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观察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法(IOE)对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营养状况、气切套管拔管率、肺部感染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6例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分为IOE组(65例)和鼻胃管管饲(NGT)组(61例)。2组患者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及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偏瘫肢体训练、吞咽训练、肺功能训练等);IOE组、NGT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分别给予IOE或NGT营养支持。于入科时、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具体指标包括体重指数(BMI)、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肌酐身高指数(CHI)、气切套管拔管率及带管时间、临床肺部感染(CPIS)评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治疗4周后IOE组患者各项营养指标、气切套管拔管率(90.76%)和带管时间[(15.96±3.86)d]、CPIS评分[(3.00±1.69)分]、NIHSS评分[(11.86±4.08)分]及并发症总体发生率均明显优于NGT组水平(P<0.05)。 结论 IOE营养支持较NGT营养支持能更有效改善脑出血后气管切开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神经功能,减少肺部感染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有助于患者尽早安全地拔除气切套管,加速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并探讨相关危险因素.方法:64例机械通气患者于拔管后48 h内进行电视X透视吞咽功能检查,依据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多个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为67.2%.单因素分析显示,吞咽障碍组患者的年龄、带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切开均与正常组有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两组中仅年龄> 65岁,气管切开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较高,年龄>65岁、气管切开是拔管后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吞咽障碍的发病率、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 应用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对158例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24h内进行吞咽评估,并根据有无吞咽障碍将患者分为两组,有吞咽障碍的为观察组,无吞咽障碍的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多个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为55.1%,单因素分析表明,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带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切开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气管切开、带管时间>72h是拔管后吞咽困难的危险因素.结论 拔管后吞咽障碍发病率较高,而患者的年龄、气管切开及带管时间>72h与拔管后吞咽障碍密切相关,提示对该类患者应采取相应护理措施,提高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苏英  刘清 《护士进修杂志》2022,37(3):276-279
目的分析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20年6月我院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79例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一般资料、疾病相关资料、插管相关资料,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SSA)评估吞咽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应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结果 79例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发生吞咽功能障碍43例,发生率54.43%。吞咽功能障碍组年龄>65岁、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15分、气管切开、带管时间≥72 h、普遍型导管材质等发生率高于吞咽功能正常组(P<0.05)。年龄>65岁、APACHEⅡ≥15分、气管切开、带管时间≥72 h是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发生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拔管后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较高,与年龄>65岁、APACHEⅡ≥15分、气管切开、带管时间≥72 h等因素明显相关。应加强风险识别,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策略,预防获得性吞咽功能障碍发生风险,改善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5.
范丹峰  胡慧军 《中国康复》2011,18(6):423-424
目的:分析影响脑损害合并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回顾85例脑损害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所需的条件及拔除方法,分析拔管后切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成功拔管及并发症发生的因素。结果:85例患者中获成功拔管74例(87.1%),出现并发症11例(12.9%)。成功拔管患者的年龄和留管时间均明显低于有并发症患者(P〈0.05);原发疾病及意识状态对于是否拔管成功无明显影响。结论:脑损害气管切开患者,在正确把握拔管的时机及条件时,应尽早拔管,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康复医学科气管切开的重症患者早期康复,在22天平均住院日内拔管困难的临床特点及影响拔管的因素,为提高气管切开拔管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9月—2020年5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在22天平均住院日内住院的气管切开患者临床资料,按已拔管、未拔管分组,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影响拔管的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影响拔管的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在年龄、脑卒中、脑外伤、吞咽功能障碍、癫痫、意识障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两组间在性别、脊髓损伤、吉兰巴雷综合征、颅内肿瘤、其他疾病、认知功能障碍、心理障碍、肺部感染、呼吸衰竭、肺栓塞、气道结构异常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2)影响拔管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癫痫、吞咽功能障碍为未拔管的危险因素。