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电刺激频率5~50 Hz,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2次)及盆底肌训练(每次训练15~30 min,每天训练3次),2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比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功能性尿道长度(FUL)、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最大尿道压(MUP)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FUL、MUCP、MUP、社会心理评分、限制性行为评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阴道收缩压[(35.93±8.52)cmH2O]、阴道静息压[(35.17±8.46)cmH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4.85±0.79)s]、FUL[(34.52±7.85)mm]、MUCP[(7.93±1.21)kPa]、MUP[(9.08±1.25)kPa]、社会心理评分[(77.29±5.18)分]、限制性行为评分[(77.39±5.37)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76.29±5.7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尿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及对盆底肌表面电信号、盆底肌肌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妇产科于2018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的20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给予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治疗)与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盆底肌训练法治疗),各100例。对比两组盆底肌表面电信号、盆底肌肌力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Ⅰ类肌纤维电位及Ⅱ类肌纤维电位为(17.22±2.84) μV、(22.92±2.41) μV,高于对照组的(13.74±3.22) μV、(15.80±1.77) μV(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生物反馈盆底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效果确切,可改善盆底肌肌力情况,缓解尿失禁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法将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4组,分别为常规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功能性电刺激组、联合治疗组,每组20例。常规治疗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功能性电刺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功能性电刺激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和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每项技术治疗30min,每日1次,每周5d,共8周。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对患者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10s踝足屈伸运动(AFEM)、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Fugl-Meyer量表(FMA)下肢部分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过程中,4组患者均未出现与治疗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或不良反应。治疗前,4组患者AROM、10s AFEM、10m MWS、FMA下肢部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4组患者AROM、10s AFEM、10m MWS、FMA下肢部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肌电生物反馈组AROM[(11.6±4.3)°]、10s AFEM[(12.6±4.0)次]、10m MWS[(0.8±0.4)m/s]、FMA下肢部分[(22.6±4.0)分]恢复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功能性电刺激组治疗后AROM[(12.9±4.1)°]、10s AFEM[(13.7±4.2)次]、10m MWS[(0.9±0.4)m/s]、FMA下肢部分[(26.2±4.0)分]恢复显著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与功能性电刺激组治疗后比较,联合治疗组AROM[(14.2±5.5)°]、10s AFEM[(14.1±3.7)次]、10m MWS[(1.0±0.5)m/s]、FMA下肢部分[(29.0±5.1)分]恢复较为优异(P<0.05)。 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对照组采用Bobath、运动再学习等常规康复治疗技术,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的治疗方法,共治疗8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10m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步频、步幅对3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3组患者治疗后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均较为优异(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治疗组FMA、FAC、10m MWS、步频、步幅均较为优异(P<0.05),且联合治疗组治疗后FMA[(25.78±4.73)分]、FAC[(3.03±0.91)分]、10m MWS[(58.89±18.19)m/min]、步频[(45.91±18.53)step/min]、步幅[(48.28±14.79)cm]优于肌电生物反馈组(P<0.05)。 结论 局部振动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脑卒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核心肌力训练联合肌电生物反馈对高龄老年人群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高龄老年男性对象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给予核心肌力训练,观察组则在核心肌力训练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 