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背景:国内外学者已应用有限元分析在前臂的桡骨骨折及其固定、尺骨骨折及其固定等方面进行了生物力学评价,但还未见应用该方法对下尺桡关节进行生物力学评价相关的文献报道。目的:建立并验证下尺桡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临床的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将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右肱骨远端到腕关节中段的CT和MRI图像,导入Mimics10.01和ANSYS10.0中,建立下尺桡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体外生物力学试验,在横向拉伸、轴向压缩、旋前和旋后扭转4种工况下观测下尺桡关节各结构的应力分布,所得结果与文献报道的生物力学实测数据比较验证。结果与结论:所构建的下尺桡关节有限元模型共有333805个单元,508384个节点,客观反映下尺桡关节真实解剖形态。所建模型在横向拉伸、轴向压缩、旋前和旋后扭转4种工况下,理论分析结果与生物力学实测数据一致。证实所建的下尺桡关节有限元模型真实性较高,可用于生物力学分析实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近年来下尺桡关节损伤在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特点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下尺桡关节损伤方面的文献。①对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3—01/2005-04文献进行检索,检索词为“the distal radioulnar joint”,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②同时检索http://www.wanfangdata.com.cn/1995—01/2004—12文献,检索词为“下尺桡关节”,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条件:①实验研究。②临床研究。排除条件:①下尺桡关节肿瘤、琦形、退行性变类文献。②重复研究文献。③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41篇关于下尺桡关节的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特点和治疗方面的文章,重点引用文献23篇,排除118篇。资料综合:①解剖和生物力学:在外科手术中,如果要保持正常的生物力学,下尺桡关节的解剖完整性应该保持。②损伤机制和诊断特点:对前臂损伤进行详细的查体尤其重要,一定要对受伤部位的上下关节详细检查,并对肘关节损伤患者的下尺桡关节不稳定有清楚认识。利用一些较新的技术能增加早期诊断正确率。③治疗:下尺桡关节损伤保守治疗:采用前臂完全旋后位夹板固定治疗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Ⅰ型脱位)36例,效果优良;早期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后直接经皮钳固定下尺桡关节脱位,这种方法具有固定物体积小,固定牢,操作简单的优点;晚期则必须进行补救手术,包括尺骨小头切除术、Sauve—Kapandji术、韧带转位重建术、旋前方肌骨膜瓣转位术、尺骨缩短或桡骨延长术等,各手术有其各自优缺点及适应症,但或多或少都残留一定的后遗症,应尽量做到远端尺桡关节的解剖学重建。结论:下尺桡关节损伤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如何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避免后遗症将是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近年来下尺桡关节损伤在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特点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评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下尺桡关节损伤方面的文献。①对www.ncbi.nlm.nih.gov/PubMed2003-01/2005-04文献进行检索,检索词为“thedis-tal radioulnar joint”,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②同时检索http://www.wanfangdata.com.cn/1995-01/2004-12文献,检索词为“下尺桡关节”,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纳入条件:①实验研究。②临床研究。排除条件:①下尺桡关节肿瘤、畸形、退行性变类文献。②重复研究文献。③综述文献。资料提炼:共收集到141篇关于下尺桡关节的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诊断特点和治疗方面的文章,重点引用文献23篇,排除118篇。资料综合:①解剖和生物力学:在外科手术中,如果要保持正常的生物力学,下尺桡关节的解剖完整性应该保持。②损伤机制和诊断特点:对前臂损伤进行详细的查体尤其重要,一定要对受伤部位的上下关节详细检查,并对肘关节损伤患者的下尺桡关节不稳定有清楚认识。利用一些较新的技术能增加早期诊断正确率。③治疗:下尺桡关节损伤保守治疗:采用前臂完全旋后位夹板固定治疗下尺桡关节背侧脱位(Ⅰ型脱位)36例,效果优良;;早期手术治疗:手法复位后直接经皮钳固定下尺桡关节脱位,这种方法具有固定物体积小,固定牢,操作简单的优点;;晚期则必须进行补救手术,包括尺骨小头切除术、Sauve-Kapandji术、韧带转位重建术、旋前方肌骨膜瓣转位术、尺骨缩短或桡骨延长术等,各手术有其各自优缺点及适应症,但或多或少都残留一定的后遗症,应尽量做到远端尺桡关节的解剖学重建。结论:下尺桡关节损伤应该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如何有效的早期诊断和有效的避免后遗症将是今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背景:已有文献报道骶髂关节损伤及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但多是在尸体标本或人工骨模型上模拟骶髂关节损伤。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骶髂关节脱位前路钢板内固定的垂直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在完整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侧骶髂关节脱位后前路钢板内固定模型。对模型施加500N轴向载荷,经计算得到应力、应变及位移云图,并与完整骨盆的同一工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系统处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尤其以靠近骶髂关节的螺钉周围应力最大,远远大于完整骨盆同一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应变以健侧骶髂关节最大,内固定侧骶髂关节无应变。位移以损伤侧骶髂关节处最大,约为完整骨盆的2倍。提示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骨盆在垂直方向上稳定性较差,且钢板螺钉处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5.
