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肠内营养支持因更符合生理代谢过程而成为危重症患者营养治疗的重要手段。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支持的同时,其自身原有胃肠道生物节律性也被改变,导致在肠内营养支持早期与过渡期常出现一系列胃肠道不耐受症状。本文基于生理学从胃肠道生物节律性角度对该现状进行阐述,旨在探讨相关饮食干预措施以促进患者肠内营养过渡期胃肠道原有节律性的恢复,保障患者康复早期营养供给。  相似文献   

2.
腹部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和护理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苏伟 《中国临床医学》2002,9(4):445-446
随着临床营养支持理论和实践的发展 ,以及对胃肠道功能认识的加深 ,人们对肠内营养的重要性有了新的认识。近年来 ,肠内营养在临床营养支持实施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临床实践证明 ,肠内营养是一种简便、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与肠外营养相比 ,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状态 ,能维持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完整 ,费用低 ,使用和监护简便 ,并发症较少且易处理。因此 ,目前大家一致认为 ,只要患者胃肠道功能完整或具有部分胃肠道功能 ,营养支持的最佳途径仍是胃肠道。我们于 2 0 0 1年 1月~12月 ,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普外科病房 186例腹部手术后…  相似文献   

3.
经胃肠道途径供给营养应是重症病人首先考虑的营养支持途径。因为它可获得与肠外营养相似的营养支持效果,较肠外营养更符合生理需要,并且可以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肠道细菌和毒素易位,在全身性感染等并发症发生及费用方面较全肠外营养更具有优势。因此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并能安全使用,应积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但是如果应用不当也会出现一些胃肠道和代谢方面的并发症,如腹胀、腹泻、电解质紊乱等。本文简述笔者通过监测胃残余量变化防止肠内营养并发症的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4.
肠内营养(EN)是经胃肠道采用口服或管饲来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它是一种符合正常生理习惯的营养途径。启动EN可以激活肠道神经-内分泌系统,促进肠  相似文献   

