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冠状动脉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38例NYHA心功能Ⅱ~Ⅳ级、心肌存在灌注缺损且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0例,均通过冠脉动脉造影于冠状动脉内分别注入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生理盐水。随访3个月并记录不同时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心肌灌注缺损面积等指标,并通过24hHolter方法记录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观察组术后1,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均较术前及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对照组术后3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减小(P<0.05),对照组较术前增加(P<0.05),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均明显减少(P<0.05),对照组较术前增加(P<0.05),与1个月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观察组灌注缺损面积百分比较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降低(P<0.05),对照组较术前降低(P<0.05);2组恶性临床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不同类型自体骨髓干细胞(BMCs)经冠状动脉内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方法 65例急性期拟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随机分成单个核细胞(MNCs)移植组(n=19)、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组(n=21)和对照组(n=25),MNCs移植组、MSCs移植组和对照组在PCI术后均通过大腔导管冠状动脉内分别注入等量MNCs、MSCs和生理盐水.随访3个月观察不同类型BMCs移植对心肌灌注缺损面积、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影响,并记录恶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①术后3个月时仅MSCs移植组LVEDd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5),而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1个月时仅MSCs移植组LVEF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加(P<0.05),而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移植组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增大(P<0.05),且移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3个月时移植组心肌灌注缺损面积较术前和对照组均明显减小(P<0.05),但移植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恶性心血管事件在移植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s移植对AMI患者心功能的改善和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优于MNCs,且随访过程中未见明显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40例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行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2组在术前和术后6个月行二维超声、单光子体层扫描和动态心电图检测;在术中、术后3,6个月观察2组是否有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心绞痛发作频率、硝酸甘油用量、运动时间及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灌注缺损明显减小(P<0.01).2组均无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冠状动脉内注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绞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动物实验和初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取代坏死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心肌细胞的数量,改善心功能,从而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经猪髂前上棘抽取骨髓30mL,培养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5只猪分为3组,模型组仅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在造模3h后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动员组在造模3h后连续5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kgd)。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后8周,干细胞动员组、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都明显减小,射血分数较心肌梗死前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细胞动员组及干细胞移植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较心肌梗死前有上升趋势(P〈0.05);干细胞动员组和干细胞移植组梗死交界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大于模型组(P〈0.05)。提示心肌梗死后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均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但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大样本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前壁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情况及其与近期(3个月)预后的关系,为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入选病例65例按有无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分为再灌注心律失常(A)纽28例、无再灌注心律失常(B)组37例。术后3个月进行心脏超声检查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统计2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及主要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 2组术后LVEF值、左心室容积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主要心律失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介入术申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对近期预后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6.
背景: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决定因素是心肌梗死的面积。减少梗死面积的方法有改善血运和替代治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血管组织,而且获取容易体外培养扩增,成为心血管替代治疗的理想细胞。目的:评价经冠状动脉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核医学科、超声心动图室。对象:选择2003-03/2004—03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进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患者20例。患者知情同意,术后完整随访〉3个月。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64&;#177;10)岁。方法:①20例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梗死相关血管。术后3d内采集患者自体骨髓,提取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增殖。2周内经冠状动脉植入梗死相关血管,平均植入干细胞数量为(21.7&;#177;30.14)&;#215;10^7。②干细胞植入前及术后3个月行门控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检查,预测存活及坏死心肌,并获取梗死面积。同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室壁运动、心功能指标,术后3个月复查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室壁运动、心功能指标改善情况。③门控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18F—FDG—SPECT)评价采用5分法:正常0分,稀疏1分,明显稀疏2分,缺损3分。超声心动图评价标准:正常1分,减低2分,明显减低3分,室壁无运动或矛盾运动4分;室壁运动二个分值或二个分值以上为室壁运动改善。主要观察指标:①门控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18F—FDG—SPECT)结果。②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患者干细胞移植前后梗死相关心肌节段评分及心功能指标。结果:2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门控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18F—FDG—SPECT)结果:20例患者心肌灌注缺损面积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33&;#177;15)%,(44&;#177;18)%,P〈0.05);代谢缺损面积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33&;#177;17)%,(43&;#177;21)%,P〈0.05);治疗前共有199个节段血流灌注及糖代谢缺损匹配,判定为坏死心肌,治疗后79个节段血流灌注代谢明显改善,仍有120个节段血流灌注、糖代谢无明显改善(P〈0.05)。⑥超声心动图结果:患者术后射血分数值术后显著大于术前[(53&;#177;8)%,(42&;#177;7)%,P〈0:05]。结论:经冠状动脉途径植入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方法简单易行,治疗后梗死面积明显减少,坏死区域心肌血流灌注、代谢改善,术前判定为无存活心肌节段术后明显减少,患者心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99Tcm-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评价经冠状动脉内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高海拔地区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及心肌灌注的变化.方法 33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8例(对照组)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余14例(移植组)在此基础上行干细胞移植术.均于术前及术后6和12个月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干细胞移植术后6个月,移植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提高8%~9%,而对照组患者术后6个月随访LVEF改善程度均低于移植组.结论 骨髓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收缩功能和心肌灌注.  相似文献   

8.
