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作为新型植骨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取骨带来的并发症,而且具有稳定的植骨融合率。目的:比较钛网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确诊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其中26例行钛网植骨,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结果与结论: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置入后3个月JOA评分较置入前明显改善,两组对比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6个月钛网组及仿生骨组融合节段cobb角相对于置入后即刻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个月钛网组2例患者出现钛网沉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丢失。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作为颈椎前路融合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2.
背景: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作为新型植骨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中,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取骨带来的并发症,而且具有稳定的植骨融合率。目的:比较钛网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确诊的4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其中26例行钛网植骨,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结果与结论:4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置入后3个月JOA评分较置入前明显改善,两组对比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6个月钛网组及仿生骨组融合节段cobb角相对于置入后即刻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两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置入后3个月钛网组2例患者出现钛网沉降,融合节段椎间高度丢失。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仿生骨作为颈椎前路融合植骨材料,融合率高,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背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目前已成为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的"金标准";但对于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是否应用内固定,尚存在争议。近年来,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在其治疗中已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目的:比较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与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应用颈前路经椎间隙减压+MC+颈椎融合器植骨融合治疗,对照组应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钛板置入内固定治疗。结果与结论:每组患者治疗后JOA评分及颈椎曲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所有病例随访12~29个月,治疗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每组JOA评分、颈椎曲度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颈椎曲度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未见内置物松动、下沉。实验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对照组治疗后发生声音嘶哑1例、吞咽困难3例及食管损伤2例。提示两种方法治疗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可靠,均能获得治疗后颈椎的稳定性;但前者方法简单,近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应用前路减压内固定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得到了普遍认可,但大宗病例的临床报告并不常见.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结合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1-01/2007-08于黄冈市中心医院骨科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取髂骨植骨或钛网植骨结合前路锁定钛板固定术治疗的11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随访颈椎标准侧位X射线片,测量融合节段前凸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并评估植骨融合情况;JOA标准评价神经功能.结果与结论:随访期间(6~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出现钛网轻度沉陷,所有病例无内固定断裂、松动,末次随访骨融合率为100%.与术前比较,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患者的JOA评分明显增高(P<0.05),术后末次随访优良率为86 2%;术后Cobb角、融合节段椎体前缘高度及后缘高度值也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说明前路次全切减压植骨锁定钛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既能彻底减压又能有效矫正颈椎畸形,坚固骨融合重建稳定,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20例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在多节段颈椎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前路分节段椎体次全切除+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所有患者定期随访,应用改良JOA评分法评估术后3个月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摄颈椎正侧位x线片、MRI或者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畸形矫正和并发症情况。结果2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4-42月。患者术前不适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改良JOA评分术前平均9.2分,术后13.8分,平均改善率59.4%,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颈椎畸形矫正后基本恢复至正常的曲度,未出现假关节形成、植骨块脱出、钢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植骨融合术具有减压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椎间植骨融合率高、颈椎生理曲度恢复好和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颈前路减压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剑  李松强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8):1020-1021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颈前路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分析。方法对6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结合颈前路带锁钢板固定术。术后随访观察颈椎X线片、自我感觉、临床功能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63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平均16个月)。手术后恢复满意,患者生活基本可自理。神经功能改善依据JOA评定标准,优29例,良18例,中10例,无效6例;JOA评分由术前(9.1±2.4)分上升至术后的(17.4±3.2)分。结论应用颈前路减压钛网植骨或自体髂骨植入颈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具有支撑、稳定手术椎体节段和诱导成骨的优点,术后颈椎即时稳定性好,椎间融合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和研究Atlantis杂合性钢板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的2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使用Atlantis杂合性钢板治疗,对术前与术后JOA评分、植骨融合率、椎体间高度以及颈椎曲度的改变进行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平均随访(48±1.43)个月,术后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提高,末次随访时改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患者均获得骨性融合,融合率为100%;术后椎体间高度提高3.3mm(P<0.05);在颈椎曲度方面,术后颈椎前曲度改善2.77°(P<0.05)。结论 Atlantis杂合性钢板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方面能提高植骨融合率,改善颈椎生理曲度,防止假关节形成,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相关并发症、远期疗效及其对颈椎曲度的远期影响,并与单纯植骨治疗比较。方法:回顾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2000-01/2001-06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取自体髂骨移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0例。其中单纯植骨组30例,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40例(Codman钛板11例,Orion钛板17例,Caspar钛板12例)。术后患者分别在术后1周、3个月、6个月、24个月、66个月进行随访,每一次随访均拍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部分患者行颈椎动力位X射线检查,分析患者术后植骨块骨性融合情况及融合阶段椎间高度的变化、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术后颈部轴性症状进行观察。手术疗效采用JOA评分判定。结果:术后1周随访70例、3个月随访49例、6个月随访56例、24个月随访66例、66个月随访70例。①JOA评分改善率:单纯植骨组(57.35±31.83)%,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61.10±28.35)%(P>0.05)。