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脑出血患者呼吸节律的改变与临床预后关系,探讨呼吸节律检测对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日本光电公司产ief ScopeB型旁监护仪进行连续监护.观察记录呼吸节律波形,同时记录患者的临床表现,并随访患者.结果所观察的58例脑出血患者中,出现呼吸节律改变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密切相关,出血<30 ml,呼吸节律改变发生率为35.7%(5/14),出血>30 ml,呼吸节律改变发生率为57.1%(16/28),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的呼吸节律改变发生率分别为66.7%(4/6)和62.5%(5/8).呼吸节律的改变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出现中线移位及昏迷的患者,呼吸节律改变分别为68.8%(11/16)、77.8%(7/9).呼吸节律改变形式以潮湿呼吸为主,其次为过度呼吸、叹息式呼吸和不规则呼吸.轻度潮式呼吸出现率最高,但死亡率低.其他呼吸节律出现率低,但死亡率高.结论脑出血患者呼吸节律改变发生率高,其出现与临床和预后有密切关系,因而进行呼吸节律监测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高血压脑出血内科保守治疗和血肿抽吸引流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分析再出血原因,评价该治疗方法。方法 比较41例血肿大于35ml基底节脑出血行血肿抽吸引流治疗的患者再出血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并与79例保守治疗相同标准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手术组再出血率较保守组高,一周内死亡率两者无差异,一月内死亡率较保守组低(P<0.05),平均住院日缩短(P<0.01)。结论 再出血是血肿抽吸引流的主要死亡原因,但该手术可缩短病程,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生命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 2 2 5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分析 ,着重探讨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态、血压、并发症与生命预后的关系。结果 :壳核出血 >5 0ml、脑叶出血 >5 0ml、丘脑出血 >15ml者死亡率明显增高 ,分别为 :5 6 .5 2 %、6 4.2 9%、36 .36 %。入院时有昏迷及收缩压 >180mmHg(2 4kPa)者 ,生命预后较差 ,死亡率分别为 :5 9.46 %、2 2 .6 9%。并发症 :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分别为 2 4.89%、2 0 .0 0 %、14.6 9%、7.12 %。结论 :出血部位、出血量、意识状态、血压、并发症是影响脑出血生命预后的重要因素。重视生命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对制定治疗方案、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CT改变,探索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头部 CT资料的 34例病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4例中,平均年龄58.2岁,既往有高血压史 20例,起病时伴呕吐 20例,伴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 30例。发病后很快出现昏迷、高热、瞳孔改变、呼吸节律改变、血压显著升高者以及 CT发现多部位出血或血肿≥5ml者,死亡率高。结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血压、瞳孔、意识、体温、呼吸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发病机制、预后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我院2000年1月至2005年6月收治的641例脑出血并发消化道出血的1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16例患者有61例死亡。其中基底节区出血49例,死亡21例(42.9%);脑干出血18例,死亡14例(77.8%);脑叶出血16例,死亡5例(31.3%);丘脑出血12例,死亡9例(75%);脑室出血6例,死亡4例(66.7%);小脑出血8例,死亡3例(37.5%);混合出血7例,死亡5例(71.4%)。出血量小于30ml29例,死亡4例(13-8%);30—50ml61例,死亡34例(55.7%);51—80ml17例,死亡15例(88.2%);大于80ml9例,死亡8例(88.9%)。结论 脑出血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预后差,病死率高,死亡率与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年龄有关。