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9 毫秒
1.
超声内镜对十二指肠隆起病灶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超声内镜、内镜、X线钡餐造影和CT比较研究法,评价66例EUS诊断十二指肠隆起病灶的价值。结果:66例十二指肠隆起性病灶的发生率依次为壶腹癌、壁外肿瘤压迫、壁外脏器压迫、粘膜下肿瘤、息肉、乳头炎、十二指肠癌、鲍氏腺瘤、淋巴瘤。对十二指肠隆起病灶的总诊断符合率EUS为93.94%,明显高于内镜(75.76%)和钡餐造影(53.03%)。EUS对息肉、鲍氏腺瘤、乳头炎的诊断符合率低于内镜,对壶腹癌、十二指肠癌、淋巴瘤的诊断符合率则与内镜相当。EUS系目前确诊十二指肠粘膜下肿瘤及壁外压迫病灶的最佳方法。结论:该资料显示EUS诊断十二指肠隆起性病灶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mEUS)对十二指肠降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并行内镜下结扎或电切除治疗,探索十二指肠降部隆起性病变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60例患者的72个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隆起病变行超声内镜检查,判断其起源,确立内镜诊断.根据不同病变选择内镜下结扎治疗或电切除术.部分病例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结果 72个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病变中,间质瘤33个,囊肿27个,脂肪瘤9个,血管瘤3个,根据不同的病变选择结扎治疗或内镜下电切除术,未发生内镜治疗相关的并发症.3个月后复查见原病变处已形成瘢痕.结论 小探头内镜超声检查对十二指肠降部黏膜下病变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其指导下的结扎或电切除术对十二指肠降部隆起病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微探头超声内镜(MPS)诊断对可切除性食管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20年1月在该院进行治疗的70例食管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与MPS检测。根据检查方式差异分为DWI组和MPS组,最终诊断结果由手术标本活检得出。比较DWI组和MPS组患者食管癌病变长度、T分期检查结果和诊断价值的差异性。结果 DWI组患者检查出食管癌病变长度为(47.45±9.34) mm,与最终结果相比较,DWI组患者食管癌病变长度检出明显较长,数值相差较大(P 0.05),MPS组患者检查出食管癌病变长度为(42.56±8.56) mm,与最终结果相比较,MPS组患者食管癌病变长度检出数值相差较小(P 0.05)。MPS组检查出T1、T2、T3和T4期患者分别为21、35、9和5例,DWI组检查出T1、T2、T3和T4期患者分别为25、31、12和2例,MPS组与DWI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DWI组检测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86.73%、72.45%和83.65%,MPS组诊断价值分别为87.34%、89.03%和97.34%,DWI组和MPS组比较,MPS组诊断特异度和准确率明显较高(P 0.05),但灵敏度相差较小(P 0.05)。DWI检测食管癌患者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为0.748,MPS检测食管癌患者AUC为0.803,MPS检测食管癌诊断价值更高。结论DWI与MPS相比较,后者对可切除性食管癌患者的诊断效果更佳,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食管病变长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分析术前超声造影与超声内镜在膀胱癌临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膀胱癌患者97例,均行超声造影和超声内镜检查,术后均行病理诊断和分期。以患者病理分期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和超声内镜对膀胱癌临床分期的诊断符合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膀胱癌临床分期中的价值。结果病理分期结果显示,97例膀胱癌患者T1、T2、T3、T4期分别为27、23、30、17例,超声造影和超声内镜对T1~T4期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7.78%、86.96%、56.67%、88.24%和74.07%、65.22%、36.67%、17.65%,两种检查方法对T1、T2、T3期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超声造影对T4期的诊断符合率高于超声内镜(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造影诊断T4期膀胱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曲线下面积分别为87.50%、82.35%、58.33%、95.89%、0.849,均高于超声内镜(67.50%、64.71%、29.73%、90.00%、0.66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术前超声造影与超声内镜均可用于膀胱癌临床分期,但超声造影在T4期膀胱癌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54-2755
选取2009年2月~2013年2月我院接收并经初步检查提示为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346例患者,需要进行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及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治疗。以数字法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3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并对超声内镜下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进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的内镜介入治疗。对照组则应用普通内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并对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患者进行传统的开腹手术、腹腔镜或胃镜联合腹腔镜治疗。两组均切除标本行病理检查,胃肠间质瘤患者均进行免疫组化检查。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诊断符合术后病理诊断的比率及两组手术的成功率和发生术后并发症的比率。结果观察组采用超声内镜诊断为胃肠间质瘤的符合率为98.21%(55/56),显著高于对照组采用普通内镜确诊为胃肠间质瘤的87.76%(43/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胃肠间质瘤治疗成功率为96.43%(54/5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67%(41/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并发症的比率为1.79%(1/5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24%(6/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对胃肠间质瘤的诊断及治疗,不仅诊断符合率高,而且治疗微创安全,疗效高,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6.
