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41例,均进行过结肠镜检查并排除恶性肿瘤,依据结肠镜下表现及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非腺瘤性息肉组(n=139)和腺瘤性息肉组(n=102)。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病史、实验室检查数据,分析两组患者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病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与非腺瘤性息肉组相比,腺瘤性息肉组患者的年龄更高(57.6±8.1岁vs.54.5±10.5岁)、吸烟比率(57.8%vs.37.4%)及饮酒比率(48.0%vs.21.6%)更高、糖尿病病程更长[10.5(5.0,16.0)年vs.9.0(3.0,13.2)年]、胰岛素用药比率更高(48.0%vs.33.1%)、尿微量白蛋白/尿肌酐值更高[26.31(16.17,54.89) vs.19.12(12.90,26.98)]、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68.6%vs.41.7%)及周围动脉疾病发生率更高(20.6%vs.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酒(OR=3.225,95%CI:1.778~5.85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OR=2.308,95%CI:1.298~4.105)、周围动脉疾病(OR=3.029,95%CI:1.265~7.250)是2型糖尿病患者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饮酒、合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及周围动脉疾病是2型糖尿病患者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在该类患者中开展结肠镜检查有利于结肠癌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该研究目的是认识直径≥1.0 cm大肠息肉临床特点、内镜下治疗出血的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分析。方法回顾该院2014年1月1日-2016年1月1日经内镜下切除的直径≥1.0 cm大肠息肉741例患者,共884枚息肉;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内镜下特点、息肉切除出血危险因素及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特征。结果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术中、迟发性出血的单因素分析中,发现性别(P=0.017)、息肉部位(P=0.011)、息肉大小(P=0.004)、表面是否分叶(P=0.010)、内镜手术方式(P=0.029)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息肉为观察单位,对患者临床资料和内镜下特点进行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时,发现性别(P=0.012,OR=2.671,95%CI=1.246~5.728)为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出血;息肉部位为乙状结肠相对于直肠来讲为保护因素(P=0.011,OR=0.348,95%CI=0.154~0.786),息肉大小≥3.0 cm相对于息肉大小为1.0~1.9 cm来讲为危险因素(P=0.049,OR=2.530,95%CI=1.005~6.374)。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特征单因素分析时,发现表面是否分叶(P=0.001)、是否光滑(P=0.017)、山田分型(P=0.008)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时,得出表面分叶(P=0.001,OR=6.556,95%CI=2.326~18.475)是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内镜下治疗大肠息肉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以息肉为观察单位,性别为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术中、迟发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男性比女性更易发生出血;息肉直径越大,发生出血的可能性越大;表面分叶的大肠腺瘤性息肉提示癌变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3.
大肠腺瘤性息肉临床病理特点及癌变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及癌变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特点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 651例结肠镜检查,发现并经病理证实大肠腺瘤性息肉379例957枚,检出率6.70%;30例32枚发生癌变,癌变率3.34%。大肠腺瘤癌变率随患者年龄和腺瘤直径增大而增加;无蒂腺瘤癌变率高于有蒂腺瘤癌(P<0.05)。