结果经9周治疗后,2组研究对象各项平衡及肢体运动功能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明显(P<0.05),并且观察组Berg量表评分[(54.90±6.15)分]、Tinetti步态评分[(11.40±1.14)分]、500m快速走计时[(539.70±54.19)s]、15m快速绕杆走计时[(19.59±2.75)s]及5m楼梯攀爬计时[(13.69±2.85)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核心肌力训练对改善高龄老年人群肢体运动功能具有协同作用,其疗效明显优于单一核心肌力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SCI)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2例不完全性SCI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ASIA量表、Holden步行能力分级(FAC)及徒手肌力检查法(MMT)对2组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入选时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FAC分级及下肢MMT分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BBS评分、下肢ASIA评分均较入选时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BBS评分[(36.2±9.8)分]、下肢ASIA评分[(40.4±4.6)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2组患者FAC分级≥3级人数、下肢MMT分级≥3级人数均较入选时明显增加(P<0.05),并且均以观察组患者增加人数(分别增加25例、26例)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下肢康复机器人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不完全性SCI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肌力及步行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综合康复干预(包括常规康复训练、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穴位按摩等)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0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MBI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0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疗效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屈腕肌、踝跖屈肌MAS评分[分别为(1.5±0.5)分、(1.8±0.4)分]、上肢及下肢FMA评分[分别为(51.3±2.1)分、(26.4±4.1)分]、MBI评分[(62.7±20.9)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及患肢肌肉、穴位按摩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前瞻性分析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下肢痉挛状态、步行能力和残疾水平的影响。 方法 选取下肢痉挛的多发性硬化患者7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治疗组(37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肌电生物反馈进行辅助训练,共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MAS)、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功能残疾扩展量表(EDSS)分别评价2组患者的痉挛程度、步行能力及残疾水平。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的MAS分级、FAC分级及EDSS评分[对照组(3.36±1.06)、(4.03±1.64)和(5.03±1.39)分;治疗组(2.74±1.05)、(4.12±1.57)和(3.98±1.53)分]均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评分[对照组(4.11±1.02)、(3.11±1.38)和(6.21±1.57)分;治疗组(4.21±1.13)、(3.07±1.27)和(6.07±1.15)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MAS分级和EDS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FAC分级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可显著改善多发性硬化患者的下肢肌痉挛程度和残疾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于治疗前、治疗16周后分别采用Brunnstrom分期量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改良Ashworth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经16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对照组肩、手及下肢Brunnstrom评分、MBI评分[分别为(62.07±20.19)分和(50.05±17.53)分]均明显优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16周治疗后,发现治疗组、对照组偏瘫侧屈腕肌Ashworth评分[分别为(0.38±0.45)分和(0.71±0.61)分]及踝跖屈肌Ashworth评分[分别为(0.47±0.40)分和(0.79±0.61)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进一步促进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其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分析帕金森病患者与正常对照者躯干肌表面肌电活动差异以及不同严重程度帕金森病患者躯干肌表面肌电活动差异,探讨帕金森病患者躯干肌肌电活动特征及姿势异常疾病基础。 方法 本研究选取帕金森病患者19例作为研究对象,同时招募8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16导联表面肌电仪器采集研究对象在平躺、站立、行走3种姿势下双侧胸竖脊肌、腰竖脊肌、腹外斜肌及腹直肌表面肌电振幅均值。 结果 平躺时帕金森病组腰竖脊肌表面肌电振幅[(18.56±14.57)μV]和腹直肌表面肌电振幅[(24.00±18.80)μ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站立时帕金森病组腹外斜肌表面肌电振幅[(27.87±11.49)μV]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行走时帕金森病组胸竖脊肌表面肌电振幅[(58.74±29.69)μV]和腹外斜肌表面肌电振幅[(59.01±25.20)μV]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H-Y分级1~1.5级帕金森病患者仅行走时腹直肌表面肌电振幅[(55.42±12.34)μV)]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H-Y分级2~3级帕金森病患者在3种姿势下均有1组或多组躯干肌表面肌电振幅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帕金森病患者躯干伸肌及屈肌肌电活动均较正常人同时增多,且疾病程度越严重患者躯干肌受累范围越广泛;本研究为帕金森病早期个体化康复及肉毒毒素注射靶肌选择提供神经电生理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盆底肌训练、雌三醇(阴道给药)及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治疗围绝经期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出现盆底功能障碍的围绝经期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盆底肌训练及雌三醇阴道给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电刺激。