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科2017年6月—2018年6月12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PICC操作方法进行置管,观察组采取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到位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置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实时定位技术可提高PICC置管的一次性到位率,减少置管并发症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引导式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对肿瘤患者PICC置管的尖端到位率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2018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15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测量长度+置管后胸片定位”,观察组采取引导式腔内心电定位技术,比较两组患者的尖端到位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尖端到位率为97.3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异位及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引导式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能提高尖端到位率,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余燕平  杨仙姬  李龙凤  黎燕清 《全科护理》2021,19(21):2936-2938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医院临床诊断及治疗的新生儿PICC置管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时间段分为对照组75例和观察组5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置管法,置管后行胸部X线检查,确定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采取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以导丝为介质获取腔内心电图P波改变,以确定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再行胸部X线检查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第5胸椎~第7胸椎)到位率及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静脉炎、血栓形成、穿刺部位血肿、导管堵塞、心律失常、血流感染).结果:观察组患儿PICC导管尖端上腔静脉到位率、最佳位置到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腔内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应用,对于提高新生儿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到位率及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有明显效果,可减少二次置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不同导管尖端定位方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2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在应用相同PICC穿刺导管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导管尖端位置,而对照组仅应用体表定位导管位置方法,比较两组首次置管成功率及整体置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95.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4%(P<0.05);观察组置管总满意率为90.65%,对照组为69.07%,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导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能明显提高导管首次置入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效率,缓解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2015年1月-2017年8月收治并纳入研究的80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照传统体表标记预测留置长度法行PICC尖端定位,观察组应用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行PICC尖端定位。比较两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7.50%,显著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水柱腔内心电图引导技术有助于提高PICC尖端到位精准率,降低置管并发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9年1~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中心静脉置管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中心静脉置管常规方法,观察组患者则在中心静脉置管常规方法上加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到位率。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次置管成功率分别为98. 0%和92. 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到位率分别为98. 0%和82. 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引导中心静脉置管定位,相对于常规方法更加准确有效,导管尖端到位率较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构建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流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置管效果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肿瘤放疗科2019年6月—2020年11月置入PICC导管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基础资料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置管方法,观察组采用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的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尖端定位技术置管,比较两组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置管耗时、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PICC置管周围出血率、局部感染率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耗时、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置管周围出血、局部感染率等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的PICC置管尖端定位流程,可有效提升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缩短置管耗时,降低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缓解PICC置管周围出血、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泵注等渗盐水法引导腔内心电图在低出生体重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置管日期将85例需行PICC置管的低出生体重儿分成观察组51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采用手动推注等渗盐水法引导腔内心电图进行导管尖端定位,观察组采用泵注等渗盐水法,观察两组置管位置正确性及一次到位率、腔内心电图波形的稳定性及中断情况、所需等渗盐水用量及输注速度.结果两种方法均能引导腔内心电图,导管到位正确率和一次到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泵注等渗盐水法引导腔内心电图波形更稳定,中断例数较手动推注等渗盐水法明显较少(x2=45.816,P<0.05),输注速度更均匀,所需等渗盐水用量较少(t=5.746,P<0.05).结论泵注等渗盐水法应用于低出生体重儿PICC腔内心电图定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19例心电图有正常P波、应用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进行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体外测量的方式(横L法),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定位PICC导管尖端的位置。置管后都进行X线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定位方式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到位率为76.67%,理想率为38.33%;对照组PICC导管到位率为76.27%,理想率为45.76%,两组PICC导管尖端到位率及理想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技术可应用于前端闭合式PICC导管尖端位置定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对PICC置管后并发症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在我院接受PICC置管行静脉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腔内心电图PICC尖端定位置管。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舒适度评分。