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和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在我院骨科就诊的46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实验组采用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髋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实验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采用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治疗骨盆骨折患者,能使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更短,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和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骨盆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在我院骨科就诊的46例骨盆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实验组采用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手术,比较两组的髋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及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手术切口长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实验组患者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髋关节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对照组,手术切口长度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髂腹股沟入路手术,采用3D打印辅助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术治疗骨盆骨折患者,能使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更短,疗效更显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腹直肌旁入路与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髋臼骨折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髋臼骨折患者33例病历资料,根据其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试验组(腹直肌旁入路)与对照组(改良Stoppa入路),其中试验组17例,对照组16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以及住院时间,使用Matta评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骨折复位满意度、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切口,手术时间,出血量均小于改良Stoppa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直肌旁入路较改良Stoppa入路治疗需行前路固定的髋臼骨折创伤较小,可作为髋臼骨折治疗的一种新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在骨盆骨折内固定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对25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观察术中视野,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同时根据Matta影像学评分标准对患者骨折复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5例患者手术时间80~150分钟,平均98分钟;术中视野清晰,组织结构清楚,平均切口长度4 cm;术中失血量50~200 ml,平均75 ml,无输血病例。术后3~5月所有骨折均愈合。2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2月,平均7月。依据骨盆骨折复位的Matta标准进行评价,优18例(72%),良6例(24%),差1例(4%),优良率96%。未发生神经及血管损伤、切口相关并发症、钢板螺钉松动、断裂及复位丢失等。25例患者对手术满意度为92%。结论对具有手术指征的骨盆骨折患者,腹腔镜下进行复位内固定,术中可以清晰显示手术视野组织结构,减少组织损伤,缩短手术时间,骨折复位固定可靠,患者满意度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3D打印技术在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经X线、CT平扫+三维重建检查完成术前设计,观察组在应用X线、CT平扫+三维重建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mimics及3D打印技术将骨折复位和内固定植入具象化,完成术前设计,两组均经缝合铆钉的方式修补内侧与外侧韧带复合体。对比两组手术疗效、手术前后肘关节功能(Broberg-Morrev肘关节功能评分)、疼痛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短/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6、9月Broberg-Morrev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3、6月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9月内并发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肘关节恐怖三联征治疗中,可明显提高手术疗效,促进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减轻疼痛,不会明显增加并发症风险,值得在临床推广实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结合虚拟手术设计为髋臼骨折患者制定个性化导航模块的可行性方案。方法采集20例临床髋臼骨折薄层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17.0中进行三维重建、虚拟骨折复位、内固定植入、导航模块设计。将复位骨折模型和导航模块3D打印出实物模型进行手术模拟并进行X线照片和CT扫描,比较虚拟手术与模拟手术导航螺钉长度、方向,是否进入髋关节。结果所有病例均按照虚拟手术设计完成模拟手术,3D模拟手术螺钉进针位置和螺钉长度、方向与数字化设计高度一致,通过导航模块辅助植入螺钉107颗,螺钉长度进行配对t检验P=0.476(P < 0.05),螺钉方向偏差1°~5°的7颗,偏差大于5°的0颗,没有螺钉进入关节腔。结论3D打印结合虚拟手术设计能为髋臼骨折患者制定个性化导航模块,能有效提高内固定植入精确性。3D打印技术结合虚拟手术技术能为髋臼骨折患者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髋臼骨折并骨盆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前应用3D技术打印出骨折模型在手术方案制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例髋臼骨折并骨盆骨折患者,均于术前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应用3D技术打印出骨折模型,依据骨折模型设计手术方案,记录手术入路、选用内固定钢板长度、螺钉数量长度及手术时间等。结果依据1:1比例打印出来3D骨折模型,设计手术采用髂腹股沟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选用5~14孔骨盆弧形钢板1~3个,钢板弧度25°~72°,螺钉数量6~16个,螺钉拧人选择避免进入髋臼内尤其紧贴髋臼关节边缘的方向;6例实际手术时间(97±48)min,术中出血量(200±95)mL,手术入路与术前设计一致,所用5~14孔骨盆弧形钢板数量、弧度,螺钉数量及螺钉拧入方向与设计手术方案完全一致;术后第2天复查x线片及CT,显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满意、无关节腔内穿人螺钉,Matta评估均为优。结论在髋臼骨折并骨盆骨折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制订手术计划,可使手术更加精确和个性化,提高了复杂高难度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成人复杂骨盆伴髋臼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成人复杂骨盆伴髋臼骨折15例,术前行骨盆薄层CT扫描获得原始数据,行三维重建并3D打印出1∶1骨盆模型,在模型上进行术前规划及模拟手术,术中根据模型指导手术。术后应用X线Matta评分系统及Harris评分系统对骨折复位情况及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13.8±32.5)min,术中出血量(560.4±50.8)ml。术后1周X线Matta评分优良率为93.3%,其中优10例,良4例,可1例。术后3个月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86.7%,其中优8例,良5例,可2例。结论 3D打印技术应用于成人复杂骨盆伴髋臼骨折可以优化术前规划,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7):1546-1547
