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lung primary small cell neuroendocrine carcinoma,LSCNC)的CT与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并分析61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LSCNC患者的影像学及临床病理学资料,同时复习相关文献。61例患者均行胸腹部CT平扫后增强扫描,其中10例行双时相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结果:CT扫描示61例患者肿瘤中央型44例,周围型17例;55例形态不规则,呈分叶状,4例呈类圆形,2例呈多结节形;33例边界不清,28例边界清晰;除1例外余60例密度不均匀,内见囊变坏死区,其中1例伴斑点状钙化;58例伴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坏死;17例伴胸腔积液或心包积液;16例伴阻塞性肺不张或肺炎;3例邻近肺动脉受压变窄;2例邻近胸膜增厚、粘连。18例伴肺转移,10例肝转移,7例骨转移,4例脑转移,3例肾上腺转移及1例脾脏转移。增强扫描后53例肺内肿块呈中度强化,8例呈明显强化,且清晰显示病灶与纵隔内各组织结构关系。18F-FDG PET/CT早期显像示10例肺内肿块、肺门/纵隔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灶呈明显异常高代谢,2 h延迟显像后代谢持续增高,提示肺恶性占位伴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结论:增强CT及双时相PET/CT显像对LSCNC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CT、PET/CT表现的多样性及病理学基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7例经病理证实的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CT、PET/CT表现及病理资料,其中3例分别合并矽肺、干燥综合征及结核,4例同时有肺外受累。24例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2例行CT平扫,10例同时行PET/CT检查,1例仅行PET/CT扫描。结果:27例肺MALT淋巴瘤,单发3例,多发24例。27例CT均表现为肺实变,沿胸膜下或支气管血管束节段性分布,其中跨叶16例,不跨叶11例,其中24例见扩张型充气支气管,病灶边缘伴磨玻璃影或结节;同时其余肺叶伴有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多发磨玻璃影或结节18例。病灶密度均匀,4例见少许钙化。轻度均匀强化7例,中度均匀强化17例,18例见血管造影征。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4例。胸腔积液7例,胸膜增厚5例。11例病灶SUV范围2.5~14.4,平均为5.6±2.7;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放射性浓聚7例,SUV范围1.5~6.6,其中3例分别并泪腺、肝脏或股骨放射性浓聚,SUV范围3.4~6.8。21例随访,病情稳定或完全缓解18例,进展3例。免疫组化CD20及CD79a均阳性,CyclinD1均阴性,Ki-67阳性表达<20%。结论:肺MALT淋巴瘤的影像特征性表现为多发的结节及实变影,密度均匀,内有扩张充气支气管,18F-FDG高代谢,但确诊需靠病理学。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增强扫描、PET/CT对支气管肺癌病灶及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洛阳中心医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120例疑似支气管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予以CT增强扫描、PET/CT检查,记录上述各项检查对支气管肺癌患者疾病检出情况,以患者手术病理检查或随访情况作为确诊依据。结果 120例疑似支气管肺癌患者均顺利完成CT增强扫描及PET/CT检查,经分析可知CT增强扫描对支气管肺癌诊断敏感性为88. 10%(74/84)、特异性为80. 56%(29/36),PET/CT检查对支气管肺癌诊断敏感性为97. 62%(82/84)、特异性为97. 22%(3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应用PET/CT检查相较于CT增强扫描能够显著提高支气管肺癌及其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术前增强扫描在辅助诊断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7年6月在我院及北京友谊医院进修期间诊断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采用Philips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将术前增强CT影像学特点与术后淋巴结病理分期作对照分析。结果病理结果显示75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62.5%,CT结果显示72例患者淋巴结肿大,占60.0%。CT检查淋巴结肿大结果:48例无淋巴结肿大,7例肺门淋巴结肿大,52例单纯纵隔淋巴结肿大,13例同时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肿瘤直径3cm,尤其是7cm,淋巴结最小直径1cm,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门与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高(P0.05)。结论 CT通过诊断淋巴结大小判断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存在一定的误差。