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围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限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抑肽酶(aprotinin,AP)用药组30例,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用药组30例.AP用药组在体外循环管道预允液中加入2×106KIU抑肽酶;TA组在同一时间按40 mg/kg推注氨甲环酸.两组分别于术前、CPB中(15 min)、CPB中(30 min)、CPB结束时用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后,ACT值恢复止常(60~130 s)时、术后24 h五个时间点从中心静脉及桡动脉取血,每个时间点做以下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记录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总的全血与成分输血量.结果 AP组和TA组常规筛选试验PT及APTT在CPB期间变化基本相似,两组Fbg含量均降至健康者的50%以下.术后很快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CPB开始15min,两组PLG(%)减低一直持续到术后24 h,在CPB开始15 min,t-PA和TAFI水平增高,转流结束时基本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TA组较AP组多,输血量也较AP组多.结论 抑肽酶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减少血液制品的应用上优于氨甲环酸,但鉴于抑肽酶在临床应用上的不足及氨甲环酸的优点,用何种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围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限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抑肽酶(aprotinin,AP)用药组30例,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用药组30例.AP用药组在体外循环管道预允液中加入2×106KIU抑肽酶;TA组在同一时间按40 mg/kg推注氨甲环酸.两组分别于术前、CPB中(15 min)、CPB中(30 min)、CPB结束时用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后,ACT值恢复止常(60~130 s)时、术后24 h五个时间点从中心静脉及桡动脉取血,每个时间点做以下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记录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总的全血与成分输血量.结果 AP组和TA组常规筛选试验PT及APTT在CPB期间变化基本相似,两组Fbg含量均降至健康者的50%以下.术后很快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CPB开始15min,两组PLG(%)减低一直持续到术后24 h,在CPB开始15 min,t-PA和TAFI水平增高,转流结束时基本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TA组较AP组多,输血量也较AP组多.结论 抑肽酶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减少血液制品的应用上优于氨甲环酸,但鉴于抑肽酶在临床应用上的不足及氨甲环酸的优点,用何种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围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限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抑肽酶(aprotinin,AP)用药组30例,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用药组30例.AP用药组在体外循环管道预允液中加入2×106KIU抑肽酶;TA组在同一时间按40 mg/kg推注氨甲环酸.两组分别于术前、CPB中(15 min)、CPB中(30 min)、CPB结束时用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后,ACT值恢复止常(60~130 s)时、术后24 h五个时间点从中心静脉及桡动脉取血,每个时间点做以下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记录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总的全血与成分输血量.结果 AP组和TA组常规筛选试验PT及APTT在CPB期间变化基本相似,两组Fbg含量均降至健康者的50%以下.术后很快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CPB开始15min,两组PLG(%)减低一直持续到术后24 h,在CPB开始15 min,t-PA和TAFI水平增高,转流结束时基本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TA组较AP组多,输血量也较AP组多.结论 抑肽酶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减少血液制品的应用上优于氨甲环酸,但鉴于抑肽酶在临床应用上的不足及氨甲环酸的优点,用何种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围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限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抑肽酶(aprotinin,AP)用药组30例,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用药组30例.AP用药组在体外循环管道预允液中加入2×106KIU抑肽酶;TA组在同一时间按40 mg/kg推注氨甲环酸.两组分别于术前、CPB中(15 min)、CPB中(30 min)、CPB结束时用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后,ACT值恢复止常(60~130 s)时、术后24 h五个时间点从中心静脉及桡动脉取血,每个时间点做以下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记录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总的全血与成分输血量.结果 AP组和TA组常规筛选试验PT及APTT在CPB期间变化基本相似,两组Fbg含量均降至健康者的50%以下.