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临床患者身份确认过程中增加住院号核对的新方法对降低给药出错概率的作用。方法 2007年,临床给药中采用传统的身份确认方法进行患者身份验证;2008年至2010年采用增加住院号核对的新身份确认方法,即护士向对应床号患者开放性询问姓名,确认后再核对患者腕带上姓名和住院号是否与药物上标签一致,无误则实行给药操作;统计2007年至2010年由于身份确认出错而发生的给药出错概率。结果 新的身份确认方法实施后三年,给药出错概率逐年降低。结论 增加住院号核对的身份确认新方法能显著降低临床给药发生差错的概率,患者的配合积极程度和护理人员对新身份确认方法标准规程的执行严格程度也是影响新方法实施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规范核对细节,有效预防静脉输液差错。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08年9月至2011年5月住院的2713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1410例,静脉输液42026组,采用常规输液查对的流程确认身份;观察组患者1303例,静脉输液41102组,除常规输液查对流程外,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和年龄并由患者或家属参与亲自查看输液瓶标签上姓名,确认身份。观察两组患者输液穿刺或更换输液瓶时因身份识别而发生临界差错的患者例数和静脉输液组数。结果对照组患者身份识别准确1404例,发生临界差错6例,观察组患者身份识别准确1303例,发生临界差错0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2);对照组身份识别准确42020组,发生临界差错6组,观察组身份识别准确41102组,发生临界差错0组,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1)。结论患者亲自参与双重身份确认能有效预防静脉输液差错。  相似文献   

3.
李蕊  须俊滟  席淑华 《护理研究》2012,26(19):1796-1797
[目的]探讨两种病人身份识别方法在急诊临时输液室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1月—9月临时输液病人进行输液时采用两种身份核对的方法对病人的身份进行识别,即以病人的座椅编号作为病人唯一有效的标识号,同时反向核对病人姓名来同步确认其身份。[结果]临时输液室自采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对输液病人进行识别8个月以来,未发生输错液体、换错液体的护理差错事故。[结论]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在临时输液室的应用能提高护理人员识别病人身份的准确性,能保证正确的液体输给正确的病人,是减少临时输液室护理差错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两种病人身份识别方法在急诊临时输液室的应用。[方法]对2011年1月一9月临时输液病人进行输液时采用两种身份核对的方法对病人的身份进行识别,即以病人的座椅编号作为病人唯一有效的标识号,同时反向核对病人姓名来同步确认其身份。[结果川占时输液室自采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对输液病人进行识别8个月以来,未发生输错液体、换错液体的护理差错事故。[结论]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在临时输液室的应用能提高护理人员识别病人身份的准确性,能保证正确的液体输给正确的病人,是减少临时输液室护理差错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5.
双向核对在I晦床护理患者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向核对在减少因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导致护理差错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在需要进行患者身份辨识的环节活动中,操作者核对病床号、床头卡后,先询问患者姓名,患者回答自己姓名后,护士根据执行单复述患者姓名,确认无误后再进行操作过程.结果 比较双向核对制度实施前后因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差错发生率(P<0.05),说明双向核对制度对降低身份识别错误导致的差错发生率有明显意义.结论 双向核对是正确识别患者的关键环节,是防止护理差错发生的重要制度,值得在临床护理活动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初步探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组织科室护理骨干6名成立护理安全管理小组,运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分析2014年1—12月我院儿科所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人”方面的原因,依据分析结果,采取多种方法提升护士的潜在素质;收集2014年及2015年1—12月反映科室护理安全效果的数据进行统计对比;随机抽查2015年全年护士身份核对执行情况、不规范核对行为,统计护理差错发生率。结果2015年全年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例数较2014年明显下降(P〈0.05),其中坠床例数下降明显(P〈0.05)。护理纠纷发生例数明显减少(P〈0.05),患者满意度明显上升,身份核对流程执行率为100.00%,不规范核对行为为0.00%,护理差错发生率为0.00%。结论运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分析儿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人”方面的原因,改进护士培养方法,对护理安全管理有一定成效。  相似文献   

