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出血部位及血肿大小对肢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67例脑出血患者对肢体功能、ADL能力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混合型及影响顶叶的脑叶出血患者上肢、手的功能较下肢差。(2)内外侧型及除顶叶外的脑叶出血,肢体功能恢复良好,生活完全自理。(3)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过程中,可直接从BrunnstromⅠ期进入Ⅳ~Ⅵ期。结论脑出血血肿部位,有助于判断患者运动功能及ADL的预后,肢体功能恢复过程并不完全遵循Brunnstrom6阶段。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患者瘫痪肢体的康复治疗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郭国际  郭铁成 《中国康复》1997,12(4):171-172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死亡率及致残率高,而肢体瘫痪是卒中患者致残重要原因之一,现将脑CT证实的以偏瘫为主要表现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肢体康复治疗,结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对象10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男75例,女27例。平均年龄61岁。CT证实脑出血35例,脑梗塞67例。右侧偏瘫78例,左侧偏瘫24例。1.2方法102例患者待病情(生命体征)稳定后,即行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最长不要超过2周;一般缺血性脑卒中后24h即行息肢的被动运动。①康复护理:早期保持肢体功能位,定时变换体位和作肢体各关节的被动运动;心理治疗,使患者面…  相似文献   

3.
1999年1月~2001年2月对49例颅内肿瘤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训练及尿便失禁的功能锻炼,取得较好。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49例患者中男25例,女24例。年龄12~77岁。原发性脑瘤术后放疗36例,继发性脑瘤放疗12例,其中有肢体活动障碍13例,便秘8例,尿失禁5例。方法:(1)生活能自理的患者,经常做张口示齿的运动,做力所能及的活动,如室外散步、打太极拳等保健操。对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可在床上尽可能的自行翻身、握拳、抓物、活动肢体等。(2)指导患者肢体功能的锻炼。根据患者的运动障碍程度指导肢体功能锻炼,运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康复组给予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对照组不给予规范的三级康复治疗,但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同康复组。分别于入选时、病后1个月末、3个月末和6个月末采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测。结果康复组治疗后各阶段的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康复组入组时以及病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时肢体运动功能分别相当于正常人的26.10%、42.52%、65.62%和83.7l%,而对照组分别为:18.5l%、24.85%、37.24%和45.84%。结论规范三级康复治疗对于脑卒中患者各阶段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腓骨肌萎缩症1型(charcot-marie-tooth disease,CMT1)患者的临床与电生理特点。方法:对1家系24人(已故2例)中7例(已故1例)CMT1患者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其中6例的电生理特征.包括肌电图(EMG)、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结果:4例于青少年期发病,有肢体远端肌无力和萎缩、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足畸形等典型的临床症状;3例EMG出现纤颤、正相电位,6例有运动电位时限延长;3例下肢SCV引不出,1例MCV引不出。结论:同一家系的CMT1型患者,临床表现亦差异较大;电生理特点为下肢神经病变重于上肢,感觉神经病变重于运动神经,且受累的严重程度不一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积分的影响,评价早期康复介入的疗效。方法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对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康复治疗,对照组50例,在入院24h内及入院后10d、14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其肢体运动功能状态,同时统计住院费用。结果康复组患者的肢体功能缺损评分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而住院费用要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可以明显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S)对急性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2003-01/2004-08惠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6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FNS,分别观察其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和ADL的评定情况,以及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和ADL均有提高,治疗组Barthel指数(62.1&;#177;16.1)分,与对照组(39.2&;#177;16.6)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7.24,P&;lt;0.01)。治疗组Fugl-Meyer上、下肢评分较对对照组明显提高(P&;lt;0.01),且治疗组治疗前后心率、血压无明显改变。结论FNS能明显提高脑出血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ADL,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  相似文献   

8.
双侧肢体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双侧肢体同期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颈内动脉系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抽签随机分为2组,双侧组:在神经系统症状不在进展后48h开始,应用北京爱生NMT-91神经肌肉治疗仪对偏瘫侧肢体和未受损侧肢体进行同期低频脉冲式电流刺激;单侧组对偏瘫侧肢体进行低频脉冲式电流刺激。观察指标:分别在康复开始时及4周后评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linical nenrve function limition scores,CNS),改良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结果 双侧组1例患者实验期间因脑卒中进展,不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上述观察指标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双侧肢体电刺激可以显著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相似文献   

