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与铅、镁及智商的关系。方法:选择2003-01/2004-06就诊于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的6~12岁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患儿65例为病例组,并选择按年龄、性别1∶1匹配的正常儿童65例。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和韦克斯勒学龄儿童智力量表测定儿童的行为及智力。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石墨炉法、火焰法测定血铅、血镁。测定发铅、发镁。结果:所纳入的65例患儿及65例健康儿童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两组儿童的元素含量及智商比较: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组血铅高于对照组[(220.38±25.43),(121.17±19.20)μg/L],血镁、发镁低于对照组[(28.35±3.67),(42.15±3.99)mg/L,(14.54±4.39),(22.50±4.78)μg/g],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低于对照组(100±12,111±13;19±3,22±5;20±4,24±4)。②血、发元素含量、智商及行为量Pearson相关分析:血铅与行为量表得分呈显著正相关(r=0.63,P﹤0.001),血镁、总智商、言语智商、操作智商与行为量表得分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r=-0.32~0.46,P﹤0.05~0.001)。③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铅为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发病的危险因素,血镁与智商为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发病的保护因素。结论: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与血铅、镁有关,降低体内铅含量、适当补镁或防止低镁可能有助于注意缺陷障碍伴多动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智力水平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的临床特点和行为特征,为不同智力水平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提供针对性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于2003-04/2005-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童保健科及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心理科就诊的,符合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209例,其中高智商(总智商≥115)儿童67例(男50例,女17例),一般智商(总智商〈115)儿童142例(男110例,女32例)。随机选取附近小学无任何躯体及精神疾病的正常儿童240名(男173名,女67名)为正常对照组。采用自制一般情况问卷、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进行调查。 结果:449名儿童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初次就诊年龄小于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就诊年龄[(7.71&;#177;1.44)岁,(8.63&;#177;2.14)岁,t=8.898,P=0.001]。②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诊断标准中多动与冲动第1项发生率高智商组和一般智商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1.79%,35.21%,χ^2=5.26.P=0.02),其余各项临床症状的发生率在高智商组和一般智商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③在行为问题发生率方面,不论男女,两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都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而高智商组和一般智商组间差异无显著性。④3组男童行为总分及9个行为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抑郁和体诉得分高于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6.40&;#177;4.79,5.25&;#177;4.52;3.40&;#177;3.10,2.58&;#177;2.26),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多动和违纪得分低于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9.16&;#177;3.88,10.09&;#177;3.25;5.06&;#177;3.53,5.84&;#177;3.78),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3组女童行为总分及9个行为因子得分差异有显著性,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抑郁、社交退缩和违纪得分明显比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高(9.47&;#177;6.23,8.00&;#177;4.16;6.18&;#177;3.63,5.34&;#177;2.72;1.76&;#177;2.02,1.53&;#177;1.30,P〈0.05)。 结论:①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初次就诊时间早,且常常有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现象。②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童更容易发生抑郁和体诉等行为问题,而多动和违纪等行为问题在一般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男童中更常见。③高智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女童的抑郁、社交退缩和违纪等行为问题较常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与正常儿童焦虑检出率及焦虑症状的异同。 