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通过电刺激椎动脉周围神经丛,观测椎-基底动脉系统的变化,以了解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机制,并为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大白兔20只,电刺激左侧椎动脉和其周围神经丛,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监测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血流变化,然后用l%的利多卡因封闭上述刺激区后再次检测。结果左侧椎动脉周围受到电刺激后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阻力指数均较刺激前明显升高(P〈0.01);而l%的利多卡因封闭后,左、右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以及阻力指数较刺激前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左、右侧椎动脉之间和椎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存在着协同反射,椎-基底动脉的痉挛是由椎动脉周围的神经丛介导的,减少对椎动脉及其周围神经丛的刺激,将有助于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子宫动脉造影的解剖学特点,为临床子宫动脉栓塞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7月经导管子宫动脉栓塞、灌注化疗的115例患者子宫动脉造影资料,观察子宫动脉的起源、走行及分支等影像学解剖特点。结果:收集115例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资料,其中产后出血25例,异位妊娠73例,其他诊断类型17例。子宫动脉在髂内动脉有前干、后干、主干3处起始部位;子宫动脉起始段可呈锐角、直角、钝角3种方式发出;子宫动脉的主要分支包括卵巢支、子宫圆韧带支、子宫颈支、输卵管支、阴道支;子宫动脉起始处左侧横径为(2.77±0.96)mm,右侧横径为(2.74±0.92)mm;子宫动脉起始处至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距离左侧为(73.06±25.14)mm,右侧为(77.67±34.62)mm;产后出血病例中,子宫动脉起始处横径为(2.37±0.64)mm;异位妊娠病例中,子宫动脉起始处横径为(2.89±1.00)mm。异位妊娠,产后出血两种病例间双侧子宫动脉起始处直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子宫动脉起始处至同侧髂总动脉分叉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右两侧子宫动脉起始处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熟悉子宫动脉造影的解剖学特点,对提高手术成功率,正确选择栓塞方法及减少并发症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正常人头颈部分别向左右转动后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参数.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2例正常人在俯卧位低头以及头颈部分别向左右转动90°后三种姿势下,观察BA血流,并对其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三种姿势下BA的检出率:俯卧位低头为89%,头颈部左转为84%,头颈部右转为81%,三种姿势下BA血流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椎动脉颁段内径:左侧大于右侧[左侧(0.34±0.06)cm对右侧(0.32±0.05)cm,P<0.05].③BA血流速度(收缩期速度、舒张期速度):头颈部左转后与俯卧位低头BA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转后与左转以及低头姿势下BA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姿势下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BA检出率高,能够准确清晰地显示不同姿势下BA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提示正常人头颈部向左转时对BA血流有影响,对研究椎-基底动脉系血流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椎-基底动脉检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椎-基底动脉检查中的应用.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2例正常人椎动脉颈段(C6)、椎段(C1、C2)、颅内段(V5)及基底动脉(BA)进行检查,观察管腔结构、走行和血流的情况,并在上述各段(C6、C2、V5、BA)测量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对一侧椎动脉各段及双侧同一部位各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椎动脉C6段及C2段检出率 100%,V5段检出率 94.4%,BA检出率 88.9%.②左侧C6段内径大于右侧[左侧(0.34±0.06)cm对右侧(0.32±0.05)cm,P<0.05].③血流速度(收缩期速度、舒张期速度)BA>C6>C2>V5;而阻力指数V5段、BA段最低,C6>C2>V5、BA.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基底动脉检出率高,能够准确显示血流动力学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常成人椎动脉内径及多普勒血流量(Q)的参考值范围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应用B-flow超声观测124例正常成人左右侧椎动脉内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舒张末流速(ED)、阻力指数(RI)、时间平均血流速度(TAMEAN)及Q;比较左右侧椎动脉内径、PS、ED、TAMEAN、RI及Q与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的相关性。结果正常成人左侧椎动脉内径(2.99±0.46)mm,PS(52.98±13.93)cm/s,ED(16.37±5.89)cm/s,TAMEAN(19.59±5.21)cm/s,RI 0.69±0.08,Q(85.59±36.18)ml/min;右侧椎动脉内径(2.72±0.35)mm,PS(51.45±11.43)cm/s,ED(15.08±4.84)cm/s,TAMEAN(18.69±4.84)cm/s,RI 0.71±0.76,Q(67.05±26.28)ml/min。左侧椎动脉内径及Q高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动脉内径及Q与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均无相关性。结论正常成人左侧椎动脉内径参考值范围为(2.99±0.46)mm,Q值参考值范围为(85.59±36.18)ml/min;右侧椎动脉内径参考值范围为(2.72±0.35)mm,Q值参考值范围为(67.05±26.28)ml/min。