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霉酚酸酯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峭  陈燕琼等 《现代护理》2003,9(2):155-156
目的:探讨霉酚酸酯(MMF)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中的作用及找出其治疗期间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选择本院101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MMF治疗组50例,硫唑嘌呤(Aza)治疗组51例进行对比研究,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观察。结果:MMF组急性排斥发生率165,较Aza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40%低,最常见副反应为胃肠道症状18%,肝功能损害MMF组发生率10%,Aza组为20%,MMF组细菌感染9例(16%)。结论:MMF能更有效地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但需加强胃肠道护理,监测肝功能,防范感染合并症。  相似文献   

2.
霉酚酸酯等新三联在肾移植术后的近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霉酚酸酯(MMF)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及肺部感染的情况。方法:89例肾移植后应用皮质激素(Perd),环孢素(CsA),MMF(或)硫唑嘌呤(Aza)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其中分成MMF组52例,Aza组37例,MMF组中适当减少CsA用量。结果:临床观察3个月中,急性排斥(AR)发生率MMF组7.7%(4/52),Aza组16.2%(6/37),肺部感染率MMF组13.5%(7/52),Aza组21.6%(8/37),两者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MMF组方案对减少AR发生率与并发肺部感染率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良患者免疫抑制方案的策略。方法将肾移植术后早期(术后两周以内)发生肝功能不良的36例患者,依据免疫抑制方案分为:①FK506 MMF组(A组):21例术后即刻采用,FK506起始量为0.15~0.2mg/(kg·d),血药浓度谷值(Co)控制在6~10μg/L,3个月后降为5~8μg/L,MMF1.0~2.0g/d;3例因初始使用CsA Aza发生肝功能损害而切换;②CsA MMF组(B组):12例,CsA起始剂量5~7mg/(kg·d),术后3个月内Co控制在200~300μg/L。所有病例常规使用保肝利胆治疗。结果A组24例术后肾功能早期恢复,未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治疗3周内高胆红素血症均消失,4周后ALT全部恢复正常。随访3~6个月,肝功能全部保持正常,人/肾存活率100%。B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而肝功能不良易反复发作。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不良患者联合使用低剂量FK506 MMF,既不加重肝功能损害,也不增加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是合并慢性肝炎或潜在肝功能异常高危因素移植受者的较理想的免疫抑制方案。  相似文献   

4.
3种免疫抑制方案对肾移植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分析肾移植术后常用的3种免疫抑制方案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提出相关护理对策。方法 对采用环孢素A(CsA)+硫唑嘌呤(Aza)+泼尼松(Pred)(A组)、骁悉(MMF)+CsA+Pred(B组)、普乐可复(FK506)+MMF+Pred(C组)治疗的1 196例肾移植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统计肾移植术后3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或C组的肝功能损害(肝损)、肾毒性和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但感染的发生率3组均高达21.0%以上。结论 肾移植术后应加强感染的预防,使用A组免疫方案的患者比B、C组更应注意肝损伤、高血压的监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麦考酚钠在临床使用与吗替麦考酚酯的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0例肾移植患者,随机使用麦考酚钠肠溶片(enteric-coated mycophenolate sodium,EC-MPS)或吗替麦考酚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收集术后6个月内临床资料,分析两种药物的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肾移植后6 个月内EC-MPS组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失功或死亡共2例(13.3%),MMF组3例(20.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患者急性排斥反应(6.7% vs.13.3%)和需要治疗的急性排斥反应(6.7% vs.13.3%)的比例在EC-MPS组均低于MMF组,但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EC-MPS组有8例(53.3%)发生了至少一起不良事件,MMF 组为10例(66.7%),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 > 0.05).但EC-MPS组发生感染(26.7% vs.33.3%)和重度感染(13.3% vs.20.0%)的患者比例均存在低于MMF组的趋势,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显著性;同时,尽管EC-MPS组与MMF的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13.3% vs.33.3%),但EC-MPS组无1例患者发生重度胃肠道不良事件、MMF组有2例患者发生了重度胃肠道不良事件,而且EC-MPS组发生导致试验药物减量或停药的胃肠道不良事件患者的比例低于MMF组.结论:本研究证实EC-MPS在治疗早期中国肾移植受者的6个月内,其疗效与MMF相当,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但EC-MPS在临床应用中是否具有比MMF更好的优势,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李玉凤  张胜利  姚家琳  范彦令 《临床荟萃》2010,25(13):1134-1137