组织工程用犬桡骨大段缺损模型的生物力学及有限元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发展一种新型骨组织工程用大动物大段骨缺损模型,为组织工程研究选用提供依据。方法:①选择成年家犬湿尺、桡骨标本1根行CT断层扫描后经软件处理进行有限元建模及约束处理,施加边界条件计算应力一应变和扭矩一扭角关系。②采用24根成年雄性家犬尺桡骨标本制成桡骨中段大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分别采用3种固定方式及对照组进行抗轴向压缩、抗拉伸、抗扭转的强度比较。结果:①有限元分析表明本研究设计的四孔半笼式半管型钢板与单边外固定架相比,钢板固定的骨应力分布较接近正常状态而其应力集中程度较小。②力学实验表明,各组应变值与载荷的大小呈正线性相关,在满足轴向压缩、拉伸及扭转方面,四孔半笼式半管型钢板比单边外固定架和国产AO四孔直钢板优越。结论:此种组织工程动物模型具有抗扭转,抗压缩及抗拉伸的独特优势.力学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6.
背景:以往的三维有限元研究多集中在成人骨科生物力学方面。目的:以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儿童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从6具儿童尸体上取股骨12根,X射线排除骨病后分为2组,实验组采用儿童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固定,对照组采用重建钢板固定。分别进行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其轴向压缩、扭转刚度、弯曲刚度。选取1名健康男性儿童进行螺旋CT扫描技术,获得股骨近端图像数据,建立儿童股骨近端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三维有限元力学分析。结果与结论:在轴向压缩刚度、扭转刚度上儿童股骨近端解剖钢板与重建钢板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抗弯曲刚度上,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显示儿童股骨近端解剖钢板的抗压能力、抗扭能力上与重建钢板相当,而在抗弯曲能力上强于重建钢板。生物力学三维有限元分析显示儿童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的设计符合生物力学原理,具有较好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能够满足对儿童股骨近端骨折固定的需要。儿童股骨近端解剖型钢板对固定股骨转子下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7.
背景:已有文献报道骶髂关节损伤及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但多是在尸体标本或人工骨模型上模拟骶髂关节损伤。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骶髂关节脱位前路钢板内固定的垂直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在完整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一侧骶髂关节脱位后前路钢板内固定模型。对模型施加500N轴向载荷,经计算得到应力、应变及位移云图,并与完整骨盆的同一工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在内固定系统处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尤其以靠近骶髂关节的螺钉周围应力最大,远远大于完整骨盆同一工况下的最大应力。应变以健侧骶髂关节最大,内固定侧骶髂关节无应变。位移以损伤侧骶髂关节处最大,约为完整骨盆的2倍。提示前路钢板内固定治疗骶髂关节脱位,骨盆在垂直方向上稳定性较差,且钢板螺钉处出现了应力集中现象。  相似文献   

8.
