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实施品管圈活动提高护士对高危药品的认知度,以进一步规范高危药品的管理。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立"提高护士对高危药品的认知度"主题,寻找护士对高危药品认知度低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开展高危药品知识培训、落实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利用多种途径宣传高危药品风险点。结果降低了护士高危药品管理及给药不良事件发生率(P0.01或P0.05),提高了护士对于高危药品管理和药理知识及操作水平(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可以提高护士对高危药品的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
病区高危药品的规范化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病区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方法,确保用药安全。方法制订高危药品目录,规范高危药品管理工作流程,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保证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结果对病区实施高危药品管理及进行高危药品管理质量考核,护士取、用药准确率显著高于实施病区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前(P〈0.01)。结论病区高危药品规范化管理,可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和安全防范意识,保证用药安全,防范护理差错、隐患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加强对病区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确保患者用药安全.方法 2011年针对医院病区高危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通过建立安全管理组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使用流程、制订管理手册、组织培训与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加强病区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结果 与2010年相比,2011年发生高危药品管理缺陷和用药安全隐患的事件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97,P<0.05).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药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提高.结论 加强病区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能力,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降低消化内科标本送检延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未实施品管圈管理前2013年9月~12月住院患者需留取标本5119份,品管圈管理后2014年1月~4月住院患者需留取标本4994份。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消化内科标本送检延迟率作为活动主题,对病区标本现状进行分析,找出标本送检延迟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消化内科标本送检延迟率。结果实施品管圈管理后,标本送检延迟率由8.7%下降至2.6%,活动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降低了消化内科标本送检延迟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并且培养了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产前病区规范化床旁交接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8月26日至2019年9月1日的49例产前病区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的床旁交接班管理模式,将2019年11月1日至2019年11月7日的73例产前病区患者作为研究组,予以品管圈活动管理模式,同时选取9名护理人员,对患者的遗漏情况及实施品管圈活动前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观察。结果:研究组的遗漏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与实施前相比,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人员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差异显著(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对提高产前病区规范化床旁交接班的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不仅能够有效地降低遗漏率,同时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规范ICU高危药品管理,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方法:在病区成立高危药品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和完善ICU高危药品目录,进一步规范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对护士实行高危药品知识培训及考核、资格准入,强调高危药品使用前后双人查对制度及用药后效果观察、不良反应监测。结果:安全管理实施后高危药品管理缺陷发生率低于安全管理实施前(P0.05)。安全管理实施后护士对高危药品安全管理及使用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显著高于安全管理实施前(P0.05)。结论:规范ICU高危药品安全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用药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7.
产科病区实施高危药品管理的方法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规范产科病区高危药品的管理方法,提高护理人员用药、取药的准确率,确保孕产妇用药安全。方法成立高危药品管理小组并制订管理制度;制订高危药品目录;加强相关知识培训,规范高危药品放置;规范高危药品的使用、检查及交接。结果规范高危药品管理后,药品质量管理得到保障,高危药品质量检查结果比实施前有所提高。结论实施高危药品管理,能提高护理人员对高危药品的风险管理意识及临床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呼吸内科病区痰培养标本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2015年1~3月本科成立品管圈活动前住院患者282份痰培养标本作为品管圈活动前组,采集2015年5~7月住院患者306份痰培养标本作为品管圈活动后组,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呼吸内科病区痰培养标本合格率"作为活动主题,对病区痰培养标本现状进行分析,找出痰培养标本合格率低的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并组织实施,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呼吸内科病区痰培养标本的合格率。结果实施品管圈后,标本的合格率从57.44%上升到83.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7,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呼吸内科病区痰培养标本的合格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并且培养了科室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长期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4~7月在病区开展以"提高长期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将10个步骤按PDCA管理循环逐项实施,对活动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和无形成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由实施品管圈前的81.7%上升至实施后的98.5%(χ~2=71.758,P=0.000);活动后服务态度、健康教育、基础护理及巡视病房四方面的不满意项数均较活动前明显下降(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起到积极作用,并能提高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改进急诊输液室急救药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规范急救药品管理"作为活动主题,运用质量管理工具对急救药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并加以实施,对比活动前后的检查合格率。结果:急救药品检查合格率由80%提升到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急救药品进行规范管理,有效减少了管理过程中的漏洞,降低了不规范现象,保证了急救护理的安全开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肝胆外科室间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确定"提高肝胆外科室间管理质量"为本次活动主题,运用品管圈的管理方法,分析了室间管理质量检查评分低的原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实施品管圈后肝胆外科室间管理质量检查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改善室间管理质量方面的应用效果明显,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耳鼻喉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本院耳鼻喉科全部护理人员11名开展品管圈活动,由50名患者共同参与,比较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工作能力、护理指标、护理满意度评价情况。结果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理人员基础护理能力、病房管理能力、整体护理能力、护理文书管理能力显著高于实施前,人均差错护理次数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品管圈活动实施后,健康教育时间、基础护理时间、总体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护理文书时间显著低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品管圈活动实施后,护理满意度评价显著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耳鼻喉科护理中实施品管圈活动可取得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临床上广泛重视与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压疮分期准确率的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活动主题为"提高压疮高危科室护理人员压疮分期准确率",对9个压疮高危科室护理人员的压疮分期情况进行现状调查,分析原因,设定目标,拟定有效对策后组织实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护理人员对压疮分期的准确率由原来的64.29%提升到82.88%,与开展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活动前后压疮分期判断错误率明显降低。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以快速有效提高护理人员压疮分期准确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品管圈提升产科病区5S管理达标率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制定病区环境查检表,分析问题,拟定并实施对策。结果:实施后产科病区5S管理达标率、患者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QCC活动进步率为30.91%,目标达成率为108.32%;活动后圈员各项能力明显提高。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升产科病区5S管理达标率。  相似文献   

15.
