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在血管性痴呆、帕金森病痴呆中的差异及其意义。方法:应用事件相关电位检测方法对1999-01/2004-12汕头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2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和18例帕金森病痴呆患者及26名正常人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观察。电极按国际标准导联10~20系统置于T5,T6,P3,P4,Cz,Pz,T3,T4,C3,C4,F7,F8,F3,F4,Fz,Fpz,参考电极为A1+A2,地线置于Fp1,低频滤波0.5Hz,高频滤波30Hz,分析时间700ms。采用听觉oddball序列,通过耳机给声,1000Hz为非靶刺激,概率80%;2000Hz为靶刺激,概率20%。刺激间隔1s。对靶和非靶刺激分别叠加。每例检测重复两轮,以确认波形成分重复性好。潜伏期及波幅以Pz点测得的为准进行分析。组间比较采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结果:各组均获各项检查指标,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成分:P300电位(即P3波)在各组间异常程度不同。与对照组比较,血管性痴呆组P3潜伏期最长,帕金森病痴呆组次之犤(415.5±48.5),(345.3±34.1),(317.9±26.9)ms,P<0.05犦。②事件相关电位的外源成分:各组N1波改变各异,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相比潜伏期延长犤(108.2±25.2),(96.4±10.6)ms,P<0.05犦。波幅降低犤(5.1±3.4),(8.5±3.2)μV,P<0.05犦,帕金森病痴呆组潜伏期及波幅均正常。③峰间期:血管性痴呆组与对照组比较P2-N2、N2-P3、N1-P3峰间期延长,而帕金森病痴呆组各波峰间期正常。结论:血管性痴呆及帕金森病痴呆两种疾病听觉事件相关电位异常程度及异常成分存在差异,其电生理特征对区分痴呆类型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非痴呆非抑郁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2001-01/2002-0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采用Oddball模式听觉刺激对31例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患者组)和25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患者组P300潜伏期为(355.36&;#177;53.73)ms,波幅为(6.16&;#177;2.95)μV,对照组P300潜伏期为(313.66&;#177;19.11)ms,波幅为(12.35&;#177;2.97)μV。统计学分析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P300潜伏期延长(P&;lt;0.01),波幅下降(P&;lt;0.05)。结论:非痴呆非抑郁的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患者存在不同于痴呆或抑郁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管性痴呆患者痴呆简易筛查量表及P300改变的特点,以期提高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水平。 方法:选择2000-11/2002—03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神经内科门诊或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符合加利福尼亚阿尔茨海默病诊断和治疗中心对于血管性痴呆的诊断标准)和无明显认知功能障碍的脑梗死患者30例(均经CT/MRI证实)及同期本院的体检人员30例,应用痴呆简易筛查量表测评受试者认知功能状态。对其各项指标,即时间定向、地点定向、物体命名、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分别计分后进行统计分析。应用肌电一诱发电位仪的听觉oddball程序检测P300。记录电极放在Cz点(中央中线点),前额作为参考部位.非靶刺激频率为1kHz,靶刺激频率为2kHz,靶刺激随机分布于非靶刺激中,靶刺激出现概率占刺激总数20%,刺激强度为110dB,滤波带宽1~50Hz,叠加30~50次。记录到稳定的P300后,测定P300峰潜伏期.即刺激的起始点至波峰顶点之间的时间。 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和脑梗死对照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均完成量表评定和P300检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血管性痴呆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177;3.32),(28.40&;#177;1.16)分,Z=-6.690,P〈0.01],也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90&;#177;3.32),(29.90&;#177;0.31)分,Z=-6.986,P〈0.01]。脑梗死对照组痴呆简易筛查量表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5.705.P〈0.01)。②血管性痴呆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177;42.82),(367.77&;#177;29.14)ms,Z=6.237,P〈0.011;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438.04&;#177;42.82),(329.53&;#177;35.04)ms,Z=6.532,P〈0.01]。脑梗死对照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Z=6.128,P〈0.01)。③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脑梗死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血管性痴呆组时间定向、地点定向、语言即刻记忆、短程记忆、计算、语言理解、图片、常识评分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1)。脑梗死对照组短程记忆。计算和识图评分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秩和检验,P〈0.05或P〈0.01)。 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以记忆减退、语言认知相关的功能障碍和视觉空间认知功能障碍为突出表现。认知功能障碍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并发症。