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庞小艳  曾三悔 《护理研究》2009,(12):3146-3147
[目的]探讨体住干预对枕后住产妇分娩的影响。[方法]将第一产程进入活跃期后诊断为枕后位而无明显头盆不称的初产妇13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62例和对照组68例,干预组按常规处理的同时采取护理措施给予体位干预,而对照组只按常规处理,分别统计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及产程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干预组自然分娩率为80.65%,割宫产率为19.35%,时照组自然分娩率为52.94%,剖宫产率为47.0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12,P〈O.01);干预组产程较对照组产程明显缩短,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位干预对矫正枕后位是行之有效的,可明显地缩短产程,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产程中提前干预产妇体位矫正枕后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15年05月入住我科足月初产妇172例,都在潜伏期或活跃期经查体结合B超检查证实为枕后位者,依孕妇本人意愿和要求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按常规处理生产,实验组按常规处理外采取产妇体位干预。然后回顾性比较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产程时间、母婴并发症。结果 观察组自然分娩率61.6%、剖宫产率27.9%;对照组自然分娩率34.9%、剖宫产率37.2%,产程时间、母婴并发症在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程中通过改变产妇体位矫正枕后位,有助于顺利进行阴道自然分娩,减少难产,有效提高分娩质量,为保证母婴的生命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活跃期晚期采用双膝跪位、第二产程采用McRobert体位干预对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的初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00例产妇采用常规的胎背对侧卧位,宫口开全采用膀胱截石位;观察组采用双膝跪位、宫口开全采用McRobert体位。观察两组自然分娩率、产程时间、新生儿出生评分情况和产后出血量。[结果]观察组顺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剖宫产率降低,总产程时间明显缩短(P0.01)。[结论]采用特殊体位干预可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且可减少新生儿窒息和降低产后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4.
沈红 《全科护理》2013,11(21):1935-1936
[目的]观察在活跃期晚期采用特殊体位护理对纠正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分娩的效果,以提高自然分娩率。[方法]将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15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产妇采用传统的方法观察,未给产妇行体位护理的干预,观察组在活跃期宫口扩张5cm~6cm采用跪式待产法,7cm~10cm采用站立位待产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胎头转为枕前位成功率较高,剖宫产率降低,总产程明显缩短(P〈0.01)。[结论]对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病人在活跃期采用特殊体位护理可明显提高转位成功率,降低剖宫产率,缩短产程,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0):3845-3846
研究分析自由体位提高自然分娩率以及降低剖宫产的临床效果。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在我院分娩的86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卧位方式分娩,观察组给予自由体位方式分娩,对比两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及总产程时间,对比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结果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总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第二、第三产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86.0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47%,剖宫产率为13.9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9.5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妇在分娩过程中采取自由体位,有利于缩短产程,减轻产妇痛苦,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值得临床积极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位分娩联合视频宣教对枕后位产妇分娩效能感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2016年6月—2017年6月选取医院收治的96例枕后位产妇,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48例,对照组行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体位干预联合视频宣教,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效能感、产程时间及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分娩效能感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观察组产妇分娩疼痛感(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分娩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总产程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5),而产妇产钳助产、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胎儿窘迫发生率及新生儿窒息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位干预联合视频宣教能有效提高产妇分娩时自我效能,减轻产妇分娩疼痛感,缩短产妇分娩产程,减少不良妊娠结局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对促进自然分娩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000例初产妇为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次序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0例产妇从临产开始至第二产程,助产士根据产程需要、胎方位、产妇喜好及舒适度选用自由体位待产及分娩,并给予体位要点及注意事项等专业体位指导;对照组500例产妇采用的是以卧位为主待产,半卧位分娩,并比较两组在产程时间、窒息发生率、分娩结局及枕横位分娩方式。结果观察组产妇比对照组产程时间缩短(P<0.05);因持续性枕横位后位原因,观察组剖宫产的产妇明显减少(P<0.01);观察组产妇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自由体位分娩可以加速宫口扩张和先露下降,缩短产程,有效纠正枕横位、枕后位,减少剖宫产率,促进自然分娩。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产前预演示体位教育联合产程进展式针对性体位管理在枕后位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我院分娩的持续枕后位产妇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分娩护理,试验组接受产前预演示教育联合产程进展式针对性体位管理,比较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和胎儿枕前娩出率及第一、第二产程时间等情况。结果试验组阴道自然分娩率和胎儿枕前位娩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 05),第一、第二产程时间短于对照组(P 0. 05),胎儿娩出至产后2 h内的总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采用产前预演示教体位教育联合产程进展式针对性体位管理对枕后位产妇护理,可显著提高该类产妇转为枕前位分娩的可能性,提高阴道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并降低产后出血量。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343-345
探索自由体位对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的影响随机抽取收治的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产妇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截石位分娩,观察组产妇则自由选择体位分娩。对两组分娩结果展开分析。观察组产程异常发生率为6.67%,明显比对照组的13.95%低;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3.33%,明显比对照组的9.30%、6.98%低;观察组自然分娩率比对照组高,第二产程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对于初产妇持续性枕后位、枕横位分娩中采用自由体位分娩有助于提高自然分娩率,提高产妇分娩过程中的舒适度,保障母婴健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邓德娟 《家庭护士》2009,7(7):571-572
[目的]观察人性化护理在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8例住院正常足月待产的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93例和对照组1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科护理,观察组采取人性化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分娩方式、自然分娩产妇疼痛程度和自然分娩产妇各产程时间.[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分娩疼痛程度减轻(P<0.05);剖宫产率下降,自然分娩率升高(P<0.05);产程缩短.[结论]人性化护理应用于初产妇自然分娩中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1.
12.
13.
目的分析低位产钳和出口产钳助产术的并发症,将产钳与阴道顺产和剖宫产进行比较分析,探讨预防低位产钳和出口产钳助产术并发症的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分娩的孕妇资料,将其分为产钳组、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就三组孕妇在年龄、身高、孕周、孕产次、产后住院日、新生儿体质量、产后出血量和产后下降的血红蛋白量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三组资料中,产钳数79例,阴道顺产数80例,剖宫产数93例。三组资料在身高上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组资料在年龄、孕周、分娩后住院日、新生儿体质量、产后出血和产后下降的血红蛋白量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产钳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和软产道裂伤率均高于阴道顺产组和剖宫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熟悉低位产钳和出口产钳助产术的适应证和操作技巧,可避免和减少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软产道裂伤等并发症,提高围产质量。  相似文献   

14.
Ward sisters are taking the lead in adopting a supervisory role and seeking the authority to match the greater responsibilities involved.  相似文献   

15.
Smith R 《Rehab management》2007,20(2):12, 14-12, 17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