回顾分析2010年9月~2013年9月在我院行手术内固定治疗的35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Tornetta and 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Majeed评分方法评估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分析其手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2个月,手术时间55~180(平均90)min,输血量380~1000(平均420)ml,住院时间15~35(平均21)d,术后骨折复位按Matta标准:优25例,良4例,可3例,差3例;平均Majeed评分82.2分,优良率82.86%。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安全、有效,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24):4680-4681
观察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在骨盆骨折中应用效果。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骨盆骨折患者4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各21例。对照组行常规开放手术,观察组行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术。采用Matta评分及Majeed骨盆骨折评分评估对比两组骨折复位情况、骨盆功能恢复情况。术后观察组骨盆骨折复位优良率90.48%(19/21)高于对照组71.43%(15/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观察组骨盆功能恢复优良率90.48%(19/21)高于对照组66.67%(14/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皮骶髂关节空心螺钉内固定联合支架外固定治疗骨盆骨折,可改善骨折复位效果,促进骨盆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急性移位单纯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选取100例急性移位单纯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依据手术方法将其分为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组(n=50,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n=50,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均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P<0.05)。手术后,两组的患侧肩关节前屈上举、外展、外旋活动度、Constant评分均升高,内旋活动度、VAS评分均降低,且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组优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组(P<0.05)。结论相较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关节镜下空心钉固定治疗急性移位单纯性肱骨大结节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关节镜联合内固定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90膝)后外侧腔骨平台骨折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关节镜组45例,传统组45例,关节镜组采用膝关节镜辅助下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传统组采用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采用Rasmussen评分标准评定膝关节功能;随时记录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传统组(P<0.0l),切口长度、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显著短于传统组(P<0.01).术后6个月关节镜组Rasmussen评分行走能力、膝关节疼痛、伸膝关节、关节稳定性、膝关节活动度及主观评分总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或0.01);髁部变宽、关节面塌陷、成角畸形及放射学评分总分显著高于传统组(P<0.05或0.01).关节镜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显著低于传统组(13.3%)(P<0.05).结论膝关节镜辅助下实施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外侧胫骨平台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有利于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对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内固定组(40例,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和联合组(40例,3D打印技术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联合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短于内固定组(P<0.05)。两组术后12 h 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股骨头高度丢失、股骨头内翻角小于内固定组,股骨颈干角大于内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联合组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大于内固定组(P<0.05)。结论3D打印技术联合肱骨近端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引流量,最大程度重建内侧距支撑,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以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关节镜下内固定和切开复位内固定对治疗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有关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相关研究,通过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3分析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RCT)文献14篇,共计1 364例患者。其中,关节镜下内固定组68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组68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关节镜下内固定与切开复位内固定相比,能明显减少术后短期和长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P=0.000);且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P=0.000),缩短住院时间、完全负重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P=0.000);在中短期功能评分优良率方面,关节镜更有优势(P=0.0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该系统评价为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轻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疗效及并发症方面提供循证医学的证据支持,对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12功能评分优良率和术口感染等并发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进行比较,关节镜下内固定治疗轻型胫骨平台骨折是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骨盆髋臼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例髋臼骨折患者进行螺旋CT扫描,将其DICOM数据输入计算机中,采用 Mimics软件数据处理。应用3D打印技术打印骨折模型,制定手术方案,于内固定前模拟手术过程。