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对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49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给予中医综合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干预前后的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评分及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最大逼尿肌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膀胱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膀胱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流动力学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膀胱功能,增加膀胱容量,减少残余尿量,有效提升膀胱的顺应性,对膀胱平衡状态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艾灸结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 按脊髓损伤部位将90例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术辅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灸6周,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结果 两组均减少残余尿量,增加膀胱容量,改善膀胱功能平衡状态,但观察组各顶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艾灸配合间歇导尿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有较好效果,尤为胸、腰髓损伤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尿流动力学结合膀胱再训练方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 方法 两组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均采用Laborie尿动力学检查仪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记录两组患者达到平衡膀胱的时间和治疗2、4、6、8周后泌尿系感染的发生情况。对照组患者于初次检查结束后即根据尿流动力学结果行常规药物和间歇性导尿干预,实验组患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依据患者尿流动力学检查的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膀胱再训练方案,并进行干预。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均可达到平衡膀胱,但实验组患者达到平衡膀胱所需的时间更短,与对照组同损伤节段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6、8周后,实验组尿路感染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的VH2O、BC、Pves、Pdet均显著优于组内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上述指标分别为(306.79±29.25)ml、(4.29±1.79)ml/cmH2O、(48.79±18.75)cmH2O、(40.23±13.68)cmH2O,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尿流动力学分析下实行膀胱再训练方法可有效恢复平衡膀胱并降低泌尿系感染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结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 方法 将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35例)及对照组(35例),2组患者均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对照组患者根据检测结果采用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干预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于每晚入睡前辅以冷、热交替的膀胱冲洗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治疗后)检测2组患者膀胱内压力、容量、残余尿量,并记录治疗过程中患者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 治疗后,干预组患者有效3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6%;而对照组有效24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8.6%,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干预组尿路感染9例(25.7%),对照组尿路感染12例(31.4%),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采用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结合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可有效减少残余尿量,并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艾灸结合穴位按压对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艾灸结合穴位按压以诱导排尿,缩短建立反射性膀胱的周期,利于患者达到平衡膀胱的疗效。方法:脊髓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按常规药物治疗、激发技术、间歇导尿等。观察组同时配合艾灸及按压双天枢、中极、关元、气海等穴。结果:经过45d治疗,观察组建立反射性膀胱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0.05);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讨论:配合艾灸及穴位按压对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建立反射性膀胱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NBD)患者提供靶向性康复护理,探究其对膀胱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98例NBD患者,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结合靶向性康复护理,比较干预前(入院时)、干预后(干预8周)两组的膀胱功能、尿流动力学、康复效果、并发症、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前,两组膀胱功能恢复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观察组自主排尿时间早,日均排尿次数少、日均漏尿次数少,单次平均排尿量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排尿膀胱压力、膀胱最大容量、最大尿流率、最大排尿量均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且随访期间肾盂积水、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BREF)中生理领域、环境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理领域、环境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领域,各领域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靶向性康复护理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改善尿动力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其膀胱功能重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李春梅  郭珊珊  李敏 《全科护理》2016,(12):1244-1246
[目的]探讨艾灸结合吴茱萸热熨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脊髓损伤病人按照不同损伤部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间歇性导尿术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艾灸结合吴茱萸热熨4周,4周后观察两组病人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两组病人均残余尿量减少,膀胱容量增加,膀胱功能平衡状态得到改善,但观察组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艾灸结合吴茱萸热熨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疗效。 方法将62例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32例)及对照组(30例)。干预组患者在进行简易尿流动力学检测过程中测定膀胱安全容量,并制订安全、有效的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方案。对照组患者在测定膀胱残余容量后,则给予常规膀胱功能训练。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及入选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期间尿路感染发生情况。 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均能达到膀胱平衡,干预组颈髓损伤患者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为(33.88±5.62)d,胸髓损伤患者为(34.75±6.63)d,腰骶髓损伤患者为(32.23±6.34)d,均较对照组达到膀胱平衡所需时间[颈髓损伤患者为(45.87±7.86)d,胸髓损伤患者为(44.32±7.55)d,腰骶髓损伤患者为(40.56±8.67)d]明显缩短(P<0.05)。干预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在入选1个月(12.5%)、3个月(6.3%)及6个月时(3.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个体化膀胱功能训练,能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膀胱平衡并抑制尿路感染发生,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精心护理方法.方法 收集2006年6月至2009年6月52例入住我院的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性导尿(IC)、Crede手法按摩及电针刺激等康复训练及护理手段,对照组只采用常规的护理、间歇性导尿及留置导尿术.康复训练期间定期进行尿常规检查及中段尿培养,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率发生情况;监测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平均日排尿频率降低,膀胱容量有所增加,残余尿量减少,排尿困难情况均有明显改善,2组患者治疗前后国际LUTS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脊柱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训练及护理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痊愈.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8例脊髓损伤伴膀胱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9例。对照组患者在饮水计划的基础上实施清洁间歇导尿,并给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电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排尿日记、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估患者膀胱功能。结果:治疗后排尿日记指标比较,2组每次排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增多(P0.05)、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治疗后,观察组24h尿失禁次数、膀胱残余尿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每次排尿量较对照组改善增加(P0.05)。治疗后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积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充盈期逼尿肌压力及逼尿肌漏尿点压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结论:电针配合盆底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提高膀胱排尿功能、降低膀胱输尿管返流风险。  相似文献   

11.