小探头超声内镜检查上消化道隆起病变34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目的 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发现的34例上消化道隆起病变患者行MPS检查。结果 MPS检查的34例患者中,发现食管平滑肌瘤4例,食管癌1例,食管静脉瘤1例,胃底静脉曲张2例,胃息肉5例,胃平滑肌瘤5例,胃癌2例,胃淋巴瘤1例,胃异位胰腺2例,胃外压迫性病变4例,十二指肠球部息肉1例,十二指肠降部囊肿1例,未见明显异常5例。结论 MPS检查能够明确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性质、起源层次及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西甲硅油在胃超声造影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28例患者随机分为样本组110例和对照组118例;对照组口服造影剂,样本组服用造影剂前20 min口服西甲硅油2 ml。图像采用3级法评判,与胃镜病理结果对照,比较两组胃十二指肠的显示情况和诊断符合率。结果样本组食管下段、贲门、胃底、胃体、胃窦、十二指肠球部、降部及水平部3级显示率分别为85.4%、92.7%、87.3%、95.5%、94.5%、88.2%、79.1%及65.4%,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西甲硅油可有效减少气体干扰,提高胃十二指肠各部位图像清晰度,对疾病诊断有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小探头超声内镜(MPS)联合多层螺旋CT(MSCT)术前预测胃黏膜下肿瘤(SMT)切除方式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胃SMT临床病理特征、MPS联合MSCT特征及手术方式等资料。结果共40例胃SMT。其中,男16例,女24例,平均年龄(54.0±14.2)岁。胃底SMT占52.5%,基于MPS及MSCT特征,术前诊断胃腔内生长型37例,胃腔内外生长型2例,腔外生长型1例,除外1例副脾外术后均获得证实,MPS联合MSCT对胃SMT生长方式诊断准确率97.5%(39/40)。MPS提示来源于固有肌层低回声占37例,黏膜下层3例,除外1例副脾外,MPS联合MSCT术前对肿瘤来源层次判断准确率为97.5%(39/40)。MPS诊断间质瘤36例,术后病理证实为间质瘤27例,MPS诊断间质瘤准确率75.0%(27/36)。30例选择内镜切除术,内镜手术成功率96.7%(29/30),1例中转腹腔镜手术,内镜切除瘤体直径0.5~5.0 cm,平均(1.7±1.0)cm。腹腔镜切除11例,成功率100.0%(11/11),瘤体直径2.0~7.5 cm,平均(4.3±1.8)cm。与腹腔镜手术比较,内镜切除瘤体大小明显小于腹腔镜手术(P0.05),术后平均住院日明显短于腹腔镜(P0.05),两种切除方式术后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 MPS联合MSCT术前诊断SMT肿瘤来源层次、生长方式、诊断准确率高,能够有效指导肿瘤切除方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电子内镜、超声内镜及CT检查对胃肠间质瘤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组织病理证实的105例胃肠间质瘤患者电子内镜、超声内镜及CT检查影像资料。结果 75例行电子内镜检查,诊断符合38例,符合率50.7%;47例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符合43例,符合率91.5%;6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诊断符合29例,符合率45.3%;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高于电子内镜(χ2=21.580,P=0.000)及CT检查(χ2=25.354,P=0.000)。结论电子内镜、超声内镜及CT检查均可对胃肠间质瘤作出较准确初步诊断,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食管癌患者术后组织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与超声内镜术前诊断食管癌T分期的价值。方法47例食管癌患者,入院后均行MRI及超声内镜检查,并于检查后1周行手术治疗。MRI扫描采用不压脂T2WI刀锋采集技术的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及单次激发弥散加权成像序列,超声内镜应用的频率为20 MHz的UM-3R超声小探头进行探查。以术后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MRI和超声内镜诊断食管癌术前T分期的准确率。