②植骨融合率和颈椎生理曲度: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术后6个月内植骨融合率100%,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较术前增加(2.51±6.75)°,无钢板和螺钉松动或断裂;单纯植骨组术后6个月内植骨融合率93.3%,颈椎生理曲度较术前减少(1.33±3.4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2例术后3个月假关节形成。③椎间高度:单纯植骨组较术前下降(0.8±1.1)mm,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较术前增加(1.5±0.7)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④轴性症状发生率:颈部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单纯植骨组46.67%,植骨加钛板内固定组17.50%(P<0.05)。⑤材料与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反应:术中所用材料均为钛合金体内植入物,与人体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到随访结束时,无血液、免疫、组织等反应,无囊膜形成及细胞质的转变;亦无钛合金腐蚀、磨损等材料反应的发生。结论:植骨块缺乏良好的承重能力,一定应力下容易发生压缩塌陷,导致颈椎曲度丢失;前路钢板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可以有效的维持椎间高度并能很好的保持颈椎的生理曲度,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且相关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重建的材料较多,如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钛网等,但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进行对比.方法:2009-01/2010-03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植骨,18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以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后缘高度.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 6~14个月随访,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人工椎体组及自体髂骨组融合节段后缘高度和前凸Cobb角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即刻差值、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根据融合标准,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植骨材料,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背景:传统的颈椎病单开门手术治疗,大多采用缝线悬吊等门轴侧固定的方法来维持椎板处于开门状态,其固定效果不太理想。 目的:分析Neulen钛板置入内固定并开门侧植骨治疗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采用Neulen钛板置入内固定并于开门侧植骨治疗32例患者。 结果与结论:32例颈椎病患者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明显,JOA评分由治疗前(8.7±3.6)分提高至治疗后(14.6±2.4)分,改善率为(63.3±8.9)%(P 〈0.05)。治疗后6个月随访X射线及CT显示门轴侧缝隙消失,CT部分层面可见开门侧植骨愈合有类似于骨性椎板存在,显示椎管扩大满意,均未见内固定物松动、断裂、移位及再关门的现象。结果表明颈椎后路单开门治疗中应用Neulen钛板置入内固定并开门侧植骨,能有效维持椎板开门状态,钛板周围植骨融合率78%。钛板两端的叉形设计使得较少的螺钉即可达到较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钛板固定后能够达到对开门侧形成真正的刚性支撑而非弹性固定,使门轴侧形成牢固的即刻稳定,使得门轴侧更容易骨性愈合。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重建的材料较多,如自体髂骨、同种异体骨、钛网等,但各种材料均存在一定的不足。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椎体植骨替代材料。目的:评估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应用于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并与自体髂骨进行对比。方法:2009-01/2010-03对40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钛板内固定。22例行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植骨,18例行自体髂骨块植骨,采用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测量Cobb角评价融合节段曲度以及融合节段椎体前缘、后缘高度。结果与结论:患者均获得6~14个月随访,JO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人工椎体组及自体髂骨组融合节段后缘高度和前凸Cobb角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即刻差值、治疗后6个月与治疗后3个月差值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根据融合标准,治疗后6个月两组融合情况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人工椎体作为颈椎前路植骨材料,融合率同自体髂骨相似,可以有效保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椎间高度,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曾凡伟  王晓林  李俊 《华西医学》2010,(11):2032-2034
目的探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yapatite polyamide66,n-HA/PA66)颈椎融合器在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手术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2月-2010年6月,对14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椎管减压,以n-HA/PA66椎间融合器支撑植骨、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随访时间3~12个月,平均6.3个月;随访时以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apan Orthopaedic Assoctiation,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复查X线片评估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情况,包括椎间高度及椎间融合器下沉情况。结果 14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手术以及椎间融合器的安放固定。所有患者术前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术后3、6、12个月的JOA改善率分别为87.0%、94.0%、97.0%。影像学检查显示所有患者植骨融合,椎间高度及椎间融合器的位置维持良好,无下沉、移位。结论 n-HA/PA66颈椎间融合器具有早期支撑稳定功能,可有效维持颈椎椎间高度;术后植骨融合率高且便于X线片观察,是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前路手术植骨的理想支撑材料,但长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术后内固定早期失败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本院诊治的15例行颈椎前路内固定术后早期失败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64(50~75)岁。所有患者均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钛网植骨自锁钛板固定融合术,术后予以颈部外固定支具固定。【结果】4例颈椎病神经根型,8例颈椎病脊髓型,3例颈椎骨折。3例单节段椎体次全切,10例双节段椎体次全切,2例多节段椎体次全切。术中12例采用10mm直径钛网,3例采用12mm直径钛网。钛网下沉12例,钛板及螺钉松动4例。未按要求严格佩戴外固定支具5例。所有患者内固定失败时间均小于12周。【结论】颈椎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早期内固定失败可能与患者年龄、固定节段长短、钛网直径、病种等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62例MCSM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n=32例)采用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n=30例)采用常规颈前路减压法治疗,记录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3、12个月时JOA评分和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并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两组JOA评分均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上升更为显著(P0.05),且术后12个月JOA评分改善率(62.7%±3.4%)明显高于对照组(51.8%±2.7%)(P0.05);且治疗组术后优良率(78.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63.3%)(P0.05)。结论颈前路分段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MCSM可充分减压,提高颈椎部位的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是治疗MCSM的有效手术方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王文  金正帅 《浙江临床医学》2011,13(10):1101-1103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的手术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颈椎骨折、脱位伴截瘫,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及颈椎病患者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笼植骨融合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3个月,其中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钛笼下沉(3个月后未见继续下沉),所有患者椎体间3~5个月全部获得融合,未见有钢板螺丝钉松动、断裂.术后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价Frankel分级较术前均有1~2个级别的提高.结论 虽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联合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有钛网下沉、颈椎邻近椎体退变等并发症的可能,但只要术中正确仔细的操作,术后仍能获得较好的椎体融合和神经恢复,临床疗效满意,是目前颈前路融合术中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