术后很快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CPB开始15min,两组PLG(%)减低一直持续到术后24 h,在CPB开始15 min,t-PA和TAFI水平增高,转流结束时基本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TA组较AP组多,输血量也较AP组多.结论 抑肽酶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减少血液制品的应用上优于氨甲环酸,但鉴于抑肽酶在临床应用上的不足及氨甲环酸的优点,用何种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围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限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抑肽酶(aprotinin,AP)用药组30例,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用药组30例.AP用药组在体外循环管道预允液中加入2×106KIU抑肽酶;TA组在同一时间按40 mg/kg推注氨甲环酸.两组分别于术前、CPB中(15 min)、CPB中(30 min)、CPB结束时用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后,ACT值恢复止常(60~130 s)时、术后24 h五个时间点从中心静脉及桡动脉取血,每个时间点做以下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记录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总的全血与成分输血量.结果 AP组和TA组常规筛选试验PT及APTT在CPB期间变化基本相似,两组Fbg含量均降至健康者的50%以下.术后很快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CPB开始15min,两组PLG(%)减低一直持续到术后24 h,在CPB开始15 min,t-PA和TAFI水平增高,转流结束时基本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TA组较AP组多,输血量也较AP组多.结论 抑肽酶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减少血液制品的应用上优于氨甲环酸,但鉴于抑肽酶在临床应用上的不足及氨甲环酸的优点,用何种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围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限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抑肽酶(aprotinin,AP)用药组30例,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用药组30例.AP用药组在体外循环管道预允液中加入2×106KIU抑肽酶;TA组在同一时间按40 mg/kg推注氨甲环酸.两组分别于术前、CPB中(15 min)、CPB中(30 min)、CPB结束时用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后,ACT值恢复止常(60~130 s)时、术后24 h五个时间点从中心静脉及桡动脉取血,每个时间点做以下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记录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总的全血与成分输血量.结果 AP组和TA组常规筛选试验PT及APTT在CPB期间变化基本相似,两组Fbg含量均降至健康者的50%以下.术后很快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CPB开始15min,两组PLG(%)减低一直持续到术后24 h,在CPB开始15 min,t-PA和TAFI水平增高,转流结束时基本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TA组较AP组多,输血量也较AP组多.结论 抑肽酶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减少血液制品的应用上优于氨甲环酸,但鉴于抑肽酶在临床应用上的不足及氨甲环酸的优点,用何种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围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限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抑肽酶(aprotinin,AP)用药组30例,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用药组30例.AP用药组在体外循环管道预允液中加入2×106KIU抑肽酶;TA组在同一时间按40 mg/kg推注氨甲环酸.两组分别于术前、CPB中(15 min)、CPB中(30 min)、CPB结束时用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后,ACT值恢复止常(60~130 s)时、术后24 h五个时间点从中心静脉及桡动脉取血,每个时间点做以下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记录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总的全血与成分输血量.结果 AP组和TA组常规筛选试验PT及APTT在CPB期间变化基本相似,两组Fbg含量均降至健康者的50%以下.术后很快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CPB开始15min,两组PLG(%)减低一直持续到术后24 h,在CPB开始15 min,t-PA和TAFI水平增高,转流结束时基本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TA组较AP组多,输血量也较AP组多.结论 抑肽酶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减少血液制品的应用上优于氨甲环酸,但鉴于抑肽酶在临床应用上的不足及氨甲环酸的优点,用何种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围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限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抑肽酶(aprotinin,AP)用药组30例,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用药组30例.AP用药组在体外循环管道预允液中加入2×106KIU抑肽酶;TA组在同一时间按40 mg/kg推注氨甲环酸.