结果MRI诊断食管癌T3、T4a进展期肿瘤的准确率(88.2%、80.0%)均高于超声内镜(58.8%、40.0%)(P<0.05),诊断T1、T2早期肿瘤的准确率(88.9%、81.3%)与超声内镜(100.0%、87.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术前诊断进展期食管癌T分期的准确率高于超声内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体外圈套器改良牵引辅助技术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中的应用价值,并对比两种圈套器牵引法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接受ESD治疗的上消化道早癌和黏膜下肿瘤患者72例,A组为传统ESD方法治疗组,B组为粗圈套器圈套牵引组,C组为细圈套器圈套牵引组。比较3组病变直径、手术平均时间、止血夹脱离次数、黏膜下补充注射量、一次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结果 72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术,3组病灶直径、术中明显出血和迟发性出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C组手术平均时间和黏膜下补充注射量明显少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100.00%)一次完整切除率高于B组和A组,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组织夹脱离次数少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改良圈套器牵引辅助技术能明显缩短操作时间,减少术中黏膜下补充注射量,且具有牵引方向可调节的优点。使用体外细圈套器辅助牵引法,组织夹不易脱离,一次完整切除率高,特别是在上消化道困难ESD术中应用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内镜在老年胃癌患者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1年12月在该院诊疗的102例老年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60~78岁,术前1周均行胃肠超声造影和超声内镜。观察不同检查方法术前的影像学诊断资料,以术后病理T分期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胃肠超声造影、超声内镜和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内镜在老年胃癌患者T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胃肠超声造影对老年胃癌患者T分期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0.59%,超声内镜总体诊断准确率为73.53%,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内镜总体诊断准确率为85.29%。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内镜在老年胃癌患者T分期中,总体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独胃肠超声造影和超声内镜(P < 0.05);对于T1期和T2期老年胃癌患者,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略高于超声内镜,高于胃肠超声造影,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T3期老年胃癌患者,胃肠超声造影与超声内镜诊断准确率相当,略低于联合检查,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于T4期老年胃癌患者,联合检查诊断准确率略高于胃肠超声造影(P > 0.05),而明显高于超声内镜(P < 0.05)。结论 胃肠超声造影联合超声内镜,能明显提高老年胃癌患者T分期总体诊断准确率;对于T1期和T2期老年胃癌患者,可优先选择超声内镜;对于T3期和T4期老年胃癌患者,可选择联合检查,以弥补单一检查的不足,从而为临床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冈上肌腱撕裂超声声像图特征,评估高频超声诊断冈上肌腱撕裂的效能。方法纳入65例(65肩)超声诊断为冈上肌腱撕裂患者,以同期10名健康志愿者(20肩)为对照,对比超声与关节镜术中诊断结果,采用Cohen's Kappa系数分析二者诊断的一致性,评价超声诊断效能。结果冈上肌腱撕裂超声多表现为无回声、肌腱滑囊面凹陷及连续性不佳,据以诊断撕裂的敏感度分别为85.42%、89.58%及93.75%,特异度分别为76.47%、100.00%及76.47%;超声根据肌腱滑囊面凹陷诊断冈上肌腱撕裂与关节镜术中诊断的一致性最佳(Kappa=0.818),其次为肌腱连续性不佳(Kappa=0.716)及无回声区(Kappa=0.586)。