方法:选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为2004-06/09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儿童精神科门诊病例中,符合DSN-IV诊断标准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66例,年龄9~14岁,小学三年级及以上文化程度;对照组为性别比例、年龄、文化程度均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相匹配的普通中小学儿童66人。采用儿童焦虑情绪障碍筛查表进行儿童情绪障碍筛查。该量表共41个项目,包括躯体/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社交恐怖、学校恐怖5个因子,采用3级评分:0没有此问题、1有时有、2经常有,由儿童根据最近3个月的情况进行自我评定,得分越高提示焦虑症状越严重。以总分≥23分为存在焦虑情绪障碍的标准。在量表评定过程中,使用统一的指导用语,无记名,量表当场收回。并采用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调查儿童一般情况,采用父母问卷调查父母情况(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家庭情况(家庭经济水平),以评价两组儿童的家庭情况是否存在明显差异而影响实验结果。 结果:66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及对照组正常儿童66人均完成量表测试,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有25人存在焦虑障碍,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焦虑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8%,20%,P=5.321,P=0.021)。②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组儿童躯体/惊恐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5.61&;#177;4.85),(3.71&;#177;3.61),t=2.545,P=0.012];广泛性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5.20&;#177;3.22),(3.71&;#177;3.69),t=2.466,P=0.015];分离性焦虑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4.89&;#177;3.26),(3.47&;#177;2.75),t=2.710,P=0.008];学校恐怖及总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1.47&;#177;1.76),(0.88&;#177;1.12),t=2.299,P-0.023];[(21.52&;#177;12.41),(15.26&;#177;10.68),t=3.105,P=0.002]。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儿童焦虑检出率较高,多伴有躯体/惊恐、广泛性焦虑、分离性焦虑、学校恐怖等焦虑情绪问题。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与正常儿童的单胺氧化酶B基因表达水平,探讨其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纳入对象为1999-07/09在上海某特殊教育学校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40例和江阴市某小学按性别、年龄和种族与患者相匹配原则选择的健康儿童45名。应用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两组儿童外周血细胞中单胺氧化酶B基因的mRNA表达量,分析单胺氧化酶B基因mRNA平均表达量在两组样本间的差异。结果:按实际完成处理,有36例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和38名健康儿童的有效样本进入结果分析。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健康儿童的单胺氧化酶B基因反转录的表达量分别为(0.018&;#177;0.008)和(0.018&;#177;0.004)amol/μg cDNA,差异无显著性(t=0.02,df=1,P〉0.05)。结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和正常儿童单胺氧化酶B基因的表达无差异,验证了单胺氧化酶B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无联系。  相似文献   

5.
背景:注意缺陷或多动障碍通常采用精神兴奋类药物治疗,此类药物已经显示对大多数儿童的认知和行为障碍起改善作用。 目的:比较奥氮平与哌醋甲酯治疗儿童多动症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设计:病例对比观察。 单位: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和山东省牟平县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对象:选择2002—03/2004—04在北京回龙观医院精神科门诊和山东牟平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门诊或病房就诊的儿童多动症患儿60例,监护人均知情同意。随机分为2组,奥氮平组及哌醋甲酯组各30例。 方法:奥氮平组患儿给予奥氮平2.5-7.5mg/d,晚上1次顿服;哌醋甲酯组给予哌醋甲酯5~15mg/d,分早、午2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2周。两组患儿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周末用Conners氏教师用量表(①多动指数项目分10个条目。②多动行为因子项目包括7个条目。每项表现为“无、稍有、相当多、很多”计为0,1,2,3分)、治疗副反应量表(分为行为毒性、化验异常、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皮肤症状等。0无,1可疑或极轻,2轻度.3中度,4重度。最高分为22,最低为0,超过2分为阳性)进行多动症状及副反应评估。主要观察指标:两组患儿治疗第12周末多动症状评分及副反应评分。 结果:60例患儿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儿治疗第12周末多动症状评分比较:治疗12周后,奥氮平组及哌醋甲酯组患儿的多动指数总分及多动行为因子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12.4&;#177;2.8,15.1&;#177;9.2,13.7&;#177;3.4,20.8&;#177;10.3;26.6&;#177;3.9,43.5&;#177;11.7,25.5&;#177;4.8,41.6&;#177;5.9(t=8.16-15.26,P〈0.05~0.01)];且奥氮平组的多动行为因子总分显著低于哌醋甲酯组(t=2.69,P〈0.05)。②两组患儿治疗第12周末的副反应评分比较:奥氮平组、哌醋甲酯组患儿的副反应评分分别为10.3&;#177;4.5,10.9&;#177;3.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奥氮平及哌醋甲酯均能显著改善多动症患儿的多动症状和注意缺陷,但奥氮平对行为障碍的总体改善程度要优于哌醋甲酯。  相似文献   

6.