7.
刘义兰  胡璐  陈玲玲  程利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7):1312-1313,1324
目的了解护理人员对患者身份核对的认知程度、临床上对患者身份核对的现状以及质量控制检查的情况,为更有效地实施医院患者身份核对提供依据。方法研究者自行设计问卷,对159名护理人员进行患者身份核对知识及相关问题的调查。结果 91.2%的护理人员知道正确的患者身份确认方式。在临床实践中,81.8%的研究对象使用正确的方式确认患者身份。护士未能规范核对的原因有多种,护士核对过程缺乏管理者的督导,约1/5的护士认为因为没有规范核对而导致过差错发生。结论护理人员患者身份核对的现状不容乐观,应积极采取措施强化护士的核对意识和行为,以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EDA识别患者身份在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住院的10 80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执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操作前,首先对住院患者的腕带进行EDA扫描,同时询问患者姓名,客观与主观相结合来确认其身份。结果: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因身份识别错误而发生护理差错及事故。结论:EDA在提高护理人员对住院患者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减少了护理差错的发生,保证了住院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建立静脉用药配置中心(PIVAS)对护理人力资源配置及输液质量安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5年6月收治的170例长期住院输液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传统科室治疗室配置静脉药物;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收治的170例作为观察组,采用PIVAS。比较两组输液不良事件、满意度、医护人员对药物配置及科室管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输液失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1);实施后医护人员对药物配置及科室管理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1)。结论:建立并落实PIVAS科室工作,制定完整的医嘱下达-审核-药师再次核对-药物配置-无菌操作-药液配送等配药工作流程,可提高患者满意度、科室管理制度质量及配药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门诊输液处理中存在的风险,以提高管理质量,避免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输液安全.方法:护士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实行双人核对,遇到特殊医嘱交由门诊办公室、药房协调处理.结果:通过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和风险评估管理,2006年至今门诊患者满意度提高,无医疗护理差错发生.结论:实行双人核对制度和风险评估管理,降低了门诊输液的安全隐患,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7):1358-1359
选取进行急诊静脉输液的3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80例,观察组实施双人核对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单人护理模式,经输液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在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并调查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程度评分。观察组差错事件的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程度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诊静脉输液中实施双人核对护理模式,避免了差错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质量,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利于医院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信息技术在优化患者身份核对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无线网络、手持终端及条形码技术,在护理操作多个环节中进行患者身份计算机核对。结果在口服药发放、静脉输液、检验标本采集、皮试、输血、床边生命体征录入、床边巡视等护理操作环节中实现患者身份全面核对,身份核对准确率达到100%。结论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患者身份核对流程中,有利于提高患者身份核对准确率,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为优质护理实施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身份核对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成立质量改进小组,分析未进行身份核对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制定持续质量改进措施,职能科室和各科室负责人反复督查,以确保正确核对方式,保证患者的安全.结果 通过持续质量改进,医院患者身份核对的依从性从2012年4月6日的73.7%上升至2012年7月1日的97.3%.结论 持续质量改进在患者身份核对中的应用,患者身份核对正确率明显提高,不良事件明显下降,杜绝了医疗过程中因身份辨识错误导致的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4.
为了杜绝药疗差错,提高用药安全,保证医疗质量。通过分析药疗差错发生环节,找出药疗差错发生的原因,及时加强管理、完善核对制度,改进用药流程,加大风险管理控制体系,对重要时间段、重要人群、特殊病人、重要班次进行科室自查,护理部督查,及时发现隐患,纠正不足,同时鼓励差错上报,并在药疗安全委员会或护士沙龙座谈会上,情景模拟、分析、总结,使药疗差错发生率明显下降,用药安全得到了保障,医疗纠纷明显减少,提高了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新生儿身份核对单在NICU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808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412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新生儿身份识别方法;396例为观察组,应用新生儿身份核对单结合常规的身份识别方法;观察护理差错发生率及家属对患儿身份的认可情况。结果观察组未发生护理差错且家属也未对患儿的身份准确性产生怀疑,对照组则发生5例(1.21%)家属对患儿身份准确性质疑所导致的不良事件。观察组的身份识别方法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新生儿身份核对单结合传统的身份核对方法进行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住院患儿的身份核对,可提高身份核对的安全性,增加了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安全感,避免家属对患儿的身份产生质疑,提高了护理工作的效率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输液是用药的重要途径 ,但静脉输液差错时有发生。我们在严把核对关的同时 ,改良了输液卡 ,经过 3年的临床实践 ,未发生 1例输液差错。原输液法是用输液单、输液卡 ,将患者的床号、姓名、所输注药品的名称写在液体瓶上 ,护士带入病房核对后 ,为患者输液。由于每次输液都要书写  相似文献   

17.
静脉输液是临床用药的重要途径,但输液差错时有发生,加之患者及家属不能详细了解用药情况,常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为了尊重患者住院期间的知情同意权,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杜绝护理差错的发生,我院从2007-10开始在全院各临床科室使用双层打印输液签字卡,加强输液治疗的环节控制,经过实践,受到医护人员、住院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和赞同,效果良好,现将具体做法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护士静脉输液环节核对差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门诊2013年3~9月收治的静脉输液患者556例共2280瓶次作为研究对象开展品质管理圈活动,并与2013年10月~2014年3月品管圈结束后患者596例2430瓶次静脉输液环节的核对差错进行对比。结果:2013年10月~2014年3月患者静脉输液差错率为0.29%,明显低于2013年3~9月的1.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质管理圈活动可以明显降低护士静脉输液环节核对差错率,提升护理质量,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文芳  欧春连  何卓瑶 《现代护理》2007,13(21):2046-2047
目的防止门诊输液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门诊输液原有的"三查七对"制度难以覆盖整个输液操作过程的各个环节,易出差错。为此在原有"三查七对"的基础上增加大小卡的核对方法,要求护士按要求派发、收回与核对大小卡,把好输液质量关。结果有效地堵塞了输液查对中漏洞,杜绝了差错事故的发生。结论改进输液查对方法,规范输液管理程序,可有效的防止门诊输液差错事故的发生,确保病人的输液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重身份识别在提高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改进核对流程,预防注射差错发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门诊注射治疗的患儿1031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5088例(包括肌注1546例,皮试3542例),采用常规注射查对流程确认身份;实验组5223例(包括肌注1605例,皮试3618例),除常规查对流程外,让家属说出自己患儿的姓名和出生日期确认身份。观察2组患儿肌注或皮试时因身份识别而发生临界差错的患儿例数。结果对照组患儿身份识别准确5073例,发生临界差错15例(包括肌注7例,皮试8例)。实验组患者身份识别准确5223例,发生临界差错0例,2组差错例数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重身份识别可提高注射治疗时门诊护理人员识别身份时的准确性,能有效地预防门诊患儿注射治疗差错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