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8 毫秒
1.
李娟  梁玉华 《全科护理》2014,12(6):573-574
正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早期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猝死。随着人们对基础心肺复苏技术的掌握,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越来越高,但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问题日益突出。2012年7月本科收治1例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并发缺血缺氧性脑病的病人,经精心的治疗和护理,病情明显好转。现报告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用于早期评价心肺复苏(CPR)术后发生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的可行性.方法 2009-05~2011-06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急救医学科收治的CPR术后恢复自主循环并处于昏迷状态需进一步高级生命支持的患者25例.在患者入院后的24 h内留取标本行NSE、动脉血乳酸水平的测定,并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动态监测NSE水平变化.对入选病例进行随访(期限为3个月),并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按照评分标准分为A组(死亡、植物状态、意识转清生活不能自理)和B组(生活能自理、正常生活但有轻度神经障碍).利用SPSS7.0软件对结果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低于B组,但动脉血乳酸、血NSE水平均高于B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动态监测NSE水平,NSE水平高峰值约在CPR后48 h出现.结论 NSE可以作为评价CPR术后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早期指标.NSE与GCS评分、血乳酸等指标均可反映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NSE水平越高,脑损伤程度越重,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高原地区65岁以上老年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以制定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 对2005年1月-2010年5月期间230例并发医院感染的≥65岁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并探讨护理对策.结果 ≥65岁老年住院患者发生医院感染230例,发生率11.06%;感染部位依次为上呼吸道、下呼吸道、手术切口、胃肠道、泌尿道、皮肤软组织及其他;病原菌以革兰氏阳性菌为主(73.6%),依次为溶血性链球菌(28.3%)、金黄色葡萄球菌(17.9%)、肺炎链球菌(14.2%);手术切口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依次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结论 高原地区≥65岁老年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病原菌菌群分布不同于平原地区,高原缺氧、干燥、寒冷环境是主要因素.提出高原地区医院感染患者应合理给予氧疗,加强呼吸道护理、饮食护理,严格消毒等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0):1947-1948
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14年7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者,随机分组,各5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优质护理模式,统计对比两组护理前后智力发育指数(MDI)、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患儿身高、体质量及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情况。两组护理前MDI及PD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MDI及PD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前身高、体质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身高、体质量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为1.92%(1/52),明显低于对照组15.38%(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质护理模式有利于改善高压氧治疗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智力发育及心理运动发育,能显著改善患儿身高体质量,对于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并发症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58例对照组和62例护理干预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采取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措施,记录2组患儿发生颅内高压、低血糖、惊厥、呕吐呛咳等缺血缺氧性脑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别于第7天和第14天对患儿进行NBNA测定.结果 护理干预组患儿颅内高压、低血糖、惊厥、呕吐呛咳等缺血缺氧性脑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第7天和第14天护理干预组NBNA评分≤35分的患儿百分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护理干预能有效减少缺血缺氧性脑病并发症的发生,以减少并发症进一步引起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缺氧性脑病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8例缺氧性脑病患者给予HBO治疗,做好进舱前准备、治疗中护理和出舱后护理.结果:本组治疗后随访,治愈15例(53.6%),好转6例(21.4%),无效7例(25.0%),总有效率75.0%.结论:细致完善的护理可保证HBO治疗顺利,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急诊护理干预对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急诊室收治的130例心肺复苏抢救患者,根据复苏后护理方法不同分组,对两组护理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护理总有效率为96.92%(63/6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3.08%(54/65)(P<0.05);观察组经心肺复苏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23%(6/6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4.62%(16/65)(P<0.05)。结论:急诊护理干预加强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管理,有效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护理效果,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改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8.