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儿童个性和行为特点与其家庭环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分析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儿童的行为和个性特点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系.方法:于2004/05按照DSM-Ⅳ的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诊断标准调查长沙市某学校小学三年级到初中一年级共1 320名学生,筛查出由儿童精神病学主治医师组确诊的51名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儿童作为注,对照组为其同班级、同性别、同年龄段(相差<1岁)的正常儿童51名.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艾森克儿童个性问卷调查儿童的行为与个性特点,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调查儿童家庭环境特征.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分为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两部分.社会能力由活动情况、社交情况、学校情况3个分量表组成;行为问题分为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社交问题、思维问题、注意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8个分量表,并分别计算社会能力和行为问题总分.其中退缩、躯体主诉、焦虑抑郁、注意问题4个分量表构成了内化性行为问题;违纪行为、攻击性行为两个分量表构成外化性行为问题.艾森克儿童个性问卷有内外倾向、情绪稳定性、精神质和掩饰倾向4个分量表.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等10个维度.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家庭环境量表由同学带回家由父母填写,1周后收回,艾森克儿童个性问卷由儿童仔细填写.结果:102名儿童完成全部测评,进入结果分析.①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组儿童社交情况、学校情况、焦虑抑郁、社交、思维及注意问题评分和社会能力总分和行为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3.966~8.253,P<0.001).②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儿童个性在内外倾向得分较对照组低(34.61&;#177;5.66,42.31&;#177;6.42,t=-6.429,P<0.001),而情绪稳定性及精神质得分较对照组高(34.31&;#177;6.29,30.90&;#177;5.11,t=3.008,P<0.05);(27.27&;#177;3.19,22.88&;#177;4.02,t=6.111,P<0.001).③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儿童的家庭环境中其亲密度程度、情感表达、独立性、成功性、组织性得分低于正常组(t=-7.801~-2.139,P<0.05或0.001),而矛盾性、控制性得分高于正常组(t=3.099,3.246,P<0.05).④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儿童的行为和个性特征与家庭环境无明显相关,取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的思维问题、社交问题、注意问题、内外向性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各因子分做典型相关分析,并得到第一典型相关系数(λ1=0.679,P>0.05);取艾森克儿童个性问卷内外倾向、情绪稳定性和精神质3个维度与家庭环境各因子分做典型相关分析,求得典型相关系数(λ1=0.610,P>0.05).结论: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儿童具有突出的行为问题和不同程度社会功能损害.家庭环境对其未产生明显的影响.与正常儿童相比,注意力缺陷障碍伴多动儿童呈现了注意缺陷、攻击和违纪行为的独特个性特征和异常的家庭结构.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实施独生子女健全人格培养方案,探讨早期干预对正常独生子女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全部样本选自北京市西城区,随机抽取知情同意的67名健康独生子女家庭,1995/2002为实验阶段。分为干预组30例,对照组37例,干预组按健全人格培养方案连续进行干预指导6年,对照组不予干预。至2003-05完成第一阶段实验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别给予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测评儿童行为问题状况,男孩上界是21分,女孩为19分。应用儿童社会适应行为量表(采用适应行为离差智商,均数100,标准差为150)测定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应用中国比内智商测验(共51题,通过一个计1分,连续5题不通过即停止,测得的总分根据离差智商计分法查出对应的智商,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测定幼儿智商。结果:纳入儿童67人,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者。①行为量表测定结果:干预组儿童行为问题中体诉、社交退缩和攻击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47&;#177;1.45,3.72&;#177;1.89;2.56&;#177;2.22,3.72&;#177;1.89;4.06&;#177;2.36,5.37&;#177;2.40.P〈0.05,P〈0.01)。②社会适应量表测定结果:干预组儿童适应行为评定量表的认知、社会自制因子分和适应商总分高于对照组(29.83&;#177;7.43.25.43&;#177;4.06;54.87&;#177;7.57,49.49&;#177;8.42;118.03&;#177;11.65,109.29&;#177;14.47,P〈0.05)。③比奈幼儿智商测定结果:干预组高于对照组(96.93&;#177;7.37.91.22&;#177;5.21,P〈0.01)。结论:通过对正常独生子女的早期健全人格培养可以减少行为问题检出率,提高儿童的适应行为和智商。  相似文献   

8.
