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病之一,胰岛素治疗作为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糖尿病患者接受。有效的胰岛素治疗除了合理的治疗方案外,还包括规范的注射技术和注射装置的正确选用,这三个要素将直接影响到胰岛素剂量的正确性和胰岛素作用的发挥,对血糖达标至关重要[1]。以往的健康教育内容主要关注糖尿病基础知识培训和自我管理方法的指导,忽视了注射技术对血糖控制的影响。第2次全球胰岛素注射技术现状调查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相当大比例的患者没有进行规范注射[2]。因此,规范胰岛素注射技术,是胰岛素治疗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糖尿病发病率较高,患病人数已经超过了5 000万,而糖尿病患者中25%~50%可能遭遇外科手术治疗[1]。糖尿病围手术期患者血糖控制的程度直接影响患者手术治疗及预后。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法是糖尿病强化治疗的最为先进的手段,其能够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更快、更有效地控制血糖,同时提高血糖的稳定性[2]。在胰岛素强化治疗中护理干预尤为重要。现将我院拟行手术的糖尿病患者术前胰岛素强化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DM)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所引起^[1]。在糖尿病治疗中,胰岛素是一类重要的药物。国外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2-4]。和流行病学调查^[5]发现,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长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虽然有利于控制血糖,但血糖控制经常不能达到理想目标^[6]。  相似文献   

4.
正1型糖尿病(type 1diabetes mellitus,T1DM)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儿童青少年最常见的慢性病之一,全球年发病率以2%~3%的速度递增[1],我国年发病率约为2/10万~5/10万[2]。1型糖尿病需要患儿及其家庭遵循复杂的治疗方案,包括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饮食管理和运动等,自我管理不仅是糖尿病护理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取得良好血糖控制的关键[3]。因此,本文将对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开展儿童和青少年1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2型糖尿病是由于β细胞功能的减弱,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和胰岛素分泌减少,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明确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β细胞功能通常只剩下50%,之后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由于年龄和病程等不可控因素,2型糖尿病患者不可避免地需要胰岛素治疗来获得并维持血糖[2]。良好的血糖控制可以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减少大血管事件的发生概率[3]。如果患者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合用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对47例应用口服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理想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甘精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体重指数的变化情况以及低血糖的发生率.[结果]47例患者中有41例完成试验(其中4例因血糖控制不理想改为强化胰岛素治疗方案,2例中途退出).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体重指数无明显变化(P>0.05),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结论]甘精胰岛素与阿卡波糖合用对于口服降糖药物失效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且方便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可引起多系统严重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1-2]。胰岛素治疗是控制糖尿病重要手段,正确注射胰岛素技术是保证胰岛素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3]。规范注射部位选择与轮换能确保胰岛素良好吸收及血糖达标率提升~[4]。研究~[5]显示,患者重复在某一部位注射,易造成局部组织损伤、肿胀、硬结、皮下脂肪萎缩、疼痛等不良反应,且影响胰岛素吸收,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王丽等~[6]研究结果显示,护士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时按照时间在轮换图对  相似文献   

8.
<正>胰岛素泵治疗是指通过佩戴胰岛素泵模拟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胰岛素分泌模式,持续微量注射胰岛素,达到有效控制血糖的治疗方法。目前,我国使用胰岛素泵的患者已达数万,其中约54%为1型糖尿病患者[1]。而儿童、青少年糖尿病98%以上是1型糖尿病,他们的血糖波动大、低血糖发生较多[2]。胰岛素泵作为糖尿病强化治疗的一种先进手段,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使用[3]。胰岛素泵自20世纪80年代在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专科护士主导的优化管理项目在初始应用基础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病人健康教育及随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32例初次接受基础胰岛素治疗的居家自护病人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186例和对照组146例,首次入组教育后,观察组接受院外3个月的基础胰岛素优化管理项目管理,对照组实行常规健康教育。[结果]最终观察组149例病人完成3个月持续电话追踪随访管理,失访率为19.9%;观察组基础胰岛素优化管理项目干预后12周空腹血糖12周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4周、8周空腹血糖均低于干预前空腹血糖,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两组空腹血糖、糖尿病自护行为量表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的糖化血红蛋白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专科护士主导的基础胰岛素优化管理项目实施3个月后,病人自我管理能力得到提高,血糖控制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秀霖加阿卡波糖治疗预混胰岛素类似物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本院60例使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效果欠佳的T2DM患者改用睡前长秀霖加餐时阿卡波糖治疗.记录调整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体重指数(BMI),胰岛素剂量,低血糖事件等.[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FBG,2hPG,HBA1C,胰岛素剂量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长秀霖加阿卡波糖低血糖发生率低,并无夜间低血糖事件.[结论]长秀霖加阿卡波糖治疗门冬胰岛素30控制血糖欠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低血糖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1.
<正>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和胰岛素作用障碍所导致的一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有资料表明,中国目前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7%,估计成年人糖尿病总数达9 240万[1]。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措施之一,其治疗合理性直接影响患者血糖、血压的控制情况及患者的治疗效果[2]。本研究对社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不合理用药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原因所在,为制定适宜的药学干预手段、促进社区2  相似文献   