9.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功能恢复的可能性   总被引:28,自引:9,他引:28  
目的:探讨利用综合的康复训练方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发病后1~3个月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64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上海地区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均按神经内科常规进行药物治疗,治疗组另给予综合利用Bobath、神经促通技术等的手法训练、作业治疗训练及电刺激疗法等,每例患者进入课题时、1个月后和3个月后分别评价1次Fugl-Meyer(FMA)运动功能和ADL能力(BI值),进行对照研究。结果:FMA:治疗组分别为(21&;#177;16),(47&;#177;22),(70&;#177;23)分,对照组为(20&;#177;19),(28&;#177;21),(36&;#177;23)分。BI值:治疗组分别为(29&;#177;23),(66&;#177;20),(85&;#177;17)分,对照组为(28&;#177;25),(41&;#177;24),(55&;#177;24)分。两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治疗组前一阶段和后一阶段运动功能恢复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lt;0.001);ADL能力后一阶段两组恢复程度无差异(P&;gt;0.05),前一阶段治疗组ADL恢复优于对照组(P&;lt;0.001)。结论:早期综合利用各种治疗方法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前3个月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具良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任何原因所致脑疝患者,抢救成功挽救生命,常因留下后遗症而使其生命质量差。而且脑疝时间越长意识障碍越重,肢体功能障碍越大。 1998年 4月~ 2000年 3月我们对脑疝后意识差的偏瘫病人抓紧早期康复训练指导,对患者的心理与肢体运动康复起到积极作用,现将康复护理训练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 40例患者中,男 21例,女 19例;年龄 36~ 72岁,平均 54岁;其中重型颅脑损伤 17例占 42.5%;自发性脑出血 15例占 37.5%;高血压脑出血 8例占 20%。所有患者均经 CT或 MRI诊断,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计分 (GCS)为 3~ 5分…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病患者肢体功能康复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红  李娜 《齐鲁护理杂志》2000,6(3):227-228
我院康复科自1999年1月成立以来共收集病例62例,通过临床疗效观察,接受康复训练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常规治疗者。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62例均经CT确诊,其中脑出血18例,男10例,女8例,40~76岁,平均604岁,脑梗塞44例,男28例,女16例,45~82岁,平均635岁,排除重度昏迷、严重心肺功能不全、神经、肌肉及关节病变所致的运动功能障碍者。2 康复方法将6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对应分成两组,单数为实验组(A),双数为对照组(B),两组病例急性期均针对病因进行降颅内压、止血、溶栓、抗感染等治疗,待病情及生命体征稳定后,即对B组患者给予…  相似文献   