综合干预学习困难儿童的疗效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学习困难儿童不仅有认知能力的偏异和智力结构发展不平衡,还伴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目的:探讨综合干预对学习困难儿童认知、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的干预效应。设计:以患儿为观察对象的病例分析。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内科。对象:选择1998-07/2001-07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童医学心理专科门诊就诊的6~12岁儿童,其学习困难的诊断符合ICD-10中特殊学习技能发育障碍的诊断标准,其中智商〉70是诊断学习困难的必备条件。同时予以排除情绪障碍、智力缺陷、多动症、视听觉障碍及脑器质性疾病,并经过神经心理学专业1名教授确诊。自愿参加认知训练、行为干预、感觉综合训练,疗程满1年的患儿为观察人群。治疗技师与参与儿童比例为1:2,时间为90-120min/次,每周二三次,24次为1个疗程,连续干预4次即1年。31名患儿进入最后的统计分析,男24例,女7例,平均年龄为(7.7&;#177;1.2)岁,平均智商87.5&;#177;8.6。方法:应用认知训练、行为干预、感觉综合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治疗6~12岁学习困难儿童31例,连续干预1年。使用联合型瑞文测验测定儿童推理能力,用拜瑞视觉动作统整发展测验测评儿童的视觉-动作的统合能力,用视觉注意数字划消测验和听觉注意广度和记忆顺背和倒背测评儿童注意力。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行为问题,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评定多动指数。主要观察指标:干预前后患儿推理能力、视觉-动作统合能力、注意力及心理行为的变化。结果:31例患儿进入1年后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干预后,儿童的推理能力得分、视觉-动作统合能力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瑞文测验:干预前87.51&;#177;8.64,干预后90.03&;#177;8.70,t=-9.610,P〈0.00l;拜瑞视一动统合测验:干预前6.75&;#177;1.74,干预后8.27&;#177;1.94,t=-9.002,P〈0.001)。②视觉注意力数字划消测验错误率明显降低,听觉注意广度和记忆也显著提高(数字划消:干预前15.90&;#177;20.11,干预1年2.74&;#177;3.67;记忆的顺背:干预前7.70&;#177;1.60,干预1年11.23&;#177;1.23;记忆的倒背:干预前3.52&;#177;0.93干预1年6.97&;#177;0.16,P〈0.01)。③commers量表多动症总分在干预后的3个月、6个月、1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显著(干预前22.65&;#177;3.53,干预3个月18.87&;#177;4.14,干预6个月15.65&;#177;3.92,干预1年12.65&;#177;3.36,t=7.35-15.36,P〈0、01)。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评定心理行为9项因子分在不同疗程明显下降。④学习成绩提高达87%(26/31)。结论:认知训练及行为干预和感觉综合综合干预学习困难儿童,其针对性综合疗效可改善学习困难儿童认知、心理、情绪等多方面的症状,使视功能,听功能和大脑功能均得到刺激和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视反馈平衡功能训练20次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行为问题及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2001—09/2003—09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门诊就诊儿童29例,为病例组,男25例,女4例,平均年龄(12±2)岁。对照组29例,为附近小学按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6个月)配对的正常儿童。采用Neurocom公司出产的Balanee Master机型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进行治疗。①基础训练:患儿在坐、站及行进中进行重心转移训练,共30min。②游戏训练:通过重心转移完成技术难点,共20min。治疗过程为一对一的训练模式。治疗2-6次/周,20次为1个疗程,共2-4个月。评估方法:①治疗前后评定固定平面睁眼和闭眼、海绵垫平面睁眼和闭眼、左/右脚睁眼和闭眼8种状态下被试的静态直立平衡功能,并与正常儿童比较。