两组分别于术前、CPB中(15 min)、CPB中(30 min)、CPB结束时用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后,ACT值恢复止常(60~130 s)时、术后24 h五个时间点从中心静脉及桡动脉取血,每个时间点做以下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记录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总的全血与成分输血量.结果 AP组和TA组常规筛选试验PT及APTT在CPB期间变化基本相似,两组Fbg含量均降至健康者的50%以下.术后很快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CPB开始15min,两组PLG(%)减低一直持续到术后24 h,在CPB开始15 min,t-PA和TAFI水平增高,转流结束时基本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TA组较AP组多,输血量也较AP组多.结论 抑肽酶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减少血液制品的应用上优于氨甲环酸,但鉴于抑肽酶在临床应用上的不足及氨甲环酸的优点,用何种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围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 选取心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限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抑肽酶(aprotinin,AP)用药组30例,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用药组30例.AP用药组在体外循环管道预允液中加入2×106KIU抑肽酶;TA组在同一时间按40 mg/kg推注氨甲环酸.两组分别于术前、CPB中(15 min)、CPB中(30 min)、CPB结束时用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后,ACT值恢复止常(60~130 s)时、术后24 h五个时间点从中心静脉及桡动脉取血,每个时间点做以下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记录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总的全血与成分输血量.结果 AP组和TA组常规筛选试验PT及APTT在CPB期间变化基本相似,两组Fbg含量均降至健康者的50%以下.术后很快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CPB开始15min,两组PLG(%)减低一直持续到术后24 h,在CPB开始15 min,t-PA和TAFI水平增高,转流结束时基本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术后12、24 h纵隔心包引流量TA组较AP组多,输血量也较AP组多.结论 抑肽酶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减少血液制品的应用上优于氨甲环酸,但鉴于抑肽酶在临床应用上的不足及氨甲环酸的优点,用何种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围体外循环中氨甲环酸与抑肽酶对纤溶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心外科行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限瓣膜置换术),随机分为抑肽酶(aprotinin,AP)用药组30例,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TA)用药组30例。AP用药组在体外循环管道预充液中加入2×10^6KIU抑肽酶;TA组在同一时间按40mg/kg推注氨甲环酸。两组分别于术前、CPB中(15min)、CPB中(30min)、CPB结束时用鱼精蛋白1:1中和肝素后,ACT值恢复正常(60~130s)时、术后24h五个时间点从中心静脉及桡动脉取血,每个时间点做以下检查: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纤溶酶原(plasminogen,PLG)、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凝血酶激活纤溶抑制物(thrombin activated fibrinolysis inhibitor,TAFI);记录术后12、24h纵隔心包引流量及总的全血与成分输血量。结果AP组和TA组常规筛选试验PT及APTT在CPB期间变化基本相似,两组Fbg含量均降至健康者的50%以下。术后很快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CPB开始15min,两组PLG(%)减低一直持续到术后24h,在CPB开始15min,t-PA和TAFI水平增高,转流结束时基本恢复正常,两组变化基本相似,术后12、24h纵隔心包引流量TA组较AP组多,输血量也较AP组多。结论抑肽酶在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出血,减少血液制品的应用上优于氨甲环酸,但鉴于抑肽酶在临床应用上的不足及氨甲环酸的优点,用何种药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抗纤溶药物抑肽酶和氨甲环酸在儿科先心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557例实施先心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bypass,CPB)术患儿抗纤溶药物的应用情况。其中2007年7~12月间为抑肽酶(aprotinin)治疗组(AP组n=265);2008年2~7月为氨甲环酸(tranexamic acid)治疗组(TA组n=292)。全部患儿按手术复杂程度分为:复杂先心手术组(n=156,其中AP组n=79,TA组n=77);简单先心手术组(n=401,其中AP组n=186,TA组n=215)。简单先心手术组按体质量又分为〈10kg组(其中AP组n=129,TA组n=134)和〉10kg组(其中AP组n=57,TA组n=81)。抗纤溶药物有效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后24h胸腔引流量、输血例数比例、血制品用量;安全性评价指标包括:术后肾功能不全发生率、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和住院病死率。结果:抑肽酶的止血效果在复杂先心手术组中表现较显著,术后24h胸腔引流量比氨甲环酸组减少21%[分别为9.6(7.5~17.5)mL/kg和12.1(6.2~17)mL/kg](P〈0.05)。而在简单先心手术组中,体质量〈10kg组术后出血量较体质量〉10kg组明显增多,但2种药物止血效果并无显著差异。在各手术组内,抑肽酶治疗组和氨甲环酸治疗组间在输血例数比例、输血量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各手术组内,抑肽酶治疗组和氨甲环酸治疗组间在术后气管拔管时间、肾功能障碍、神经系统并发症I、CU滞留时间及住院病死率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在简单先心手术组中,体质量〉10kg患儿在术后24h胸腔引流量、输血例数比例、输血量方面均较其余各组显著减少。