目的:发展一种新型骨组织工程用大动物大段骨缺损模型,为组织工程研究选用提供依据。方法:①选择成年家犬湿尺、桡骨标本1根行CT断层扫描后经软件处理进行有限元建模及约束处理,施加边界条件计算应力-应变和扭矩-扭角关系。②采用24根成年雄性家犬尺桡骨标本制成桡骨中段大段骨缺损模型,随机分别采用3种固定方式及对照组进行抗轴向压缩、抗拉伸、抗扭转的强度比较。结果:①有限元分析表明本研究设计的四孔半笼式半管型钢板与单边外固定架相比,钢板固定的骨应力分布较接近正常状态而其应力集中程度较小。②力学实验表明,各组应变值与载荷的大小呈正线性相关,在满足轴向压缩、拉伸及扭转方面,四孔半笼式半管型钢板比单边外固定架和国产AO四孔直钢板优越。结论:此种组织工程动物模型具有抗扭转,抗压缩及抗拉伸的独特优势,力学结构合理。  相似文献   

9.
构建并验证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有限元法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有限元模型的建立,所建立模型的精确度和建模所需的时间直接体现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随着建模方法的发展,骨科有限元分析的范围也逐渐从早期的股骨拓展到脊柱、四肢,而采用DICOM数据直接建模法建立儿童肱骨模型并进行有限元分析,国内外文献尚未见相关报道.目的:建立并验证儿童肱骨二维有限元模型,并应用该模型探讨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和肘内翻发生的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验证性实验,于2007-07/09在大连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CAD/CAE研究中心完成.对象:选择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放射科1例左肱骨髁间粉碎骨折患者CT图像,男性,4岁,采集右侧对照CT图像.方法:扫描层厚为1.25mm,无间隔,将所得图像数据导入到医学图像处理软件mimics中,生成肱骨三维模型.然后以IGS格式输出导入到专业有限元网格制作软件HYPERMESH中,生成三维有限元模型.最后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进行有限元分析.主要观察指标:不同载荷下尺侧和桡侧平均应力值.结果:①模型检验与体外生物力学实验的数据基本一致.②肱骨髁上区可见明显的应力交界区.③肱骨尺侧应力大于桡侧.结论:①本实验所建立模型真实可信,可用于生物力学分析.②肱骨髁上骨折模型与实际骨折基本一致,进一步形象地证实了肱骨髁上骨折发生于骨形状及皮松质骨交界区.③尺侧皮质受损大于桡侧是肘内翻畸形的基本力学因素.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采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膝关节生物力学分析在国外发展迅速,但在国内,关于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较少,且建模简单,相对精糙,目前尚未有文献报道包括半月板、关节软骨及全部韧带等存内的完整膝关节的精细三维有限元模型.目的:建立完整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 方法:获取正常膝关节SCT扫描图像数据,使用Mimics、3ds Max、ANSYS等软件建立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初步的生物力学分析,以验证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与结论:建立的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具有良好的生物形态,外形与实体标本一致性高.进行生物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前交叉韧带承受前向载荷最大;轴向负荷中,内侧间室负荷较外侧间室大;胫腓骨前向移动4.9 mm.实验初步表明采用CT扫描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切实可行,特别适用于骨科领域j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背景:踝关节是人体的负重、足部压力的缓冲和人体与地面接触的枢纽,极易受到损伤;骨科生物力学领域的研究不断成熟和发展,利用三维有限元软件建模分析踝关节生物力学并研究临床疾病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探讨踝关节三维有限元生物力学的研究现状,并对其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中1986年1月至2014年3月关于踝关节有限元的文章,以“踝关节、有限元、生物力学、力学研究”或“ankle, finite element, biomechanics, mechanics research”为检索词进行检索;排除与研究目的无关和内容重复的文献;保留4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踝关节生物力学机制复杂,各种损伤后都可能打破其周围结构的力学平衡而导致不稳定,诱发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三维有限元模型可准确反映解剖学结构特点、虚拟仿真可以再现手术方式及过程逼真的模拟,模拟压缩、拉伸、弯曲、扭转、抗疲劳等力学实验,并从静态的生物力学转向动态的方向研究,为分析临床疾病进而找到更合适的诊治方案。  相似文献   

12.