癌变率在管状腺瘤、混合性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组分别为0.61%、5.02%、14.96%,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半结肠与右半结肠腺瘤癌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肠腺瘤性息肉癌变与年龄、腺瘤大小、形态、组织学类型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年龄、性别及肥胖对大肠腺瘤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顺序选择105例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其中结肠镜下发现一个或多个大肠息肉并经病理证实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或绒毛管状腺瘤的38例为腺瘤组,结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或病理仅为炎性或增生性息肉的67例为对照组;并在结肠镜检查前测量身高、体重、腰围及臀围。结果腺瘤组有较高的男性比例,而且腺瘤组年龄、腰围及腰臀比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论男性或女性,60岁以上者腺瘤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以下者。腺瘤组与非腺瘤组间体质指数(BM 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①大肠腺瘤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60岁以上者发生率较高;②男性的发生率较女性高;③BM I与腺瘤的发生率没有明显关系,但腰围及腰臀比高者腺瘤发生率高,提示腹型肥胖在大肠腺瘤发生中可能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北京城区2万查体人群大肠息肉发病情况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调查北京城区查体人群大肠息肉发病情况。方法 :对北京城区部分查体人群普查大肠肿瘤发病情况 ,人数为 1 9852 ,30岁以上均接受化学法粪隐血试验 ,阳性者再接受免疫法粪隐血试验。所有普查对象均填表登记 ,符合 7个所列条件为高危人群。免疫法粪隐血试验阳性或高危人群接受全结肠镜检查。结果 :72 3例患者接受全结肠镜检查 ,共有 2 0 5(2 8.35 % )例发现大肠息肉 ,包括男 1 36名 ,女 69名 ,平均年龄 58.61±1 4 .2 5岁 ,显著高于非息肉患者平均年龄 48.53± 1 4 .2 6岁 (P <0 .0 1 ) ,男性所占比例显著高于非息肉患者 (P<0 .0 5)。结肠镜息肉检出率随年龄递增而升高 ,50岁以上检出率达 40 %。 2 0 5例大肠息肉患者中 ,包括腺癌 1 4例 (6 .83 % ) ,良性息肉 1 91例 (93 .2 0 % )。在明确息肉具体分类的 61例良性息肉中 ,包括增生性息肉 3例 (4.92 % ) ,炎性息肉 1 7例 (2 7.87% ) ,腺瘤性息肉 41例 (67.2 1 % )。对大肠息肉患者及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异常者 ,经Logistic回归分析 ,大肠息肉的二个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 >50岁 (OR :2 .886 ,95 %CI :1 .972 -4 .2 2 2 ,P <0 .0 1 )及大肠息肉病史 (OR :2 .92 9,95 %CI:1 .664 - 5 .1 55 ,P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检出率及临床内镜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检出率、临床、内镜特点及与癌变的关系。方法:按年龄分为青年组(≤35岁),中年组(36~59岁),老年组(≥60岁)。比较不同年龄组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镜下表现、病理类型,对其中老年组的80例进行1~5a(平均3.5a)的结肠镜随访,并与青中年组的138例患者相对照。结果:青年组大肠息肉的检出率、癌变率均明显低于老年组及中年组,随年龄增长检出率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分布以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多;息肉基底宽、体积大、数量多,癌变率高。结论:大肠息肉以老年组多见,腺瘤性息肉的大小、形态、数量及病理类型是癌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大肠息肉者尽可能镜下摘除,定期随访,减少癌变机会。  相似文献   

7.
结肠镜下诊治老年性大肠息肉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老年性大肠息肉的诊断、治疗及癌变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整理连续6年来高频电治疗老年性大肠息肉226例,分析其息肉的大小、部位、基蒂和组织学特点。结果便血是结肠息肉最常见的症状,直乙状结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2cm,广基腺瘤性息肉发现癌变的比例高。结论高频电切除老年性大肠息肉是安全、经济、简单、痛苦小的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大肠腺瘤性息肉是预防老年性大肠癌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高清电子结肠镜检查时大肠息肉的漏诊情况,总结大肠息肉漏诊的可能影响因素,指导内镜医师降低高清电子结肠镜检查时息肉的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一个月内先后两次在我院行肠镜检查发现息肉并住院行息肉切除的患者404例,收集患者临床病例资料,将第二次行肠镜息肉切除时新发现的息肉判定为漏诊息肉。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分析息肉的漏诊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漏诊的影响因素。结果:404例病人漏诊率为48.51%,总共发现漏诊息肉1656枚,息肉漏诊率为39.37%。山田i、Ⅱ型息肉、直径小于5mm的小息肉、结肠解剖结构改变为息肉的危险因素(p小于0.05)结论:结肠镜检查时存在较多的息肉漏诊,息肉形态、大小、息肉位置及息肉病理类型对肠道息肉的漏诊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是一种常见病,且大多为腺瘤样息肉;腺瘤属癌前病变,80%以上的大肠癌从大肠腺瘤演变而来。研究大肠息肉的分布、大小、形态和临床病理特征,对早期发现并摘除息肉及降低大肠癌发病率有重要意义。1995年9月至2005年9月,我科行电子结肠镜检查2015例,发现大肠息肉438例。现将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3):3034-3035