肿瘤直径3cm,尤其是7cm,淋巴结最小直径1cm,纵隔淋巴结肿大以及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分析对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采用动静脉期CT扫描联合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搜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12月收住我院并经手术病理确认的肺癌患者50例,术前均进行CT等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完整临床资料和影像资料,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对所有患者肺癌类型、CT影像中病灶强化程度以及是否存在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统计。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比较,50例患者术前CT检查结果显示对右肺上叶肺癌总确诊断率92.00%(46/50)。病理类型:鳞癌42.00%(21/50),小细胞癌26.00%(13/50),腺癌24.00%(12/50),鳞腺混合癌8.00%(4/50)。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32例(64.00%),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确认率为90.63%(29/32)。CT影像特征为右肺上叶肿块伴不张,肿块下缘光整,形成反"S"改变;支气管鼠尾状狭窄、中断,纵隔偏移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增强后轻、中度强化,病灶中央相对低密度。结论:对右肺上叶肺癌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联合采用动静脉期CT扫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部局限性巨大淋巴结增生症(LCD)的CT表现及其诊断、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纵隔及肺门淋巴结LCD患者.以临床综合诊断或病理证实的影像不典型的纵隔及肺门区的团块状病变患者为对照组,包括肺门区类癌14例、纵隔及肺门区淋巴结核21例、胸腺瘤15例、神经源性肿瘤9例、结节病12例、淋巴瘤15例及肺癌淋巴结转移25例.观察肿块影像及增强扫描强化特点.结果 10例LCD患者中,7例位于纵隔及2例位于左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透明血管型,1例位于右肺门淋巴结的病灶为混合型.CT平扫10例LCD均表现为结节及球形软组织密度影,边界清晰,5例病灶内见分支、条状及斑片状低密度影,1例可见分支、片状钙化.LCD病灶强化方式:1例右肺门混合型病灶呈中度强化,其余病灶均呈明显强化并呈快进慢出型动态强化方式.9例明显强化病灶中4例病灶可见较粗大的滋养血管.9例透明血管型LCD与纵隔及肺门区常见实性结节样病变CT值比较:LCD最大增强CT值明显高于胸腺瘤、纵隔淋巴结结核、神经源性肿瘤、肺门区支气管腔外类癌,明显低于支气管腔内类癌CT值(P均<0.05).结论 胸部透明血管型LCD的CT影像具有一定特征,动态增强扫描对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特征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ACC)的CT及PET/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或支气管纤维镜活检证实的原发性肺腺样囊性癌的CT及PET/CT表现,17例均行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PET/CT检查.结果 17例ACC中,中央型(n=15)、周围型(n=2).中央型ACC中,肿物局限于腔内2例,腔内外肿块9例,弥漫管壁浸润型4例.周围型2例中可见分叶,未见明显毛刺.CT表现:除弥漫浸润型ACC边界不清外,大部分病灶边界较光整,密度均匀,2例见坏死,多数平扫为低或等密度,多为轻-中度强化.PET/CT上SUV最大值为2.5~8.7(平均5.96±2.38).8例继发阻塞性炎症或/并肺不张,4例伴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并肺内转移.结论 原发性肺ACC是一种少见的肺内肿瘤,其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表现为腔内外肿块或弥漫浸润性生长,CT扫描结合MPR技术可以清楚显示病灶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基于PET/CT显像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各项指标的关系,探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PET/CT检查的初诊NSCLC患者13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性别、年龄、吸烟状况、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大小、病理类型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预测因素。结果 68例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得出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癌原发灶SUVmax、大小、分化程度有关(P<0.05),与年龄、性别、吸烟状况及病理类型无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仅原发灶SUVmax是影响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因素。结论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原发灶SUVmax、大小及分化程度有关;原发灶SUVmax是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一个独立危险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68岁,体检胸部CT发现双肺多发大小不等结节、左肺上叶团块影(图1A)4个月,纵隔及肺门无肿大淋巴结,无胸腔积液,为进一步诊治入院。MRI:鼻咽部肿块侵入左咽旁间隙(图1B),增强后明显不均匀强化,颈部未见肿大淋巴结。PET/CT:鼻咽部及左肺上叶肿块代谢增高,双肺多发结节;影像学疑诊肺癌并双肺多发转移瘤、鼻咽癌。  相似文献   

10.
