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刘淼 《医学临床研究》2016,(7):1402-1404
【目的】分析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 HCM )患者心电图异常的特征。【方法】选择2005年2月至2014年6月本院收治的42例A HCM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40例健康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分析比较所有研究对象的12导联心电图资料。【结果】观察组42例患者心电图均有异常改变,左胸导联R波振幅增高较大,以V3~V6导联增幅显著,且有RV4> RV5> RV3> RV6;导联ST 段下移幅度00.3~03.0 mV ,以V3和V4导联为主;胸导联T波倒置的深度为01.2~15.4 mV ,并呈现TV4> TV5> TV3的规律;除Ⅲ、aVF、V1导联外,观察组其他导联 R波振幅比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0.5)。【结论】A HCM患者心电图具有特征性改变,对该病的早期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临床确诊仍需要结合超声心动图等检测,有助于确诊A HCM。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和心电图特点。方法:收集、查阅2002-2005年20例诊断为ARVC患者入院病例资料,常规行临床资料、心电图、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24h动态心电图及心内电生理检查的资料分析。结果:20例ARVC患者中有晕厥发作(65%)、心悸(100%)、频发室性早搏(100%)、右心室源性短阵室速(85%)。20例患者常规心电图检查中15例(75%)有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12例(60%)电轴右偏,7例(35%)出现Epsilon波,17例(85%)胸前导联V1~V3T波倒置,13例(65%)V1导联QRS波时限≥110ms,12例(60%)(V1+V2+V3导联QRS波时限之和)/(V4+V5+V6导联QRS波时限之和)比值>1.2。在无RBBB时,18例(90%)胸前导联V1~V3均可见延长的S波升支≥55ms。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内径为(48.00±8.81)mm,右心室内径为(50.90±10.30)mm,右心功能减退,射血分数为0.301±0.090。结论:ARVC多有发作性晕厥,心电图上可出现频发室早及呈左束支传导阻滞型室速,窦性心律时伴RBBB型或电轴...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体表心电图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机制以及诊断房室结双径路与隐性旁路的准确率。方法:经射频消融术证实的59例房室结双径路(A组)和40例隐匿性房室旁路(B组)患者,分析其术前窦性心律与室上速的体表心电图,总结具有特异性改变的P—QRS波型。结果:射频消融术前窦性心律下,V1导联呈rSr’,A组6例,B组5例,分别占10.17%和12.50%(P〉0.05);但术前窦性心律下V6导联呈qRs,A组仅21例,B组24例,分别占60.00%和35.59%(P〈0.05);射频消融术前室上速时12导联体表心电图比较,由于逆P(P’)使V-导联呈rSr’,A组43例,发生率72.88%;B组7例,发生率17.5%(P〈0.01)。结论:术前窦性心律时,心电图V6导联qRs三相波形对隐匿性预激诊断特异性强,准确性高。室上速时,V1导联呈rSr’多提示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相似文献   

4.
碎裂QRS波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在冠心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108例(冠心病组),同期CAG阴性患者108例(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fQRS波的发生率及fQRS波在心电图相对应心肌前壁、侧壁和下壁的分布情况。冠心病组患者分为前降支(LAD)和非LAD病变组、回旋支(LCX)和非LCX病变组和右冠状动脉(RCA)和非RCA病变组,比较与其对应心电图导联fQRS波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fQRS波发生率为66.7%(72/10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4.1%(26/108)(χ^2=39.524,P〈0.01)。冠心病组Ⅱ、Ⅲ、aVF导联fQRS波的发生率为45.4%(49/1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2%(11/108)(χ^2=33.323,P〈0.01);冠心病组V1-V5导联和Ⅰ、aVL、V5、V6导联fQRS波的发生率分别为8.3%(9/108)和13.0%(14/108),对照组为5.6%(6/108)和6.5%(7/1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641,2.574,均P〉0.05)。在LAD和非LAD病变、LCX和非LCX病变和RCA和非RCA病变组患者中,相对应的V1-V5导联、Ⅰ、aVL、V5、V6导联和Ⅱ、Ⅲ、aVF导联fQRS波的发生率分别为8.1%(5/62)和8.7%(4/46)、20.0%(9/45)和7.9%(5/63)、46.6%(27/58)和44.0%(22/5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10,3.386,0.071,均P〉0.05)。结论心电图fQRS波对冠心病诊断有预测价值,尤其是Ⅱ、Ⅲ、aVF导联fQRS波提示冠心病可能性大。但依据心电图上不同导联出现的fQRS波尚不能判断冠状动脉病变支。  相似文献   

5.
