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刘红  陈晓勤 《华西医学》2012,(10):1554-1556
目的分析当前医患沟通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方法2011年12月-2012年1月通过收集相关文献及实际教学中有关医患沟通的事例,对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类梳理,并针对各结症提出解决措施及建议。结果目前国内医患沟通学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医学生对医患沟通学课程不够重视;缺乏系统的教学质量考评体系;医患沟通学课程的理论与实践课学时比例缺乏科学的设置标准;教学方式、课程开设对象等不统一。结论要提高医患沟通学教学质量,其提高医学生对沟通能力重要性的认识是前提,建立健全医患沟通学课程的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是关键,为学生构建早期接触临床实践的平台是保障。  相似文献   

2.
浅析医患沟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引言 医患沟通是一个古老而现实的话题,通过医患沟通,医者从中了解患者病情,从而进行诊治.说它古老,因为中医诊病有望、闻、问、切之说,这"望"、 "闻"和"问"就是医患之间的沟通过程.而且中医把望、闻、问分别评价为"神"、 "圣"、 "功",而把"切"列之为"巧",可见医学先哲将医患沟通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然而说它现实,是因为近年来医患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新的形势,医患之间变得越来越对峙,医患纠纷呈普遍化趋势,矛盾日益尖锐[1].医务人员必需对新时期的医患关系有一个全新的认识,解决好新形势下的医患沟通问题[2,3].  相似文献   

3.
介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眼科医患沟通培训课程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考核手段。包括: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了解患者需求;回答患者问题,解释治疗方案;注意站在患者的角度替其解决问题;建立经典案例教学库;进行医患沟通模拟练习;培训后考核方法。旨在便于眼科医师系统的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增强医患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4.
闫薇  蒋献 《华西医学》2009,(10):2692-2693
沟通能力的培养对于医学生至关重要。目前国内医学院校的医患沟通教育尚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在医学生培养阶段开展医患沟通学专门课程,并且采取多种多样的培养方式,注重实践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使之尽快地完成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  相似文献   

5.
医学本科生医患沟通教育满意度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医学本科教育阶段医患沟通教育现状,同时分析医学本科生对沟通能力培养现状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医学本科生临床沟通能力培养提供参考。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50%的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2006~2009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在校本科生作为调查对象,采取面对面访谈的方式,以自制问卷进行调查,采用EpiData3.0软件录入数据,并用SPSS13.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发放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4份,有效回收率89.78%。结果显示:74.3%的受访者对当前医患沟通教育现状比较满意,75.7%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基础知识学习阶段开始接触医患沟通教育,49.8%受访者所在专业采用PBL教学,65.5%的受访者所在专业年级引进标准化病人(SP)进行辅助教学。年级、性别、是否开设sP辅助教学、是否开设PBL课程是影响医学生对医患沟通教育现状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其P值分别为0.029、0.023、0.012、0.029)。结论医学本科生对当前本科阶段医患沟通教育现状整体满意度较高,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医学本科生沟通教育起步较早,但培养体系并不完善,教学资源覆盖有限。现行医学院校应该开设医患沟通教育整合课程,结合PBL教学模式和SP辅助教学,深入到整个本科学习阶段,系统、规范、全面培养医学生临床交流的认知和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6.
浅谈医患沟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患沟通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是建立医患双方相互信任,保障医患双方利益的有效手段。在工作中应加强医患沟通,把“以病人为中心”作为指导思想,更新服务理念,营造沟通氛围,做好优质服务,力求患者满意。  相似文献   

