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2.
治疗心律失常一直以来多用经典药物治疗,有些药毒副作用也比较大,近年来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有些非抗心律失常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4.
<正> 近年来发现许多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本文介绍13种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适应症、剂量与用法、作用机理、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一、三磷酸腺苷(ATP)五十年代中期已开始应用 ATP 静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疗效显著,现今已普遍使用。治疗方法:ATP10~20mg 加5%葡萄糖液2~5ml 或 ATP20mg加阿托品0.5mg 5秒钟内静注,若无效则间隔2~3分钟再重复用药。ATP 单剂注入量不超过40mg。注射中一旦有效立即停止注射。治疗过程中应予心电监护,并观察血压、全身反应及出现的瞬间心律失常。单用  相似文献   

5.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需要药物治疗时,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分类、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 病例报告患者 ,男 ,5 3岁 ,干部。半年前无明显原因于午饭后感心悸 ,气短 ,心前区憋闷 ,即到当地医院诊治。查体 :心率 114次 /分 ,心律绝对不齐 ,心电图示心房颤动。予以吸氧 ,在吸氧过程中心律自行恢复为窦性心律。 2个月后类似发作 1次 ,在前往医院过程中心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 1个月来无何诱因反复发作心房颤动 4次 ,每次发作 0 .5~ 2小时后心律自行转为窦性心律。为进一步诊治 ,于 1998年 4月 11日住院治疗。患者否认有高血压 ,冠心病、糖尿病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病史。无烟酒嗜好。无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及甲亢家族史。半年来为…  相似文献   

7.
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鉴于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要求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8.
9.
1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快速心律失常的非药物治疗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新开发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为数不多,而围绕如何合理安全使用这类药物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重要概念。综合在临床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实践,近年来强调要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促)心律失常作用。1987—1989年进行的心律失常抑制试验在临床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从此,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临床实践的模式,被引入到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研究和应用之中。  相似文献   

11.
在内科的心血管疾病中,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西药尚无一种是真正安全的药物,而目前动物试验以及初步临床应用表明,用山东步长恩奇有限公司生产的稳心颗粒治疗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过早搏动,心房纤颤,窦性动过速等)有肯定的疗效。稳心颗粒是国内首创的治疗心律失常的口服中成药,主要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甘松等组成。是根据中医补气健脾,活血化瘀理论制成的复方制剂,具有益气养阴,宁心复脉,活血化瘀,定悸安神之功效。  相似文献   

12.
<正> 近10年来我国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发展迅速,一系列新药相继问世,此与心脏电生理学的发展、心律失常的机理、药物作用机理,血药浓度测定和药代动力学的深入研究密切有关,从而使临床工作者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筛选应用有更多科学依据,现根据近10年国内应用较多,研究较深入的药物简述于下。 1.奎尼丁国内应用已有50—60年历史,主要用于各种过早搏动,心动过速以及心房颤动(房颤)、心房扑动(房扑)的复  相似文献   

13.
抗心律失常药与猝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抗心律失常药与猝死宁波市第一医院(315010)潘伟民(综述)杨国栋(审校)研究证实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肌梗塞及非心肌梗塞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猝死危险因素 ̄[1~3]。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目的在于抑制这类致命的心律失常,预防猝死发生。然而,抗心律失常药本身就...  相似文献   

14.
张武 《华西医学》2000,15(4):492-493
任何一种抗心律失常药(AARD)均可引起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心律失常加重,称为致心律失常作用(Proarrhythmia,PAR).本文就1990~1998年间所见9例病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 随着电生理—电药理学的迅速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许多新进展。要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了解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每个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现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药理学有关问题予以概述,着重在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两大类:(1)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2)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由于后类药物主要作用为拟交感神经与拟迷走神经药物,故抗心律失常药通常均指抗快  相似文献   

16.
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这个定义排除了药物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对原有病窦综合征(SSS,Sick sinus syndrome)、房室缺损、室内传导异常疾病患者诱发的心律失常(常指慢性心律失常)。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使用不当,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甚至导致猝死。因此有人提出将“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名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因为它们通过改变心脏组织的电生理作用,既可以“抗”,也可能“促”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7.
18.
东莨菪碱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上抗室性心律失常的药物种类较多,近儿年来国内外新型的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但在应用中不少抗室性心律失常药物本身可致心律失常,此种心律失常一旦出现颇感棘手,我们就近几年来对一些顽固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试用东莨菪碱静注而获成功,就此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胺碘酮(Amiodarone)于1969年用于抗心律失常,属第Ⅲ类抗心律失常药,曾因毒副作用而一度减少了使用。后经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发现:胺碘酮较其他抗心律失常药更安全有效,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重新广泛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新药介绍与药物的临床应用:抗心律失常新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