P300可反血管性痴呆患者和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状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患者在临床治疗前后辅助练习医疗气功认知电位P300的变化。方法:使用丹麦Dantec Concerto SEEG-16道电生理仪器以及“听觉靶-非靶刺激疗列”为诱发条件,对33例药物治疗中期的帕金森病患者作医疗气功辅助治疗3个月,观察练习医疗气功前后的P300电位的变化。结果:帕金森病组P300与正常对照组存在多项指标差异,P3潜伏期延迟尤甚。帕金森病组功前靶潜伏期P2(197&;#177;25)ms,N2(258&;#177;25)ms。P3(348&;#177;28)ms,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171&;#177;31).(235&;#177;27)ms.(313&;#177;25)ms;帕金森病组功前非靶潜伏期N1(129&;#177;27)ms.P2(226&;#177;26)ms,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99&;#177;12),(200&;#177;33)ms;帕金森病组功前靶波幅P2(4.5&;#177;1.8)μV,P3(7.8&;#177;1.7)μV,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分别为(6.2&;#177;2.7),(5.3&;#177;2.9)μV,统计学处理以上指标差异均达显著性或极显著性意义(P&;lt;O.05或&;lt;O.01)。练习医疗气功后其N2、P3潜伏期缩短的同时[靶潜伏期N2正常对照组(235&;#177;27)ms,帕金森病组功前(258&;#177;25)ms,功后(240&;#177;21)ms,F值7.5,P&;lt;O.05;靶潜伏期P3正常对照组(313&;#177;25)ms,帕金森病组功前(348&;#177;28)ms,功后(323&;#177;25)ms.F=14.1,P&;lt;O.O1],其临床症状也获得改善。结论:帕金森病患者有认知功能改变,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辅助医疗气功治疗可使其获得改善。  相似文献   

5.
老年期痴呆患者脑CT及认知相关电位P300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CT结构特征及认知电位P300的变化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方法于2003-02/2004-12选择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初发老年期痴呆32例,简易精神状态量表评分按文盲、小学、中学、大学文化程度分别低于17,20,22,23分为痴呆;对照组为同期正常老年门诊患者30例。分别行简易精神状态量表,测定认知功能,62例皆进行头部CT及P300检测。全面观察颅内结构,皮质脑沟宽度、外侧裂宽度及侧脑室的大小。靶刺激诱发指标:R2P3。结果①老年期痴呆组与对照组CT检测皆有不同程度萎缩,CT表现脑室扩大为主的脑萎缩患者30例,但老年期痴呆组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22例/69%,8例/27%;χ^2=9.3598,P〈0.005)。②老年痴呆组靶刺激P300潜伏时N1,P2,N2及P3比对照组明显延长[(126.4&;#177;16.8,108.2&;#177;16.2),(196.4&;#177;20.3,148&;#177;23.5)。(269.4&;#177;29.7,216.8&;#177;30.0),(379.3&;#177;22.3,310.5&;#177;214)ms;t=2.15,2.30,2.42,2.71,P〈0.05]。同时老年痴呆组靶刺激波幅P2和P3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2.1&;#177;1.9,4.3&;#177;2.2),(2.4&;#177;1.8,4.8&;#177;2.7)μV;t=12.2,2.52,P〈0.05]。结论老年期痴呆CT以脑室扩大兼皮质萎缩为主,P300潜伏时及波幅均发生明显变化,P300作为老年期痴呆的早期测验工具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银杏提取物(ginkgo biloba extract,EGb)治疗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并在治疗前后通过与认知功能相关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s,ERP)及简易智能状态评定量表(MMSE)测定EGb改善VD患者认知功能的疗效。方法:2000-03/2004-09福建省老年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血管性痴呆患者6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银杏提取物注射液30mL加入50g/L葡萄糖液250mL静脉滴注,对照组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d,14d为1个疗程,共2个疗程。治疗前后MMsE及事件相关电位测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MMSE评分[小学患者:治疗前(17.56&;#177;1.89)分,治疗后(19.43&;#177;2.1)分,中学患者:治疗前(21.03&;#177;1.15)分,治疗后(21.93&;#177;2.95)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653,2.8443,P&;lt;0.05),治疗组治疗前后ERP靶N1,P2潜伏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N2潜伏期(治疗前(275.24&;#177;49.08)ms,治疗后(252.39&;#177;26.24)ms]有显著性意义(t=2.6927,P&;lt;0.05),P3潜伏期[治疗前(402.91&;#177;22.48)ms,治疗后(385.06&;#177;14.40)ms]及p3波幅[治疗前(3.58&;#177;1.41)μV,治疗后(4.53&;#177;1.26)μV]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3.4525,2.9466,P&;lt;0.0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ERP靶N1,P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N2,P3潜伏期,P3波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银杏提取物治疗VD,改善VD患者的智能、记忆功能等有一定疗效,ERP的测定能客观反应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非痴呆非抑郁的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探讨早期帕金森病患者发生认知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2001-01/2002-0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内科采用Odd-ball模式听觉刺激对31例非痴呆非抑郁帕金森病患者(患者组)和25例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进行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结果:患者组P300潜伏期为(355.36±53.73)ms,波幅为(6.16±2.95)μV,对照组P300潜伏期为(313.66±19.11)ms,波幅为(12.35±2.97)μV。