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盆底肌张力及尿失禁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阴道静息压[分别为(36.5±7.2)cmH2O、(38.1±9.1)cmH2O]、阴道收缩压[分别为(39.2±11.2)cmH2O、(42.1±9.0)cmH2O]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分别为(5.5±0.4)s、(6.4±1.5)s]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尿失禁量[分别为(0.5±0.1)g、(0.2±0.1)g]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联合采用盆底肌训练、雌三醇阴道给药与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围绝经期全子宫切除术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具有协同疗效,能进一步增强患者盆底肌张力,改善尿失禁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在术后盆底肌康复治疗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在我院治疗的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吞咽功能训练组、普通电刺激组及肌电生物反馈组,每组20例患者。吞咽功能训练组给予常规口腔、咽喉部肌肉感觉及力量训练,普通电刺激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分别辅以电刺激、肌电生物反馈治疗。3组患者均每周治疗5次,持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标准吞咽功能评估法(SSA)及视频吞咽造影功能障碍量表(VDS)对各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sEMG平均波幅、VDS评分及SS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治疗后肌电生物反馈组、普通电刺激组sEMG平均波幅[分别为(46.4±8.4)μV和(38.2±9.7)μV]、SSA评分[分别为(21.7±3.0)分和(25.9±4.7)分]、VDS评分[分别为(40.2±9.6)分和(59.2±8.3)分]均显著优于吞咽功能训练组(P<0.05),同时肌电生物反馈组上述疗效指标亦显著优于普通电刺激组(P<0.05)。 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早期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较普通电刺激具有较大优势,能进一步改善患者吞咽功能,该疗法值得在脑卒中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放松训练对下背痛伴情绪障碍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下背痛伴情绪障碍患者分为实验组(32例)及对照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心理疏导及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放松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4d后分别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医师协会(JOA)下背痛评分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SAS、SDS、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后发现实验组及对照组SAS评分[分别为(41.69±5.79)分和(46.79±4.25)分]、SDS评分[分别为(35.94±7.82)分和(42.95±8.22)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69±0.54)分和(3.42±0.60)分]及JOA评分[分别为(25.31±1.64)分和(24.00±2.22)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疗效指标均以实验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心理疏导及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放松训练,能进一步改善下背痛伴情绪障碍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疼痛,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入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减重训练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减重平板训练,肌电反馈组则辅以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则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及减重平板训练。于入选时、治疗6周后记录各组患者静息状态及主动踝背伸状态时胫前肌和腓肠肌积分肌电值(iEMG),并计算拮抗肌协同收缩率;同时采用简式Fugl-Meyer量表(FMA)、通用量角器对各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踝关节活动度进行评定。 结果入选时各组患者胫前肌、腓肠肌iEMG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分别经6周治疗后,发现与治疗前及常规康复组比较,减重训练组、肌电反馈组及联合治疗组下肢FMA评分、踝关节活动度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均明显提高,协同收缩率则明显降低(P<0.05);并且联合治疗组患者下肢FMA评分[(30.4±2.8)分]、踝关节活动度[(15.3±3.0)°]及踝背伸时胫前肌iEMG[(114.0±27.0)mVs]、协同收缩率[(0.07±0.05)%]亦显著优于减重训练组及肌电反馈组(P<0.05)。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减重平板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增强患者下肢肌力、改善协同收缩率、提高康复疗效,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产后压力性尿失禁(SUI)患者康复中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的效果。方法 纳入2019年8月至2021年12月收治于我院的88例SUI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4例。对照组予以早期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干预,均连续干预8周。对两组盆底肌肌力、盆底肌张力、尿失禁程度[国际尿失禁咨询问卷(ICIQ-SF)]、72h漏尿次数、盆底肌疲劳度、生活质量[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表(I-QOL)]及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Ⅰ、Ⅱ类肌肌力优于对照组,ICIQ-SF评分、72h漏尿次数及Ⅰ、Ⅱ类肌疲劳度低于对照组,I-QOL评分及阴道收缩压(VSP)、阴道静息压(VRP)和满意度高于对照组,阴道收缩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产后SUI患者康复中应用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有助于恢复盆底肌肌力、肌张力,减轻尿失禁症状,改善盆底肌疲劳度,提高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治疗慢性非特异性下背痛(CNLBP)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CNLBP患者分为实验组(25例)及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于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集患者两侧竖脊肌和多裂肌肌电信号,分析其时域指标均方根值(RMS)及频域指标中位频率(MF);本研究同时于上述时间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背痛评分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竖脊肌、多裂肌RMS及MF痛侧与对侧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及JOA评