在内科保守治疗的基础上有适应证的患者配以微创血肿清除术,明显地降低了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喻良  郭富强  黄雨兰 《华西医学》2002,17(2):226-227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CT改变,探索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有头部CT资料的34例病例,对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与预后进行分析。结果:34例中,平均年龄58.2岁,既往有高血压史20例,起病时伴呕吐20例,伴不同程度运动功能障碍30例。发病后很快出现昏迷、高热、瞳孔改变、呼吸节律改变、血压显著升高者以及CT发现多部位出血或血肿≥5ml者,死亡率高。结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为本病的主要病因,出血部位、出血量、血压、瞳孔、意识、体温、呼吸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法莫替丁预防脑出血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猷权  陈晓蓉 《华西医学》1999,14(2):193-194
脑出血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就是上消化道出血,一旦发生,预后不良,死亡率明显升高。对所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均预防性常规使用“法莫替丁”,以防止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并与未预防性使用“法莫替丁”的脑出血患者进行比较,发现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大大下降(P<0.008),因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而死亡的死亡率也有明显降低(死亡率由19.04%降至5.56%)。结论:对脑出血患者常规的预防性给予“法莫替丁”,对降低脑出血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41例桥脑出血患的临床CT、MRI改变与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CT、MRI等影像学检查方法。结果:发现多灶性出血、出血量>5ml以上、症状重死亡率达100%、出血灶单一、出血量<2.5ml、症状轻死亡率为25%。两差异显(P<0.05)。结论:桥脑出血部位,出血灶的多少,出血量及临床表现的程度是影响患预后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脑出血患者的心电图改变特点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心电活动异常的发生率和特点及其与出血部位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分析2006-01~2008-01入住我院的224例发病3 d内脑出血患者心电图(ECG)改变的特点及相关临床资料,观察不同出血部位ECG异常的发生率,并比较ECG异常组与正常组的预后.结果 168例(75.0%)出现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ECG异常.最常见的ECG异常为复极异常(58.3%),其中依次以T波改变、ST-T形态改变、QTc延长常见.脑干出血ECG异常最常见.ECG正常组与异常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CG异常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无相关性(rs=0.80,P=0.20).结论 脑出血后常出现ECG异常,以复极异常为主,ECG的异常可能并不影响脑出血患者的短期预后.  相似文献   

10.
脑出血后血糖异常升高的临床特点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血糖异常升高的发病规律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736例脑出血患者入院时血糖的变化,按脑出血量和部位分组,比较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率及血糖转归情况,随访6个月后进行生活质量评分,评价脑出血与血糖升高的相关性.结果 脑出血后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率为18.48%(136/736).脑干出血组应激性高血糖的发病率明显高于脑出血<20 ml组、20~40 ml组、>40 ml组[39.13%(9/23)比17.49(53/303)、18.32(57/311)、17.17(17/99),P<0.05或P<0.01],但不同脑出血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脑出血量与血糖升高值呈正相关(r=2.514,P<0.01).脑出血<20 ml组8 d内血糖恢复正常41例,占77.35%,30 d内全部恢复正常;脑出血20~40 ml组8 d内恢复正常23例,占40.35%,30 d内恢复正常49例,占85.96%;脑出血>40 ml组和脑干出血组8 d内均未恢复正常.除脑出血<20 ml组外,脑出血20~40 ml组、>40 ml组和脑干出血组内血糖正常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应激性高血糖患者(P<0.05或P<0.01).结论 脑出血后应激性高血糖提示患者预后不佳,应积极控制血糖.  相似文献   

11.