锁骨中段骨折修复:重建钢板前置与上置的生物力学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川 《中国临床康复》2014,(53):8646-8650
背景:锁骨位置表浅,受到外界的应力极易发生骨折,重建钢板内固定是一种常用的修复方式,但钢板放置的最佳位置尚无统一观点。目的: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比分析锁骨中段斜行骨折前置位和上置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的生物力学数据,以寻找更加有效的钢板放置位置。方法:从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接受体检的健康群体中随机选择6名健康男性进行研究,均予以锁骨螺旋CT扫描,利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建立锁骨中段骨折重建钢板上置位和前置位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不同的工况,对相关生物力学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压缩工况下,前置位和上置位各生物力学相关指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顺时针扭转和弯曲时,前置位最大应力显著大于上置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骨折块最大综合位移比较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逆时针扭转工况下,逆时针扭转和弯曲时,二者各指标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如果在弯曲工况条件下,位移方面两种位置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在骨折断端应力和内固定应力方面,前置位均显著大于上置位,具有更明显的应力集中效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提示利用重建钢板前置与上置内固定修复锁骨中段骨折会出现一定的生物力学差异,其中,采用重建钢板前置内固定是一种较为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Distal radius fracture is among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skeletal injuries. To conquer the surgical and biomechanical complications of the most-frequent used double-plating operation for this fracture, modified double-plating technique was proposed in this study.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biomechanical interactions of double-plating, modified double-plating and traditional single plating fixations coupled with various load conditions using nonlinear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METHODS: A three-dimensional finite element distal radius fracture model with three fixation methods (double-plating, modified double-plating and single) was generated based on computer tomography data. After model 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 frictional (contact) element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interface condition between the fixation plates and the bony surface. The rigidity, stress values and displacements at the radius end were observed under axial, bending and torsion load conditions. FINDINGS: The simulated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dified double-plating model demonstrated the highest rigidity and the least displacement among the three techniques in bending, but not in axial compression (similar results across the three) and torsion (modified double-plating technique possessed lowest rigidity). The maximum von Mises stress for bone was lower in modified double-plating model as well.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dified double-plating technique demonstrated a better structural strength against bending with the least potential of fracture fragments and screw loosening. INTERPRETATION: Although a lower torsional rigidity, modified double-plating technique was a better choice in distal radius fracture fixation since the bending force, which has the potential to separate the fracture ends, is more detrimental in hindering fracture healing.  相似文献   

14.