结论:康复医学科在22天的平均住院日内气管切开的早期康复重症患者中年龄、癫痫、吞咽功能障碍为未拔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在康复治疗中气管切开后如何选择时机拔除气管套管。方法对35例颅脑损伤伴假性球麻痹的气管切开患者采用高压氧、营养神经及针灸、吞咽功能训练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拔气管套管时先试堵24~48h后再拔除的方法。结果 34例拔除成功,1例拔除后出现吸气性呼吸困难,再重新置管,2周后成功拔管。结论重度颅脑损伤合并假性球麻痹患者拔管难度较大,但掌握好时机、方法得当时均可顺利拔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神经危重症气管切开患者拔除气管插管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0月神经科重症监护病房(NICU)收治的223例神经危重症并气管切开患者。按拔管是否成功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拔除气管切开插管时的基本临床资料、重要脏器功能、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呼吸参数、肺部感染控制情况、营养状况、咳嗽反射、插管时间以及有无进行堵管试验之间的差异。结果 223例气管切开患者拔管成功198例,拔管失败25例。单因素分析显示,高龄、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中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呼吸过快、咳嗽反射差共6个危险因素与拔管失败有显著相关(P均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中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咳嗽反射差与拔管失败较为密切,其中咳嗽反射差相对危险度最大,是预测拔管失败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中重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咳嗽反射差对于预测神经危重症患者气管切开拔管能否成功存在意义,而患者的年龄、原发病性质、意识障碍程度呼吸参数、插管时间对于预测拔管能否成功暂无明确意义。拔管时除重视肺部感染控制外,还要重视患者的全身情况、营养状况、呼吸功能储备,特别是咳嗽是否有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重症医学科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因素及对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重症医学科发生肺部感染的患者86例作为感染组。选取同期于重症医学科治疗的未发生肺部感染患者86例作为未感染组。先对肺部感染患者的痰培养结果进行分析,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重症医学科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鼻饲管留置、误吸、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GCS评分及APACHEⅡ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鼻饲管留置、误吸是重症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症医学科患者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临床应实施口腔护理、呼吸功能锻炼、吞咽功能锻炼、高频护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9月~2016年9月脑外伤并进行气管切开的患者8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两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结果 感染组患者合并糖尿病、吸烟史、留置胃管、抗菌药物使用、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合并伤占有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组气管切开时间明显长于非感染组,GCS评分明显高于非感染组,ALB水平明显低于非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外伤患者气管切开导致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较多,与患者是否合并糖尿病、吸烟史、抗生素与激素类药物使用、合并伤以及气管切开时间、昏迷程度、低蛋白血症具有密切联系,针对存在发生肺部感染危险性患者应加强护理,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杨露  魏海棠  谢亮  盛扬  黄莹  黄莉 《中国康复》2022,37(1):33-36
目的:探讨吞咽功能训练联合肺康复在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拔管率及肺部感染中的疗效.方法:60例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和肺康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吞咽功能训练.治疗后比较2组患者的拔管时间、拔管成功率、再次置管率、肺部感染评分及DE Morton活动指数(DEMMI)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颈髓损伤患者发生吞咽障碍的影响因素,为临床筛查和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颈髓损伤患者病例资料110例,根据功能性经口进食量表评估颈髓损伤患者吞咽功能,分为重度吞咽障碍组(19例)、轻度吞咽障碍组(35例)和正常吞咽功能组(56例),颈髓损伤后吞咽障碍的发生率为49.1%(54/110)。收集110例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平面、损伤程度、损伤时间、损伤原因、手术方式、气管切开状态、是否发生肺炎、是否发生咽部肿胀等相关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颈髓损伤患者吞咽功能的资料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损伤严重程度、气管切开状态、住院期间是否发生肺炎以及是否发生咽部肿胀可能会影响颈髓损伤患者吞咽功能(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中P<0.01的变量(气管切开状态、是否发生肺炎、是否发生咽部肿胀)纳入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气管切开状态[OR=12.927,95% CI=(2.034,82.177)]、住院期间发生肺炎[OR=5.537,95% CI=(1.258,24.367)]是颈髓损伤患者发生重度吞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 结论 患者气管切开状态、有肺部炎症可能是颈髓损伤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训练对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卒中行气管切开术后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将符合入选标准的46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各项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60 d后评定两组患者的肺部感染发生例次、抗生素(治疗肺部感染)人均使用费用、气管导管拔管率及平均带管时间等.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肺部感染的发生人次少、抗生素人均使用费用低;气管导管拔管率提高,平均带管时间缩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加用综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有效减少重型颅脑损伤及脑卒中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发生,提高患者气管导管拔管率,缩短平均带管时间,降低医疗费用.  相似文献   

14.
