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背景:白膜法和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有无效输注发生率高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高的缺点。 目的:观察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实验研究,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方法:随机抽取126例站内采集后4-6 h的400 mL血液,随机分成改良白膜法组、白膜法组和富含血浆法组。改良白膜法采用3步离心,第1次采用次重离心,离心转速23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降速5,离心温度(22±2)℃;第2次采用轻离心,离心转速910 r/min,离心时间10 min,离心温度(22±2)℃;第3次离心转速2800 r/min,离心时间12 min,离心温度(22±2)℃,离心后,挤去上层含血小板较少的血浆,袋中留30 mL血浆悬浮血小板,即为浓缩血小板。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的方法分析制备浓缩血小板回收率的影响因素。 结果与结论:改良白膜法、白膜法以及富含血浆法制备的手工浓缩血小板中,制备前各组血小板总数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 〉0.05);富含血浆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白膜法组血小板回收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白膜法组和改良白膜法组较富含血浆法组残留红细胞和残留白细胞的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回收率受到全血量、离心转速、离心时间、离心方法等因素的影响。改良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减少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残留量,提高了血小板的回收率,可在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白膜法与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将采集的40袋400ml全血随机分为两组:新白膜法制备组和富浆法制备组,对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进行红细胞混入量、p H值、血小板计数检测比较。结果新白膜法制备组血小板计数显著高于富浆法制备组,二者存在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05),两种制备方法的红细胞混入量及p H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新白膜法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质量优于富浆法分离出的浓缩血小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和评估两种不同方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回顾性对比分析手工富浆法、仪器白膜法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各项关键质量指标,包括血小板含量、容量及红细胞混入量等,分析不同制备方法对浓缩血小板质量的影响。结果两种方法制备的肉眼外观质量合格的浓缩血小板其容量、血小板含量及红细胞混入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工富浆法和仪器白膜法两种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差异,用仪器白膜法替代手工富浆法对浓缩血小板质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前,浓缩血小板的手工分离制备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和去白膜法(BC法)2种。我们就去白膜法分离血小板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1富含血小板血浆法分离制备血小板(PRP法)20世纪70—80年代,富含血小板血浆法为血小板分离制备的标准方法。此方法是先将全血经轻离心后分离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半自动血细胞分离机,用顶底袋保留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与传统的手工白膜回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比较.方法 采集(ACD抗凝全血400 ml为1个制备单位)10个制备单位用顶底袋收集血液、半自动分离机制备浓缩血小板作为实验组,10个制备单位用白膜回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回收率.结果 实验组全血中血小板总数为(7.62±1.45)×1010/单位,对照组为(7.78士1.72)×1010/单位,两组收集的白膜均为(55±3)克、加入血浆(60~65)克,总体积约120 ml.实验组白膜中血小板数占全血血小板数(93±1)%,对照组为(72±1)%,白膜血浆混悬液经过轻离心后,红细胞沉淀、血小板悬浮在上层血浆中,每单位得到浓缩血小板(55.6±2.5) ml,试验组血小板,回收率为(72±1)%,对照组血小板回收率为(56土1)%,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顶底袋保留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回收率优于传统手工白膜回浆法工艺.  相似文献   

6.
