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长期以来,患者输液时都是保持输液肢体一个平稳的姿势不动,这样会使输液肢体的血液循环不畅,引起输液肢体的肿胀,影响留置针保留的时间.近年来,国内外围绕如何改善患者输液外渗这一难题进行了改进[1,2].2006年10-12月笔者对56例留置针输液患者采取了输液肢体活动指导预防输液肢体肿胀,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临床上输液患者改变体位或输液侧肢体抬起过高容易引起头皮针或留置针回血,我们可通过提高输液瓶或降低输液侧肢体,使液体加速,避免针头阻塞。如回血时间较长,上述方法效果差时,我们可采用以下方法:  相似文献   

3.
简易肢体输液固定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临床护理对于小儿及昏迷、烦躁等不配合的患者进行输液治疗时,输液肢体需要固定,临床大多采用骨科夹板或硬纸板,肢体远端用胶布缠绕,近端以宽布条缠绕,陪床者需用双手把持护理输液肢体,这样既浪费了胶布,又增加了患者与家属的负担,患者肢体固定也不舒服,固定松紧度也难以掌握,影响血液循环,而且夹板无法消毒,容易交叉感染。笔者通过临床试验,自制一种简易输液固定装置,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静脉留置针在输液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静脉留置针输液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具有痛苦轻,对血管刺激性小,并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等优点,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2004年12月~2005年4月,对我科91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及护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是患者给药和急救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和抢救。随着护理科学的发展,静脉输液又分一般输液和留置针输液。我们就两种输液方法对临床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效果观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穿刺侧肢体定时运动对预防输液局部肿胀的作用,以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方法]将使用静脉留置针的383例病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将留置静脉留置针的肢体放于病人身体两侧,告知病人尽量减少肢体活动。干预组将留置静脉留置针的肢体抬高并定时运动。[结果]干预组静脉留置针留置侧肢体肿胀率低,留置时间长。[结论]将静脉留置针侧肢体抬高并定时运动可有效防止穿刺部位肿胀、延长留置针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7.
天气转冷,卧床输液患者都会把输液侧肢体放进被窝取暖。厚重的被子很容易压住输液针头使输液速度减慢。活动肢体时被了会不慎碰歪输液针头或把针头带出而至液体外渗或漏出,从而使患者经受重复穿刺之苦,现介绍一种经济简单的能保护静脉输液的小支架。  相似文献   

8.
无针密闭输液中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可来福接头是一个已消毒的无针密闭静脉输液系统的连接部分,它和输液器、静脉留置针组成无针密闭静脉输液系统,应用于静脉输液患者。由于没有与之配套的螺旋输液器,在进行静脉输液时,用常规输液器去掉头皮针后与可来福接头直接相连,造成输液器长度缩短,出现输液器与可来福接头脱离,血液回流阻塞留置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对45例留置针输液患者采用不同的输液材料和封管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留置针输液外渗率中的作用.方法 成立同心圈活动小组,以“降低留置针输液外渗率,提高留置针输液质量”为主题,调查品管圈现状,寻找输液外渗原因,设立改善目标,落实对策.结果 活动实施后,静脉留置针输液外渗率由15.1%下降至6.5%,目标达成率为97%,进步率为56.95%,10个圈员8个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提高圈员挖掘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留置针输液护理服务,提高了留置针输液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刘安华 《现代护理》2002,8(7):499-500
目的:探讨INTIMA封闭式留置针替代普通输液针进行临床输液治疗的应用效果,以利推广使用。方法:50例患者为观察组用INTIMA封闭式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液,70例患者为对照组用普通输液针进行静脉输液治疗,对两种输液方法的穿刺次数和液体渗漏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输注方法的穿刺次数经t检验,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对照组的渗漏率达62.86%,观察组的渗漏率为16.00%,经卡方检验,P<0.01,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意义。结论:以INTIMA封闭式留置针替代普通输液针,其操作简便,成功率高,副作用小,减少静脉穿刺次数,延长每次静脉穿刺的间隔时间,有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应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糖尿病性白内障小切口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对57例(64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在局麻下行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加入工晶体植入,术前做好心理疏导、术前准备及术前术后饮食指导、血糖监测与控制和术后并发症护理.结果57例(64眼)术后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未发生不可逆并发症.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加入工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小切口白内障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的疗效.方法 选取46例(48只眼)青光眼伴白内障患者施行联合手术,术后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观察患者恢复效果.结果 随访结果:所有患者裸眼视力均提高,视力0.1~0.3之间者1例,视力0.3~0.5之间者2例,视力大于0.5者45例.结论 小切口白内障取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治疗青光眼伴白内障取得良好的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焦晓玉 《临床医学》2013,33(8):44-46
目的探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3月至2012年4月就诊的284例(286眼)白内障患者行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对术后1周、1个月、3个月随访时的视力、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第1天视力0.5以上者175眼(61.19%),角膜水肿42眼(14.69%);术后1周视力0.5以上210眼(73.42%),角膜水肿2眼(0.70%);术后1个月视力0.5以上者214眼(74.83%),角膜水肿0眼(0%)。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屈光稳定较早,视功能恢复较快,并发症少又不需要昂贵的医疗设备,尤其适合于基层医院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基层防盲治盲中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效果。方法对570例570眼白内障,在表面麻醉下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并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1.0者48眼(8.42%),0.3≤视力<1.0者390眼(68.42%),0.05≤视力<0.3者92眼(16.14%),<0.05者40眼(7.01%)。术中术后并发症有术后后囊破裂9例(1.58%),术后角膜水肿33例(5.79%),虹膜炎性反应21例(3.68%),暂时性高眼压6例(1.05%),前房出血3例(0.53%),玻璃体积血2例(0.35%)。经治疗后恢复。结论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效果与超声乳化相似,手术安全、器械简单,术后视力恢复快,学习曲线短。值得在基层大批量白内障复明手术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白内障小切口手术与超声乳化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我院2004年4月至2005年9月白内障小切口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62眼,超声乳化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85眼,术后视力、屈光、并发症检测。结果术后3个月小切口手术组视力〈0.3者5眼(8.1%),≥0.3者57眼(91.9%),其中≥1.0者32眼(51.6%)。超声乳化组〈0.3者8眼(9.4%),≥0.3者77眼(90.6%),其中≥1.0者52眼(61.2%)。术后1月小切口手术组平均散光(1.00±0.48)D。超声乳化手术组平均散光(1.00±0.25)D。术后3个月,小切口手术组平均散光(0.85±0.25)D,超声乳化手术组平均散光(0.75±0.25)D。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白内障小切口摘除合并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散光小,视力恢复快,并发症少,不受硬核白内障限制,所需设备简单,经济价廉,适合在基层开展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青光眼联合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青光眼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行三联手术的31例34眼进行回顺性分析。结果术后眼压控制在10.24~18.68mmHg,平均(14.05±3.73)mmHg。术后视力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不比小梁切除术或自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高。结论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青光眼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控制眼压,提高视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合并青光眼的联合手术。  相似文献   