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周后发现2组患者痛侧竖脊肌、多裂肌RMS较治疗前明显增高,MF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发现实验组痛侧竖脊肌、多裂肌RMS[分别为(33.65±6.43)μV、(28.46±4.54)μV]均较对照组增高,MF[分别为(77.45±13.08)Hz、(68.30±8.61)Hz]均较对照组降低,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64±0.81)分、(2.04±0.61)分]及JOA评分[分别为(23.40±1.58)分、(25.76±1.20)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实验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干预基础上辅以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指导下的康复训练,能进一步改善CNLBP患者疼痛程度,增强腰部核心肌群控制能力,提高脊柱稳定性,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35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分为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每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干预(包括主动训练、被动训练及抗阻训练等),磁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低频rTMS治疗,肌电反馈组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观察组则辅以rTMS及肌电生物反馈训练。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检测3组患者皮质潜伏期、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同时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及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对患者上肢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及观察组皮质潜伏期、CMC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观察组皮质潜伏期[(23.5±1.1)ms]、CMCT[(11.2±0.8)ms]亦较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明显缩短(P<0.05)。治疗后3组患者上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并且观察组上肢FMA评分[(39.8±6.3)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肌电反馈组上肢FMA评分[(33.8±6.7)分]亦显著高于磁刺激组水平(P<0.05)。治疗后3组患者偏瘫侧腕屈肌MAS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腕屈肌MAS评级亦显著优于磁刺激组及肌电反馈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rTMS或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受损功能,如rTMS与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联用则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有利于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全面恢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肉锻炼对全子宫切除患者术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在我院妇产科行经腹全子宫切除术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即Kegel训练),观察组患者在Kegel训练基础上辅以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术后3个月、6个月时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评定内容包括盆底肌力级别、1h尿垫试验及性生活满意度调查等。 结果术后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盆底肌力级别、尿垫试验漏尿量[分别为(0.76±0.17)ml和(3.79±1.25)ml]、性生活满意度[分别为88%和64%]等均较术后3个月时明显改善,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盆底肌肉锻炼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能显著增强经腹全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肌肉肌力,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病情,从而整体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中药熏洗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2例,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和红花熏洗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简化Fugl-Meyer量表(FMA)和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 结果治疗前,2组FMA和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FMA评分分别为(62.2±20.4)分和(46.8±21.6)分,BI评分分别为(55.4±22.4)分和(45.4±22.4)分,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配合中药熏洗治疗能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肢体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肌电组和联合组,每组15例。所有患者均根据自身肢体功能障碍情况接受相应的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联合组则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上肢部分、偏瘫Brunnstrom分期评定量表(上肢及手部分)、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运动功能部分、患侧腕关节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患侧前臂伸肌集群相关肌电积分对各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①组内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中除常规组偏瘫Brunnstrom分期上肢部分外,其它各项指标包括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49.73±8.26)分]、功能独立性评分[(66.13±8.47)分]、患侧腕关节背伸主动关节活动度[(48.93±12.79)°]、患侧前臂伸肌集群相关肌电积分[(84.11±26.86)μV]分别较组内治疗前[(22.67±10.95)分、(34.53±7.82)分、(17.07±7.52)°、(28.03±10.26)μV]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组间比较:治疗后,肌电组各项指标与常规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各项指标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镜像疗法结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