超声根据上述特征诊断与关节镜术中诊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高频超声可较准确地诊断冈上肌腱撕裂;根据滑囊面凹陷诊断与关节镜诊断冈上肌腱撕裂的一致性最佳;回声特点结合动态观察肌腱连续性有助于减少漏、误诊。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肾细胞癌(RCC)及其常见病理亚型的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CEUS)特征。方法 纳入94例RCC(恶性组)及34例肾脏良性病变患者(良性组),将恶性组分为肾透明细胞癌(ccRCC)亚组(n=74)和肾乳头状细胞癌(pRCC)及肾嫌色细胞癌(cRCC)亚组(n=16);比较良、恶性组及恶性组2亚组病灶常规超声及CEUS特征。结果 恶性组主要表现为低回声(63/94,67.02%)、快进(84/94,89.36%)、快退(58/94,61.70%)及高增强(68/94,72.34%),良性组主要表现为高回声(20/34,58.82%)、快进(22/34,64.71%)、慢退(16/34,47.06%)及高增强(15/34,44.12%);组间病灶回声、CEUS增强方式、消退方式及增强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恶性组内2亚组病灶增强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cRCC主要表现为高增强(61/74,82.43%),pRCC及cRCC主要表现为低增强(10/16,62.50%)。结论 RCC,尤其ccRCC超声多表现为低回声、快进、快退及高增强;常规超声及CEUS对术前诊断RCC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在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至2006年6月本院106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患者的EUS诊断结果,并与其手术、病理诊断及临床随访结果对照。同时比较EUS与CT检查在黏膜下肿瘤(SMTs)定位及定性诊断中的价值。结果:1060例上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中,发生于食管者355例(33.5%),胃618例(58.3%),十二指肠87例(8.2%);EUS诊断为间质瘤260例(24.5%),平滑肌瘤221例(20.8%),脂肪瘤17例(1.6%),腔外压迹221例(20.8%),息肉94例(8.9%),恶性肿瘤96例(9.1%),囊肿57例(5.4%),血管瘤7例(0.7%),炎性皱襞45例f4.2%),静脉曲张21例(2.0%),血肿1例f0.1%)及异位胰腺20例(1.9%)。对EUS诊断SMTs的进一步分析发现,EUS对SMTs性质和来源层次的判断准确率达90.6%和86.9%;与CT比较,EUS在SMTs定位(95.8%比72.9%,P〈0.001)和定性(93.8%比64.6%,P〈0.001)诊断方面明显优于CT,在良、恶性鉴别诊断方面,CT组与EUS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2/.(91.7%比89.6%,P〉0.05)。结论:EUS对上消化道隆起性病灶诊断有较大价值,进一步为制定临床处理方案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比2012—2022年我国二孩、三孩政策实施前、后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CAKUT)的准确率及妊娠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政策前组53 857名单胎妊娠孕妇(含158胎CAKUT)及政策后组167 627名单胎孕妇(含521胎CAKUT),观察组间胎儿CAKUT发病率、产前超声诊断CAKUT准确率及胎儿出生率的差异。结果 政策后组CAKUT发病率0.31%(521/167 627),政策前组为0.29%(158/53 857),前者高于后者(P>0.05)。政策后组CAKUT孕妇年龄大于政策前组[(29.2±4.6)岁vs.(27.0±4.3)岁,P<0.05],而产前超声诊断CAKUT孕周小于政策前组[(25.3±7.3)周vs.(27.8±7.1)周,P<0.05]。组间产前超声诊断CAKUT准确率,诊断胎儿上尿路相关异常、下尿路相关异常及单纯CAKUT准确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胎儿CAKUT均以肾外泌尿系统异常占比最高。产前超声诊断政策后组合并其他系统异常胎儿CAKUT准确率(92.54%vs.84.29%)及后尿道瓣膜形成准确率均高于政策前组(100%vs.50.00%,P均<0.05)。全部679胎CAKUT胎儿中,143胎终止妊娠,536胎继续妊娠。