17.
戴追  陈建威  林金香  李密 《中国临床医学》2010,17(5):731-732,735
目的:评价5mm巩膜隧道切口无缝线手法碎核白内障摘除后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经颞上或鼻上象限5mm巩膜隧道切口,手法碎核后以晶体圈匙娩出晶体核,再以注吸法吸除皮质并经巩膜隧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切口无须缝线自行闭合。共486例602眼。结果:术后平均矫正视力:1周为0.54,2周为0.62,1个月为0.78,3个月为0.81。术后平均散光:1周为1.88±1.12D,3个月0.95±0.50D,与前期常规大切口人工晶体植入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与同期超声乳化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无缝线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后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术后反应轻,并发症少,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特别是术后引起散光变化较小,在不具备超声乳化设备的基层医院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R Wertz 《Postgraduate medicine》1978,64(1):96-102, 105
Two alternatives to standard cataract surgery have been developed which have distinct benefits in selected patients. Phacoemulsification, which requires only a small incision and little recovery time, is particularly suited to young patients. Elderly patients, who often cannot wear aphakic spectacles or contact lenses, may benefit from intraocular lens im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与疗效的关系。方法总结了近5年来本院收治的47例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的患者,并对手术时机和术式的选择进行了总结和探讨。结果15例行角膜清创缝合术的同时行外伤性白内障吸除术,12例1期植人工晶体,15例清创缝合后3~6d行皮质吸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11例清创缝合2周后吸除残余皮质同时植入人工晶体。其中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38例,9例未行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月复查,植入人工晶体的27眼裸眼视力0.2~0.6,47眼矫正视力在0.06~0.8。结论角膜穿通伤合并外伤性白内障,1期行清创缝合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或2期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预后能获得较好的视力。  相似文献   

20.
袁军  李燕先  张娇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7):3008-3009
目的:探讨囊袋张力环植入在治疗晶状体半脱位手术中的安全性及预防并发症的疗效。方法:对21例21眼晶状体半脱位患者(脱位范围45°~120°),13眼(13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囊袋张力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8眼(8例)行小切口白内障囊外摘除+囊袋张力环+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21例21眼晶状体半脱位的白内障患者均顺利植入了囊袋张力环及人工晶状体于囊袋内,术后人工晶状体正位20例(20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倾斜1例(1眼),后囊膜平整无皱褶19例(19眼),后囊膜皱褶2例(2眼),眼压升高2例(2眼),观察3个月均无后囊膜混浊。结论:对于晶状体半脱位患者,囊袋张力环的应用可增加手术安全性,维持晶状体囊袋的完整性、人工晶状体的正常位置,抑制囊袋皱缩及降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