目的出血性脑卒中是维持性透析患者致残、致死的严重并发症。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肾内科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30天死亡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11例透析患者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及死亡率,比较出血后30天死亡及存活2组患者临床指标,以分析影响早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计29例患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其中血液透析26例,腹膜透析3例。与腹膜透析相比,血液透析患者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更高(66.5vs.10.5/10,000病人年,P=0.002);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出血性脑卒中死亡率分别为73.1%和66.7%。死亡组脑出血时收缩压、脑出血时舒张压、出血量、脑室血肿发生率、i PTH均显著高于存活组,glasgow昏迷评分显著低于低于存活组(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发现脑出血时收缩压(r=0.562,P=0.004)、脑出血时舒张压(r=0.569,P=0.004)、出血量(r=0.612,P=0.001)、脑室血肿(r=0.402,P=0.042)、i PTH(r=0.510,P=0.011)、glasgow昏迷评分(r=-0.567,P=0.001)与30天死亡显著相关。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出血性脑卒中后透析方式对生存时间无影响(Log-Rank,P=0.545)。结论本组维持性透析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时血压水平、出血严重程度、i PTH水平与出血性脑卒中30天死亡相关,出血性脑卒中后采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或腹膜透析对早期预后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卒中后急性期心肌缺血样损伤的发生情况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以既往无心脏病史的卒中急性期患者为研究对象 ,发病 3d内及 15d后进行心电图 (ECG)检查 ,统计分析ECG出现缺血样改变的发生率及恢复率。以发病 3d内ECG出现缺血样改变患者为缺血组 ,ECG无明显异常者为对照组。统计分析死亡率差别。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伴有ECG心肌缺血样表现的患者死亡率明显升高 (P <0 0 1)。脑梗死 (CI)或脑出血 (CH)伴有ECG心肌缺血样表现的患者死亡率无明显改变。存活患者中 ,这种ECG心肌缺血样改变短期内恢复的比率较低 ,且SAH的恢复率高于CH和CI(P<0 0 5 )。结论 急性卒中可导致心肌暂时性或长期性损伤 ,这种损伤可导致SAH患者死亡率升高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出血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影响患者脑出血预后转归的相关因素,指导急性脑出血预后判断、治疗原则,以期降低脑出血的死亡率。方法 分析202例因脑出血入院患者的病史、入院时生命体征、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脑出血1个月后Rankin指数,应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探讨影响Rankin指数的相关因素。结果 脑出血发病1个月后死亡率(Rankin指数=6)、致残率(Rankin指数〉2)、预后良好率(Rankin指数≤2)分别为19.8%、44.6%和35.6%。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性别、Glasgow昏迷指数、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出血量、有无破入脑室、有无占位效应、有无破入蛛网膜下腔、有无脑积水以及发病时随机血糖水平与患者预后显著相关。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破入蛛网膜下腔、破入脑室及低Glasgow昏迷指数是脑出血发病1个月后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30例重症脑出血中,内科治疗患者死亡率为83.3%,外科治疗患者死亡率为41.7%。结论 对于发病时表现为低Glasgow昏迷指数,CT示破入蛛网膜下腔或破入脑室的脑出血患者早期手术有可能减低脑出血急性期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卡维地洛联合内镜套扎术(EVL)与普萘洛尔联合EVL预防肝硬化患者食管静脉曲张再次出血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首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肝硬化患者6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两组均接受EVL治疗。其中,治疗组口服卡维地洛,对照组口服普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卡维地洛平均使用剂量为(17.4±5.8)mg/d,普萘洛尔平均使用剂量为(96.6±19.8)mg/d,治疗组总出血率为20.0%;对照组总出血率为30.0%,两组总出血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死亡率为13.3%,与对照组死亡率(16.7%)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共有35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58.3%),但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内镜套扎术能较好降低食管静脉曲张再出血率和死亡率,且不良反应率低。  相似文献   