平衡功能测试不同感觉状态下重心摇摆度,识别参与控制姿态的视觉、前庭和本体等3种平衡功能,每一个状态测3次,20s/次。记录3次的平均摇摆速率。②治疗前后进行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调查:该量表可得出6个因子分,包括行为问题、学习问题、躯体问题、多动、焦虑和多动指数。③Rutter儿童行为问卷调查:问卷评分分为3级,总分的最高分为62分,凡≥13分者有行为问题,分为违纪行为或称反社会行为和神经症行为。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IV(父母版)调查:包括18个条目的量表,每个条目对应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中注意缺陷多动障碍18个症状标准中的一条。每一条目按照0-3评分。总分为18个条目的评分总和。各项测试病例组患儿于治疗前后各评定1次,对照组仅评定1次平衡功能。 结果:纳入患者29例和正常儿童29例,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治疗前海绵垫平面闭眼、左/右腿睁眼、闭眼条件下摇摆速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差异显著[治疗前分别为(1.6±0.5),(1.2±0.6),(1.2±0.5),(2.8±1.0),(2.8±1.0)。/s,对照组分别为(1.1±0.4),(0.9±0.2),(1.0±0.4),(1.9±0.7),(2.1±0.7)。/s,t=-3.287,-2.443,-2.529,-3.542,-3.032,P〈0.05]。治疗后海绵垫平面睁眼条件下摇摆速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非常显著[治疗前后分别为(0.8±0.3),(0.6±0.2)°/s,t=3.808,P〈0.01]。治疗后左、右腿单腿闭眼站立摇摆速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显著[左侧治疗前后分别为(2.8±1.0),(2.0±0.6)°/s,右侧治疗前后分别为(2.8±1.0),(2.2±0.7)。/s,t=3.957,2.758,P〈0.05],达到正常水平。②训练20次后Conner测试中多动分和多动指数明显下降,差异显著[治疗前后多动分分别为(5.5±2.8),(4.0±2.4)分,治疗前后多动指数分别为(12.8±4.5),(10.8±5.6),t=3.348,2.299,P〈0.05]。③Rutter测试中总分、违纪行为分明显下降,差异非常显著[治疗前后总分分别为(17.0±6.4),(12.8±5.9)分,治疗前后违纪行为分分别为(3.4±1.7),(2.2±1.9)分,t=3.832,4.137,P〈0.01]。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评定量表-IV问卷测试中注意缺陷分、多动、冲动分、总分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治疗前后注意缺陷分分别为(15.9±3.5),(13.3±5.1)分,治疗前后多动、冲动分分别为(10.2±4.8),(7.6±5.1)分,治疗前后总分分别为(26.1±6.1),(20.9±9.1)分,t=2.136,3.260,2.930,P〈0.05]。⑤患者在海绵垫平面睁眼的变化幅度与Rutter行为量表中违纪行为变化幅度成正相关(r=0.526,P=O.012)。 结论:视反馈平衡功能训练能提高患儿的姿势稳定性,同时能较全面的改善患儿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及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学习障碍儿童的认知功能和行为特点,为实施合适的矫治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学习障碍儿童采自2003-08/2004-08在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儿童保健门诊就诊的患儿(72例),正常儿童来自石家庄市某小学。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和Rutter’s儿童行为量表父母问卷对其进行研究,并与72例正常儿童比较。结果:学习障碍儿童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全量表智商[分别为(93.8&;#177;14.6),(92.6&;#177;13.7),(92.9&;#177;15.9)分]均低于正常儿童[分别为(108.4&;#177;18.3),(106.3&;#177;15.4),(107.6&;#177;17.4)分](t值分别为11.2,10.9,11.1,P&;lt;0.01),且学习障碍儿童Rutter’s行为量表父母问卷评分异常率[40例(56%)]明显高于正常儿童[13例(17%)](x^2=21.76,P&;lt;0.01)。结论:学习障碍儿童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和较多的行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