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医疗过程中,心理因素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护理中显得尤其重要。病人发病过程的心理刺激和情绪变化,是社会心理因素对健康与疾病影响的结果。这些影响也就必然要左右着病情发展与康复的变化。如果说.在寻找病因的医疗过程中要找到病人发病的心理刺激原因和情绪变化过程,那么在护理的过程中则要注意这些心理因素的发展与变化。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模式转变,心理因素对人体健康、疾病的影响愈来愈受到重视,心理护理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体护理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病人情绪变化与心理护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晶 《国际护理学杂志》2008,27(12):1323-1326
当代医学模式是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护理亦由"以疾病护理为中心"向"以病人为中心"转变.这些转变充分说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形成很大的影响,而患者异常的心理活动,首先表现在情绪的变化.因此,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早针对心理因素,采取最佳的心理护理措施,调节病人的心理活动,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是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躯体病变,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都与心理因素的影响有关,不良的心理因素则会削弱对躯体疾病的治疗效果,甚至可以加重躯体疾病,而躯体疾病的加重叉会作用于患者的心理。临床上躯体疾病常伴有焦虑症、抑郁症,因此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又对患者引发的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将是躯体疾病康复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人们愈加认识到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以预防减轻疾病或促进疾病痊愈的护理方法已成为护理工作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健康愈加重视,对护理需求不断扩大,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方式已由过去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过渡到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护患重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心理因素对健康和疾病所发生作用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开展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课题。精神疾病是机体在内外各种致病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下大脑功能发生紊乱。患者以知、情、意不协调为主要症状。症状的产生、发展、变化受心理因素的影响极大。因此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常有反复,所以我们必须根据病人的具体心理特点,作好病人的心理护理。1 恢复期病人的心理特点  相似文献   

8.
总结了对86例心肌梗死患者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包括发病初期、相对稳定期、恢复期护理及出院指导,认为在患者住院不同阶段制订不同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护理措施,可以使其解决各期不同的心理问题,有效调动病人的积极心理因素,对疾病的转归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韩玉芝 《家庭护士》2008,6(1):215-215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疾病得到人们的重视,心 理护理在医务工作中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医务人员不仅要重视疾病过程中的生理因素,而 且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从我院多年来心肌梗死病人病例分析体会到:情绪障 碍是影响冠心病病人的重要因素,做好心理护理,让病人达到治疗或康复的最佳身心状态, 对延长生命,提高生命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心内科疾病患者经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对其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于北京市红十字会急诊抢救中心心内科住院治疗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实施一对一访谈模式,对患者夜醒次数、入睡所需时间、上床时间、晨醒时间及再次入睡所需时间等睡眠障碍症状及睡眠质量,对影响睡眠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实施针对性护理,对比分析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睡眠质量情况。结果:影响心内科患者睡眠障碍症状主要表现为醒后入睡困难、夜醒、入睡困难及早醒等。其中疾病、心理因素是引发睡眠障碍的主要因素,还包含环境因素与其他因素等。经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后,均有所改善。结论:心内科疾病患者睡眠质量的影响因素为心理因素与疾病因素,对其实施针对性睡眠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11.
冯慧媛 《天津护理》2009,17(2):73-74
通过对56例气管切开患者实施舒适护理的实践,总结分析了心理因素,躯体疾病因素,生理因素,环境因素等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进而有针对性的采取心理护理,生活护理等护理对策,以减轻和消除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提高舒适度,有利于患者早日拔管,促进了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外伤护理工作中心理干预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医学科学日益深化细化的今天,现代护理医学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人性化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护理体制也由功能制转向整体护理与责任制护理相结合的、对病人实施整体的、全面的、系统的全身心的护理.国内外学者已把护理工作中的心理干预提高到很重要的位置,认为心理干预是现代医患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手术治疗效的重要措施之一.各种心理因素对人的健康和疾病康复的影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医学实践中,大量事实证明,有害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到疾病的康复甚至致病,所以任何疾病的康复不仅是躯体上的康复,同时应包括心理康复,而且心理康复在全面康复中占主导地位[1].心理干预通过护理人员与病人的互动,帮助病人获得最佳配合状态,以求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康复效果.2009年以来,眼科、口腔科对216例突发性的外伤病人(交通事故、打架、作业事故等)在传统治疗的同时,阶段性地进行了心理护理,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浅谈沟通与护患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丽萍 《天津护理》1999,7(1):41-42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推行,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而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与医护人员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病人的心理变化,它与疾病的康复有着密切的关系。护士做为护理专业人员,不仅要解除病人躯  相似文献   

14.
临床护理工怍中,对患者的生理、病理变化关注较多,而对易于影响疾病发展和预后的心理因素常易忽略。近年来,我们对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现报告如下。1 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 生理学已经证明,通过第二信号系统的影响,能引起机体内部的各种变化,如乐观、坚定、开朗、兴奋等积极的心理变化,可以促进内分泌、机体代谢、血液循环、消化功能等有益的变化,精神创伤、悲观、失望、过度紧张等常可促使疾病趋向于恶化。正常生理状态下,情志变化是以人体脏腑机能为基础的,人的“五脏化五气,以喜、怒、思、忧、恐”。失常的心理活动,也易破坏人体内环境的气化功能的稳定状态,而使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15.
心理护理是护理学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特别是现代医学模式将人的健康、疾病现象视为一种生物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而使人们的心理因素对疾病的作用提高到了一个新的认识高度。本文对200例初产妇住院分娩实施了心理护理.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消除了由心理因素导致的难产,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已由传统的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心理因素与人的健康密切相关,处于临产的产妇心情特别复杂,不良的情绪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使分娩不能按正常的进程进行.产妇的精神心理因素能影响机体内部平衡、适应力和健康[1],从而导致产程延长、产后出血量增多.为了提高产科分娩质量,本院自2009年加强了对临产产妇的心理护理,可缩短产程,减少产后出血,降低新生儿窒息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浅谈护理心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护理学中的心理问题,也就是研究患者的各种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护理措施。研究护理心理学,必须具有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及护理学的有关  相似文献   

18.
对患儿进行心理护理的最佳方法:言语和行为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爽 《天津护理》2000,8(4):204-204,206
随着整体护理模式的实施,护理观念的更新,人们越来越重视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经多年的观察,儿童也不例外。在就医过程中,医护人员对患儿进行良好的心理疗法能直接影响患儿的  相似文献   

19.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DCP)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我国发病率为9.4%,国外报道7%~12%[1].本病发生于妊娠20周以后,临床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水肿,严重时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引起母婴死亡.迄今为止,仍为孕产妇及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HDCP产妇分娩期有明显的心理负担,精神过度紧张,可导致神经系统功能紊乱.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在重视生物因素对分娩作用的同时,更要重视社会心理因素对产程的影响.所以产科医护人员应对其进行心理护理,消除思想顾虑,使其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完成分娩过程.我院2005年2月-2007年3月收治HDCP产妇87例, 为HDCP产妇作出正确的护理诊断,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消除了产妇不良心理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根据老年人的不同需求、不同心理因素及不同心理特点进行差异化的心理护理,以期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