随机抽取本院2010年4月~2014年8月入院接受治疗的大肠息肉患者4400例,对其使用结肠镜下摘除后,出现176例术后出血患者,出血率为4%。按照出血情况对患者资料进行分析。16例急性出血,160例迟发性出血。高血压属于息肉摘除后一项独立的危险性出血因素。高血压属于结肠镜下大肠息肉摘除后出血的一项独立性危险因素,而息肉大小、结蒂粗细、蒂部血管等属于息肉摘除术后出血的关联性危险因素,手术后错误的饮食方式与不正常的运动行为都是息肉摘除后出血的诱发性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EMR)对老年广基息肉病变的治疗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结肠镜下大肠黏膜切除术治疗117例共157枚大肠广基息肉.病灶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后,1次圈套整块切除或分次圈套切除病变,回收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全部息肉通过EMR1次切除,切除息肉大小在1~5 cm;腺瘤性141枚,增生性13枚,3例病理证实局灶癌变.4例出现腹痛,3例少量便血,发烧4例,不需要特殊处理.复查患者未有息肉残留者.腺瘤息肉异型增生程度与息肉大小密切相关.结论 老年大肠广基息肉通过EMR切除完全,安全;腺瘤息肉的大小与异型增生密切相关,提示腺瘤息肉需要早期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镜检改变及病理特征。方法:对经结肠镜中检出的258例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及病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1.29%,病理类型以腺瘤性息肉为主,占57.96%,21例息肉癌变均为腺瘤性息肉,息肉癌变率为8.14%。结论:大肠息肉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腺瘤体积大、多发、绒毛状结构者易恶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在医院消化内科进行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治疗的结肠息肉患者24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低血糖发生情况,术后发生低血糖13例设为病例组,其余227例术后未发生低血糖设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分析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Ⅱ型糖尿病、术前无补液、术前禁食时间≥10 h、术前等待时间≥12 h、术前精神紧张、术前晚睡眠时间<6 h是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后患者发生低血糖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结肠镜下息肉摘除术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较多,临床可据此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预防,以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在大肠广基息肉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对大肠广基息肉的治疗价值.方法 利用结肠镜下染色、气量诱导试验及非抬起征,确定病变的范围及浸润深度,对82例大肠广基息肉患者共95个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标本回收送病理检查.术后结肠镜随访.结果 所有息肉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EMR)切除.病理结果 增生性息肉8例,绒毛状腺瘤24例,管状腺瘤12例,绒毛状管状腺瘤54例,其中腺瘤伴中重度异型增生51例,局部癌变4例.无严重出血、穿孔等并发症.随访中,2例4 cm大小绒毛状腺瘤行分片黏膜切除治疗后1个月.原创面见0.5 cm大小息肉复发,予热活检钳钳除,随访1年未见复发.其余病例随访3~24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EMR是治疗大肠广基息肉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肠息肉内镜下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DPPB)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4年7月-2017年7月在湖北省肿瘤医院行内镜下切除术治疗的大肠息肉1 0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后DPPB的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患者1 098例,治疗息肉2 169枚,18例患者(1.6%)出现术后DPPB,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有高血压病史(P=0.007)、息肉直径≥10 mm(P=0.009)、右半结肠息肉(P=0.015)、腺瘤性息肉(P=0.045)是DPPB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高血压病史(P=0.002,O■=4.654,95%CI:1.755~12.343)、息肉直径≥10 mm(P=0.009,O■=3.637,95%CI:1.390~9.517)、右半结肠息肉(P=0.016,O■=3.656,95%CI:1.273~10.504)是内镜下切除术后DPPB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有高血压病史、息肉直径≥10 mm、息肉位于右半结肠的患者内镜下切除术后易出现迟发性出血,建议采取措施进行预防性止血。