然后实施手术,从手术入路、钢板长度、螺钉数量及长度方面进行对比,同时对实际手术时间进行记录。【结果】6例完全采用了计划固定方法,患者术中采用的固定钢板、螺钉数与螺钉长度均与术前计划一致。随访 X线及 CT显示关节面解剖复位4例,满意复位2例,没有螺钉穿入关节腔。【结论】3D打印技术应用于髋臼骨折的治疗临床可行性良好,有助于术者对髋臼骨折的理解和术前计划的制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动力髋螺钉(DHS)与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132例65岁以上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DHS组70例,采用DHS内固定治疗;PFNA组62例,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透视次数、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住院时间、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PFN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切口长度较DHS组长,术中出血量较DHS组少,住院时间较DHS组短,下地时间较DHS组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中透视次数、骨折解剖复位或接近解剖复位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54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62±0.79)年;PFNA组47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2.54±0.72)年.末次随访时DHS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81.29±9.38)分和优良率79.63%较PFNA组(94.68±4.90)分和95.74%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与DHS相比,应用PFNA治疗具有稳定性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及患髋关节功能恢复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与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是近年来较流行的修复骶骨骨折的微创方法,但因缺少相关循证医学支持,临床上对于选择何种术式存在分歧。目的:对比经皮骶髂螺钉与经皮重建钢板两种内固定方法修复TileC型骶骨骨折的效果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单侧TileC型骶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6例行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37例行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X 射线暴露次数、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的差异,并依据Matta标准和Majeed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6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两组患者在骨折愈合时间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组在术中出血量、切口总长度及临床疗效方面优于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组,但手术风险更大,对技术要求更高,适合有经验的治疗小组应用;经皮重建钢板内固定在临床疗效方面虽不如经皮骶髂螺钉内固定,但在手术时间、X射线暴露次数方面更优,且操作相对简单,便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新改进的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和倒置股骨髁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钛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本院2010年8月至2012年6月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57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27例采用PFNA固定(PFNA组),30例采用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固定(LISS组),比较两组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失效例数、术后6个月大腿疼痛(V A S法)评分、术后髋关节评分(Harris评分)。【结果】本组中57例患者随访时间为6~24个月。PFNA组手术出血量、切口长度、内固定失效例数小于LISS组(P<0.05);两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6个月VAS评分、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两种方法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均取得满意疗效,但PFNA操作简单、组织损伤小,优于使用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  相似文献   

19.
背景:目前用于锁骨骨折固定的方法主要是重建钢板或解剖钢板,而用于维持骨折对位并行钢板内固定的专用器械现有文献中还罕有报道。目前多数医生是用复位钳来维持骨折对位并夹持钢板进行内固定,但用复位钳来维持骨折对位并夹持钢板的方法有很多缺点,如损伤大、固定不牢、不便于钢板折弯塑形等。 目的:比较新型持骨器与复位钳用于修复锁骨骨折的疗效。 方法:纳入2011年12月至2013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75例锁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2组,新型持骨器组39例,复位钳组36例。新型持骨器组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钳复位,新型持骨器维持骨折对位并钢板内固定;复位钳组采用手术切开,复位钳复位,复位钳维持骨折对位并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临床疗效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均取得半年以上随访。两组患者在手术切口长度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手术时间、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等方面,新型持骨器组明显优于复位钳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新型持骨器组临床疗效优良率明显高于复位钳组。提示与复位钳相比,应用新型持骨器修复锁骨骨折具有操作方便、组织损伤少、固定牢靠、手术时间短、骨折愈合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51例于该院治疗的胫骨平台Schatzker Ⅴ型、Ⅵ型骨折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过程和术后随访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关节镜组和常规组,关节镜组24例,采用关节镜辅助下微创内固定治疗;常规组27例,采用常规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术后近期、远期并发症、末次随访时膝关节Rasmussen影像学评分以及膝关节损伤和骨关节炎评分(KOOS),评估手术临床疗效。结果随访9~15个月,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手术切口长度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完全负重时间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膝关节KOOS评分中疼痛和症状评分、Rasmussen评分中成角畸形、髁部变宽、关节面塌陷评分和优良率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镜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关节镜辅助下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与常规切开内固定治疗比较,切口小、手术时间短、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完全负重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术后症状改善明显、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可作为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