15.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的低钠血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出血患者低钠血症的特点、发病机理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 11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的血清钠进行监测 ,将病后 2 4小时内、2 4~ 72小时、3~ 7天及 1周后的低钠血症发生率进行对比 ,并观察与出血量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急性脑出血患者低钠血症在 3天内 ,3~ 7天及 1周后的发生率分别为 11.8%、16 .1%及 11.0 % ,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低钠血症发生率与出血量有一定关系 (P <0 .0 5 ) ,但并不影响患者预后 (P >0 .0 5 )。结论 急性期脑出血患者出现低钠血症与脑出血本身病理改变有关 ,其并发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SIADH)机率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与脑出血的出血量、预后及出血部位的关系.方法 33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3天内检测血糖,观察至死亡或病程第30天.其中78例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按入院首次血糖分为:①血糖≤9.6 mmol/L;②血糖>9.6 mmol/L两类.根据脑CT表现将脑出血分为:①出血量≤30 ml;②出血量31~59 ml;③≥60 ml 3类.观察不同血糖水平与出血量及预后的关系.结果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出血量多(P<0.05),病死率高,预后差(P<0.005) .糖尿病及非糖尿病患者出血部位均以基底节区及脑叶区为主,但糖尿病患者脑干出血明显多于非糖尿病患者(P<0.005).糖尿病患者中血糖≥9.6 mmol/L者出血量及病死率明显增高(P<0.005).结论急性脑出血合并糖尿病及高血糖预示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广,病情严重,是急性期预后不良的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小脑出血部位、出血量、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999年1月~2005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小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脑半球出血24例,占75.0%,出血量3-28ml,蚓部出血5例,占15.6%,出血量2-16ml,混合型出血3例,占9.4%,出血量3-24ml。临床表现因出血部位,邻近组织受压情况复杂多样。缺乏特异性。23例内科保守治疗,9例外科手术治疗,有效率78.1%,死亡率21.9%。脑疝为主要死亡原因。结论:小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邻近组织受累程度均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BPV)及镇静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4月至2015年3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记录术后24 h患者每小时平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24 h收缩压标准差(24hSBP SD)、舒张压标准差(24hDBP SD),计算患者24h收缩压变异(24hSBP ARV)及24 h舒张压变异(24hDBP ARV)情况,观察患者疾病转归情况及其与BPV的相关性,分析镇静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作用.[结果]①预后不良组血肿破入脑室所占比例(64.6%)高于预后良好组(40.0%),其镇静治疗所占比例(27.1%)低于预后良好组(86.7%),且预后不良组24hSBP SD、24hDBP SD、24hSBP ARV、24hDBP ARV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镇静治疗、破入脑室、24hSBP SD、24hDBP SD、24hSBP ARV、24hDBP ARV均为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③镇静组术后1h、12h躁动发生率均明显低于非镇静组(P<0.05);④镇静组术后再出血发生率(5.13%)低于非镇静组(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V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转归相关,采用镇静治疗可降低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血浆8-表氧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浓度与脑出血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86例高血压性基底节出血患者为脑出血组,另选86例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浆8-isoPGF2α浓度,记录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血肿量、脑室积血及脑出血后3个月预后等资料。比较脑出血组和对照组血浆8-iso-PGF2α浓度的变化,分析脑出血患者3个月内死亡和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评价血浆8-isoPGF2α浓度对脑出血患者3个月内死亡及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脑出血组血浆8-iso-PGF2α浓度为(576.69±229.98)pg/ml较对照组的(67.67±21.54)pg/ml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7,P<0.05);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16例(18.61%)、预后不良29例(33.72%);入院时血浆8-iso-PGF2α浓度是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OR=1.28,95%CI为1.08~2.67,P<0.05)和预后不良(OR=1.31,95%CI为1.10~2.99,P<0.05)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8-iso-PGF2α浓度明显升高,与脑出血后3个月内死亡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急性期脑出血死亡组(130例)和存活组(100例)的 CT 表现与其生命预后的关系。结果表明,脑出血急性期死亡主要与出血量及其导致的脑急性损害有关。局限型基底节出血与局限型丘脑出血预后需结合其它临床表现。重度扩展型基底节出血与重度扩展型丘脑出血预后凶险。轻度扩展型基底节出血与轻度扩展型丘脑出血为临界型,应积极抢救。脑干出血和多发性脑出血预后不良。小脑出血>15ml 预后凶险。幕上出血>30ml 或移位>1.0Cm 病情危重。侧脑室、Ⅱ或Ⅳ脑室出血病情危重;侧脑室、Ⅲ或Ⅳ儿脑室出血且有梗阻效应或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