对十二导动态心电图多型Brugada波1例分析如下.1 病历摘要男,64岁.以发作性头晕就诊,无高血压病史.常规心电图示:窦性心律,HR 65次/min,P-R间期180 ms,QRS 114ms.体格检查t BP:125/70mmHg,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心脏超声、血生化均未见异常.图A:窦性P波规律出现,HR 78次/min,V1~V3导联ST段抬高0.1~0.3 mV,V2导联J波增大,ST段呈下斜型抬高达0.3 mV,T波倒置.图B:窦性P波规律出现,HR 55次/min,V1~V3导联ST段抬高0.1 mV,V2导联ST段呈马鞍型抬高,V1导联T波正负双向.心电图诊断:窦性心律,Brugada波(Ⅰ型、Ⅱ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技术评价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倒置患者左室局部心肌力学功能异常.方法 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倒置女性患者119例,分为3组:V1-6T波倒置组(52例)、V1-4T波倒置组(33例)、V3-6T波倒置组(34例);对照组44例.应用VVI技术获得左室三个短轴切面共18个节段的收缩期径向峰值应变(SRSmax)及应变率(SRSrmax)、收缩期周向峰值应变(SCSmax)及应变率(SCSrmax).测量各胸前导联T波倒置深度并与各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V1-6T波倒置组以左室前间隔、前壁、前侧壁和后壁各力学参数减低为主(P<0.05~0.01);V1-4T波倒置组以左室前间隔、前壁和后间隔的各力学参数减低为主(P<0.05~0.01);V3-6T波倒置组左室前间隔、前壁、前侧壁和后壁各力学参数均减低,且以基底段减低为主(P<0.05~0.01).V1-6T波倒置组中SRSmax、SRSrmax和SCSrmax及V3-6T波倒置组中SRSrmax减低的心肌节段数均较V1-4T波倒置组更多(P<0.05~0.01).V1-6T波倒置组中V4和V5导联T波倒置深度与前侧壁径向力学参数均存在负相关(r=-0.29~-0.37,P<0.05~0.01);V1-4T波倒置组中V3导联T波倒置深度与前侧壁周向应变存在正相关(r =0.44,P=0.01).结论 心电图胸前导联T波倒置女性患者左室心肌存在节段性力学功能异常改变;电复极异常与心肌力学功能异常的范围及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2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2 8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查 ,部分做放射性核素心肌断层 ,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室造影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等检查。结果 2 7例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及 /或肢导联T波倒置 ,以V3 、V4 为主 ,超声心动图左室心尖部 (乳头肌水平以下 )心肌厚度达 12mm以上 ,1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 ,17例冠脉正常 ,7例左室舒张末期呈“黑桃”样改变 ;2 8例均无恶性心律失常及心功能不全。标准 12导联心电图显示胸导联倒置的冠状T波应及早做超声心动图检查 ,以提高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心电图在肺栓塞诊断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肺栓塞及有相似临床表现的几组疾病心电图的对比,试图了解肺栓塞心电图的特点和心电图在肺栓塞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及意义.方法 共入选364例肺栓塞病例.其中肺栓塞组197例,对照组共167例.对照组分为:1组冠心病心力衰竭组70例,2组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组47例,3组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组50例.对364例患者的心电图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肺栓塞组心电图出现电轴右偏、顺钟向转位、右束支传导阻滞、肺型P波、V1导联S波粗顿或挫折等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1Q3T3、胸前导联T波倒置出现的比率也是肺栓塞组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肺栓塞患者心电图的表现以右心负荷增加和反射性的冠状动脉缺血为主要表现;S1Q3T3可能是电轴右偏的表现;每一个指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难以承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任;动态观察心电图对肺栓塞的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ApicalHypertrophicCardiomyopathy ,AHCM)的心电图特点。方法 :对经超声心动图证实的 2 4例 (男 19例 ,女 5例 ,年龄 5 1.0 4± 2 .17)患者的心电图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2 1例T波倒置 ,16例ST段压低 ,13例R波振幅≥ 2 .5mv。ST -T改变及R波振幅的增高以V4 、V5最明显。 8例在睡眠和心率缓慢时ST -T改变程度加重 ,10例QTc延长。ST -T改变程度及R波振幅的高低与心尖肥厚程度无关 (r2 =- 0 .36 ,P =0 .76 8;r2 =0 .188,P =0 .30 9)。结论 :心电图有T波倒置、ST段压低、R波振幅增高 ,并以V4 、V5导联为主 ,或加以反常的动态改变 ,应高度怀疑AHCM。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表心电图V1联合aVL或aVR导联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的诊断价值。方法143例窄QRS心动过速患者的体表心电图,含窦性心律和心动过速心电图。由两位未知心动过速类型的心电生理医师进行诊断,记录包括V1导联假r′波、aVL导联末端切迹、心动过速RP′间期≥100 ms等指标,心动过速类型由心内电生理检查确定。结果AVNRT患者年龄较大(P<0.01),女性较多(72.4% vs 50.0%,P<0.01)。aVL导联末端切迹对于诊断AVNRT具有较高敏感度(60.9%)和特异度(89.3%),高于传统V1导联假r′和下壁导联假s波(P均小于0.05);联合V1导联假r′和aVL导联末端切迹或aVR导联假r′波明显提高AVNRT诊断敏感度至78.2%和74.7%,而阳性预测值无明显降低。