7.
加强医患沟通.建立开放式管理制度和医患沟通监督机制,保证医患沟通渠道畅通,构筑和谐医患关系是医院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把解决医患冲突问题“前移”,以预防为主,利用语言和行为沟通技巧,加强医患沟通,变被动为主动.将医疗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从而达到和谐医患关系和稳定就医环境的目的。现将我们整理的医患沟通技巧和大家做一些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新型医患沟通范式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新型医患沟通范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新型医患沟通范式的基本文书和临床应用效果。结果自2002年1月2009年12月,新型医患沟通范式应用于9800余例住院患者,无1起医疗事故发生。结论新型医患沟通范式从形式上和内容上对患者知情权进行了充分的保障,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具有重大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评估沟通"平台模式改善医患沟通障碍,以减少医患纠纷、增强医患和谐、提高病人治疗的依从性.[方法]参照艾森克人格问卷及汉密顿调查表,结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设计平台划分量表,评估病人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并依此制订沟通方式,将212例普外科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评估沟通"平台模式,对照组采用普通沟通方式.[结果]观察组治疗效果和沟通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结论]"评估-沟通"平台模式可明显减少医惠纠纷、增强医患和谐,提高治疗效果及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帮助医学生在掌握创伤骨科知识的同时,提高与创伤骨科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能力。方法在创伤骨科教学中,结合具体病情与患者的特点,渗透医患沟通的教育。结果创伤骨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医患沟通的教学有助于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结论创伤骨科是医患纠纷多发的科室,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其在今后的临床实习与工作中减少医患纠纷与矛盾。  相似文献   

11.
综述了新生儿科医患沟通的研究进展,主要从新生儿科医患沟通的特点和新生儿科医患沟通技巧两方面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务人员对新生儿科医患沟通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针对医学院校教学中重临床技能、轻医患沟通的问题,以及妇科肿瘤硕士研究生医患沟通方面的特殊性,探讨妇科肿瘤硕士研究生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方法。从而做到思想上医患沟通能力与医学临床技术并重,实践中沟通游刃有余,以期为妇科肿瘤硕士研究生进入临床奠定坚实的基础,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减少医患矛盾及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3.
和谐医患沟通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和谐的医患沟通.方法 分析医患沟通的现实要求、方式、内容及交流技巧.结果 和谐的医患沟通需要医生占主导,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结论 和谐医患沟通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需要,是医学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减少医患纠纷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蒋樟勇  何瑾瑾 《新医学》2004,35(8):459-460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越来越重视患者心理及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等方面的作用一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减少医患双方分歧、消除医疗纠纷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注重医患间的心理沟通,而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医患双方心理沟通的主要形式.现于医方立场,就医患语言沟通中的部分现象予以浅析。  相似文献   

15.
加强医患沟通 和谐医患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医患关系出现不协调、不和谐甚至紧张的局面。要改善和扭转这种医患关系必须加强医患沟通,才能是减少矛盾,促进和谐塑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16.
医患沟通有效途径探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作为医务工作者,与患者之间语言沟通尤为重要,通过交流在医疗护理工作中的收集患者病史,病理、心理状态,以协助诊断,为治疗护理工作提供主要渠道。掌握医患关系紧张因素,通过沟通艺术增加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提高服务质量。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配合,笔者认为在医疗护理工作中关键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对医患沟通在医患矛盾中的作用体会探讨如下。 1医患沟通的目的 医患沟通是人际沟通的一种具体形式。人际沟通是人们将思想、感受、意念传递给对方并为对方所接受,是接受和了解对方的双向过程,是人类特有的需求。医患沟通是医护人员和患者间的思想、感受、情感、  相似文献   

18.
医患关系因其特殊性而受到医生、病人和专家的重视.医患沟通是一门学问,医生只有用自己的真诚唤醒病人的真诚,医患之间的沟通桥梁才能坚固,和谐的医患关系才能得以全新构筑.  相似文献   

19.
李瑞云  孙丰娥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8):1853-1854
医患沟通在患者的康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包括语言性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两者在医患沟通的过程中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共同发挥作用。医患沟通应是多种沟通手段综合运用,医务人员的表情、眼神、动作姿态、甚至医院的环境,都是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在沟通总效果中可占55%[1]。现将应  相似文献   

20.
医患沟通是医疗活动的基础,是医学生以及临床医护人员重要的工作能力之一。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在2000年医学教育"全球最低基本要求"(global minimal essential requirements,GMER)中强调交流能力是医学生的核心能力。医患沟通的好坏直接影响医患合作性建设型伙伴关系的建立。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