4例、心力衰竭1例.52例气管切开患者中41例发生医院感染,感染率达78.8%.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9):3679-3680
研究早期气管切开在重度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选择2011年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30例,根据气管切开时间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患者于损伤后≥24h行气管切开术,观察组患者于损伤后24h行气管切开术,比较两组的肺部感染控制率、肺部感染发生率、控制时间和死亡率。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肺部感染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控制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早期气管切开可以有效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并且可以明显改善肺部感染情况,可作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进行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并发下呼吸道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方法.方法:对125例重型颅脑损伤行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术后患者,给予环境消毒、早期密切观察病情、消毒隔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正确吸痰、充分湿化气道、加强口腔护理,并于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后第5天做痰培养与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本组76例并发下呼吸道感染,致病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真菌感染12例.结论:气管插管与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的建立.破坏了呼吸道的自然屏障,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危险因素之一.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可降低下呼吸道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影响因素,寻找其最佳的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82例颈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气管切开率,Logistic分析评价颈髓损伤阶段、颈髓损伤程度、年龄、是否并发呼吸系统症状等方面来进行分析选择行气管切开术的影响因素及预后.结果:182例患者中,有17例行气管切开术,165例未行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率为9.340.统计结果显示,颈髓损伤节段、颈髓损伤程度、年龄因素及并发呼吸系统症状与气管切开率有相关性,其他的因素与气管切开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颈髓损伤程度重、颈髓高位损伤、高龄和并发呼吸系统症状是颈髓损伤患者气管切开的主要危险因素.预防性气管切开对于挽救生命和良好预后等方面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特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制肺部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研究特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气管切开对防制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 选择GCS3-5分特重型颅 脑损伤患者40例,随机选20例(实验组)伤后12小时内行早期气管切开,另20例(对照)未予早期气管切开。所有患者均予先锋必、丁胺卡那霉素静滴预防感染,出现肺部感染者均行痰培养药敏试验,选择敏感药物进行治疗。结果 26例患者出现肺部感染。其中实验组8例,有6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4-10天,平均6.5天;对照组18例,有6例感染控制,感染控制时间10-20天,平均17.2天。特重型颅脑损伤后早期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率和控制感染平均时间均显著低于未早期气管切开者(P<0.01),而感染控制率显著高于未早期气管切开者(P<0.05)。结论 早期气管切开能有效防制特重型颅脑损伤后并发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9.
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护理干预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对神经外科76例重症颅脑损伤气管切开病例进行分析,并定期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进行培养,药敏试验,分析肺部感染的因素。结果气管切开并发肺部感染率高,78例中有62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达79.49%。其中45例发生在气管切开后3~10 d内,有2例直接死于肺部感染。结论肺部感染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常见且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故加强病房管理、湿化气道、充分吸痰、消毒隔离、准确使用抗生素等是防治肺部感染的关键,且加强气管切开术后3~10 d的护理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0.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对5年来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血管意外并发肺部感染的122例患者,通过严格消毒隔离措施、加强口腔护理及有针对性的进行肺部物理治疗,并指导患者进行有效咳嗽、呼吸功能锻炼、心理护理和康复护理等早期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结果:122例脑血管意外并发肺部感染患者中,治愈113例,好转6例,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结论:早期护理干预有效提高脑血管意外患者的生存质量,降低住院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1年6月期间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为对象,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调查,按照气切后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组,通过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3.3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有无营养不良、是否机械通气、昏迷病程、气管切开病程、套管类型、有无留置胃管、有无误吸、是否激素治疗等方面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营养不良、昏迷病程>10 d、气管切开病程>10 d、套管不可冲洗、激素治疗均是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与患者吸烟、营养不良、糖尿病、昏迷和气切时间长、套管不可冲洗以及激素治疗等因素相关,临床应该从相关危险因素入手,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一种抢救危重患者常规有效的急救方法之一,但其并发症及意外情况时有发生,应引起临床医生高度重视。1986年9月~2005年10月,作者对480例患者施行气管切开术,现对其并发症分析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选取20年在我院行气管切开术各临床科室住院患者共480例,其中男322例,女158例;年龄10~87岁,平均45.3岁。颅脑损伤200例,多功能脏器衰竭130例,脑血管意外80例,耳鼻喉科及头颈疾病52例,其他18例。根据患者的缓急分成常规气管切开组(A组)100例,气管插管加常规气管切开组(B组)380例。全部病例均行常规气管切开术。颈前正中自环状软骨下缘…  相似文献   

13.