张伟伟 《当代护士》2017,(12):165-167
目的研究品管圈在护理单元高危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本院21个护理单元联合进行的以"有效提高护理单元对高危药品的管理能力"为主题的品管圈活动,对本院护理单元高危用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在品管圈实施1个月后的高危药品标识、药品标识统一程度、护士对高危药品知晓率、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分开存放、抢救车高危药品封装程度、抢救车内高危药品标签清晰程度、多次使用药品开盖时间记录情况、镇静及麻醉药物使用记录完成程度均优于品管圈实施前,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品管圈实施后2个月与实施后1个月比较中,除了高危药品与普通药品分开存放情况和多次使用药品开盖时间记录情况以外,其他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护理满意度比较中,实施后1个月的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前,实施后2个月的总满意度明显优于实施后1个月,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对本院存在的问题进行不断改进,取得了良好效果,本院高危药品的管理现状得到显著改善且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管理工具在降低妇科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中的作用。方法:在妇科病区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回顾分析2013年1~4月妇科住院病区腹腔镜及宫腔镜术后放置Ⅰ、Ⅱ类导管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的状况,通过现状调查与原因分析找出引起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并组织实施,将改进前、后非计划拔管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妇科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1.52%降低至活动后的0.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运用品管圈质量改进工具,有效降低了妇科术后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提高了患者安全管理质量,增强了护理人员的品质意识和参与质量管理的能力,提高了质量改进效率和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产后尿潴留患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方法:将2013年10月~2014年9月行常规护理的523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将2014年10月~2015年9月463例产妇作为观察组,对产科护理人员开展品管圈活动,以尿潴留为关注点,进行为期1年的品管圈活动;比较两组产妇尿潴留的发生风险。结果:观察组产妇尿潴留发病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护理人员实施品管圈活动,在一定程度提高了护理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降低了产后尿潴留发生风险,改善了护理质量,有效地提高了护理人员参与管理意识和管理制度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ICU护士疼痛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组织,确定品管圈主题,制定品管圈活动计划,对ICU护士疼痛护理质量进行调查分析,制定整改措施,并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相关指标进行评价。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临床护士疼痛护理相关知识调查得分为(59.21±10.85)分,高于活动前得分(44.22±10.75)分,且护士疼痛评分使用正确率、疼痛管理标准化流程合理实施率(72%、62%)均高于活动前(1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开展品管圈后,患者及家属健康教育宣教、护理服务总体满意度(98%、96%)均高于活动前(8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到ICU疼痛护理质量管理中,能有效提高护士疼痛管理能力,加强临床护理人员参与管理的意识,提升护士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非内分泌病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规范处理率中的应用。方法:成立品管圈并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非内分泌科病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不规范处理的要因,针对性地拟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前后患者低血糖规范处理率。结果:实施后患者低血糖规范处理率高于实施前(P0.01),实施后目标达成率170.7%,进步率86.17%。结论:应用品管圈能有效提高非内分泌病区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规范处理率,从而提高护士主动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品管圈活动对病区环境安全的影响,提高安全护理质量。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主题,把握环境安全现状,设定目标,对环境安全现况问题进行要因分析,确立并落实5项质量改进措施。结果病区环境不达标率降低(P0.01);患者及医护人员对病区环境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病区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