背景:符合软组织生理结构的生物蛋白胶适合作为修复软组织缺损的载体材料。目的:观察生物蛋白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在新西兰大白兔大腿处造成深达肌肉层,直径大于3cm的软组织缺损。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将同种异体来源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生物蛋白胶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处,对照组将生物蛋白胶注射到软组织缺损处,模型组造模后不注射。结果与结论:术后14,21d创面收缩率,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P〈0.01);愈合时间,实验组〈对照组〈模型组(P〈0.01)。结果显示以生物蛋白胶为载体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快速的修复多层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
背景:对于高原地区受到环境负面影响的组织创伤,例如高原骨缺损,干细胞的特点可以提供一个良好的加速创伤修复的方法。目的:研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高原股骨缺损的创伤恢复效果。方法:分离提取雄性Wistar大鼠原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第3代细胞进行细胞表型鉴定。雌性Wistar大鼠80只,制备实验性股骨圆形缺损后随机均分为平原对照组、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原对照组、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n=20)。治疗后第30天拍X射线片观察股骨缺损区的修复情况,并于第10,20,30天分别采集股骨缺损区组织,检测其中碱性磷酸酶的含量。结果与结论: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股骨缺损区愈合速度较高原对照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较高原对照组高(P〈0.05);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缺损区愈合速度也比平原对照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也较平原对照组高(Pc0.05)。平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的缺损区愈合速度较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快,且碱性磷酸酶的含量较高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高沪〈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局部移植可提高高原股骨缺损区局部的碱性磷酸酶含量,加速缺损区的创伤修复速度,但高原股骨缺损区的愈合修复较平原组慢。  相似文献   

10.
背景:依达拉奉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的作用,能够改善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区的微环境.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依达拉奉治疗大鼠脑梗死的效果.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经尾静脉注射细胞培养液,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2.0×10^9 L^-1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经尾静脉注射2.0×10^9 L^-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同时经腹腔注射依达拉奉3 mg/(kg·d),连续5 d.移植后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应用RT-PCR测定脑梗死组织水通道蛋白9及水通道蛋白4 mRNA的表达,并经全脑冷冻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自然存活及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移植后24 h,3 d各组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移植后2周,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对照组(P〈0.05-0.01).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脑梗死周围组织水通道蛋白9及水通道蛋白4 mRNA的表达高于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却低于对照组(P 〈0.05).依达拉奉+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CM-Dil阳性细胞和神经元数量多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及对照组(P〈0.05).提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移行至大鼠脑梗死灶周围并存活,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联合注射用依达拉奉治疗可明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术期预先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方法经右侧桡动脉径路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AMI老年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于术前30rain、对照组于术后30min给予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10μg/kg,3min内静脉注射完毕后,继以0.15μg/(kg·min)微量泵维持24h。比较2组手术前、后TIMI血流情况、血小板相关补体1(platelet associated complement1,PACl)及P选择素(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62 platelet,CD62P)阳性表达率、脂联素水平,测定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短轴收缩率(fractional shortening,FS)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并随访1个月观察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3个月梗死相关血管TIMI3级血流获得率(95.6%)高于对照组(82.2%)(P〈0.05);2组术后1dPACl、CD62P阳性表达率和脂联素水平及术后7dLVESD、FS和LVEF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dPAC1、CD62阳性表达率、脂连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7dLVESD、FS和LVEF及术后1个月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老年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围术期预先应用替罗非班,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邯郸市中心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术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TFC明显减少(31.4±5.8)帧vs(22.9±7.3)帧(P0.05),术后TMPG 