组间CAKUT胎儿出生率,以及上尿路相关异常、下尿路相关异常及合并其他系统异常CAKUT胎儿出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政策后组单纯CAKUT胎儿出生率高于政策前组(97.61%vs.93.18%,P<0.05)。结论 实施二孩、三孩政策后,我国产前超声诊断CAKUT孕周提前、准确率提高,单纯CAKUT胎儿出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高频探头联合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经会阴超声对肛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7例接受手术治疗的肛瘘患者,术前均采用频率5~12 MHz线阵探头超声结合触诊和视诊检查外口和瘘管,频率3~10 MHz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经会阴超声检查内口和瘘管,确定肛瘘类型,分析超声与手术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87例中,手术诊断单纯型肛瘘73例、复杂型肛瘘14例,术中见93个内口,101个瘘管,94个外口。超声诊断66例肛瘘,漏诊15例,误诊6例,与手术结果的符合率为75.86%(66/87),Kappa值为0.344(P<0.001)。超声诊断肛瘘内口、瘘管及外口的准确率分别为80.65%(75/93)、83.17%(84/101)及87.23%(82/94),与手术结果一致性的Kappa值分别为0.298、0.407及0.626(P均<0.001)。结论 高频探头联合端扫式凸阵腔内探头经会阴超声检查有助于诊断肛瘘。  相似文献   

18.
超声内镜在胃肠道黏膜下良性病变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小良  李建忠  曾利娴  郑丰平  田虹  文卓夫  吴斌 《新医学》2010,41(8):503-505,F0003
目的:探讨超声内镜在诊断消化道良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奥林巴斯Q260和H260系列内镜检查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部分患者进行相应的内镜下活组织检查,统计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符合率。结果:348例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经超声内镜检查发现331例为良性病变或外压性改变,超声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平滑肌瘤85.7%(48/56);间质瘤82.6%(19/23);息肉样变73.3%(11/15);异位胰腺85.0%(17/20);脂肪瘤100%(3/3)。发生部位依次为胃165例(49.8%)、食管79例(23.9%)、十二指肠50例(15.1%)、结肠26例(7.9%)、直肠11例(3.3%),未发现病变17例。病变性质依次为平滑肌瘤150例(45.3%)、囊肿54例(16.3%)、外压性改变37例(11.2%)、异位胰腺34例(10.3%)、间质瘤26例(7.9%)、息肉样变15例(4.5%)、血管瘤6例(1.8%)、脂肪瘤5例(1.5%)和脓肿4例(1.2%)。结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良性病变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双源CT大螺距结合低管电压技术术前诊断婴幼儿肺静脉异位引流(APVC)的价值。方法 对60例3岁以内拟诊APVC患儿于术前1周行心脏CT扫描,将其随机均分为A组、B组。A组管电压80 kVp,管电流60~80 mAs,对比剂剂量1.2 ml/kg体质量;B组管电压70 kVp,管电流70~100 mAs,对比剂剂量1.0 ml/kg体质量;2组螺距均为3.4。测量2组图像肺动脉主干、肺静脉、左右心房CT值和噪声,计算SNR和肺动静脉CT值比值及有效辐射剂量(ED);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分;与术后所见进行对照。结果 最终入组58例,A组28例,B组30例。2组间各测量部位CT值、图像噪声、SNR及肺动静脉CT值比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B组ED低于A组(P=0.013)。在显示细小肺静脉分支及引流血管方面,B组图像质量主观评分高于A组(P=0.047)。58例术后均诊断为APVC。在分型诊断方面,术前诊断准确率A组为96.43%(27/28),B组为93.33%(28/30);对于合并畸形,术前诊断准确率A组为97.44%(38/39),B组95.35%(41/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双源CT大螺距扫描结合低管电压技术术前诊断婴幼儿APVC准确率高,且可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