增强CT扫描与FDG-SPECT/PET扫描诊断 小肺癌的比较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探讨增强CT扫描与FDG-SPECT/PET显像(氟-18-脱氧葡萄糖-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对小肺癌诊断的意义.方法:病理证实的小肺癌11例,炎性结节5例,结核瘤2例,术前行CT增强扫描(100mg造影剂以2.5ml/s速度静脉注射)和FDG-SPECT/PET显像(FDG11.1-14.8MBq静脉注射),观察病灶CT图像强化程度及核素显像的FDG浓聚程度,将术前两种不同的扫描结果与术后的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两种方法对鉴别诊断小肺癌的意义,结果:11例小肺癌增强CT扫描及FDG显像均诊断正确 ,但增强CT将1例炎性假瘤误诊为肺癌,FDG将一例结核误诊为肺癌,在11例小肺癌中CT检出6例伴有纵隔淋巴结转移,FDG检出5例淋巴结转移.结论:增强CT扫描与FOG-SPECT/PET显像均能鉴别 诊断小肺癌,两者各有优势,其正确率无显著差异,两种方法结合分析将更有利于沔肺癌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肺底结核的CT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7例糖尿病合并肺底结核患者的CT表现。结果糖尿病合并肺底结核的主要表现有:干酪性肺炎,厚壁空洞,结节影,可见沿支气管分布的播散病灶;增强扫描病灶轻度强化或不强化,伴纵隔淋巴结肿大则有典型的环形强化。结论糖尿病合并肺底结核的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螺旋CT检查可以提高肺底结核的影像学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典型肺癌CT误诊原因,提高肺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肺癌CT误诊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 CT误诊为肺结核13例,11例表现为结节状阴影或孤立球形影,另2例有浅分叶,轮廓较光滑、密度欠均匀;10例增强扫描表现为结节状、环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其中2例表现为右肺上叶小片状、条索状略高密度影,边缘模糊,密度不均,邻近胸膜增厚、粘连;误诊为良性肿瘤9例,病灶呈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缘清晰,其中2例行增强检查病灶强化不明显;误诊为炎性假瘤8例,呈圆形、类圆形高密度影,其中5例行增强扫描,1例为中度均匀强化、4例为不均匀较明显强化,3例可见同侧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轻度增大;误诊为肺炎3例,呈小结节、小片状磨玻璃样密度影。结论不典型肺癌缺乏CT影像特征,熟悉其CT表现,提高扫描技术,完善相关检查,综合分析,可提高肺癌CT影像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李勃宁  张志诚  陈天福 《临床医学》2006,26(12):7-8,F0004
目的分析肺原发性肉瘸影像学表现,增进对诊断肺原发性肉瘤重要性的认识。方法本组4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所有病例均有X线胸部正侧位片及CT扫描结果。结果4例表现为举发病灶,圆形或椭圆形肿块,密度均匀,边缘光整,有分叶。无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偶有局部组织粘连,CT值均为35-60Hu。结论病灶直径在5cm以上,发生在肺叶周边部,轮廓清楚,边缘光整,密度均匀,较少发生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纵隔卵黄囊瘤(PMYST)的CT、PET/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4例经病理确诊的PMYST患者的CT、PET/CT表现及临床资料,14例均接受胸部CT平扫及增强检查,7例同时接受PET/CT检查。结果 14例病灶CT均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最大径4.10~13.50 cm,平均(10.65±2.27)cm,其中13例(13/14,92.86%)最大直径均≥ 10.00 cm;CT平扫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均表现为多发条形、细线状分隔样强化灶及片状无强化区,中度强化11例(11/14,78.57%),轻度强化3例(3/14,21.43%)。5例(5/14,35.71%)病变累及心包,3例(3/14,21.43%)累及左侧头臂静脉和/或上腔静脉、1例(1/14,7.14%)累及右中上肺。3例(3/14,21.43%)伴右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右侧胸膜转移、右下肺转移各1例(1/14,7.14%),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各7例(7/14,50.00%)。7例病灶放射性摄取均明显增高。治疗后9例(9/14,64.29%)病情稳定或完全缓解,5例(5/14,35.71%)病情进展或术后复发。结论 PMYST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前纵隔巨大类圆形或分叶状密度不均匀肿块,常侵及周围血管及组织、脏器,多伴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增强扫描呈多发条形、线状分隔样强化灶及片状无强化区是其较为特征性的表现;病灶18F-FDG摄取明显高代谢。