3级比例增高(87.5%vs 62.5%,P0.05);观察组LVEF和LVEDD均好于对照组(58.62±7.13)%vs(45.38±5.28)%;(47.52±3.12)mm vs(57.56±2.68)mm(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可显著增加老年AM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替罗非班联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入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并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126例,分为试验组60例和对照组66例。试验组于术前给予替罗非班并维持36h,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对照组单纯植入金属裸支架。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TIMI血流分级,住院期间和6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以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出血及血小板减少并发症,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术前TIMI血流、住院期间MACE和LVEF相似(P〉0.05)。与对照组相比较,试验组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较高,6个月MACE发生率较低(其中主要是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减少),同时LVEF较高和NYHAI级比例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出血并发症较多见(P〈0.05),但主要为不明显出血(P〈0.05);两组均无重度出血和血小板减少。试验组无支架血栓形成发生。结论替罗非班联合雷帕霉素洗脱支架在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能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功能,降低6个月不良心血管事件,并不增加严重出血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治疗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1例75岁以上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分为静脉溶栓组(溶栓组)85例、急诊PCI组(介入组)86例,分别接受静脉溶栓及急诊PCI术治疗,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梗死相关血管(IRA)再通率及治疗后0、1、3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再梗死、再发心绞痛、严重心力衰竭、死亡等)发生率的差异。结果随访结束溶栓组因重度肺炎死亡1例,介入组失访1例,共有169例患者完成随访。IRA再通率介入组显著高于溶栓组(90.70%vs.58.82%,P<0.0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左心室功能指标,溶栓组及介入组LVEF为(53.1±8.7)%vs.(63.2±7.4)%,LVEDD为(54.2±9.4)mm vs.(46.6±9.5)mm;介入组优于溶栓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ACE发生率(33.3%vs.17.6%),介入组显著低于溶栓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75岁以上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较静脉溶栓治疗能更有效地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及时灌注缺血心肌,改善左心室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血清可溶性ST2(sST2)水平及其与心肌活性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30例发病12 h以内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血清sST2水平,于发病后第7天行心脏磁共振检查并根据磁共振结果将患者分为透壁增强组、非透壁增强组和混合组。于714 d行PCI术,并于术后6个月再次行心脏磁共振检查评估心肌活性,观察指标包括梗死心肌质量、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术前及术后的变化及其与心肌梗死早期血清sST2水平的关系。结果透壁增强组血清sST2的水平较之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明显升高(P<0.05),混合组较非透壁增强组高(P<0.05);梗死心肌质量及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3组患者PCI术后均减少,梗死心肌质量在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中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室壁运动异常评分在非透壁增强组降低显著(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在3组患者PCI术后均增加,在非透壁增强组及混合组中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肌梗死早期血清sST2水平与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的心肌活性相关。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血清中sST2的水平可反映心肌受损情况并可预测心肌梗死7 d PCI术前及PCI术后6个月的心肌活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窗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血浆N-末端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预后的影响。方法65例AMI患者按发病后至急诊PCI时间分组:A组(≤12h)29例,B组(12~24h)36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及病死率、血浆NT-proBNP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和超声心动图测定的LVEF。