统计学分析显示患者组与对照组比较P300潜伏期延长(P<0.01),波幅下降(P<0.05)。结论:非痴呆非抑郁的帕金森病患者事件相关电位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患者存在不同于痴呆或抑郁的认知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应用失匹配负波评估帕金森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损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失匹配负波(mismatch negativity,MMN)在诊断帕金森病轻度认知损害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设12例非痴呆帕金森病患者和10例年龄、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oddball模式测量受试者的P300和MMN。结果:与对照组[(194.10&;#177;11.93)ms]相比,非痴呆帕金森病组MMN潜伏期[(220.42&;#177;29.91)ms]明显延长(t=2.606,P=0.017),其中8例(67%,8/12)异常,波幅改变无统计学意义非痴呆帕金森病组P300潜伏期(371.00&;#177;61.17)ms较对照组(292.70&;#177;22.33)ms明显延长,波幅(7.36&;#177;3.38)μV较对照组(11.50&;#177;5.34)μV降低(t=-2.214,P=0.039),但潜伏期异常仅5例(42%,5/12)。结论:失匹配负波(MMN)能比P300和MMSE更早和更敏感发现患者的认知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事件相关电位P300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客观指征的临床价值。方法:对30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患者、30例无痴呆的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事件相关电位P300,应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痴呆简易筛查量表(BSSD)和瑞文标准智力测验(RSPM)评价认知功能,采用MRI技术测定脑叶和海马体积。结果:①血管性痴呆组P300峰潜伏时(435.57&;#177;89.95)ms较脑梗死组(367.77&;#177;29.14)ms和正常对照组(341.90&;#177;29.27)ms明显延长(F=5.16,P&;lt;0.01)。②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与MMSE,BSSD评分呈负相关(r=-0.87,-0.89,t=6.89,7.05,P&;lt;0.01)。③血管性痴呆组额叶和颞叶体积【(15.19&;#177;1.51)%,(4.57&;#177;0.51)%】比正常对照组【(16.72&;#177;1.46)%,(4.92&;#177;0.50)%】显著较小(T=2.85,P&;lt;0.01;T=2.21,P&;lt;0.05)。④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与额叶和颞叶体积呈负相关(r=-0.56,-0.62,t=5.53,6.65,P&;lt;0.01)。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P300峰潜伏时的延长反映与认知功能相关脑区的病理改变,客观反映认知功能障碍程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在对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评价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一种客观、敏感的手段来评估患者的痴呆程度及其变化,以便及时对患者作出诊断或对其疗效进行考核。事件相关电位的内源成分P300,与受试者的认知加工过程密切相关,而与刺激的性质无关,是客观反映大脑高级心理活动最有价值的可靠指标之一。目的:探讨事件相关电位P300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作用和意义,为血管性痴呆的临床诊断和疗效考核提供客观依据。设计:以患者为研究对象,非随机同期化对照的验证性研究。单位:一所省级医院的神经内科和肌电图室和一所大学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2000—02/2001-06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4例(血管性痴呆组),其中,男38例,女26例,平均年龄(66.0&;#177;4.6)岁。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9人,小学31例,文盲14例。同期住院的未发生血管性痴呆的脑卒中患者60例(非血管性痴呆组),其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龄(68.0&;#177;3.7)岁。文化程度:中学以上15例,小学29例,文盲16例。方法:用简易智能量表考核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的智能状况,并对其进行P300检测,观察患者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变,并比较二者在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间的差异,同时观察患者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相关性。主要观察指标:P300的潜伏期及波幅的改变。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相关性。结果:血管性痴呆组和非血管性痴呆组患者P300潜伏期延长率分别为74%和7%,两组患者间差异有显著性,同时患者P300潜伏期与简易智能量表得分有明显相关性(r=0.6096,P&;lt;0.05)。结论:P300潜伏期可以作为血管性痴呆患者早期诊断和疗效考核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