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意识障碍的评估及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是指因心跳呼吸骤停、窒息、中毒、电击伤等所导致的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临床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异常的表现.据统计,心脏停搏发生率每年约36-128/10万人,其中86%的患者得到心肺复苏,但遗憾的是其中80%患者仍处于意识障碍状态[1].随着医学的进步,尤其是心肺复苏技术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心脏停搏患者得以生存,但生存者心肺复苏后缺血缺氧性脑损伤的问题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骨科患者医院感染的特点与护理对策。方法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分析2005年10月~2008年9月本院骨科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结果本院骨科3025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158例(5.22%);感染部位以手术切口为主(40.51%),其次为呼吸道和泌尿道,其中呼吸道感染和泌尿道感染与侵入性操作有相关性。引起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21.43%),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克雷伯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及白色念珠菌等。结论骨科医院感染的发生是多种因素所致,重视加强护理工作,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严格执行无菌技术,规范侵入性操作,可降低骨科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烧伤ICU病房医院感染的发病率、病原菌、易感部位及易感因素,探讨规范性护理措施.方法 对29例大面积烧伤发生医院感染患者的年龄、感染的部位与原因、病原菌种类、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2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29例,医院感染发生率为28.4%.发生感染部位依次为呼吸道(51.7%)、创面(38.0%)、泌尿道(10.3%)等;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占主导地位,其中铜绿假单胞杆菌居首位(38.0%),鲍曼不动杆菌逐年增多,且显示多重耐药;革兰阳性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居首位(31.0%),主要来源为烧伤创面.29例院感患者中抗生素使用率为100%,主要使用的抗生素以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氨基糖苷类药物为主.结论 烧伤ICU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高,应加强护理干预措施(病室管理、规范洗手、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易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加强对创面、呼吸、泌尿系统的护理等),合理应用抗生素等才能有效地预防医院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CT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分度和判定疗效的价值。方法:112例临床怀疑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患儿全部行CT扫描,46例经治疗后复查;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表现未行CT检查的患儿9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根据CT表现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分为轻中重三度,其中重度9例(8%),中度52例(46%),轻度45例(40%),CT表现正常的有6例(5%),CT指导下治疗的患儿预后不良者约4%;对照组3个月后随访复查,预后不良者出现率较高,为9%。讨论:CT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明确诊断、判断病变范围和程度、指导临床分度和治疗、估计预后均有重要作用,是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辅助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肺复苏(CPR)成功后静脉溶栓过程中的护理.方法:选择本院急诊科急性心肌梗死病例16例,在入院后0.5~3 h发生心脏骤停,经心肺复苏成功后均行静脉溶栓治疗,护士密切配合并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16例患者心脏骤停至开始CPR时间<5 min,人均除颤3.2次,均行胸外按压.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30 min 14例,冠状动脉再通14例,溶栓后出血2例(12.5%),与国内大型AMI溶栓试验(11.1%)相比,出血发生率未见显著升高(P>0.05).结论:对于AMI心脏骤停时间<5 min、30 min内恢复自主循环的AMI患者与心肺复苏复苏成功的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时,护士精湛的急救技术、严密的观察、精心的护理、细致的心电监护及防治并发症是溶栓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产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感染病原微生物分布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行腹腔镜手术患者497例作为研究对象,分离培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利用K-B琼脂试验检测病原菌的耐药性,采用Excel 2010软件对行腹腔镜手术妇产科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97例行腹腔镜根治术患者中感染54例,感染率10. 87%;术后感染诊断时间2~10 d,平均6. 8 d;感染部位以切口感染为主,占57. 41%;其次为盆腔感染,占33. 33%。病原菌标本来源:手术创口分泌物21例(38. 89%),尿液16例(29. 63%),引流液14例(25. 92%),深部痰液3例(5. 56%)。主要病原微生物是G-菌34株(62. 96%),G+菌20株(37. 04%)。G-菌中大肠埃希菌18株(33. 33%),肺炎克雷伯菌7株(12. 96%),铜绿假单胞菌6株(11. 11%),鲍曼不动杆菌2株(3. 70%),其他1株(1. 85%);G+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1株(20. 37%),粪肠球菌7株(12. 96%),表皮葡萄球菌2株(3. 7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左旋氧氟沙星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粪肠球菌对万古霉素、亚胺培南敏感。结论正确认识妇产科腹腔镜手术感染的病原菌分布,严格按无菌操作,制定精细化个性化护理流程,可降低术后感染率,保证手术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模式应用于新生儿窒息引起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护理中的效果及价值。方法选择72例2016年5月—2017年5月入院治疗的由窒息引起的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分为常规组(n=36,常规护理)、干预组(n=36,预见性护理),分析患儿运动能力、智力发育改善等情况。结果干预后9、12个月时,干预组MDI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PDI评分也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12个月,干预组患儿预后良好率、家属满意度分别为88.89%、91.67%,明显高于参照组的69.44%、72.22%(χ~2=4.126、4.599,P0.05)。