结果A组患者的心力衰竭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B组明显降低,但经χ2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入院即刻的血浆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急诊PCI治疗后,入院后24h和7d两个时间点,A组患者的血浆NT-proBNP水平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同时,AM/发生后30d时的超声心动图检查也显示,A组患者的LVEF明显高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I是AMI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接受PCI的治疗时间越早,AMI患者术后心肌受损程度越轻,心肌收缩功能改善也越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99 m 锝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 m Tc-MIBI)门控静息心肌断层显像,研究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疗效。方法选首次发病时间超过12小时但不超过72小时,未行溶栓治疗且无持续胸痛的 AMI 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 =31),只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延迟 PCI 组(n =31)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发病后7~14天行 PCI 治疗。两组均于发病1周及治疗后4周行99 m Tc-MIBI 门控静息心肌断层显像,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volume,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volume,LVESV)、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心肌缺血面积(ischemic area,IA)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发病1周时的LVEDV、LVESV、LVEF 及 IA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延迟 PCI 组 LVEDV、LVESV 明显下降,分别为(73.87±5.90)ml vs (81.20±7.14)ml,(26.51±3.51)ml vs (30.90±3.84)ml(P <0.01);与对照组比较 LVEF明显升高,(66.23±5.20)% vs (60.97±4.58)%(P <0.01)、IA 明显缩小(10.67±3.01)% vs (12.93±3.54)%(P <0.01)。结论对于 AMI 患者,延迟 PCI 可以更完全地血运重建,明显改善心肌灌注及恢复心室功能,可以改善预后;99m Tc-MIBI 门控静息心肌断层显像可以定量分析心肌灌注及心功能变化,可以准确评价延迟 PCI 治疗 AMI 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锻炼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后心肌组织中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以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结扎大鼠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制作大鼠AMI模型。于1周后将存活的21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耐力运动组11只和对照组10只。另设假手术组10只。耐力运动组行游泳锻炼4周。4周后运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心功能[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短轴缩短率(FS)],并检测心肌组织上清液中TNF-αI、L-10及血浆BNP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耐力运动组和对照组心肌组织上清液中TNF-α、TNF-α/IL-10及血浆BNP水平均明显上升(均P〈0.05),LVEDd均明显升高(均P〈0.05)、LVEF和FS均明显下降(均P〈0.05)。耐力运动组心肌组织上清液中TNF-α、TNF-α/IL-10和血浆BNP水平及LVEDd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LVEF、FS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均P〈0.05)。耐力运动组血浆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928,P〈0.05),耐力运动组血浆BNP水平与心肌组织上清液中TNF-α水平呈正相关(r=0.868,P〈0.05)。结论早期运动锻炼对AMI大鼠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其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可能是下调致炎因子/抗炎因子比例,改善心肌重塑。  相似文献   

19.
刘君  傅向华  薛玲  吴伟力  李世强  谷新顺 《临床荟萃》2010,25(20):1779-1782
目的 通过测定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水平变化,结合导管法左心室造影(LVG)心室容积、压力及形态的变化,探讨cTnI在AMI后急性室壁瘤(LVA)形成患者血浆中的动态变化特点及其与LVA形成和心功能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前壁AMI患者62例,根据入院即刻LVG结果将患者分为LVA形成组29例和无LVA组33例.所有受试者于发病后12小时采血检测cTnI.所有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完成后即刻及6个月复查时均行LVG,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左心室收缩未期客积指数(LVESV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室壁运动记分(WMS)、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随访6个月内主要恶性心脏事件(MACE)的发生率.结果 LVA形成组自AMI发作至再灌注时间较无LVA组明显延长(9.06±5.23)hVS(6.76±4.27)h(t=2.351,P<0.05)、同时Killip Ⅲ级心力衰竭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A组(27.6%WS 3.0%,x=7.501,P<0.01).LVA形成组血浆cTnI峰值浓度明显高于无LVA组(158.28±15.39)pg/L vs(149.15±14.62)pg/L(t:2.212,P<0.05).PCI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时,无LVA组LVEF、LVESVI、LVEDVI、WMS和LVEDP各参数均优于有LVA形成组(均P<0.05).LVA形成组患者在6个月随访期间MACE发生率明显高于无LVA组患者[13(44.8%)vs 4(12.1%),x2=6.732,P<0.01],且cTnI峰值水平与MACE发生率显著相关(r=0.561,P<0.05).结论 血浆cTnI水平在AMI后LVA形成患者中明显高于无LVA者,且与左心室重构程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密切相关,提示心肌坏死标记物cTnI的大量释放参与了AMI后LVA的形成过程,并影响着AMI后左心室重构和LVA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