结果观察组的导管异位、机械性静脉炎、局部感染、导管堵塞、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降低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PICC置管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置管。比较两组导管尖端位置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到位率观察组为96.7%、对照组为68.3%%;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15.00%。结论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导管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符合PICC置管要求的新生儿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方法行PICC置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导管尖端位置;观察组将0.9%氯化钠溶液作为探测电极,拾取PICC穿刺的新生儿心腔内心电信号,根据心腔内心电图P波的特征性变化来实时定位导管,置管结束后再行X线胸片检查并用胸片结果评价定位效果。结果对照组一次到位率为85.0%、穿刺点出血(1.87±1.7)ml,观察组一次到位率为95.0%、穿刺点出血(1.20±1.0)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精确性为87.5%。结论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可指导新生儿非导丝PICC导管尖端运行方向,该技术安全性高、定位准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早产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穿刺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定位准确率、并发症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率等情况,并比较两组早产儿置管成功后应激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点出血、机械静脉炎、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成功后,观察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15例需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于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并与置管后X线片结果进行对比,形成自身对照,分析其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价值。结果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到位率95.7%、尖端异位率4.3%,X线片结果提示PICC尖端定位到位率97.4%、尖端异位率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有特征性P波预测与X线片结果符合率98.3%,经Kappa检验一致性较好(P0.05)。结论超声联合腔内心电图引导下PICC尖端定位成功率高,能减少尖端异位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可作为首选方案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监测辅助心电图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头端定位的价值。方法选取PICC置管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胸部X线片定位PICC头端位置的方式进行置管,观察组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和超声监测技术对患者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比较2组患者头端到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对于PICC置管术的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头端到位率达到93. 3%,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1. 7%(P 0. 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只有5. 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1. 7%(P 0. 05)。观察组患者对于PICC置管术及后期护理的满意率达到91. 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 0%(P 0. 05)。结论采用超声监测技术辅助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术,能够较为精准地对PICC管进行头端定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需行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赛定格穿刺方法进行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比较两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位于上腔静脉(Superior Vena Cava,SVC)为100%、位于SVC下段及SVC与右心房交界处率为100%,均高于对照组80.00%和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2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房内心电图技术引导PICC置管可提高肿瘤患者置管准确性,减少并发症发生,保障PICC置管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改进儿童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时的护理措施并探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护理措施改进前住院行PICC置管的患儿102例为对照组,护理措施改进后住院行PICC置管的患儿104例为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全面置管前评估、术前选择合适的局部麻醉药、采用B超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联合腔内心电图辅助PICC导管尖端定位、良好的体位固定方法及置管时助手密切配合等措施,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两组PICC置管成功率、多次进针和送导丝例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99.0%)高于对照组(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多次进针和送导丝的例数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发生并发症2例(1.9%),对照组发生并发症9例(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进后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儿童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了多次进针和送导丝例数,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保障儿童PICC置管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PDCA循环护理模式下的腔内心电定位技术对PICC尖端定位精准率、术后并发症及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本院进行PICC置管的1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DCA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PDCA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PDCA循环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腔内心电定位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精准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护理后,PDCA组SAS评分和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组腔内心电定位PICC置管一次性尖端精准率为98.4%,高于对照组的87.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1.3%,低于对照组的25.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DCA循环护理模式下的腔内心电定位技术不仅可提高PICC尖端精准率,降低PICC置管术后的导管阻塞、导管移位、导管相关感染和局部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缓解患者的负面情绪。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电引导技术在早产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穿刺到位率,减少并发症发生。方法选择2016年1月~9月我科收治的实施PICC置管早产儿75例,按不同方法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定位法。观察组采用心电引导定位法。比较两组穿刺到位率。结果观察组、对照组穿刺到位率分别为92.5%、7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引导技术辅助早产儿PICC置管到位率高,可有效监测PICC导管深度的变化,此方法简单易行,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本科室行PICC置管的206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协助PICC尖端定位,置管完成后两组均行X线胸片定位,确认导管的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PICC尖端到位的成功率及到达最佳位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心电图Ⅱ导联 P 波的波幅变化指导PICC尖端定位,可有效提高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和尖端到达最佳位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