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2 毫秒
1.
我院5年临床用血情况统计分析及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加强临床用血的管理,进一步做好节约血资源、指导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方法对5 y临床用血情况进行回顾性总结并分析。结果成分输血比例2005年达到99.8%,各种成分输血的比例分别为:血浆48%,红细胞制品36%,血小板8%,冷沉淀6%,白细胞0%。手术自体血回输比例2005年达到19.4%,手术用血平均比例为64%。结论成分输血的理念得到进一步的加强,但要降低血浆应用的比例,提倡手术自体血回输,要积极开展血液成分病毒或病原体的灭活工作。  相似文献   

2.
在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建立网络型医院输血管理系统(BIS),对临床输血采用全程信息化管理,为输血安全管理起到快捷、准确、安全、高效、创新的作用。输血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已有不少文献报导,而且都各自有不同的特点[1-4]。本院建立的网络型输血管理系统与血站输血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 IS )、检验科信息管理系统(L IS )实现了无缝衔接,并将四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临床医生在 H IS开出电子输血申请医嘱时,系统会从L IS里提取患者最新相关的检验结果,并将数据置到电子输血申请单中;输血科只要拿到患者输血申请单申请号,并在BIS上读取申请号,临床医生为患者申请输血信息,便会自动录入到BIS中;输血科根据临床需要,通过BIS向血液中心发出请求发放血液制品品种和需要的数量,血液中心根据库存情况通过BIS将血液配额结果反馈给医院输血科。现将本院网络型输血管理系统的建立及应用情况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临床用血及成分输血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军 《江西医学检验》2001,19(3):175-175
随着国家对血液的法制化管理的加强,以及高新技术在输血领域的应用,成分输血已日益广泛,它有效地节约了血资源,又增加了安全感,现将本院1997~2000年的临床输血工作总结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输血资料及来源:本院急诊及住院各病区全部用血资料,血液由市中心血站提供。 1.2 对1997年~2000年全院用血及成分输血百分率进行统计(见附表),成份血包括红细胞代浆红细胞,洗涤红细胞、浓缩红细胞、浓缩血小板、浓缩白细胞、浓缩血小板新鲜冰冻血浆(FFP)、冷沉淀。全血及其它成份均以200ml为1U,自动血细胞分离机制备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特别是血液成份分离技术的发展,使输血进入了成份输血的时代。它的品种也基本上达到了国际水平,是当前输血史上的一项重大革命。它实现了一血多用,节约用血,而且,减少了临床输血带来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1 成份输血的主要优点 纯度高、疗效好。每种血液成份制剂都经过了浓缩、提纯,所以,输用时容量虽少,但疗效高。 输用安全,副作用小。由于成份制剂的有效成份浓度高,人体不需要成份相对少,可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75-175
答:输血的途径有静脉输血与动脉输血两种。方式有: (1)间接输血法:用静脉滴注的方法,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式,有开放式静脉输血及密闭式静脉输血之分。 (2)直接输血法:是将供血者血液抽出后,立即输给病人的方法,多用于急救又无血库或小儿少量输血时。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泸州市人民医院近3年来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查找其原因,探讨减少输血不良反应的措施,切实保障输血安全、有效。方法对2009~2012年泸州市人民医院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09~2012年泸州市人民医院输血共3 529例,输血不良反应回报63例,发生率为1.8%,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发生的不良反应32例,发生率为2.0%,输注血浆发生不良反应28例,发生率为1.7%;输注洗涤红细胞发生不良反应2例,发生率为1.5%,输注冷沉淀发生不良反应1例,发生率为1.2%。无1例非溶血性输血反应,过敏反应33例,发生率为52.4%、发热反应26例,为41.2%,其他4例,发生率为6.4%。输注冷沉淀和洗涤红细胞发生输血不良反应的患者都有过多次输血史。结论不同输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后果及预防处理各有不同,应仔细观察,鉴别和区别对待的同时应用新方法、新技术有效降低输血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8.
9.
输血在临床上作为一种特殊的治疗手段,拯救了无数患者。不过,在具体施行输血疗法时,输血的绝大多数患者只需要某种或某几种血液成分,但是传统的输血方法是不管患者需要什么血液成分都一律输全血。随着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免疫学、遗传学、病毒学、低温生物学、医用高分子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迅速发展,临床输血已进入了成分输血的时代。现将成分输血的优点及不足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0.
血液病毒灭活机理及其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有效的血液病毒灭活技术是保证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而血液病毒灭活效果评价则是该技术中的关键环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血液病毒灭活技术及血液病毒灭活效果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提高,现将有关血液病毒灭活技术中的灭活机理及其效果评价方面的进展作一个综述.  相似文献   