12.
<正>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患者实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注射技术是胰岛素治疗的重要环节。腹部注射胰岛素因药物吸收快、吸收率高、脂肪较厚且疼痛较轻等优点,为注射首选部位,但由于糖尿病患者缺乏腹部轮换注射的知识,易形成皮下脂肪硬结影响胰岛素的吸收,不利于控制血糖,增加了医疗成本和患者的痛苦[1]。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自行设计了一款糖尿病患者腹部轮换注射胰岛素定位背心,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预警式血糖监测表在血糖控制不佳的非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2例血糖控制不佳的非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的预警式血糖监测表,对照组采用常规血糖监测日志,比较两组病人应用前及应用后3个月、6个月糖化血红蛋白(HbA1c)、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及自我管理水平变化。[结果]3个月、6个月后两组病人的HbA1c均较基线下降,但两组结果相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AGE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自我管理水平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糖控制不佳的非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病人护理过程中应用预警式血糖监测表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帮助病人控制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占非常重要的地位,持续的胰岛素治疗并结合有效的健康教育有利于血糖的控制[1]。但是胰岛素是需要患者自行注射的药物,注射胰岛素的患者既要知晓糖尿病与胰岛素的相关知识,又要掌握一项专业的注射技术。胰岛素注射方法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的接受程度及治疗效果[2]。因此,如何对注射胰岛素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正确使用胰岛素,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防止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避免使用  相似文献   

15.
循证医学的证据已经显示,强化血糖控制能够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1],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较长时间地改善和控制糖尿病[2].资料[3]显示,初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平均B细胞功能已丧失50%左右,至少50%的糖尿病患者在诊断6年之内,需要胰岛素治疗.  相似文献   

16.
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对继发磺脲类药物失效患者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各80例应用胰岛素针治疗,疗效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4-06~2006-06在我院住院或门诊随访的2型糖尿病患者,A组继发失效患者80例,诊断标准是:口服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有效1 a以上饮食控制良好,口服磺脲类药物足量≥3个月,空腹血糖≥10 mm o l/L持续1个月以上,糖化血蛋白≥9.5%[1]。B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1997美国糖尿病协会(ADA)糖尿病诊断及分型标准,未接受口服降糖降脂药物或胰岛素治疗。两组患者均无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无严重的心、肝、肾重要脏器病变。男31例,年龄(50.…  相似文献   

17.
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糖尿病的固手术期治疗方法.[方法]36例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糖尿病患者,在胰岛素控制血糖后,行耻骨上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后继续以胰岛素控制血糖,注意膀胱冲洗,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结果]血糖控制良好,36例均能耐受手术;手术后切口感染及尿瘘4例(11%),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3例,未发生与糖尿病代谢有关的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拔尿管后正常排尿33例(92%),尿失禁3例,随访1~3个月痊愈.[结论]在前列腺增生症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中,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是手术成功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在起始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病人出院后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起始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出院后给予常规随访,观察组给予3个月的延续性护理干预。出院时和出院3个月回院复查时采用中文版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DSCA)、胰岛素规范注射知信行问卷对病人进行评估及调查,比较两组血糖达标率及低血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出院后3个月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评分、胰岛素规范注射技术问卷评分以及空腹血糖、非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出院3个月内共监测血糖3 580次,低血糖事件发生81人次(2.26%),对照组监测血糖2 459次,低血糖事件发生150人次(6.10%),观察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可提高起始使用胰岛素的2型糖尿病病人的自我管理水平,规范胰岛素的注射操作,更加有效地控制血糖,降低低血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1]。近年来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3],流行病学显示中国患病人口超1 亿人[4],且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5],良好的控制血糖可有效减少或预防并发症 [6]。胰岛素治疗是目前最有效控制血糖的治疗方法[7]。调查显示[8]61.53%的中国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注射笔把胰岛素和注射器巧妙组合,轻便小巧、痛苦小、操作简单,被多数患者使用。但大量的文献调查发现: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注射笔使用规范性却不尽人意[9]。都玉娜[10]等研究表明:被调查患者中仅有5.9%的患者做到完全规范性操作胰岛素注射笔。注射技术在糖尿病治疗中占据着与注射药物及注射装置相同的地位,对血糖的控制有深远的意义[11]。胰岛素注射操作不当,会影响治疗效果,增加患者痛苦和经济损失[12]。可见,胰岛素笔规范注射技术,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现将胰岛素笔注射的现状与护理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评价胰岛素泵和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和中国全文期刊网(从建库截至2009年12月)所有胰岛素泵和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由两位评价者按纳入排除标准独立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然后采用RevMan 5.0.23软件进行Meta分析。评价指标包括:血糖控制、胰岛素用量、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低血糖发生率和糖尿病缓解率。结果共纳入8个随机对照试验,597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除1个试验外,其他纳入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均为B级。以胰岛素需要量和糖尿病缓解率为结局指标的漏斗图提示存在发表偏倚。Meta分析结果显示:胰岛素泵治疗和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均能控制空腹血糖[WMD=–0.21,95%CI(–0.42,0.00),P=0.05]和餐后血糖[WMD=–0.24,95%CI(–0.57,0.08),P=0.14]。胰岛素泵治疗使血糖达标所需时间更少,比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大约少2.74天[WMD=–2.74,95%CI(–3.33,–2.16),P〈0.000 01];且所需胰岛素量更少,约少7.78单位[WMD=–7.78,95%CI(–9.25,–6.31),P〈0.000?01]。胰岛素泵治疗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低于胰岛素多次注射组,约减少了69%[OR=0.31,95%CI(0.12,0.80),P=0.01];而糖尿病缓解率比多次胰岛素注射组增加约46%[OR=1.46,95%CI(1.01,2.10),P=0.04]。结论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治疗效果优于多次胰岛素注射治疗。但因纳入研究的质量不高,在临床应用时应结合患者情况和医生经验,权衡利弊后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