5.
食道癌患者留置鼻肠管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食道癌手术后应用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方法选取2008年8月~2010年9月行食管癌根治术的46例患者,采用经营养液重力或输液泵24 h持续滴注方法,以逐渐增加滴速至患者所能耐受量,达到营养需要量的方法,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及不良反应。结果全组46例患者肠内营养期间恢复良好,营养状态明显改善,肠内营养支持前后患者实验室检查无显著异常。结论肠内营养符合正常生理特点,能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节约医疗费用,对术后机体康复和并发症防治都将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是食管癌术后营养支持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早期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肠内与肠外途径营养支持的营养指标和并发症,探讨两种支持途径的临床价值。方法:80例重症颅脑损伤的病例,入院时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组41人,肠外营养支持组39人,比较两组患者营养支持后的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及腹胀腹泻、胃肠道出血、高血糖、二重感染等并发症。结果:两组在伤后两周血红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等营养指标差异无显著性,但肠外营养组腹胀腹泻、胃肠道出血、高血糖、二重感染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肠内营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肠外营养相比,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较好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且并发症较少,是重症颅脑损伤患者较好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食管、胃手术后鼻肠管留置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5月~2009年5月110例食管、胃手术患者留置鼻肠管进行肠内营养护理方法。结果:107例患者顺利完成肠内营养治疗,3例因脱管而改用静脉营养支持。结论:食管、胃手术后鼻肠管留置肠内营养临床应用简单、安全、可靠。肠内营养符合生理状态,有利于胃肠道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在重症医学的综合治疗中,关键是保护和改善全身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而代谢的底物以及部分代谢过程的调理,营养支持是重要手段.在营养支持途径中,胃肠道途径供给营养应是重症患者首先考虑的.在开展肠内营养时,选用何种肠内营养的制剂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 将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良反应评分表及其干预措施表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 ,EEN)中,分析评价其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01月至06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患者32例为对照组,该组患者术后采用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的常规护理流程进行;选取2021年07月至12月的消化系统肿瘤手术患者33例为实验组,该组患者术后24-48小时即给予早期肠内营养,并将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良反应评分表及其干预措施表应用于肠内营养中,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的发生率、住院时间。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恢复肛门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术后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将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良反应评分表及其干预措施表应用于消化系统肿瘤术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中,以便早期发现、分析并干预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良反应,从而避免或降低肠内营养胃肠道不良反应所带来的危害,加速患者的早期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0.
肠内营养是经胃肠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物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营养支持方式.较之胃肠外营养支持,它的优越性体现在营养素直接经肠道吸收利用,有助于维护胃肠道功能,保护肝脏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更符合生理,且经济安全.它适用于有胃肠功能或部分胃肠功能,而不能吃足够数量食物以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的患者.对于需要长期补充营养而又不能经口给予的患者,行胃造瘘或空肠造瘘是提供营养最有效而适宜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外科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并发症及护理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外科危重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并发症及护理要点。方法 回顾外科术后人ICU的40例应用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外科危重患者早期应用肠内营养发生胃肠道疾病并发症比例较高。结论 危重症患者早期肠内营养需预防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早期强化谷氨酰胺肠内营养对烧伤患者营养状况及胃肠道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68例重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每组34例,A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B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谷氨酰胺,对两组的营养状况及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营养支持7天、14天后营养状况比较,B组白蛋白(ALB)、总蛋白(TP)的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B组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强化谷氨酰胺肠内营养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减少胃肠功能的并发症,且符合患者生理、心理及个性化需要,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在右半结肠癌和左半结肠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9例结肠癌(右半结肠癌28例,左半结肠癌31例)患者,均术中留置FREKA三腔空肠营养管,术后24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通过左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机械性并发症(咽部不适、脱管、堵管)的发生率及胃肠道并发症(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咽部不适、脱管、堵管的发生率两组问比较均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腹胀、腹泻、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问比较均P〈0.05,两组问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半结肠癌根治术后实施早期肠内营养具有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低,更符合生理、安全、有效的优点,肠内营养可大胆应用于左半结肠癌术后患者,而应用于右半结肠癌术后患者时应密切注意胃肠道并发症,通过前瞻性的护理,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保证肠内营养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肿瘤患者常存在营养不良,手术应激可加重其营养不良程度并导致免疫功能紊乱,改善围手术期的免疫营养状态是减少免疫相关并发症、加速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肠内免疫营养是围手术期调节免疫系统活性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免疫营养制剂种类和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障碍的机制,主要介绍了肠内免疫营养在不同胃肠道肿瘤围手术期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对老年患者胃肠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上海市普陀区人民医院收治的胃肠术后行肠内营养的老年患者21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70例。分别将加温器夹持于入鼻温度为35℃、37℃和39℃的供应管路上进行持续加温,观察喂养第3~7天患者胃肠道的反应。结果肠内营养第3~6天,35℃组患者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高,39℃组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最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第7天,3组的腹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肠内营养液的温度对老年患者的胃肠道有影响,39℃的营养液能有效减少肠内营养胃肠道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胃肠道恶性肿瘤后早期肠内营养对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2 9例胃肠道肿瘤病人术后 2 4h开始经鼻肠营养管持续输注含有纤维的肠内营养制剂能全力 ,持续 8d。结果 :治疗后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 (TF)有明显增高 (P <0 .0 1) ,自然杀伤细胞 (NKC)及CD 4 均有上升 ,(P <0 .0 5、P <0 .0 1)。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符合生理要求 ,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 ,提高免疫力 ,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对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并总结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方法:53例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IEDs组)和对照组(常规肠内营养制剂组)均于术后进行肠内营养支持8天,两组患者均于术前及术后8天分别测定血浆白蛋白、IgA、IgG、lgM 、淋巴细胞计数、T琳巴细胞亚群分类.观察并记录患者对肠内营养支持的耐受性和并发症.结果:术后第8天.试验组血浆白蛋白升高(P<0.05),各免疫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患者对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有较好的耐受性.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能更好地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机体的免疫功能,肠内营养支持需要及时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40例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瘘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经验。主要护理措施:严密观察患者肠内营养期间生命体征变化、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其它并发症。40例患者均按计划顺利完成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治疗过程中生命体征均平稳,无严重的腹泻、腹胀,腹痛、腹膜炎、吻合口瘘等并发症。血糖无明显变化。平均肛门排气时间为2.9d。认为全胃切除术后经空肠造瘘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符合生理要求,经济、简便、实用、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6):2946-2948
目的调查深圳市某三甲医院胃肠道肿瘤患者营养风险、营养不足的发生率以及营养支持的应用情况。方法采用连续定点采样法调查2013年1月~2015年12月深圳市某三甲医院胃肠外科入院患者,对符合纳入标准的243例胃肠道肿瘤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判断是否存在营养风险及营养不足,将患者按是否有营养风险进行分组,分析各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情况。结果胃肠道肿瘤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43.6%,营养不足来源于营养缺失评分≥3分的发生率为13.2%,来源于BMI18.5kg/m2发生率为19.8%。有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率为33.0%,肠外营养(PN)与肠内营养(EN)的比例为34:1。无营养风险的患者营养支持率为30.7%。结论营养支持存在较多不合理现象,亟待规范。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肠内营养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相关性,总结机械通气患者行营养支持的干预措施,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制定个体化的肠内营养干预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查阅并整理机械通气患者行营养支持干预研究的文献,依据文献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针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不同时机(早期、晚期),不同体位,不同输注途径(鼻胃管、鼻肠管、经胃/肠造瘘管),不同输注方式(连续输注方式、间歇输注方式)的营养干预方法。结论针对机械通气患者采用肠内营养符合生理学要求,需考虑规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的同时,也需注意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营养干预的时机、途径、作用效果以及护理方式还存在一些学术争议,而如何针对不同疾病的机械通气患者运用循证方法选择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或如何采取个体化的混合喂养的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