12.
脑梗死患者22例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 1999年以来对 22例脑梗死病人于发病 3d内开始康复锻炼,取得满意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脑梗死病人 22例中,男 12例,女 10例;年龄 45~ 70岁;左侧肢体瘫 12例,右侧肢体瘫 10例,言语功能障碍 10例。 方法: (1)肢体功能的康复:从上肢训练开始,从大关节被动活动,逐步到小关节的被动活动,逐步到小关节的被动活动,最后形成主动活动。鼓励病人尽可能想象肢体运动,使病人瘫肢活动直至所能达到的最大范围,并着重进行抓、拿、提、拾、握等微细功能的训练,刺激肌肉关节的本全感觉,促进在中枢神经功能障碍情况下对运动模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感觉、运动训练的系统康复护理干预,观察其对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01-11/2002-11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卒中偏瘫患者62例。随机分为康复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一般护理,康复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实施康复训练,运动疗法分4个阶段:第1阶段卧位训练。第2阶段坐位训练。第3阶段站立训练。第4阶段行走训练。设计简单易行的动作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如击球,拾豆子,拔算珠以及穿脱衣服和使用餐具等。在患者入院第1周和出院前,采用6期评定法评定上、下肢运动功能,运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62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3个月时,康复组上肢肌力达Ⅳ级以上者19例,对照组10例,P&;lt;0.05。下肢肌力Ⅲ级以上者24例,对照组21例,P&;lt;0.05。②改良巴氏指数50分以上患者为26例,对照组21例,P&;lt;0.05。结论:实施康复护理的训练干预方法明显提高了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 50例患者均为我院住院病人,其中男 42例,女 8例;年龄 20~ 45岁;病程 45 d~ 1年;属脊髓裂伤 20例,脊髓挫伤 30例,所有患者均已进行脊髓减压术。诊断标准:均有外伤史,经 X线检查证实有脊柱骨折或脱位;经脊髓探查或 CT检查证实无脊髓横断性损伤。入院查体见患者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完全或不完全丧失,肌力Ⅰ级以下,感觉功能减弱或消失,二便功能障碍。排除病历标准:除外脊髓横断性损伤患者和肢体肌力Ⅱ级及以上者。方法 (1)取穴:主穴取损伤平面以下的华佗夹脊穴。配穴为上肢功能障碍者加极泉、尺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移植外源性神经干细胞(NSC)和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对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对19例大量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采用钻颅血肿抽吸引流综合治疗,待血肿引流干净后,将外源性神经干细胞注入血肿腔,同时实施早期康复运动训练.结果肢体运动功能采用Brunnstrom评价方法,肢体运动功能Ⅳ~Ⅵ期,在注入NSC前为0例;注NSC后2 w上肢5例,下肢7例;出院后3个月上肢18例,下肢19例.ADL采用Barthel指数,入院时19例<40分.出院后3个月>60分17例,占89.5%,60~40分2例,占10.5%.结论移植外源性NSC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可促进缺损神经功能恢复,配合早期康复运动训练,可最大限度恢复偏瘫肢体的运动功能,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抗痉挛治疗改善脑性瘫痪患儿大运动功能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抗痉挛治疗对脑性瘫痪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0例小儿脑性瘫痪患儿用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接受以上田法为主的抗痉挛治疗和神经发育疗法;对照组只接受神经发育疗法,采用大运动评价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进行功能评定及修订的Ashworth量表(Ashworth s measure,MAS)评定痉挛程度。结果:治疗组MAS评分为0.92&;#177;1.08,对照组评分为1.56&;#177;1.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78,P&;lt;0.05)。两组1~5功能区GMFM评分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17~5.32,P&;lt;0.05)。结论:抗痉挛治疗是改善肢体运动功能及痉挛程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的康复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脑血管病所致的肢体偏瘫及肌肉痉挛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的恢复,是康复医疗的重点与难点。作者观察了48例有痉挛状态的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情况。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男性42例,女性6例;年龄60~69岁33例,70~79岁14例,80岁以上1例。全部病例经CT扫描确诊。其中脑梗塞38例,脑出血10例。按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分,并对康复前后的积分值进行统计学处理。12 病程与痉挛状态发病后1个月内出现者16例(333%),1~3个月出现者24例(500%),半年内出现者8例(167%)。运动功能按Brunnstrom分级处…  相似文献   

18.
为重建肢体关节部位深度烧伤后增生性瘢痕的关节活动功能,我院对 1998年 1月~ 1999年 12月收治肘膝关节部位深Ⅱ度以上烧伤病人 56例,进行了早期功能康复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 56例中,男 36例,女 20例,年龄 4~ 62岁。其中膝关节部位 32例,肘关节部位 24例。均有影响肢体关节活动障碍。 1.2功能康复护理病人渡过休克期,心肾功能恢复,感染控制,体温接近正常,即在医嘱下开始功能运动指导 [1]。 (1)烧伤急性期指导:①功能位:肘部烧伤,上臂外展 45°,肘伸直;膝部烧伤,髋膝伸展,腿外展约 15°…  相似文献   

19.
我科自 1998年 1月~ 2000年 1月收治脑卒中偏瘫患者 106例,对其进行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经 1年后随访未发生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畸形、压疮、足下垂或内翻等并发症,收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本组 106例患者,其中男 61例,女 45例;年龄 42~ 89岁,平均 63岁。左侧肢体瘫 69例,右侧肢体瘫 37例; CT表现为脑出血 42例,脑梗死 64例。 1.2康复护理措施 (1)心理障碍的康复脑卒中后遗症的患者,心理情绪障碍是伴随肢体功能障碍同时出现的,影响着疾病的康复。患者常有自卑、孤僻、抑郁、急躁等病态心理,因此护理应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联合中医按摩及神经促通技术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42例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应用神经肌肉促通技术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则同时联用神经促通技术及中医按摩疗法,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剂量巴氯芬药物口服。分别采用Ashworth分级法(ASS)、Fugl-Meyer评定法(FMA)和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肢体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偏瘫侧肢体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并且治疗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按摩及神经促通技术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具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