RP′间期≥100 ms诊断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具有较高敏感度和特异度(敏感度69.6%, 特异度87.4%),联合aVR导联ST段J点后80 ms下斜型抬高超过1.5 mV指标,明显提高AVRT诊断敏感度(89.2%)。结论体表心电图V1和aVL或aVR导联可提高AVNRT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致心律不齐性右室型心肌病(ARVC/D)的诊断标准于1994年首次被提出,并发表在《英国心脏杂志》。2002年Hamid等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了“家族性ARVC/D诊断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对该病病因、病理的认识。2010年4月,国际专家组在《欧洲心脏杂志》发表了修订的ARVC/D诊断标准。此标准首次明确地将MRI和超声等影像学量化标准作为诊断ARVC/D的主要条件。本文借鉴ARVC/D诊断标准的变化,结合文献,分析和总结该病的MRl表现,探讨MRI对ARVC/D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肌钙蛋白联合血气分析对肺栓塞诊断及危险分层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联合检测血浆肌钙蛋白I(cTnI)和血气分析,探讨其结果对急性肺栓塞(APE)患者进行诊断及危险分层的意义。方法:根据cTnI水平和血气分析阳性结果将61例APE患者分为3组:A组(12例):cTnI<0.05μg/L且血气分析结果为阴性;B组(27例):cTnI≥0.05μg/L或血气分析结果为阳性;C组(22例):cTnI≥0.05μg/L且血气分析结果为阳性。分析cTnI和血气分析阳性结果与APE患者诊断与危险分层的关系。结果:3组中D-二聚体阳性率C组、B组较A组升高(P<0.05)。其中C组,其右心室扩大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较B组发生率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较A组右心室扩大及肺动脉高压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病死率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C组明显高于A组(P<0.01),B组高于A组(P<0.05)。C组大面积APE的发生率较A组、B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联合检测cTnI和血气分析在APE的诊断和分层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167例患者,根据全自动动脉硬化仪检查结果分为PWV〈1400cm/s(低PWV组,84例)和≥1400cm/s(高PWV组,83例)。两组根据12导联心电图测得QT间期计算QTd。全部研究对象均测空腹血糖(FP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胆固醇(LDL—C)、高密度胆固醇(HDL—C)、血肌酐(Cr)、尿酸(UA)及臂踝指数(ABI)。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心脏结构相关内径数据。【结果】①两组间比较,FPG、TG、HDL、Cr、UA、ABI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脉压差、TC、LDL有统计学意义。②高PwV组的室间隔厚度大于低PWV组,左心房内径、舒张期末左室内径、右心房内径、舒张期末右室内径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WV与QTd呈正相关。【结论】PWV与QTd呈正相关,PWV可能可以作为心律失常一新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4.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提高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对1993-2001年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14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访。观察ARVC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电生理检查等表现,评价ARVC的治疗方法和预后。结果:14例患者均以室性心律失常起病。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是正确诊断的重要方法。随访中有3例死亡,2例出现右心衰竭。1例在射频消融治疗后无须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减少。其余均需药物长期维持治疗。结论: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常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心电图有特征性改变,其诊断主要依靠超声心动图。治疗以药物为主,射频消融未显示优越性。晚电位阳性、有过阿斯综合征、右室整体收缩功能异常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自2010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04例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将104例伴有心房颤动患者作为观察组,100例无心房颤动患者作为对照组,测量两组患者最大P波时限(Pmax )、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波离散度=Pmax -Pmin),比较两组心电图和彩色脉冲多普勒超声心动检查指标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的差异性。【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P波离散度分别为(45.3±10.8)m s、(30.7±11.0)m s ,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Pmax值明显高于对照组 Pmax值,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观察组LVMI值为(152.4±14.9)g/m2,与对照组(101.1±9.2)g/m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P波离散度、Pmax是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其可为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心房颤动的临床诊断提供关键的价值参考。  相似文献   

16.
