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陈俊新  唐敏贤  莫绮珊  时光 《妇幼护理》2023,3(21):5139-5141
目的 探讨子午流注理论下经皮穴位电刺激 PICC 置管上肢对腋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 PICC 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 30 例。对照组 置管后进行常规上肢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在经络循行时间经皮穴位电刺激 PICC 置管上肢。监测两组患者 PICC 置管肢体腋静脉置管前 24 小时静息下(T0)、置管后 24 小时静息(T1)和刺激后(T1’),置管后 3 天静息(T2)和刺激后(T2’) 等血管内径、单位时间平均血流速度及最大血液速度。结果 静息与刺激后,观察组病人的血管内径、最大血流速度指标有改 善(P<0.05)。在 T1’及 T3’阶段,观察组最大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管内经等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内经、最大血流速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P<0.05), 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同功能锻炼的血管内经、最大血流速度的改变趋势存在差异。结论 子午流注理论下经皮穴位电刺激 可改善 PICC 静脉血流动力学指标,促进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视频联合图画操预防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上肢水肿及血栓的效果。[方法]将肿瘤科223例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13例与对照组110例,对照组行常规握拳锻炼,观察组病人置管后利用视频联合图画操指导病人行穿刺侧肢体功能锻炼。比较两组病人上肢水肿和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上肢水肿发生率1.8%,血栓发生率0.9%,对照组水肿发生率11.8%,血栓发生率5.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视频联合图画操预防肿瘤病人PICC置管后上肢水肿及血栓的效果优于常规握拳锻炼。  相似文献   

3.
黄敏清  黄蝶卿  方奕  宋文强 《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90°~180°),对照组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体位(常规手臂外展90°),比较两组病人的导管末端位置、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两组导管末端位置、导管异位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异位,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微波热疗对乳腺癌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后静脉血流及血栓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微波热疗干预。比较2组置管前后腋静脉血流速(Vmax)、单位时间平均血液流速(TMFV)、凝血功能指标水平,同时比较2组血栓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置管后21、28 d腋静脉Vmax和腋静脉TMFV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置管28 d后,观察组PT、APTT高于对照组,FI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上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2组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上肢康复训练联合微波热疗能够增加乳腺癌PICC患者腋静脉血流量,改善血液凝血指标水平,降低血栓发生率,且不增高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改良型活动方式预防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的有效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网2010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收录的肿瘤患者改良型活动方式与PICC相关性血栓的研究,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和提取资料,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估。采用RevMan 5.3软件对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7个RCT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常规置管侧上肢运动组相比,改良型活动方式组肿瘤患者的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降低(OR=0.22,95%置信区间0.13~0.38,P<0.01),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加(MD=1.03,95%置信区间0.64~1.42,P<0.01)。结论置管侧肢体进行改良型活动能够有效加快肿瘤患者PICC置管后腋静脉血流速度,减少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智能握力系统在PICC患者功能锻炼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1月—2021年1月在苏州市某三级甲等医院门诊行PICC的10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试验组采用以智能握力球为载体的智能握力系统进行功能锻炼,对照组采用传统握力球进行功能锻炼。比较两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及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置管后第14天和第28天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 结果 试验组功能锻炼依从性得分高于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第14天和第28天试验组腋静脉单位时间内平均血液流速均快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智能握力系统可提高PICC患者功能锻炼依从性,有效改善上肢静脉血液循环,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握拳旋腕运动预防淋巴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上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医院血液内科2018年1—12月接收的PICC置管的淋巴瘤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接收的PICC置管淋巴瘤患者36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握拳旋腕运动。比较两组患者上肢DVT发生率、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前后的D-二聚体(D-D)水平。结果观察组置管28 d内的上肢DVT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28 d穿刺点出血、导管异位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14 d、置管28 d观察组的D-D水平低于对照组同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握拳旋腕运动有助于维持淋巴瘤PICC置管后D-D水平稳定,降低PICC置管后上肢DVT发生率,且不增加其他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王丽英  薛嵋  陶雍  毛静玉 《护理研究》2023,(18):3399-3403
目的:调查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upper extremity venous thrombosis,PICC-UEVT)形成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12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血管通路门诊进行PICC置管的病人资料,将病人分为血栓组和无血栓组。采用病人信息调查表对病人进行调查。结果:共收集3 864例PICC置管病人信息,76例确诊为PICC-UEVT,PICC-UEVT发生率为1.97%,血栓发生时的带管时间为58.5(22.25,122.25)d,57.89%(44/76)为浅静脉血栓,23.68%(18/76)为深静脉血栓,18.42%(14/76)为广泛静脉血栓形成。将PICC置管病人按照年龄、性别、诊断进行匹配,最终血栓组73例,无血栓组146例,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导管相关性皮炎与导管功能障碍是发生PICC-UEVT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PICC-UEVT是较常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行PICC置管术后,定期进行血管彩超随访对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7月-2014年12月241例于我院运用B超引导下塞丁格穿刺技术行PICC置管术的肿瘤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121例和对照组120例。观察组对置管侧肢体行定期血管彩超随访,对照组在患者出现血栓症状时进行血管彩超检查,比较分析PICC置管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情况、因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结果实施定期血管彩超随访后,观察组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PICC置管侧上肢深静脉完全性血栓发生率、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PICC置管患者中运用血管彩超随访可以及时检测出导管相关性血栓,从而减少有症状上肢深静脉完全性血栓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焦虑与不适感,且能动态监测血栓的转归情况,最大限度减少因导管相关性血栓导致的非计划拔管。  相似文献   