袁莉 《上海护理》2012,12(1):37-39
【】目的 探讨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恢复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应用的效果 方法 选择30例SCI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理干预方法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和冷热交替膀胱冲洗法,对照组的护理干预方法为:留置导尿、间歇导尿。比较两组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尿培养情况 结果 两组比较在残余尿量、感染率及拔管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冷热交替膀胱冲洗在脊髓损伤患者对膀胱功能恢复有减少残余尿量,降低感染率及缩短拔管时间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位改变对脊髓损伤(SCI)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导尿效果的影响。方法:以2017年10月1日~2022年9月30日收治的80例SCI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给予改进式体位;比较两组入院时、住院14 d后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功能及肢体功能[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结果:住院14 d后,两组单次平均排尿量多于入院时(P<0.05),日均排尿次数、日均漏尿次数均少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自主排尿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住院14 d后,两组排尿膀胱压力、膀胱最大容量、最大排尿量大于入院时(P<0.05),残余尿量少于入院时(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1);住院14 d后,两组MBI评分高于入院时(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前(P<0.01)。结论:体位改变能有效提高SCI伴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患者膀胱功能,促进尿流动力学改变的同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简易盆底振动治疗配合膀胱功能训练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方法: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4例,随机分为2组各32例,2组均给予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加用盆底振动治疗.治疗前后检测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和尿流动力学指标.结果:治疗8周后,2组膀胱容量及膀胱顺应性(BC)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残余尿量及膀胱压(Pves)、逼尿肌压力(Pde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观察组更少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在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配以盆底振动治疗对神经源性膀胱的康复疗效确切,并且方便经济和操作简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任婷 《当代护士》2022,(12):106-109
目的探讨网络化持续康复护理支持对脊髓损伤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4月—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104例脊髓损伤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网络化持续康复护理支持。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生活质量、临床疗效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膀胱功能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最大逼尿肌压力和残余尿量均下降,最大膀胱容量均升高(P<0.05),且相较对照组,观察组上述指标更优(P<0.05)。干预前,两组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84.61%,明显低于观察组(96.15%)(P<0.05);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6.53%,明显低于观察组(98.08%)(P<0.05)。结论对脊髓损伤出现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应用网络化持续康复护理支持能够有效改善其膀胱功能和生活质量,治疗效果较佳,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排尿日记对提高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4年1月至2016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58例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58例行根治性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新膀胱术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8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新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常规的新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应用排尿日记,并根据每阶段的排尿日记调整训练方案;出院后3个月评价两组患者的新膀胱功能。结果排控尿指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排尿间隔时间延长,每次尿量增加,夜尿次数减少,日间控尿率及夜间控尿率均升高(均P0.05);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观察组较对照组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下降,最大尿流速增快及膀胱逼尿肌压力升高(均P0.05)。结论使用排尿日记有利于提高原位回肠新膀胱患者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对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2012年1月—2016年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128例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根据随机数字表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64,对照组病人应用间歇性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穴位针灸,两组干预时间为8周,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膀胱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两组病人干预后膀胱容量、自行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优于干预前(P0.05),其中观察组干预后膀胱容量、排尿频次、残余尿量及导尿间隔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较干预前显著提高(P0.05),而观察组病人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及物质功能等纬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穴位针灸联合膀胱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伴神经源性膀胱病人膀胱功能,可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穴位针灸治疗直肠癌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选择2006年2月-2009年12月本科室60例直肠癌术后并发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膀胱功能锻炼方法,观察组采用穴位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穴位针灸治疗可有效促进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且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膀胱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2例SCI后NB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联合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方案实施前、后排尿日记的指标:24h排尿次数、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尿流动力学指标:膀胱充盈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残余尿量;LUTS评分,比较2组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24 h 尿失禁次数、24 h排尿次数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分别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减少,联合组减少更明显,排尿日记的观察指标每次排尿量及尿流动力学观察指标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较治疗方案实施前均增大,联合组增大更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 LUTS 评分较前均有明显减少(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膀胱经腧穴联合膀胱治疗仪治疗SCI后 NB临床疗效较好,明显减少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功能状态有效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具有联合康复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针刺治疗与尿流动力学结合调节膀胱功能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对膀胱功能障碍有显著的调整作用 ,这一点无论从临床实践还是历代文献记载中都可以得到证实。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 ,在针刺治疗膀胱功能障碍时引入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为观察疗效提供客观依据 ,为合理选择穴位提供指南 ,并已逐步成为临床研究的热点。现将近几年针刺治疗与尿流动力学结合调整膀胱功能的研究综述如下 :1针刺治疗膀胱功能障碍的穴位选择与尿流动力学指标改变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最大膀胱充盈压 ;同步膀胱压力 容积、尿流率、肌电图及排尿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可以明确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性。因此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尿流动力学在胸腰段脊髓T10~L2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合并输尿管返流患者评估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胸腰段脊髓损伤T10~L2排尿障碍合并膀胱输尿管返流患者26例,经膀胱尿道造影成像联合尿流动力学检测,将其分为逼尿肌反射亢进组(n=21)和逼尿肌无反射组(n=5),并对2组在输尿管返流点和漏尿点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以及膀胱顺应性进行测定,应用SPSS 14.0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结果经膀胱尿道造影成像联合尿流动力学检测发现,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患者输尿管返流点的膀胱容量和顺应性分别为(122.46±87.89)ml和(5.94±4.96)ml/H2O,与逼尿肌无反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逼尿肌反射亢进组患者膀胱漏尿点的膀胱容量、逼尿肌压和顺应性分别为(210.81±69.72)ml、(42.29±9.57)cm H2O和(9.53±5.43)ml/H2O,与逼尿肌无反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逼尿肌反射亢进组输尿管返流点的逼尿肌压与组内膀胱漏尿点的逼尿肌压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T10~L2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逼尿肌反射亢进患者在膀胱容量较小、顺应性较低,伤后早期即出现膀胱输尿管返流,发生返流时逼尿肌压<40cm H2O;而逼尿肌无反射患者在逼尿肌压较低时亦会出现输尿管返流和膀胱漏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