结论:抑肽酶在减少小儿复杂先心术后出血方面优于氨甲环酸。术后并发症,尤其是术后肾功能障碍发生率,抑肽酶和氨甲环酸相比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6-氨基己酸(EACA)对儿童体外循环(CPB)时纤溶系统有关变量及术后出血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30例择期手术的非紫绀型先心病患儿(体重10-30kg),随机均分为EACA用药组(EA组)和对照组(C组),CPB前(T1),CPB15min(T2),CPB30min(T3),术后2h(T4),术后24h(T5)分别测定t-PA和PAI活性,D-D含量,HCT,记录术后24h心包纵隔引流量。结果:EACE组术中及术后t-PA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t-PA/PAI比值较稳定(P<0.05),术后2h PAI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D-D含量在各时点均较对照组减少(P<0.01);术后24h失血量较对照组减少43.8%(P<0.05),结论:EACA可有效地抑制儿童CPB期间纤溶系统的激活,明显减少术后失血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在减少脊柱矫形术围术期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接受脊柱矫形手术92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41例手术开始前15 min给于氨甲环酸1 g负荷量缓慢静脉注射10 min,手术开始后持续给以10 mg/(kg.h)的氨甲环酸维持量TXA[10 mg/(kg.h)]至手术结束。对照组51例给予相应生理盐水;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24 h失血量、输血量并观察出凝血功能及药物副反应。结果①与照组相比,治疗组术中失血量、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均显著减少;②两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无深静脉血栓、肾功能衰竭、心肌梗死、脑梗塞、伤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静脉应用氨甲环酸抗纤溶治疗对脊柱矫形术围术期止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浆纤溶抑制物(TAFI)与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的关系。方法血浆TAFI水平采用ELISA测定,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凝血酶法测定,纤溶酶原(PLG)活性通过发色底物法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组血浆TAFI、Fib水平及PLG活性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组血浆TAFI、Fib水平及PLG活性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同时,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TAFI与Fib水平及PLG活性显著相关(P<0.05)。结论2型糖尿病凝血及纤溶功能的变化与血浆TAFI水平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和分析氨甲环酸与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病人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85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中是否应用氨甲环酸将患者分为观察组81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和对照组104例(术中未应用氨甲环酸)。对2组患者术前和术后24h的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等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指标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对2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肝素应用量、术中鱼精蛋白应用量进行记录和比较。对2组患者术中和术后24 h出血量、输注浓缩红细胞量、输注血浆量、输注血小板量、因出血行二次开胸手术发生率进行观察和比较。对2组患者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肾功能不全、神经系统并发症、低心排综合征、二次插管、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术后24 h的HCT水平、PLT水平、FIB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24 h的PLT水平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和术后出血量、各项输血量及因出血行二次开胸手术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2组患者的各项手术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后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死亡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中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患者的术中、术后出血量和输血量,保护患者的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发性创伤患者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了34例多发性创伤患者伤后24 h内及伤后第3天和30名健康人血液中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D-二聚体(DD)、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抗原性(t-PA:Ag)、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抗原性(PAI-1:Ag)。根据创伤严重程度分为脏器功能不全组16例与脏器功能正常组18例,将24 h内的各检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以及根据预后分为死亡组12例与非死亡组22例的24 h内各检测指标与第3 d的结果比较。