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412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表现及临床症状、体征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该病的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收集整理CT检查的412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表现和临床特点,其中Ⅰ型196例,Ⅱ型86例,Ⅲ型130例。结论:CT检查是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可以清楚显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病变部位、形态及范围。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6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CT和MRI进行了分析。临床主要包括高血压,脑卒中和慢性进行性痴呆。CT主要表现为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弥漫性不均匀低密度影,MRIT_2加权像呈明显的高信号影,T_1加权像呈等或低信号影。作者对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因、病理、临床及诊断,作了讨论。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脑深部小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脑深部白质变性病变,1894年首先由Binswanger报道,故又称Binswanger's病。过去,该病只能依靠尸检病理诊断,故认为少见,随着CT和MRI的应用,在高龄者中发现该病越来越多。本文对6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和MRI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CT分析(附39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CT分析(附39例报告)中国医科大学第三临床学院(110021)放射科王宏伟王天君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1〕是一种血源性脱髓鞘疾病,1894年由Binswanger首先报道。本病是皮层下小动脉硬化、变性...  相似文献   

4.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又称Bjnswanger病,系由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的深部脑白质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慢性痴呆、亚急性渐进性局灶性神经功能缺陷、运动系统体征等。多于50岁左右起病,  相似文献   

5.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收集了48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的CT表现。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表现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的临床及CT资料,根据侧脑室周围脑白质病变的程度不同,将其分为Ⅰ~Ⅲ型。结果 Ⅰ型2例,痴呆症状轻微。Ⅱ型和Ⅲ型22型,均有较明显的智能障碍。Ⅰ~Ⅲ型均伴不同程度的脑萎缩、脑梗塞和脑出血。结论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具有较典型的CT表现及临床特点,对SAE的临床诊断不宜过分强调痴呆,否则不利于该病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对其作出早期诊断及早期干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追踪108例高血压合并高血压合并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患者5年后症状、体征和头颅CT、MRI的变化。结果88例(81.5%)病例出现锥体束损害、假性球麻痹、感知行为异常、痴呆等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临床表现,78例(72.2%)患者出现典型的(Ⅲ型)Binswanger病的影像学改变。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为颅内小动脉硬化慢性病程的最终结局。头颅CT、MRI的影像学改变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为临床早期药物干预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就诊64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观察组30例。治疗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对照组给予复方脑蛋白水解物片治疗,8周为一疗程。每例患者治疗前后均HDS评分做自身对照,并对两组总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1%,对照组总有效率73.3%,两组总有效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疗效可靠,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低场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临床及低场磁共振检查确诊的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全部患者均进行常规T1WI、T2WI、FLAIR序列检查。结果 MRI表现为侧脑室前后角、体部周围、放射冠、半卵圆中心片状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FLAIR序列病灶表现为高信号,其中Ⅰ型7例、Ⅱ型10例、Ⅲ型15例。可伴发脑萎缩或腔隙性脑梗塞,有的可伴发脑出血。结论 MRI是SAE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低场MRI可用于SAE的诊断。  相似文献   

10.
28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护理体会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医院(通辽028000)孔庆芝史晓云梁海霞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又称Binswanger病,是脑深部小动脉硬化,变性而致的弥漫性脑白质病变。属于特殊类型的老年性血管性痴呆。自CT问世以来,其临床的...  相似文献   

11.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与CT江苏省连云港市红十字会医院(222000)刘广亚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自1894年由Ringswang报告以来,曾被认为是罕见病,自CT问世以来,对本病的报告、论述渐多,但对其诊断标准仍在探讨中,本文对CT诊断BD的2...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SAE患者进行经颅多谱勒(TCD)及血液流变学检查,并与同期60例健康老年人比较、分析。结果:SAE组TCD异常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狭窄,SAE组血流变示血粘滞度增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01)。结论: SAE患者存在明显的脑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异常。关键词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经颅多谱勒 血液流变学  相似文献   

13.
笔者报告了10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 CT 改变,认为本病在老年群体中并非少见.基本病理改变为皮层下脑白质脱髓鞘及轴突丧失,临床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偏瘫及高血压;CT 主要改变是沿脑室周围呈弥漫性、对称性分布的脑白质低密度灶,以额叶受累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MRI诊断(附88例分析)王宏①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calarterioscle-roticencephalopathy;SAE)在1894年Binswanger氏首先报道,故又称Binswanger氏脑病。老...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了50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CT改变,认为本病在老年群体中并非少见。基本病理改变为皮层下脑白质脱髓鞘及轴突丧失.临床主要表现为智力障碍、偏瘫及高血压,CT主要改变是沿脑室周围呈弥漫性、对称性分布的脑白质低密度灶,以额叶受累最明显。  相似文献   

16.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ubcortial Arteriostertic encephalopathy简称SAE)或称Binswanger病(BD)是一种进行性皮层下血管性脑病,是在老年人深部小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大脑半球脑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本文收集了我院2002-2004年经临床及CT确诊有较完整资料的48例病例,重点讨论分析本病的CT诊断及其相应的鉴别诊断和临床特征,旨在提高对SAE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王炜  冯涛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1):5199-5199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SAE)是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又称Binswanger病。为老年人在动脉硬化基础上,大脑半球白质弥漫性脱髓鞘性脑病。此病在临床工作中比较常见。随着人口的老龄化,经CT检查确诊的患者逐渐增多,笔者复习了60例由CT确诊SAE的CT所见,并结合临床,探讨SAE的CT检查意义。  相似文献   

18.
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 (Binswanger's Disease,BD)是一种由于脑动脉硬化所致的以皮层下脑白质损害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进行性痴呆、假性球麻痹和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 [1]。由 Binswanger于 1894年首次报告。以往只能通过神经病理学诊断,近年来医学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为本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对本科近 4年来收治的 26例 BD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旨在为本病的临床诊断进行探讨。1 临床资料 26例患者,男 19例,女 7例;年龄 52~ 79岁,平均 66.58岁。均为亚急性或慢性起病, 19例曾有反复急性发作。其中 1…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及影像学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患临床及影像学特征。结果 ①56例患均有6~44a不等高血压病史,部分伴有多年吸烟史或2型糖尿病病史。②56例患CT均表现不同程度的白质疏松(LA)及深部白质软化灶,侧脑室扩大,部分伴有皮质小梗死。MRI显示部位与CT一致,但发现病灶更清晰,个别患CT未发现病灶:MRI能发现。结论 Binswanger病直接病因是高血压,对有长期高血压和进展性痴呆,伴有多发性脑卒中,结合影像学特征改变可考虑诊断本病,及时给予治疗,可延缓病程。  相似文献   

20.
Binswanger病亦称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是由脑部深穿支动脉中末供血区慢性缺血导致大脑白质、基底节、小脑白质和桥脑等处的一种多发性腔隙状态。对31例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者采用紫外线照射充氧自血回输法治疗,并检测了治疗前后患者血浆内皮素(blasma endothelin,ET)、脂质过氧化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AD)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总活力的变化,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