手工法和机采法制备浓缩血小板质量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输注血小板对血小板减少和功能异常引起的出血有较好的纠正作用 ,而浓缩血小板中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对临床输注效果十分重要。传统离心法(手工分离法 )制备的浓缩血小板与连续流动式血细胞分离机采集的浓缩血小板相比 ,质量上的差异有显著性。本文对两种方法制得浓缩血小板的主要质控指标进行比较。材料与方法1 手工法  40 0 ml全血采集于 ACD- B抗凝血袋(上海市血液中心生产 )中 ,4h内离心 ( 2 2℃ ,30 0 0r/min,1 0 min,Sorvall RC- 3BP型离心机 ) ,将上层血浆分入浆袋 1 ,近白膜层约 30 ml血浆与约 60ml白膜层一起分入浆袋 2 ,再从…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手工汇集洗涤少白血小板的体外质量及功能特性。方法:利用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汇集、洗涤后,用单人份新鲜血浆悬浮,白细胞过滤器滤除混合血小板中的白细胞。比较手工汇集洗涤少白血小板与机采血小板功能变化。结果:手工汇集洗涤少白血小板体外质量指标均达到机采血小板国家标准,血小板功能活性保持良好。结论:手工汇集洗涤少白血小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小板制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一次离心法制备大、小鼠富血小板血浆(PRP)的最佳离心条件。方法分别采用股动脉插管和心脏穿刺的方法获取大、小鼠动脉血,14%CPDA-1抗凝,滤除白细胞后分装入无菌EP管中,不同条件下(离心力:300×g~600×g,离心时间:4~12min)离心制备大、小鼠PRP,利用血液分析仪分别对抗凝全血、滤除白细胞后的血样及PRP进行细胞计数,比较不同方法间的血小板回收率。结果大、小鼠抗凝全血滤除白细胞后分别以400×g和300×g的离心力离心8min时,血小板回收率最高。结论选择合适的离心力和离心时间,达到白膜形成前的临界状态,是一次离心法制备PRP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影响因素,提高手工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方法:2008年1~12月随机选择献血者且献血前72h内未服用过阿司匹林类药物,采集顺畅;采用两种形状的血袋及两种规格的血液,通过不同的离心条件及同一分离手法制备手工浓缩血小板。结果:按"白膜法1"制备浓缩血小板收集效果好;400ml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含量高。结论: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数量除献血者本身因素外,离心条件、血液规格及血袋的形状对收集血小板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浓缩血小板(PCs)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制备方法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aP)、白膜层法(BC)和机采血小板.机采血小板临床使用较普遍,但是,由于无偿捐献机采血小板者不能满足临床需求,必须用手工浓缩血小板来补充.如何控制手工分离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就成为重要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浓缩血小板数,我们对富浆法制备浓缩血小板的整个制备过程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即一定离心力下的离心时间,现将129份浓缩血小板的制备与质量检测的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以富血小板血浆(PRP)法制备血小板浓缩液(PRP-PCs)时,由于高速离心致使血小板形成结膜,而用白膜法(BC-PCs)则因有RBC垫衬而无结膜出现。本文以单克隆抗体(MoAbs)结合实验、β-血栓球蛋白(β-TG)释放实验和血小板(Pt)形态学的观察等,分别检查了两种PCs制备方法对Pt不同生物学活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改良白膜法制备汇集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本研究旨在改进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方法,提高血小板制备质量。方法在白膜法的基础上,延长血小板解聚时间,汇集多人份白膜层,第2次离心时采用二元无聚梯度离心原理,收集血小板。结果7份按本法制备的汇集浓缩血小板(10U/袋),其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回收率及白细胞、红细胞混入量、容量分别为(2.90±0.32)×10^11、(66±4)%、(4.2±1.9)×10^8/袋、(7.2±2.3)×10^9/袋、250~300ml。结论本法制备的手工血小板回收率较高,质量指标全部超过全血和成分血国家质量标准,适宜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白膜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扳(BC-PC_s)混合后,于无糖(葡萄糖)晶体保养液中贮存4到12天后对血小板减少病人是有效的,它同富含血小板血浆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PRP-PC_(?))贮存1到3天输注后的血小板增加量相似。本文详细研究和比较了BC-PC_s和传统的PRP-PC_s 及混合PRP-PC_s(P-PRP-PC_s)在15天贮存期间血小板的质量。浓缩血小板在离心和贮存时温度均为22±2℃。BC-PC_3(n=8):450ml 全血在采集后2小时内,5000g 离心5分钟,压出约25ml 白膜,6转/分旋转贮存一夜,混合6份白膜于300ml 无糖晶体保养液内,1000g 离心7分钟,分出上层含有血浆的血小板于1升聚烯烃贮存袋中,置平板振荡仪70转/分贮存.PRP-PC_s(n=8):取60—70mlPRP-PC_s,置300ml 聚烯烃袋中,以6转/分旋转贮存。P-PRP-PC_s(n=3):取4份(30ml/份)PRP-PC_s,贮存一夜后,混合于含300ml 保养液的1升聚烯烃塑料袋中。三种方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分别于采血后1、7、11  相似文献   

14.