目的 比较国产吗替麦考酚酯(MMF)分散片与进口胶囊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针对一项随机、开放、平行对照、为期3个月的多中心临床研究,根据其126例受试患者的统计学结果,对国产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与进口胶囊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3个月,分散片组意向治疗(ITT)人群和符合方案(PP)人群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1%和6.7%,胶囊组ITT人群和PP人群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9%和5.9%,无论是ITT人群还是PP人群两组间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移植物存活和患者生存良好,组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分散片组和胶囊组全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18.8%和19.5%(P>0.05),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异常和血液系统异常.试验期间,两组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2.4%和24.4%(P>0.05).结论 国产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与进口胶囊在预防肾移植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上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减少或撤除环孢素A(CsA)的免疫抑制方案在乙型病毒性肝炎DNA阳性肾移植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64例肾移植术后HBV-DNA阳性患者初始免疫抑制剂的治疗方案进行总结,分为:①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组(A组),CsA的谷值CO在200~250 mg/ml,MMF用量在1.0~1.5g/d;②普乐可复(FK506)+MMF组(B组),FKS06的谷值浓度维持在7~9 ng/ml,MMF用量在1.0~1.5 g/d;③低剂量CsA+西罗莫司(SRL)组(C组),CsA的谷值CO在150ng/ml左右,CO维持750 ng/ml左右,SRL浓度维持在6~10 ng/ml.所有病例应用恩替卡韦抑制HBV-DNA的复制和常规保肝利胆治疗,随访6个月.结果 三组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12例(80%)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转阴者8例(53%),应用恩替卡韦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和加强护肝治疗后,有7例肝功能好转,其中肝功能恢复缓慢且HBV-DNA持续阳性者2例改为FK506+MMF的治疗方案,3例改为低剂量CsA+SRL的治疗方案.B组有5例(20%)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转阴者18例(75%).C组有4例(16%)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HBV-DNA转阴者18例(72%).结论 减少或撤除CsA的免疫抑制方案对于HBV-DNA阳性的肾移植患者是安全有效的,不增加排斥反应的发生,也不加重肝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移植患者手术后应用麦考酚酸吗乙酯[简称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MMF)]对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和抗供者特异性抗体(donor specific antibody,DSA)产生的影响.方法:252例患者分成3组,A组(130例)免疫抑制剂为MMF+环孢菌素A(cyclosporin A,CsA)/他克英司(FK506)+泼尼松(Pred);B组(49例)起始免疫抑制方案中未含MMF,术后6个月与MMF联用;C组(73例)应用含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免疫抑制方案,CsA/FK506+Aza+Pre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群体反应性抗体,以鉴别抗HLA-I型或Ⅱ型.结果:A,B,C组分别检测出17.7%,26.5%和31.5%杭H LA抗体;USA检测率分别为8.5%,17.2%和20.0%,非抗供者特异性杭体(non-donor specific antibody,NDSA)检测出10.0%,21.4%和25.7%.DSA阳性者术后平均血肌酐水平及排斥反应发生率均高.多数接受再次移植者体内均可检测到DSA.结论:MMF可明显降低肾移植受者抗HLA-I,Ⅱ杭体的产生,降低DSA产生.术后立即给予MMF较术后6个月再服效果更佳;术后受者血清中若检测出DSA,预示移植肾预后不佳.HLA抗体与移植物失功、排斥反应有明显相关性;而体内仅存NDSA,则移植效果相对好.MMF可明显降低移植物排斤反应,提高肾移植术后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CD3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作用。方法16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42例移植术后应用抗CD3单克隆抗体(5mgd)为治疗组;其它122例为对照组。观察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及CMV感染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1年、2年及3年人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治疗组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119%)比对照组(287%)低(P<005),且首次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间明显延长,对MP冲击治疗效果好。治疗组CMV感染的发生率(333%)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预防性使用抗CD3单克隆抗体对提高移植肾存活率,降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有较好的作用;用药期间应注意预防及治疗CMV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客观评价肾移植术后骁悉(mycohpenolate mofetil,MMF)与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抗排斥反应效果的差别.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6~2002.6)、Embase(1984~2002.6)、Cochrane图书馆(2002年第二期)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2.6),鉴定有关随机对照试验,并采用Revman 4.11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2个随机对照试验,涉及不同剂量MMF与AZA用于肾移植术后抗排斥治疗,发现MMF 2 g/d比AZA可提高移植肾短期存活率及病人长期存活率,而MMF3 g/d与 AZA对提高病人及移植肾存活率无统计学差异.术后6月至1年内,MMF 2g/d或MMF 3 g/d均较AZA明显降低移植肾急性排斥发生率.结论MMF较AZA免疫抑制效力更强,MMF降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明显优于AZA,运用MMF对提高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存活率及病人长期生存率有利.MMF 2 g/d是较理想的使用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标准HLA -A、B、DR配型和氨基酸残基配型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差异。