张晓雷  王荣英  田英平  牛丽伟  王艳芬 《临床荟萃》2012,27(12):1018-1020,1024
目的 通过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变化进行缺血分级,探讨缺血分级的临床意义.方法 STEMI患者105例,根据入院时心电图QRS波群变化进行缺血分级:2级缺血组(56例);3级缺血组(49倒).所有患者于梗死后2周行99m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SPECT)和99m锝-红细胞(99mTc-RBC)心血池显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住院期间观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入院时心电图,3级缺血组ST段抬高的幅度(∑ST)显著大于2级缺血组(0.75±0.56)mV vs (0.50±0.32) mV,肌酸激酶同工酶(338±112) U/L vs(178±92)U/L和肌钙蛋白峰值(21.4±11.0)μg/L vs(9.2±5.4)μg/L显著高于2级缺血组(P<0.05),心肌梗死面积大于2级缺血组(18.82±8.76)%vs(14.75±6.24)%(P<0.05),而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2级缺血组(P<0.05);在住院并发症包括心律失常发生率、心力衰竭或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住院病死率、室壁瘤发生率方面,3级缺血组均显著高于2级缺血组(P<0.05);而再梗死发生率,3级缺血与2级缺血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入院时心电图呈3级缺血的急性STE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大,心功能和预后差,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室早指数及昼夜分布情况对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1年12月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出的540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器质性心脏病组(Ⅰ组,n=334)、非器质性心脏病组(Ⅱ组,n=206)室性心律失常Lown分级特点,两组间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室早指数及其昼夜分布特点.结果:Ⅰ组检出的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159例(47.6%)显著高于Ⅱ组检出的30例(14.6%)(P<0.01);Ⅰ组Lown分级Ⅲ级以上室性心律失常的室早指数为0.99±0.11,显著低于Ⅱ组的1.17±0.15(P<0.01);Ⅰ组室性心律失常高峰出现在日间220例(66%),显著高于Ⅱ组的89例(43%)(P<0.01).结论:对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进行Lown分级、室早指数、室性心律失常高峰时间分布的综合分析,有助于区分室性心律失常的性质及提高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VC)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3~2007年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58例ARV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RVc的临床表现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MRI、电生理检查等,评价ARVC的检查手段及治疗方法。结果:58例患者多表现为反复胸闷、心悸。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MRI均有特征性改变。治疗以药物为主,需长期维持治疗。结论:ARVC临床表现隐匿,以室性心律失常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常伴严重血流动力学障碍。Epsilon波和右胸导联QRS间期延长两者结合有助于ARVC的筛选和诊断。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均为ARVC病变的好发邵位。射频消融治疗可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分析长RR间期的临床价值.[方法]对85例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出现长RR间期(RR≥2 000 ms)者结合其日常生活日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5例患者出现长RR的状况如下:①长RR间期可出现在房颤伴长RR 33例,窦性停搏15例,窦房传导阻滞12例,房室传导阻滞(包括Ⅰ度、Ⅱ度、Ⅲ度及高度房室传导阻滞)26例,早搏后长代偿8例;②最长RR可达8.68 s;③长RR间期多见于夜间睡眠期(0:00~5:00)及白天休息期(12:00~14:00),活动及清醒期比较少见;④长RR>3 000 ms时患者会出现黑曚、晕厥甚至抽搐.[结论]动态心电图长RR分析对于减少临床上心源性猝死是简单有效的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DDD模式下比较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对患者左心室重构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我院行永久起搏器(双腔DDD)植入治疗的患者219例,根据心室电极植入部位的不同分为A组(RVA起搏)、B组(RVOT起搏),每组再根据患者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不同分为两个亚组。调取患者12个月的随访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后LVEF、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起搏治疗前后各项起搏参数、起搏QRS波群时限和术后并发症等。结果两组在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2个月,A组起搏阈值、电极阻抗较术中均有回落,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电极阻抗较术中有回落(P〈0.05),起搏阈值、R波振幅与术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VEF、LAD、LVED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起搏QRS波群时限较A组显著缩短[(145.09±4.96)ms vs.(157.40±12.44)ms,P〈0.01]。对亚组进行分析发现:术前LVEF≥50%的患者,A、B两组仅LVEDD较术前有增大(P〈0.05),LVEF和LAD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LVEF〈50%的患者,A组患者的LVEF较术前降低,LAD、LVEDD较术前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患者的LVEF、LAD、LVEDD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主动固定电极行RVOT起搏在临床应用中是安全、可行的。经过12个月的起搏治疗,对术前心功能不全的患者,RVOT起搏能提供接近生理性的心室激动顺序,维持心室肌电-机械活动同步化,对患者心功能的损害小;对术前心功能正常的患者,虽然RVOT起搏提供了更为协调的心室收缩,但在保护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及阻止左心室重构方面并未显示出优于RVA起搏的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