手工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有富含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和白膜法(BC法)2种。BC法制备的血小板被欧洲许多国家广泛应用,其优点在于:白细胞含量少、血小板膜表面CD62p的表达率及糖分解率显著降低、pH保持恒定等。目前,白膜法汇集浓缩血小板的辐照、过滤、洗涤、病毒灭活、冰冻保存已成为输血界研究的焦点。血小板膜微粒衍生物的制备研究也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5.
为充分有效地利用宝贵的血液资源,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全血手工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的工作。在实践工作中我们体会到,手工法从全血中分离制备浓缩血小板,无论是白膜回浆法还是富血小板血浆法,其产品质量均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为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减轻劳动强度,规范操作程序,保证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改进手工制备浓缩血小板方法,提高血小板制备质量.方法 ①全血经特定程序进行离心,利用全自动血液成分分离机分离白膜,白膜解聚后进行二次轻离心.②经白细胞滤器滤除血小板中的白细胞,然后进行细胞计数.结果 10份按该法制备的浓缩血小板(10U/袋),其血小板计数、残余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分别为(3.8±0.3)×1011/袋,(4.0±0.4)×108/袋,(0.5±0.3)×106/袋,容量250 ml~350 ml.结论 该法制备的手工浓缩血小板含量高,残余红细胞、白细胞数量低.质量指标达到国家质量要求,适宜血站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制备浓缩血小板(PC)一般是通过两次离心程序来完成。先将抗凝全血离心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再以更高的离心力第二次离心。结果沉淀中常含有不易再混悬的血小板聚集物。有两种方法可使压实的血小板沉淀物容易再混悬:(1)在第二次离心前加ACD,使PRP的pH降低;(2)在第二次离心后将PC在室温静置1小时。本文比较了从CPD全血制备PC的这两种方法。作者对14名健康人,每人采450ml全血,置含有63mlCPD抗凝剂的标准塑料袋中。在采血过程中不断摇动血袋,采后1小时内将血袋在20℃以275g离心  相似文献   

18.
作者通过测定pH和血小板旋涡现象(旋涡评分分为0、1、2和3。旋涡评分为0表示旋涡现象消失,旋涡评分为3表示旋涡现象良好),对延长高浓度血小板浓缩物(PCs)贮存期的两种方法进行了评价。 用含有63ml CPD抗凝剂的四联袋采集全血470ml。每一单位全血于22℃6 h内经4000rpm离心12.5min,分离血浆、红细胞和白膜层。白膜层(血比积54%、体积55ml)在原袋中不摇动,室温贮存3~16h。由5个白膜层制备PCs,用270ml血浆稀释,将混合白膜层和2个毛重130g袋于700g离心6min12s。以恒定的速度(1ml/s)将上清液中的PCs收集到1L聚链烯塑料袋  相似文献   

19.
浓缩血小板输注对白血病、DIC等疾病引起的出血有肯定的治疗作用,其质量对于临床输注效果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考察不同性别的供血者对浓缩血小板制剂质量的影响,我们对制备的部分浓缩血小板进行回顾性研究,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血小板分离方法  采用富含血小板血浆(PRP)法.将400ml全血于采集后4h内在1220g离心5min,温度为20~24℃,分出上层血浆,然后在4650g离心6min,温度为20~24℃,分出上层少血小板血浆,留50ml血浆于血小板中,即得产品1单位(U),取样检测.1.2血小板计数采用Cell-Dyn1600血细胞分析仪进行…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采用22℃手工制备富含血小板白膜后分离的血浆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进行评价。方法 2013年11月—2014年6月,共随机选取22℃手工制备富含血小板白膜后分离的血浆70例,将其作为原料血浆制成冷沉淀后留样(即A组)。同时另随机选取4℃常规制备新鲜冰冻血浆90例,将其作为原料血浆制成冷沉淀后留样(即B组)。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检测冷沉淀中Ⅷ因子、纤维蛋白原含量,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比分析2组有无统计学差异。结果 A组、B组Ⅷ因子含量分别为(136.96±59.32)IU、(163.53±77.33)IU(P0.05),合格率分别为97%、99%(P0.05)。A组、B组纤维蛋白原含量为(165.68±25.73)mg/袋、(164.11±17.54)mg/袋(P0.05),合格率分别为91%和98%(P0.05)。结论本文试验数据显示,22℃手工制备富含血小板白膜后分离的血浆可以用于制备冷沉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