10.
张华苑  简怡娜 《全科护理》2013,11(23):2162-2163
[目的]探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的循证护理措施。[方法]将150例PICC置管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观察组病人进行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病人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PICC置管病人采用循证护理措施可以减少置管相关并发症,为病人提供科学、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相似文献   

11.
孙媛媛  倪春湘  赵浩  马丽  仲畅 《循证护理》2024,(7):1249-1252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MDT)风险管控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在本院留置PICC的肿瘤病人1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MDT风险管控护理,比较两组PICC穿刺、维护质量、相关性静脉血栓及腋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Vmax),平均血流速度(Vmean)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维护质量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护理后腋下静脉Vmax、Vmean快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腋下静脉Vmax、Vmean快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2.11%,低于对照组的11.58%(P<0.05)。结论:MDT风险管控可提高肿瘤病人PICC穿刺、维护质量,改善腋下静脉循环,有利于改善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友花  彭莉贞  曾嫔嫔  熊艳 《全科护理》2012,10(19):1818-1819
[目的]探讨一对一视频指导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院外维护中的应用。[方法]将78例妇科恶性肿瘤病人携带PICC出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一对一QQ视频指导方式进行PICC院外维护,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PICC院外维护。比较两组病人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和PICC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ICC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一对一QQ视频指导方式进行PICC院外维护,可减少PICC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上肢运动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CINAHL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JBI图书馆,搜集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对文献质量进行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分析数据。结果共纳入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上肢运动能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OR=0.18,95%CI(0.09,0.37),P <0.00001]; PICC置管患者进行上肢运动能有效改善腋静脉平均血流速度[WMD=1.56,95%CI(0.72,2.39),P=0.0003]。结论上肢运动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改善腋静脉平均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入长度的最佳测量方法。[方法]选择2009年4月—2012年11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22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按照PICC常规操作步骤进行测量,观察组采用改良"一"字法:采用外测量时从右上肢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对侧(即左侧)胸锁关节外侧缘加1cm;从左上肢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到对侧(即右侧)胸锁关节外侧缘加2cm。比较两组PICC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置管长度、外测量时间、置管后病人的心脏不良反应等。[结果]观察组置管达上腔静脉成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置管长度短、测量时间少、置管后心脏不良反应少。[结论]改良"一"字法是PICC置管至理想位置的最佳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5.
韩忠秀  唐忠敏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3):2192-2193
目的通过观察两种不同体位的置管方法,比较置管异位发生情况。方法将80例PICC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1)改良组:患者平卧,穿刺侧上肢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cm时,穿刺侧肢体伸直上举,与颈部角度<30°;(2)对照组:穿刺侧肢体外展平举,与躯干成90°,送管15cm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肩部。结果导管异位发生情况:改良组40例患者中2例发生导管异位,占5%。异位发生部位:腋静脉返回1例,占50%;胸外侧静脉1例,占50%。对照组40例患者中8例发生导管异位,占20%。异位发生部位:颈内静脉5例,占62.5%;腋静脉1例,占12.5%;肩胛下静脉1例,占12.5%;对侧锁骨下静脉1例,占12.5%。观察组发生导管异位较对照组少,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改良组的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采用体位改良可减少PICC置管导管异位。  相似文献   

16.
王炜  郝其艳 《护理研究》2024,(5):827-831
目的:通过筛选高龄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并评估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226例PICC置管高龄病人临床资料,统计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上肢DVT分为DVT组与非DVT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影响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将危险因素纳入R软件构建预测上肢DVT发生风险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与拟合优度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与一致性。结果:PICC置管高龄病人上肢DVT发生率为20.35%(46/22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合并恶性肿瘤、置管前D-二聚体水平、置管期间手术史是影响高龄PICC置管病人上肢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77,校准曲线斜率接近1,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χ2=9.637,P=0.291。结论:基于高龄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上肢DVT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区分度与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恰当的呼吸配合对减少PICC置管术中导管异位的效果。方法选择250例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27例、对照组12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PICC置管操作,观察组将常规置管操作中的患者侧头配合改为呼吸配合,术后统计PICC异位部位及对应例数,对比组间异位发生率。结果共发生16例导管异位,观察组2例,发生率1.57%;对照组14例,发生率11.38%;两组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33,P<0.01),其中两组颈内静脉异位、腋静脉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50、4.197,P均<0.05),两组胸廓内静脉异位、奇静脉异位、锁骨下静脉返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PICC置管操作中,患者恰当的呼吸配合可显著降低术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对降低颈内静脉异位、腋静脉异位的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集束化护理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使用间歇期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门诊行PICC间歇期导管维护的病人162例次为对照组;选取2012年在门诊行PICC间歇期导管维护的病人144例次为集束化组。观察两组病人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集束化组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集束化护理方法应用于门诊PICC间歇期导管维护,规范了PICC导管维护流程,减少了置管期间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导管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不同导管尖端定位方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2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在应用相同PICC穿刺导管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导管尖端位置,而对照组仅应用体表定位导管位置方法,比较两组首次置管成功率及整体置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95.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4%(P<0.05);观察组置管总满意率为90.65%,对照组为69.07%,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导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能明显提高导管首次置入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效率,缓解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与锁骨下静脉置管病人导管相关性感染情况。方法707例采用经胸前区腋静脉置管,105例采用传统锁骨下静脉置管。对比两组病人导管相关感染情况。结果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5例,感染率为0.7%,锁骨下静脉组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4例,感染率为3.8%,两组病人总感染率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经胸前区腋静脉穿刺置管能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且操作容易、安全,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