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骨与关节的生物力学分析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关于肱骨远端的有限元分析较少,且所建模型粗糙,方法繁琐。目的:建立肱骨远端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模拟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应力分布及应变特征。方法:通过对正常成年男性肘关节的多排螺旋CT扫描,获得连续断层图片,导入Mimics医学建模软件生成实体模型后,应用大型通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10.0,进行网格划分、材料属性赋值生成有限元模型。约束边界条件,模拟肱骨远端轴向受力,得出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上的应力分布与应变结果。结果与结论:建立的肱骨远端有限元模型总单元数为6292,总节点数为10232。肱骨远端在轴向载荷状态下的应力集中主要位于内、外侧柱区域。提示建立的有限元模型精确度高,符合肱骨远端的临床特点,较好地模拟了肱骨远端的生物力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人体颈椎运动是多节段之间相互力学及位移关系的变化,建立多节段有限元模型及多点力学加载方法可以为颈椎生物力学研究提供高精度的模型和科学的计算分析方法。目的:建立人体C4~C6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点力学加载方法。方法:以正常人C4~C6颈椎CT图像作为数据源,利用Mimics10.0、Ansys11.0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多点力学加载测试,模拟生理状态时颈椎的轴向、屈曲、后伸、侧弯、扭转运动,分析各运动状态下C4~C6颈椎关节突和椎间盘的应力和位移改变。结果与结论:建立的C4~C6颈椎有限元模型几何形态逼真,重现了C4~C6颈椎节段解剖结构外形,整体显示直观,表面无过多简化,建成后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与实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几何相似性。应力Se、Sz在不同加载工况时,前屈/后伸〉侧弯〉轴向加载。轴向加载载荷明显小,导致应力位移水平低。提示应用正常人体原始资料构建的C4~C6颈椎有限元模型以及多点力学加载分析的方法科学有效,为颈椎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了高精度模型和科学的计算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由于骨盆具有复杂的结构,目前对于坐位骨盆的生物力学研究较少,有限元法日益成为骨盆生物力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目的:以有限元法研究成人正常静态坐位骨盆应力分布。方法:获取正常成年女性全骨盆CT扫描图像,利用CT数据通过Mimics10.0对图像数据进行重建,利用Geomagic,Proe5.0进行实体建模,输入ANSYS。再根据解剖部位建立骨盆主要韧带。对S1椎体上终板施加600N静载荷模拟坐位时骨盆受力环境,计算该加载方式下骨盆的应力、应变及位移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垂直加载600N载荷于骶骨上表面时重力由骶骨经骶髂关节向下传递,到达坐骨结节。此时的坐骨结节处承受较大压应力。有限元模型在静载荷下的特征部位应力、应变值基本能够反应骨盆特有的力学结构特性,模型的准确性较高。计算结果与文献中报道的结果相近,建立的人体全骨盆三维有限元模型较客观地反映人体骨盆的解剖结构和力学特性,可作为骨盆生物力学研究的工具及满足临床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限元分析能够模拟骨外科手术方式,并对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此方法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新的骨外科生物力学分析方法。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微型外固定器和克氏针治疗Bennett骨折的稳定性。方法:获取健康男性志愿者左手及桡骨远端骨CT扫描信息,利用Mimics软件对第一、二掌骨和大多角行三维建模,并对克氏针和微型外固定器材造模;所有数据以STL格式输出到Geomagic软件编辑,得到模型实体,把所有数据以IGES格式输出;之后导入到Aansys软件中,模拟Bennett骨折和微型外固定器外固定及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模型,分别对模型赋予单元类型和属性建立有限元模型。在两个模型的第一掌骨头相同节点处分别施加50N压力行非线性分析。结果与结论:微型外固定器治疗Bennett骨折远端骨折块最大移位:X方向位移是-0.492mm,总位移是0.638mm;近端骨折块最大位移X方位移是-0.34mm,总位移是0.659mm,远近骨折块最大相对位移X方位移是0.15mm,总位移是0.033mm。克氏针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远端骨折块最大移位是:X方向位移是-2.873mm,总位移是5.361mm;近端骨折块最大位移X方位移是-2.546mm,总位移是4.294mm;远近骨折块最大相对位移X方位移是0.676mm,总位移是1.667mm。数据表明微型外固定器材外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稳定性优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前者降低了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过伸复位治疗胸腰椎单纯压缩性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过伸复位被中医骨伤科临床广泛用于治疗胸腰椎单纯压缩性骨折,其生物力学机制研究尚显不足。目的: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了复位过程中各结构的力学特性以及整体的应力特点。方法:依据1例T12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患者的210层Dicom3.0标准的CT图片建立T12椎体单纯压缩性骨折的有限元模型,在对建立的模型的有效性进行验证后模拟过伸复位手法,约束L2下端所有面,给T11椎体上端一个纵向牵引力,分别于T11,T12,L1椎骨棘突顶点给予一个方向垂直朝向椎体、大小为3.0cm的位移。程序运算后读取压缩椎骨外形改变和应力分布。结果与结论:建立了几何外型逼真、生物力学特性全面的胸腰段椎体压缩性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复位手法作用后压缩的椎骨表现出明显的过伸,在复位过程中表现的复位机制与传统的生物力学实验相同。利用有限元分析法研究传统手法的作用机制具有实验结果可靠、显示结果直观、节约资源以及手法模拟精确等优点,可广泛应用于骨折手法复位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骨外固定器大多为刚性结构,对骨折端存在过多的应力遮挡,影响骨折愈合速度及骨痂质量,甚至骨折发生不愈合。目的:观察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固定胫骨中段横断骨折后与人体正常胫骨生物力学强度的差异。方法:选取12根新鲜胫骨标本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分别用线锯造成胫骨中段横断骨折,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固定;对照组即正常胫骨。分别进行轴向载荷、弯曲载荷、扭转载荷作用下的力学实验,记录每一级加载后胫骨的位移及扭转角度,计算出轴向压缩刚度、弯曲刚度及扭转刚度。结果与结论:在生理范围内加载下,试验左右应变略大于对照组,但其固定后整体刚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的弯曲应变大于对照组,但其整体刚度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整体扭转刚度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极限弯曲载荷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提示纵向生理加压外固定器能够达到足够的生物力学强度,有良好的稳定性,对骨折能起到生物学固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