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常呈深昏迷 ,咳嗽及吞咽功能消失 ,口腔分泌物多 ,极易形成肺部感染 ,及时气管切开 ,保持呼吸道通畅极为重要 ,但气管切开后并发食管漏者罕见。我科于 1999年 5月 6日收住 1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并发气管食管漏的患者 ,经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 ,术后 81d漏口愈合。现报告如下。1 病例简介患者男 ,46岁。因车祸伤及头部 ,由其他医院治疗 4d行气管切开后转入我院ICU病房。查体 :T 3 7 5℃ ,P 10 0次/min ,R 2 6次 /min ,BP 17/ 12kPa,呈深昏迷 ,GCS评 5分 ,气管切开内套管通畅 ,管口处分泌物较多 ,为咖啡色 ,双肺…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重症患者气管切开后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因素,加强院内感染管理,减少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48例重度颅脑损伤、脑血管意外、各种脑肿瘤患者气管切开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院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62.5%,发生例次感染率为81.25%,与患者存在基础疾病、使用广谱抗生素、激素以及无菌技术操作不严格、不规范吸痰有关。结论:对重点区域,应随时加强环境卫生学及灭菌消毒效果的检测。提高医护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加强严格的、行之有效的管理,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合理使用抗生素,保证营养是预防院内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其病原菌、耐药性、易感因素及治疗措施。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病死率较高,感染细菌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87.2%),昏迷程度、气管切开、年龄、耐药细菌及合并胸部损伤等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结论:加强对引起肺部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合理应用抗生素,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吞咽干预对脑血管意外行气管切开术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28例脑血管意外气管切开后有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基础护理,干预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吞咽干预护理,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及吞咽功能改善情况。结果干预组的患者满意度和吞咽功能改善率分别为96.88%、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56%、89.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干预护理可以有效提高脑血管意外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且有利于改善患者的吞咽障碍,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6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和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本组6例发生肺部感染,1例并发哮喘,1例并发呼吸衰竭,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经过一系列护理措施后,肺部感染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缓解,顺利拔除气管套管。护理满意度调查,16例非常满意,48例满意,4例不满意,其护理满意率为94.11%。结论对于接受气管切开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者气道管理工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防控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住院重型颅脑损伤并接受气管切开的患者肺部感染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共调查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医院感染患者168例,其中75例气管切开术后合并肺部感染,构成比为44.64%。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龄、长期住院、接受侵入性操作、大量使用抗菌药物及伴有意识障碍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发人群,危险因素多,采取综合干预措施是医院感染管理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在泰兴市人民医院进行重症颅脑损伤治疗的393例患者, 根据患者在治疗期间是否并发肺部感染, 将患者分为感染组及未感染组, 对感染组患者进行病原菌检查, 对比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及治疗情况, 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 有146例患者并发肺部感染, 发生率为37.15%, 病原菌检查结果显示, 共检出156株致病菌, 其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及真菌所占比例分别为67.95%、25.00%及7.05%, 患者年龄、伴有营养不良、住院时间较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伴有意识障碍、行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治疗、抗生素联用情况均为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危险因素主要包括患者年龄、营养不良、住院时间较长、GCS评分、伴有意识障碍、行气管切开及机械通气治疗、抗生素联用等情况, 应采取营养支持、呼吸道干预、强化气管插管护理、环境干预及合理使用抗生素等防护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策略。方法选取309例脑血管意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将72例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纳入观察组,另237例无肺部感染患者纳入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情况,寻找引起肺部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总结护理措施。结果本组309例脑血管意外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3.30%;2组患者性别、疾病类型、发病次数、合并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年龄及体质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卧床休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合并糖尿病、有留置胃管及有意识障碍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起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大、体质指数高、卧床休息时间长、留置胃管、意识障碍,需加强相关护理,以防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