结果多发性创伤各组FIB、DD、t-PA:Ag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G:A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其中脏器功能不全组变化更大,除PAI-1:Ag外其他各指标与脏器功能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死亡组第3天FIB、PLG:A、PAI-1:Ag均明显低于24 h内测定的值,DD含量则明显升高(P均<0.01),而非死亡组第3天PLG:A、PAI-1:Ag均明显升高,FIB、t-PA:Ag、DD含量下降(P<0.01或P<0.05)。结论多发性创伤导致机体继发性纤溶功能亢进,是患者死亡的原因之一。纤溶功能指标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的判断,并为纠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提供实验室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评价在小婴儿先心手术中应用抗纤溶药物氨甲环酸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1岁以内的先天性房缺或室缺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组Ⅰ,n=40),氨甲环酸90mg·kg^-1,分3次给予,每次30mg·kg^-1,依次为术前、预充液中、体外循环后。安慰荆组(组Ⅱ,n=40)给予0.9%氯化钠液9mg·kg^-1,给药方式同组Ⅰ观察项目:手术前后血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常规凝血功能、D-二聚体数值;术后24h胸腔引流量、输血量、心血管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肾功能指标、血栓形成和过敏反应。结果:氨甲环酸组术后24h出血量为(9.0±4.8)mL·kg,安慰剂组为(11.9±9.3)mL·kg^-1(P〈0.05),术后24h出血量减少24%;两组术后输血量无差别;两组术后及24hD-二聚体值均明显增加,氨甲环酸组增加程度明显小于安慰剂组(P〈0.05);两组术后凝血功能指标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显著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显著下降,血小板数量明显降低,组内差异显著,组间无显著差异,常规凝血指标术后24h基本恢复。术后无肾功能不全及血栓形成、过敏反应。结论:婴儿先天性房缺或室缺手术中90mg·kg^-1氨甲环酸能使术后出血量减少24%。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血浆凝血酶激活的纤溶抑制物(TAFI)在2型糖尿病患者凝血及纤溶功能变化中的作用。方法检测9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与患者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血浆中TAFI、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结果TAFI的活性在2型糖尿病各组患者血浆中高于对照组(P<0.05),高蛋白尿组较尿蛋白正常组和低蛋白尿组升高(P<0.05)。t-PA在无并发症组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蛋白尿约较尿蛋白正常组和低蛋白尿组低(P<0.05)。PAI-1在2型糖尿病各组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高蛋白尿组较尿蛋白正常组利低蛋白尿组升高(P<0.05)。TAFI的活性与t-PA和PAI-1含量有较好的相关性。结论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中TAFI活性水平,对于预测2型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程度,防治2型糖尿病并发症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出血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0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未使用氨甲环酸,观察组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统计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出血情况、输血率、术后24 h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总结相关护理措施的差异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出血量、术后24 h血红蛋白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联合局部应用氨甲环酸可有效减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出血量,维持血红蛋白处于较高水平,使患者快速康复,减少护理难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局部与静脉联合用药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2月至2019年2月在我院初次行TKA手术的80例患者,根据术中氨甲环酸给药途径分为4组,每组20例。A组在缝合关节囊后关节腔内注射生理盐水50 ml;B组在缝合关节囊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0.5 g;C组在术前0.5 h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0 g,且在缝合关节囊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0.5 g;D组在术前0.5 h和术后2 h均静脉注射氨甲环酸1.0 g,且在缝合关节囊后关节腔注射氨甲环酸0.5 g。TKA术后所有患者均给予放置引流管并加闭3 h。观察各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48 h引流量、隐性出血量、Hb、HCT、术后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出血量、引流量、隐性出血量比较,依次是D组C组>B组>A组(P<0.05);4组患者均无深静脉血栓、胸闷、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氨甲环酸局部和静脉联合应用比氨甲环酸单独局部应用更能有效减少患者TKA术中出血量、引流量、隐性出血量,促进患者术后Hb、HCT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