椎动脉内径和Q与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背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在其众多的发病机制中,颈椎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其椎动脉沟及横突孔角度的测量有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目的探讨寰椎因素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及为手术切开横突孔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2-06/2003-06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标本为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收集的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50例.方法在5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上,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寰椎的角度测量结果.②寰椎横突孔前、后壁厚度测量.结果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左侧为(67.875±5.394)°,右侧为(69.844±4.546)°;椎动脉沟绕寰椎侧块成角左侧为(62.456±4.662)°,右侧为(63.612±2.310)°.寰椎横突孔前壁厚度左侧为(2.959±0.541)mm,右侧为(3.206±0.402)mm;横突孔后壁厚度左侧为(2.280±0.567)mm,右侧为(2.019±0.257)mm.以上数据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椎动脉行经在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内时,骨性结构上有明显的两个成角,即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和椎动脉沟绕过侧块的成角,椎动脉的这两个成角增加了血液循环的阻力,同时在头颈部旋转运动时,椎动脉与骨性成角间更加贴近,这两个成角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超声标准化测量飞行人员椎动脉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椎动脉储备功能。方法对704例男性飞行人员行颅外段椎动脉超声标准化测量,检查内容包括内径、流速、血流量等参数,得出椎动脉各参数95%可信区间范围。将一侧椎动脉分为≤0.25cm组、0.26~0.35cm组、>0.35cm组,绘制各组对侧椎动脉内径与椎-基底动脉血流总量的散点图,验证两者是否存在线性相关,并得到各组线性相关公式,比较各组间公式斜率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704例男性飞行人员颅外段椎动脉各参数95%可信区间范围:左侧椎动脉内径(0.35±0.05)cm、平均流速(15.79±4.51)cm/s、血流量(94.01±36.83)ml/min,右侧椎动脉内径(0.33±0.05)cm、平均流速(13.91±4.31)cm/s、血流量(74.99±35.40)ml/min,椎-基底动脉血流总量(168.72±39.56)ml/min;(2)各组间对侧椎动脉内径与椎-基底动脉血流总量呈线性相关;(3)三组斜率依次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动脉储备功能与椎动脉内径呈正相关,内径越细,储备功能越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正常人头颈部分别向左右转动后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参数.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2例正常人在俯卧位低头以及头颈部分别向左右转动90°后三种姿势下,观察BA血流,并对其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三种姿势下BA的检出率:俯卧位低头为89%,头颈部左转为84%,头颈部右转为81%,三种姿势下BA血流的显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椎动脉颁段内径:左侧大于右侧[左侧(0.34±0.06)cm对右侧(0.32±0.05)cm,P<0.05].③BA血流速度(收缩期速度、舒张期速度):头颈部左转后与俯卧位低头BA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右转后与左转以及低头姿势下BA血流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种姿势下阻力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BA检出率高,能够准确清晰地显示不同姿势下BA的血流动力学情况,提示正常人头颈部向左转时对BA血流有影响,对研究椎-基底动脉系血流动力学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针刺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脑血管功能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2-08/2004-05在广西中医学院附属瑞康医院针灸推拿科就诊的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穴取风池(双)、肩中俞(双),采用缓慢捻转进针法对患者治疗,留针20~30min,每隔5min行针1次,1次/d,6次为1疗程,每疗程后休息1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治疗5个疗程后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左椎动脉、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治疗前后收缩期峰流速、舒张期末峰流速、平均峰流速、脉动指数以及血管弹性指标,观察其指数的改变情况。结果:纳入患者60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效果评价:总有效率86.7%。②平均峰流速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动脉血流速度变慢患者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和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为(27.57±4.69),(26.37±5.85),(33.54±4.23)cm/s,明显高于治疗前[(23.65±4.31),(23.27±4.17),(29.67±4.55)cm/s,P<0.05~0.01]。动脉血流速度增快患者治疗后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平均峰流速为(42.27±3.26),(43.35±5.72),(50.49±4.37)cm/s,明显低于治疗前[(48.27±3.47),(46.03±4.03),(55.94±3.40)cm/s,P<0.05~0.01]。