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六西格玛管理法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采用掷骰子法将奇数患者纳入对照组(30例,常规急诊心肺复苏护理),偶数患者纳入干预组(30例,六西格玛管理法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干预组的EVLWI、ITVBI、SVRI及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西格玛管理法在急诊心肺复苏患者护理中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对心脏骤停患者氧化应激及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急诊科抢救的心脏骤停患者119例,骤停时间≤10min,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两组均按照美国心脏学会心肺复苏指南进行标准的心肺复苏,干预组在标准心肺复苏基础上静脉注射山莨菪碱,比较两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ROSC)率及复苏后24h存活率;分别在自主循环恢复后和复苏24h后测定血清总超氧化物岐化酶(T-SOD)活力、总抗氧化力(T-AOC)和丙二醛(MDA)含量,比较两组间差别。结果:干预组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复苏24h后,干预组患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自主循环恢复后及复苏24h后,干预组T-SOD活力和T-AOC显著高于对照组,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早期应用山莨菪碱可能会减轻心脏骤停患者体内氧化应激,可能有助于提高复苏后24h存活率,但对于短期自主循环的恢复可能没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分析亚低温治疗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优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急救收治的急诊心脏骤停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两组均实施急救后,对照组给予常规头部冰帽降温,观察组给予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功能分级、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脑功能恢复效果相比对照组较好,复苏后24 h、72 h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较低,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7 d,观察组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评分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在急诊心脏骤停患者复苏后优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有效减轻脑组织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院外心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OHCA)患者发病原因和不同病因下院前急救措施和复苏结局的差异, 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收集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北京急救中心接诊的所有OHCA患者资料, 包括院前急救病历及医疗机构内抢救结果。比较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的基本情况, 采用非参数检验和卡方分析方法比较不同组别患者抢救措施和复苏结果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7 517例患者, 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年龄较大, 多伴有基础疾病(84.2%), 且在家中发病为主。非心源性心脏骤停的原因包括疾病(85.1%)、创伤(2.9%)、自杀(5.0%)、交通事故(1.7%)及中毒(1.1%)等。在急救措施方面, 急救医生到达现场后, 对心源性患者采取抢救措施的比例较高(22.3%), 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除颤、吸氧、注射肾上腺素和使用其他药物均显著高于非心源性患者(均P<0.001)。在临床结局方面, 心源性与非心源性患者自主循环恢复(P=0.072)和24 h存活(P=0.093)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心源性心脏骤停是OH...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纳洛酮在心肺脑复苏(CPCR)患者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将126例心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CPCR常规治疗措施,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注射液静脉推注。比较治疗24h后2组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评分(APACHEⅡ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评分)变化;比较2组自主循环恢复率、恢复时间,自主呼吸恢复率、恢复时间,复苏成功率及48 h存活率。结果 2组患者治疗24 h后APACHEⅡ及GCS评分平均值较治疗前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率、复苏成功率及48 h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恢复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在常规CPCR基础上,联合应用纳洛酮可显著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率,缩短自主循环及自主呼吸恢复时间,从而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可作为心脏骤停的药物辅助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的疗效。方法:64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肾上腺素组(对照组)和血管加压素联合肾上腺素组(治疗组)各32例,观察自主心律恢复时间、1h有效率、24h有效复苏成功率。结果:对照组、治疗组自主心律恢复时间分别为(20.5±4.5)min、(8.5±3.5)min、1h有效率分别为38%、72%;24h有效复苏成功率分别为13%、44%。治疗组的自主心律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1h有效率、24h有效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对心脏骤停患者,在标准心肺复苏(CPR)中,联合应用血管加压素和肾上腺素,可有效缩短自主心律恢复时间,提高1h有效率和24h有效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对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急诊科接收的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41例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6年7月同类患者38例为观察组,均开展常规心肺复苏抢救,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应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指导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复苏效果、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及应激反应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60 min内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复苏总成功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复苏30,60 min时收缩压、血氧饱和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抢救中应用集中护理管理模式,有助于降低患者应激水平,改善血气指标,进而提升复苏效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除颤监护仪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监护和急救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方法:将136例AMI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急诊期间,两组患者均给予再灌注治疗、镇痛治疗及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除颤监护仪进行监护和心肺复苏;对照组采用常规心电监护仪、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术及机械通气、药物复苏法等。比较两组救护期间心室颤动发生率、心脏骤停发生率、发生心室颤动后的心肺复苏率及出院后2年内存活率。结果:两组救护期间心室颤动发生率及心脏骤停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室颤动发生后,观察组心肺复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23.64,P<0.01);观察组出院后2年内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39.82,P<0.01)。结论:除颤监护仪应用于AMI患者的监护和急救可显著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率及存活率,从而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和预后,对AMI患者的急救和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损伤控制技术治疗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配合措施及其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58例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应用损伤控制技术救治,对照组患者给予救治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则行全面护理配合,对两组抢救成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抢救成功率55.17%,护理总满意率89.66%;对照组抢救成功率34.48%,护理总满意率68.9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特殊的疼痛护理,实验组术后疼痛程度、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损伤控制技术救治期间给予全面护理配合,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及抢救成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在心源性心脏骤停救治中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0.
肾上腺素早期联用氨茶碱对心脏骤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早期联合应用氨茶碱与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抢救的非外伤心脏骤停患者90例。进行常规复苏措施后,观察组反复给予肾上腺素及氨茶碱快速静注,对照组反复给予肾上腺素。所有病例均配合胸外按压直至心跳活动恢复或终止后放弃。结果:观察组心电活动的恢复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主循环恢复方面,观察组患者12h内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24h存活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联用氨茶碱和肾上腺素对心脏骤停的治疗优于单纯使用肾上腺素,有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