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诊断非小细胞肺癌(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NSCLC初诊患者共337个纵隔淋巴结的术前PET/CT资料,以术后病理结果为对照,根据淋巴结SUVmax绘制SUVmax的ROC曲线,计算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SUVmax诊断界值.结果 337个纵隔淋巴结中,病理确诊为转移性淋巴结129个(129/337,38.28%),无转移淋巴结208个(208/337,61.72%).纵隔淋巴结SUVmaxROC曲线下面积为0.842.当SUVmax为4.5时Youden指数最大(0.605),准确率最高(81.6%).结论 18F-FDG PET/CT诊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最佳临界值SUVmax≥4.5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用于肺癌术前评估的价值.方法:65例肺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气管支气管、纵隔大血管浸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并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及病理诊断阳性气管、支气管树114支,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105支(92.1%);手术及病理诊断纵隔、大血管阳性29例,多层螺旋CT诊断一致26例(89.7%);手术及病理诊断淋巴转移46例,多层螺旋CT一致43例(93.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较准确判断肺癌浸润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肺癌患者术前行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有助于手术方案的选择及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口腔癌正电子发射断层(PET)和计算机断层(CT)成像的特点,探讨PET/CT在口腔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5月至2013年3月18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口腔癌患者的PET/CT(采用18F-脱氧葡萄糖作为示踪剂)影像资料,总结其病灶部位、形态、大小、强化特征、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本组18例口腔癌患者中,原发病灶6例,可疑复发12例,PET/CT检查均能显示原发病灶大小、形态、周围组织侵犯、淋巴结转移情况,复发患者能准确显示复发病灶的部位、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结论 PET/CT能清楚显示口腔癌病灶的发生部位、形态、大小、累及范围及转移情况,能够准确区分复发患者中癌灶和术后治疗的纤维、瘢痕组织,可为口腔癌诊断和治疗提供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PET/CT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EC/CT多种示踪剂及诊断性CT的应用对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2例资料完整的肺癌患者PET/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2例肺癌患者中,中央型肺癌7例,周围型肺癌55例,明确诊断59例,诊断率95.16%。18F-FDG PET/CT检查见病灶有不同程度放射性异常浓聚,最大SUV1.0~22.3;11C-MET PET/CT检查的病灶均见不同程度放射性摄取,SUV0.5~4.9;CT增强扫描病灶边界清晰,明显强化,可见血管"集束征",HRCT检查见病灶有分叶、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及支气管阻断。结论18F-FDG PET/CT能较准确地对肺癌做出明确诊断,多种示踪剂及诊断性CT的联合应用能极大地提高肺癌尤其是小肺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生长中央型肺癌CT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9例经病理证实的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生长中央型肺癌的临床、病理及CT资料.结果 9例中,肿瘤位于左肺3例,右肺6例,其中上叶6例,中叶1例,下叶2例;CT显示病灶位于单或多段支气管及其分支腔内,呈不规则息肉样改变,近肺门侧粗大,远端细小,局部管径移行变化急剧;平扫病灶密度较均匀,CT值27~48 HU,中位数42 HU,仅1例内见斑点状钙化;增强后均呈轻-中度欠均匀强化,CT净增值约25 HU;4例邻近肺动脉主干或分支明显受包绕;7例合并肺门和(或)纵隔淋巴结肿大,其中1例合并颈部淋巴结肿大;5例出现肺内转移,其中1例伴局部胸膜转移.病理结果显示中/低分化鳞癌5例,类癌3例,小细胞肺癌1例.结论 中央型肺癌可表现为支气管腔内息肉样特殊生长方式,可能与肿瘤组织病理学类型、分化程度无关;其CT表现具有明显特征,综合分析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0.
目的运用螺旋CT对中心型肺癌各征像进行观察研究。方法32例中心型肺癌病人均经螺旋CT进行螺旋扫描,其中28例病人平扫后又行增强扫描。结果30例中心型肺癌病人,肺门肿块呈不规则状,病变支气管多呈不同程度狭窄或阻塞,支气管壁增厚。病变支气管远端肺野内阻塞性改变,肺门及纵隔内淋巴结转移及大血管受侵情况均显示良好。结论螺旋CT能清楚显示中心型肺癌各征像,对观察病变及估价预后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