③脉动指数变化情况:患者左右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脉动指数治疗后分别为0.92±0.26,0.88±0.33,1.19±0.33,均低于治疗前(1.27±0.15,1.18±0.14,1.38±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④血管弹性指数的变化情况: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者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其血管弹性指数治疗后分别为0.51±0.27,0.52±0.26,0.54±0.21,均低于治疗前(0.89±0.17,0.76±0.16,0.80±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针刺疗法可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综合征患者脑动脉血流速度,可降低其血管弹性指数及脉动指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使用320排CT冠状动脉造影(CTCA)研究窦房结动脉的形态特征,并描述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3144例患者[男1991例,女1153例,年龄(59±14)岁]的320排CTCA影像资料.由于图像质量不佳,51例患者被排除.根据分别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或左回旋支确定为右或左(R或L)窦房结动脉;根据其各自走行于右心耳内侧或右心房的后面确定为R1或R2亚型;根据其各自的走行于左心耳内侧、后侧或左心房的后面确定为L1、L2或L3.然后,每种类型根据走行末端终止于上腔静脉周围的关系再分为上腔静脉前、上腔静脉后和上腔静脉周围型.如果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中段,走行于左心耳内侧,另外增加一个亚型(R1M).S-型窦房结动脉起源于左旋支,向后走行于左心耳和左上肺静脉开口之间,然后向前终止于左心房的前壁.结果 3093例中共显示窦房结动脉3082例(96.4%),其中2943例(95.5%)为单支窦房结动脉,1669支(54.2%)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1274支(41.3%)起源于左侧冠状动脉旋支.139例(4.5%)为双支窦房结动脉,并且为左右各1支,分别起源于右侧冠状动脉和左侧冠状动脉旋支.本文最常见的亚型是R1型1753支(54.4%),其次是L1型805支(25.0%)和L2型551支(17.1%),少见的亚型包括P,2型45支(1.4%)、L3型57支(1.8%)和R1m型10支(0.3%).3221支窦房结动脉终止类型包括上腔静脉前、上腔静脉后、上腔静脉周围型分别有552支(17.1%)、1836支(57.0%)、833支(25.9%).不同窦房结动脉起源的终止类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1.32,P=0.25).右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右侧冠状动脉开口间距离为(13.8 ±8.4)mm;左侧窦房结动脉起点与左侧冠状动脉回旋支开口间距离为(11.7±6.1)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64,P=0.476).右窦房结动脉直径为(1.66±0.29)mm,左窦房结动脉直径为(1.61±0.26)mm,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44,P=0.557).S型窦房结动脉被发现31例(2%).结论 320排CTCA描述了窦房结动脉常见的分型,可以为外科和介入手术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以避免医源性损伤.显示窦房结动脉的变异相当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口咽入路是治疗寰枢椎病变的传统方法,一直以来都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目的:为经口咽入路到达颅颈交界区提供直观操作路径,并提供安全操作的解剖学数据。方法:对尸体标本进行经口咽入路逐层外科解剖,观察解剖层次、组织结构以及相互之间的毗邻关系,以门齿为标志点测量各主要解剖结构与其之间的距离,并测量椎动脉与中线之间的距离以及寰枢椎的形态学结构。结果与结论:经口咽前入路能直接显露从斜坡中下段至C3椎体上缘的范围,双侧椎动脉到中线的距离C1水平左侧为20.72—29.70mm、右侧为20.36—28.98mm,C2水平左侧为13.10-23.00mm、右侧为13.85—24.02mm。前结节、齿突前面、齿突后面、硬脊膜、脊髓以及C2椎体前缘和C3椎体前缘与门齿之间的距离分别为69.24—88.16mm、74.95—96.27mm、84.77-107.39mm、87.65—111.45mm、91.38—116.11mm、76.21—92.77mm和78.53—105.13mm。寰椎长度为(19.8±2.3)mm,齿突高度为(15.9±1.9)mm,最大横径为(10.5±0.6)mm,最大矢状径为(11.5±1.9)mm;枢椎最大横径为(15.1±1。6)mm,最大矢状径为.17.7±1.3)mm,上关节面外缘到中线的距离为(26.1±1.7)mm,横突孔入口与上关节面之间的距离为(8.1士1.3)mm。颅颈交界区的解剖结构复杂,经口咽入路在解剖安全范围内处理颅颈交界区病变存在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头颈部血管超声在评估突发性聋合并颈椎病中的应用。 方法前瞻性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耳鼻喉科确诊为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突发性聋患者58例设为A组,无颈椎病的突发性聋患者58例设为B组;另收集同期确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而无突发性聋的患者58例设为C组。患者取平卧位和坐位+头部屈位40°体位,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患者取俯卧位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并进行转颈试验。记录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同一血管血流速度不同体位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血管间血流速度比较采用方差分析。 结果坐位+低头40°体位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发现,与平卧位检查相比,双侧颈内动脉流速3组均出现不同程度减低。其中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的2组双侧颈内动脉流速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左侧颈内动脉P=0.004,右侧颈内动脉P=0.011;C组双侧颈内动脉P=0.000);无颈椎病突发性聋组双侧颈内动脉流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双侧颈内动脉P均>0.05)。俯卧位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3组间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流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0)。在转颈试验中,3组的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流速与俯卧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低,其中伴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2组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流速,转颈试验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基底动脉P=0.039,双侧椎动脉P=0.001;C组基底动脉P=0.042,右侧椎动脉P=0.000,左侧椎动脉P=0.011);无颈椎病突发性聋组基底动脉和双侧椎动脉流速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P均>0.05)。 