结论给予窒息引起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治疗过程中配合预见性护理干预,可使患儿智力、运动能力获得更大改善,提高总体治疗及预后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妇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性,为妇科疾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提供理论策略。方法对我院妇科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35例医院感染患者共211株病原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感染部位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及严重程度;比较不同基本情况住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分析不同感染部位主要病原菌分布差异及不同病原菌耐药性差异。结果 135例感染患者中,不同感染部位的感染发生情况及感染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患病季节、手术类型、手术时间、并发症及年龄医院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5例感染患者样本检测211株病菌,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氏菌58株(占27.49%)、金黄色葡萄球菌40株(占18.96%)、铜绿假单胞菌37株(占17.54%);不同感染部位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原菌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妇科疾病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及相关因素,临床上应重视老年患者胃肠道和呼吸道的感染,注意季节的变化,缩短手术时间,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相关病原菌的条件性感染,同时应注意发生并发症患者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新建综合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特点及病原学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我院综合ICU成立1年来收治且纳入研究的142例患者的医院感染情况并与同期我院收治的其他住院患者相比较.结果 142例中共22例31例次发生医院感染,ICU医院感染率为15.49%,例次感染率21.83%;同期我院共收治住院患者15 978例,其中324例413例次发生医院感染,医院感染率为2.03%,按例次计为2.58%.ICU与全院医院感染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CU感染好发部位主要为下呼吸道感染,占70.96%;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65.12%),其次为革兰阳性球菌(23.26%)及真菌(11.63%);最常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32.56%)及金黄色葡萄球菌(11.63%);革兰阴性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高度敏感;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考拉宁100%敏感.结论 新建ICU医院感染病原菌在构成、分布及耐药性等方面与国内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革兰阴性菌为其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占医院感染的第一位.  相似文献   

17.
陈月卿  饶和平 《临床医学》2008,28(7):120-122
目的 探索骨科患者医院内感染控制与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4年至2006年骨科患者医院内感染发生情况及护理效果.结果 1131例患者,共发生医院感染16例(1.41%),感染部位为手术切口(75%)、尿路(18.8%)和肺部(6.2%),符合骨科病人最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经积极规范护理,感染都得到较好的控制,正常出院.结论 加强对骨科护士的医院内感染专业知识的培训,加强健康宣教、病房管理、规范消毒工作,强化基础护理.重视预防,注意病情观察,早期发现医院内感染,及时作相应治疗是控制医院感染的有效护理描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探讨对应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2月7509例新生儿临床资料,分析医院感染发生率、感染部位、感染患儿基础疾病构成、病原菌分布等。结果共320例(4.26%)新生儿发生医院感染,感染部位包括胃肠道(55.63%)、口腔(25.00%)、血液(7.50%)、下呼吸道(6.56%)、上呼吸道(3.75%)、皮肤软组织(1.25%)和泌尿道(0.31%)。病原学检查显示以轮状病毒为主,占79.23%(103/130)。其次为革兰阴性菌占13.08%(17/130),主要包括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肠杆菌属等。革兰阳性菌占7.69%(10/130),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结论新生儿医院感染部位以胃肠道为主,检出病原菌主要为轮状病毒。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降低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的情况,探讨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我院2000年1月~2002年12月ICU收治的21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了解ICU发生感染的情况。结果210例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发生感染有29例,占13.8%,明显高于同期普通病房平均医院感染率的5.3%;>60岁患者医院感染发病率为47.7%,高于<60岁年龄组,感染部位依次为下呼吸道(31.0%)、泌尿道(27.6%)、胃肠道(24.0%)等,基础疾病以心肺疾病感染率最高(30.0%),侵入操作越多感染率也相应增高。结论老年患者、心肺疾病及侵入操作等是ICU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护理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及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基础护理等是减少ICU病房医院感染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54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治疗与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治疗效果的影响,探讨可促进患儿康复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8月我院收治的54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患儿的临床治疗和护理资料,分别从基础护理、体温维持、合理给氧、喂养方式、体液疗法、高压氧护理、并发症及康复护理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结果:(1)经过综合治疗和精心护理,44例痊愈(占81.48%),6例好转(占11.11%),3例自动出院(5.56%),1例死亡(1.85%)。(2)治疗后患儿神经评分法(NBNA)评分为(39.68±1.18)分,显著高于治疗前(24.71±1.62)分,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患儿康复和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