11.
住院患者输血前血清学4项检查结果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平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6):1963-1964
目的探讨住院患者输血前检测4项指标在医院感染管理和控制中的临床意义,以便做好自我防护及预防交叉感染,同时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方法对本院2007~2010年3 237例住院输血前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血清学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Ⅱ型)抗体(抗-HIV1/2)、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抗体(抗-TP)检测分析。结果检测样本总阳性数531例,总阳性率16.40%。其中检出HBsAg阳性362例、抗-HIV阳性13例、抗-HCV阳性50例、抗-TP阳性116例,经梅毒螺旋体血细胞凝集试验确证106例。不同性别的检测情况来看,男性抗-TP阳性率(4.16%)明显高于女性(2.5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输血患者进行输血前血清学4项检测,明确患者的健康状况,可避免或减少因输血产生的有关血源性传播疾病的医疗纠纷,为医疗纠纷的处理提供法律依据,同时有利于医患双方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12.
患者输血前感染性指标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估受血者在输血前接受输血相关传染病检查的意义。方法:对2305例受血者在输血前进行谷丙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毒抗体(抗HIV)和梅毒试验(TPPA)检测。结果:HBsAg阳性、抗HCV阳性和两者均阳性的百分率分别为11.58%、1.69%和0.50%,其中92例HBsAg阳性者没有输血史,在输血前检查中首次捡出阳性;61例抗HCV阳性者均有输血史,在肾透析患者中,抗HCV阳性率达10.00%。ALT〉40U/L者567例,除并发HBsAg和(或)抗HCV阳性外,单独ALT升高者207例。抗HIV阳性者1例,TPPA阳性者1例。结论:对患者在输血前进行输血相关5项传染指标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献血反应是在献血过程中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 ,它的发生直接损害了献血者的身心健康 ,影响了无偿献血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 ,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 ,对反应者做到及时周到的护理 ,对保证献血者的身心健康和献血工作的正常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现将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 6 16例献  相似文献   

14.
谭轩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8):1991-1993
目的科学合理输血,节约血源,提高输血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最大限度地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方法对用血科室5年来输血情况进行统计汇总分析,并与二甲医院成分输血的国家标准及先进国家成分输血的情况对比。结果成分输血率均在97.0%以上,超过二甲医院成分输血的国家标准,与先进国家相当;新鲜冰冻血浆(FFP)使用率为33.8%~58.7%,高于先进国家。结论加强成分输血管理,降低新鲜冷冻血浆使用率,防止冷冻血浆滥用,实现真正的成分输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紧急大剂量输血的观察及护理要点,保证患者紧急大剂量成分输血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时性.方法 对33例急性大失血患者均采用少白细胞红细胞、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及血小板等成分输血,根据病情调整不同成分输入的顺序、剂量及速度,输血过程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尿液、血压及伤口出血情况的变化.结果 本组循环血量得到有效补充、血压及组织供氧恢复者26例;循环血量未得到有效补充、血压及组织供氧未有效恢复者7例.结论 对紧急大失血患者采用成分输血可取得较好疗效,护士应了解各种血液成分制品的特点,在输血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尿液、血压及伤口出血情况的变化,以保证紧急大剂量成分输血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回顾分析输血前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及鉴定结果,探讨不规则抗体特异性分布及其在不同病种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在本院拟输血的患者,采用微柱凝胶法对受血者进行血浆中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并对筛查阳性标本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结果:44194例患者中不规则抗体阳性者137例,阳性率为0.31%,其中男性33例,占被研究男性的0.18%;女性104例,占被研究女性的0.40%,性别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5.38,P0.05);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129例,无输血史或妊娠史的8例;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患者中抗体特异性分布主要为Rh血型系统54例(39.42%),MNS血型系统37例(27.01%),Lewis血型系统30例(21.90%);以病种计,在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者中肿瘤最多,占5.96‰,其次是消化道出血和慢性肾衰竭,分别占3.28‰和3.19‰,各病种间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9.33,P0.05)。结论: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是必要的,能发现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特别对肿瘤患者,多次输血及多次妊娠史患者可以提前预警,以保证这些患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外科手术中失血量评估及限制输血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中失血和输血日益受到麻醉和外科医生的关注。严格把握术中输血的指征是麻醉医生术中管理的内容之一。我们选择40例上消化道肿瘤手术,就术中失血量评估及限制输血的方法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择期上消化道肿瘤手术40...  相似文献   

18.
输血不畅的原因分析及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输血的安全、高效问题越来越被重视,及时准确处理输血中容易出现的护理问题是抢救病人生命、促进康复的关键,而输血不畅是在输血过程中最常见的护理问题之一,及时排除输血障碍,达到要求的输血速度在治疗疾病、抢救生命中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受血者输血前四项感染性疾病指标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输血在临床急救和治疗中发挥巨大的作用,但由此引起的血源性传播疾病和医疗纠纷也时有发生。为了解本地区血源性疾病存在的严重程度,明确血源性疾病的原因,划清疾病传播的责任,减少医疗纠纷,笔者对本院受血者进行了输血前血源性疾病指标检测,并与前两年本地区普通人群的感染情况作了比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输血申请单及配血标本的质量,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方法按卫计委《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关于输血申请单及配血标本采集的质量要求,对该院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1 768份输血申请单及对应的配血标本进行核查。结果1 768份申请单中,合格1 661份,占93.95%,不合格107份,占6.05%,共计139处不合格;1 768份配血标本中,合格1 718份,占97.18%,不合格50份,占2.82%,共计83处不合格。结论输血申请单和配血标本存在不符合要求的情况。有必要采用各种措施保证输血治疗各环节的质量管理,确保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