结论头颈部血管超声结合患者体位变化可以较好地反映颈内动脉以及椎动脉、基底动脉流速变化情况,从而为明确突发性聋患者是否存在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应用MRA评价后交通动脉开放与后循环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探讨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与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08名受试者行MRA及常规MRI.观察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及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基底动脉直线长度及内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与其同侧后交通动脉粗细相关(Kendall等级相关,右侧:相关系数rk=0.44,P<0.01;左侧:相关系数rk=0.50,P<0.01).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者基底动脉长度比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者长(P<0.05).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者基底动脉管腔平均直径比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者宽(P<0.01).结论 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及基底动脉长度、直径与后交通动脉是否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与经颅彩色多普勒联合检测椎动脉全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椎动脉全程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及经颅彩色多普勒联合检测椎动脉 (VA)全段 ,观察内膜、频谱形态 ,测其内径、血流速度及阻力指数。结果  (1)检出率 :椎动脉第 1段 (VA1 ) 10 0 % ,椎动脉第 2段 (VA2 ) 10 0 % ,椎动脉第 3段 (VA3) 75 % ,椎动脉第 4段(VA4 ) 98% ;(2 )内径 :VA1 >VA2 ,左侧 >右侧 ;(3)双峰型或三峰型低阻力性频谱 ;(4 )血流速度 :VA4 最快 ,VA1 >VA2>VA3,左、右侧无明显差异 ;(5 ) RI:VA1 >VA2 >VA3>VA4 ,左、右侧无明显差异。结论 彩色多普勒 (CDFI)及经颅彩色多普勒 (TCD)联合应用 ,可观察 VA内径、走向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为不同段 VA改变所造成的临床症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颈椎病椎动脉的MRA直径测量研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目的应用MRA技术,对颈椎病椎动脉直径进行测量,评价其在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测量分三组①正常组50例;②神经根型、脊髓型颈椎病组30例;③椎动脉型颈椎病组26例.结果正常人椎动脉左侧4.1±0.79mm,右侧为3.2±0.83mm.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左侧4.0±0.80mm,右侧3.3±0.89mm.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7±0.84mm.正常人椎动脉直径与非椎动脉型颈椎病无显著性差异.正常人椎动脉直径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显著差异.结论椎动脉MRA直径测量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又一方法,它可以无创伤地为此病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椎基底动脉成像的影像学特点与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缺血性脑脑血管病惠者影像学资料、通过脑血管造影(DSA)后椎基底动脉造影结果与磁共振椎基底动脉影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磁共振血管成像椎基底动脉的影像学特点及差异分析。结果 在30例磁共振血管成像中,椎动脉枕段均存在信号流失,通过椎动脉基底动脉MRA发现异常结果与DSA造影结果比较,发现椎基底动脉存在不等的血管病变或异常。结论 磁共振血管成像能够及时提示后循环血管病变,但特异性不高,需要DSA进一步明确后循环血管情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仰头摇正手法配合压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近期、远期疗效。方法: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联合组、手法组及压灸组各30例,联合组予手法联合压灸法治疗,手法组、压灸组分别予手法或压灸治疗。治疗前后运用眩晕评估评分量表(DARS)、眩晕残障评估量表(DHI)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基底动脉(BA)、左侧椎动脉(LVA)、右侧椎动脉(RVA)的平均血流速度(Vm)的变化疗效评估,并随访至疗程结束后3个月,观察患者眩晕复发情况。结果:治疗20次后,3组DHI评分、DARS评分及BA、LVA、RVA的Vm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联合组更低于手法组及压灸组(P<0.05),手法组与压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3个月,联合组复发率及DHI评分明显低于手法组及压灸组(P<0.05),手法组与压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仰头摇正法结合压灸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并可减少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于临床中运用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观察MRI血管成像技术对于椎动脉狭窄程度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自2018年5月-2019年5月我院收治的40例行MRI血管成像技术检测并作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的患者椎动脉资料进行研究分析,对比观察效果MRI血管成像技术对于椎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结果:所有患者经DSA诊断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6例、右椎动脉狭窄24例,经MRI血管成像显示左椎动脉狭窄13例、右椎动脉狭窄23例,检出总狭窄率为90.0%;与DSA诊断结果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中采用MRI血管成像技术检测可对可疑颅内动脉狭窄患者进行早期识别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准确性,且操作简便,能作为首选检查方式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