张艳丽  崔颖 《中国康复》2017,32(5):397-400
目的:探讨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IOE)和间歇经口至胃管饲(IOG)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营养状况、吞咽功能以及肺部感染的影响。方法:将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180例随机分为IOE组、IOG组和对照组(持续经鼻至胃管饲),每组各60例,治疗后比较3组患者的营养指标、吞咽功能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4d后,3组的营养指标、生活质量、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IOE组和IOG组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和IOG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IOE组、IOG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IOE组和IOG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过程中,IOE组和IOG组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IOE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IOG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经口至食管管饲可有效提高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改善其吞咽功能、生活质量和营养状况,并且治疗过程中误吸、吸入性肺炎等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直立床训练对转入康复科的气管切开患者气管留置套管时间及肺部感染控制的影响。方法将65例气管切开超过1个月并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按分层区组随机化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气切护理及康复干预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电动式直立床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在留置套管拔管率、肺部感染情况、痰细菌学培养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 CPIS)情况。结果两组各有1例患者失访。干预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CPIS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值分别为9.276,6.609;P<0.01)。干预后观察组气管切开留置套管拔管率为71.0%,肺部感染痊愈率为64.5%,痰培养阴性率为48.4%,CPIS 为(2.8±1.1)分,均优于对照组[43.8%,37.5%,25.0%,(3.9±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t值分别为4.76,4.60,6.22,3.36;P<0.05)。结论直立床训练可以有效缩短康复科气管切开患者的气管切开置管时间,有利于控制肺部感染。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21年6月期间重症医学科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为对象,对病历资料进行回顾调查,按照气切后是否并发肺部感染分组,通过收集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60例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发生率为23.33%。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在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有无营养不良、是否机械通气、昏迷病程、气管切开病程、套管类型、有无留置胃管、有无误吸、是否激素治疗等方面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长期吸烟史、糖尿病史、营养不良、昏迷病程>10 d、气管切开病程>10 d、套管不可冲洗、激素治疗均是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与患者吸烟、营养不良、糖尿病、昏迷和气切时间长、套管不可冲洗以及激素治疗等因素相关,临床应该从相关危险因素入手,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探讨综合重症监护室(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效果。方法 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2014年1月-2016年5月海南省儋州市人民医院综合ICU的132例行气管切开治疗发生肺部感染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对比常规护理组与加强护理组在住ICU时间、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肺功能指标、并发症发生率及死亡率等指标。结果 年龄、糖尿病史、气管切开时间延长、白蛋白水平低、留置胃管、长期卧床、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制酸剂、GCS评分低为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史、气管切开时间延长、长期卧床、使用糖皮质激素、使用制酸剂、GCS评分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加强护理组治疗后住ICU时间、CPIS、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FEV1/FVC、FVC/预计值及治疗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ICU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有关,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加强护理可以降低气管切开患者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不同拔管方式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拔管的最佳方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程。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3月至2006年12月的43例急性呼吸衰竭合并气管切开置管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先堵管后拔管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2月至2007年12月的40例急性呼吸衰竭合并气管切开置管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拔管法。比较两组拔管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发生并发症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耐受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易耐受和难耐受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出现拔管指征后第1天,两组患者的SaO2、血气分析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3天,观察组患者的SaO2、血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掌握急性呼吸衰竭合并气管切开置管患者的拔管指征,采用一次性拔管,配合使用蝶形透明敷料覆盖气管切开瘘道,成功率高,且有效安全,降低了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气管切开患者早期拔管的指征。方法将54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6例和对照组28例,实验组应用早期拔管指征,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拔管指征为患者一次性拔管,观察两组患者肺部感染率及反复感染发生率、置管时间、住院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肺部反复、感染率减少、置管时问和住院时间明显缩短。结论气管切开昏迷患者应用早期拔管的指征及时拔管,可以有效地减少肺部感染发生的次数,缩短置管时间,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染料试验在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误吸筛查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信封法将本院重症康复病房2019年6月—12月期间收治的116例需行气管切开治疗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8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及防误吸护理,基于医师临床经验及患者症状判断进行堵管拔管操作;观察组应用染料试验检测误吸,实施针对性防误吸护理,根据气管套管拔管指征启动堵管拔管流程。对比染料试验和吞咽造影对误吸的检出效能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拔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染料试验和吞咽造影检出的误吸率、无误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气管切开时、切开后1周的CP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气管切开后2周、3周、4周的CP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拔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重症康复病房气管切开患者误吸筛查过程中应用染料试验可以有效诊断误吸,对临床实施护理操作具有指导意义,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