方法 将 14 47例次肾移植受者 ,按HLA误配率 (MM )对标准配型和氨基酸残基配型 ,分别进行分组 ,统计各组术后 1~ 2个月内 ,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标准HLA配型 6误配组 ,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2 1 .6% ;5误配组为 2 8. 9% ;4误配组为 19 .1% ;3误配组为 16. 5 % ;2误配组为 16 .3 % ;1和 0误配组未见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而氨基酸残基配型 6误配组 ,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 2 8 .6% ;5误配组为 2 0 . 2 % ;4误配组为2 3 . 6% ;3误配组为 2 0 . 2 % ;2误配组为 2 0 . 4% ;1误配组为 19% ;0误配组为 16%。结论 标准HLA -A、B、DR配型比氨基酸残基配型在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移植(PRT)作为治疗终末期肾病是一种有效方法,而急性排斥反应(AR)又是肾移植术后最常见的排斥反应,可发生任何时期.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最多发生于术后一个月内[1],是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因素,严重影响了肾移植的成功率及人/肾存活率.我院自1994~2007年共实施同种异体肾移植术302例,术后1个月内共发生急性排斥反应84例,发生率达27.8%.77例成功逆转过来,逆转率达91%.现将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肾移植术后应用骁悉与硫唑嘌呤的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系统评价肾移植术后免疫抑制剂骁悉(mycophenolate mofetil,MMF)与硫唑嘌呤(azathioprine,AZA)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4.6)、EMBASE(1984~2004.6)、Cochrane图书馆(2004第2期)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9~2004.6),纳入涉及肾移植术后使用MMF与AZA出现不良反应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对其方法 学质量进行评价后,采用RevMan 4.1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纳入24个RCT,涉及不同剂量MMF与AZA治疗肾移植术后的排斥反应.MMF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AZA,特别是MMF3 g/d组的呕吐、腹痛、腹泻发生率与AZA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MMF3 g/d组的巨细胞病毒感染发生率在6个月、1年及3年观察期内明显高于AZ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F2 g/d组在1年随访期内感染发生率也高于AZA组.MMF3 g/d组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明显高于AZ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MMF2 g/d组的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与AZA组相比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MMF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低于AZA组,MMF3 g/d组与AZ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F各组及AZA组皮肤肿瘤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 MMF与AZA相比,其不良反应发生主要表现为较高的胃肠道不良反应、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和机会感染发生率,较低的血小板减少发生率.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呈现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  相似文献   

14.
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赛尼哌对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AR)的预防作用及其安全性评估。方法:选择同期肾移植病人50例,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各25例。治疗组术前静滴赛尼派25mg,同时口服骁悉(MMF)0.75g,对照组仅口服MMF0.75g;术后两组病人均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常规强的松(Pred)、环孢素(CsA)和MMF三联抗排斥治疗。结果:治疗组3例发生AR,对照组9例,相差显著(P<0.01);治疗组AR经强化治疗均逆转,对照组7例逆转,另2例失败、感染、胃肠道反应及血液系统损害丙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赛尼哌可显著降低AR发生率,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与HLA误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组织相容性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与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1286例次肾移植受者,按HLA误配率(MM)进行分组;统计各组术后1~2 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状态.结果 HLA配型6误配组,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1.3%;5误配组为29.8%;4误配组为19.3%;3误配组为16.0%;2误配组为12.0%;1和0误配组未见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结论供-受者间HLA配型愈好,即误配率愈低,肾移植术后早期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危险性愈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分析不同免疫抑制方案对高龄肾移植受者长期人 /肾存活的影响。方法 :5 4例高龄肾移植患者分为两组 :组1术后用药方案为环孢素A(CsA) +硫唑嘌呤 (Aza) +泼尼松 (Pred) 30例 ;组 2术后用药方案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 (ALG) +CsA+霉酚酸酯 (MMF) +Pred 2 4例。观察患者 1、3、5年的人 /肾存活率 ,急性排斥发生率 ,移植肾功能 ,病毒感染发生率以及血脂情况。