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大肠息肉的临床表现及镜下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志津  黄平  王红  黄晋生  徐伟  夏爱祥 《临床荟萃》2007,22(11):780-782
目的探讨老年人(≥60岁)大肠息肉的临床特点及其镜下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老年大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息肉的大小、部位、形态、病理学特点及内镜治疗情况,并与同期39例中青年大肠息肉患者(<60岁)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多发性息肉占50.5%,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19.8%(P<0.05);直肠、乙状结肠是息肉的好发部位,老年组大肠息肉检出率23.8%,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9.7%(P=0.000);两组大肠息肉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直径≥1 cm、分叶状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比例增高。结论老年人结肠镜检查是发现息肉的最有效手段,可放宽其适应证,并尽量使大肠镜检查达回盲部;内镜下摘除老年人大肠息肉安全、有效、简便,但应进行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青年代谢综合征(MS)与大肠息肉的相关性,分析青年人群息肉患病的高危因素,为青年人群结肠镜筛检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年龄20~40岁的患者940例为研究对象,将电子结肠镜检查被确诊为大肠息肉并住院治疗的患者377例设为息肉组,未检出器质性疾病的人群563例设为对照组;并根据是否患有MS将940例分为MS患者233例,非MS者707例。用Excel表格收集每例研究对象的相关资料,包括性别、体质指数(BMI)、腰围、血压、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息肉组和对照组患者MS各组分的差异进行比较,对息肉组患者MS各组分与息肉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233例MS者中,患大肠息肉142例(60.9%),明显高于非MS者的大肠息肉患病率33.2%(235/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息肉组与对照组的男女构成、BMI、腰围、收缩压、FPG、TG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377例大肠息肉患者的MS各组分与息肉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高TG、低HDL-C者息肉好发于右结肠;息肉恶变率在收缩压≥140 mm Hg者和FPG≥6.1 mmol/L者中较高。结论青年男性、腰围较大,BMI、收缩压、FPG、TG较高者更易发生大肠息肉,要做好高危人群的监测。  相似文献   

18.
大肠腺瘤性息肉是一种良性肿瘤性疾病,以中老年人常见。我院报告96例腺瘤性息肉,主要讨论其临床特点及电子结肠镜下息肉摘除后的随访情况。  相似文献   

19.
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2年6月肠镜检查并行内镜摘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739例,进行病理检查,分为腺瘤组451例和非腺瘤组288例,总结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739例结肠息肉中炎性息肉95例、增生性息肉112例,幼年性息肉80例、Peutz-Jeghers息肉1例,腺瘤性息肉451例。其中腺瘤组平均年龄高于非腺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瘤组出现便血比例高于非腺瘤组。腺瘤组息肉直径≥1cm、数量≥3个、腺瘤表面粗糙、糜烂和分叶,腺瘤上皮内瘤变及癌变的发生比例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便血是结直肠腺瘤发病的高危因素,临床上应尽早完善全结肠镜检查,及时发现息肉并给予摘除,同时应注重监测及随访,预防癌变。  相似文献   

20.
全结肠镜诊断大肠肿瘤296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全结肠镜诊断大肠癌和息肉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应电子结肠镜进行全结肠镜检查及活检,并作病理组织学诊断。对近5年来内镜检出的大肠肿瘤作分析评价。结果:1819例全结肠镜检查插入回盲部成功率98.63%。检出大肠肿瘤296例(癌肿77例、息肉219例),总检出率16.27%。病理分类以管状腺癌(53例)和腺瘤性息肉(126例)为主。分布部位为直乙结肠最多(癌肿62.34%,息肉57.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