结果 :组 1与组 2相比 ,1、3、5年的人 /肾存活率分别为 86 .7% / 80 %、76 .7% / 6 0 %、6 0 % / 4 3.3%vs 95 .8% / 95 .8%、91.7% / 87.5 %、83.3% / 75 % ,两组病人同一时期人 /肾存活率相比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急性排斥率分别为 4 0 %vs 2 5 % ,(P <0 .0 5 ) ;1、3、5年时血清肌酐 (SCr)值 92± 15 .3μmmol/L ,118± 2 3.5 μmmol/L ,16 3± 31.9μmmol/Lvs 88±17.4 μmmol/L ,10 2± 2 1.7μmmol/L ,12 4± 2 6 .3μmmol/L ,两组病人分别在第 3、5年时的Cr值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5年内病毒感染发生率分别为 2 3.3%vs 2 0 .8% ,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高脂血症发生率 70 %vs 4 5 .8% ,有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ALG +CsA +MMF +Pred方案安全、有效 ,优于CsA +Aza +Pred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再次肾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临床观察和护理进行总结和分析,探讨观察和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94例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各并发症的病因及临床表现,加强病情观察和宣教指导,提供准确细致的护理.结果 94例术后发生超急性排斥反应3例占3.2%、急性排斥反应33例占35.1%、巨细胞病毒肺炎18例占19.1%、尿瘘4例占4.3%.结论 再次肾移植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首次肾移植的患者,术后全面细致的病情观察和护理措施有利于及时发现并预防并发症,从而提高人/肾存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新三联疗法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方法:1996年10月-2000年10月间肾移植患者119例,分为2组,其中新三联组(霉酚酸脂+环孢霉素A+强的松)59例,传统组(硫唑嘌呤+环孢素A+强的松)60例。结果:随访6-20个月,新三联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0.17%(6/59)(P<0.01)环孢素A的剂量为(3.46±0.29)mg·kg-1·d-1,血CsA谷浓度(107±10.14)μg/L;传统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1.67%(19/60),环孢素A剂量(6.56±0.67)mg·kg-1·d-1,血CsA谷浓度187.6±7.8μg/L,且新三联组未见有肝肾毒性等并发症,仅表现有腹泻等胃肠道并发症。结论:新三联疗法有减少和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且可减少环孢素A的用量,减少肾移植患者的肝肾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致敏受者经严格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配型和交叉反应组(cross reactive groups,CREG)配型后行肾移植的效果,寻找提高致敏受者肾移植成功率的措施.方法对82例致敏受者按照美国联合器官调配网络(unitednetwork for organ sharing,UNOS)制定的CREG配型原则进行供、受者配型筛选,按常规方法进行肾移植及预防排斥反应,酌情使用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结果移植成功率为90%(74/82),病死率为1%(1/82),超急性排斥、加速排斥和急性排斥反应及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分别为3例、5例和23例(28%)及17例(21%).成功病例术后随访12个月~58个月,未再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按HLA配型原则,供、受者0~1、2位点错配分别为8例(10%)、20例(24%),少于CREG配型的相应位点错配38例(46%)、26例(32%),均为P<0.05而3~4位点错配则HLA配型高于CREG配型,分别为54例(69%)、26例(32%),P<0.05.中、重度致敏受者术后超急性排斥和加速排斥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致敏受者组及HLA Ⅰ类抗体阳性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发生率亦明显高于HLAⅡ类抗体阳性受者组(P<0.05).结论严格按照HLA配型及CREG配型进行供、受者筛选,酌情应用血浆置换和静脉滴注免疫球蛋白,提高肾移植成功率有重要意义,但对重度致敏的受者行肾移植时需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在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4-01/2005-12在武装警察部队安徽省总队医院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的患者47例,患者均知情同意。根据是否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分为2组,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25例;对照组22例,为同期未应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的患者。两组均采用“环孢素A 霉酚酸酯 强的松”的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方案。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在此基础上于术前2h和术后第4天分别静脉滴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20mg。观察术后6个月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药物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并通过检测血清肌酐水平评估肾功能恢复情况。结果:47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两组患者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比较: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显著低于对照组(12%,41%,P<0.05)。②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患者发生肺部感染2例,肝功能损害1例,胃肠道反应6例;对照组发生肺部感染2例,肝功能损害3例,胃肠道反应4例,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均未发生白细胞减少、切口感染、尿路感染、高血糖等并发症。③两组患者的血清肌酐水平比较:术后1,2周,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组的血清肌酐水平低于对照组[(104.7±10.1,103.1±7.7;128.3±28.2,120.0±8.5)μmol/L(P<0.05)];术后1-6个月,两组间血清肌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术后2周两组移植肾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结论:白细胞介素2受体单克隆抗体能有效预防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且使用安全,不增加术后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