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大鼠股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 SD大鼠左侧股骨制备1个5 mm缺损,在手术后1周、2周、4周、8周后对大鼠进行X线照射,然后处死所有动物,收获新生骨组织和缺损两端的组织,做苏木素-伊红(HE)染色以及BMP-2和VEGF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X线检测和HE染色均表明8周时骨缺损在对照组没有愈合,存在骨不连现象;BMP-2和VEGF在手术后第4周时表达达到高峰,并且在骨缺损断端和周围区域表达较缺损中心多。结论持续添加外源性BMP-2和VEGF因子有助于骨缺损的修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纤维蛋白胶(FS)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BMP)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构建的可注射型组织工程骨修复兔桡骨缺损的作用.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骨干处建立10 mm骨缺损的动物模型.然后,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及皮肤.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3组,各组8只.A组(FS +VEGF +BMP)、B组(FS+BMP)、C组(FS)将各组材料经正常皮肤注射到骨缺损处.分别于术后6、12周切取标本,进行组织形态学、X线摄片、生物力学测试等方法观察各组新骨形成的情况.结果 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术后6周,A组新生组织周围见新生血管丰富,纤维组织下有大量新生骨组织,部分区域有髓腔样结构形成;B组新生组织为纤维组织充填,新生血管不如A组丰富,骨细胞较多,骨组织较少;C组新生组织为纤维组织结构,成纤维细胞丰富,未见成骨.术后12周,A组为成熟骨组织结构,骨髓腔贯通,可见造血细胞;B组骨组织成熟度较A组稍差,髓腔结构不完整;C组仍以纤维结缔组织为主.X线摄片示:术后12周,A组骨缺损完全修复,B组骨缺损基本修复,C组无骨性愈合.X线阻射密度测量示:术后6、12周,骨缺损修复的X线阻射密度值均为A组>B组>C组(P<0.05).生物力学测试示:术后12周,A组最大抗折载荷明显高于B组(P<0.05).C组无骨性愈合标本,未行生物力学检测.结论 FS+VEGF+BMP及FS+BMP复合物均能不同程度促进骨组织生长及加速骨缺损的修复,VEGF能明显促进骨缺损部位早期血管化及新骨形成,比单纯应用BMP能更好地修复骨缺损,说明VEGF+BMP对促进骨生长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3.
BMP-2基因转染兔骨骼肌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AdrhBMP-2修饰的兔骨骼肌干细胞(RRSMSCs)为种子细胞、脱钙骨基质(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建立兔桡骨干骨缺损(20mm)模型,50只新西兰兔分为5组:AdrhBMP-2转染RSMSCs/DBM组(A组)、AdGFP转染RSMSCs/DBM组(B组)、未转染RSMSCs/DBM组(C组)、单纯DBM组(D组)和对照组(E组)。术后4周和6周分别行骨密度、X线、生物力学及组织学检查。结果 术后4周,A组骨修复达到X线愈合标准,但髓腔不通;术后6周,各组的愈合率分别为A组100%、B组50%、C组33%,D组和E组为0。结论 AdrhBMP-2修饰的RSMSCs为种子细胞、DBM为支架材料构建的基因强化组织工程骨能修复兔桡骨长20mm的大段骨缺损,为临床上大范围骨缺损的修复提供了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和材料。  相似文献   

4.
纤维蛋白胶复合VEGF和BMP诱导异位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以纤维蛋白胶(Fibrin sealant,FS)复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2)骨修复材料异位诱导成骨的作用,为其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实验分组为:A组(FS+VEGF+rhBMP-2)、B组(FS+rhBMP-2)、C组(rhBMP-2)、D组(FS)。将各组材料注射或植入小鼠肌袋内,通过用X射线、HE染色、ALP染色、新生骨计量等方法,研究其诱导成骨活性。结果实验结果显示成骨活性A组(FS+VEGF+rhBMP-2)〉B组(FS+rhBMP-2)〉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hBMP-2)、D组(FS)无成骨活性。A组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其成骨量显著高于B、C组(P〈0.05)。结论以纤维蛋白胶复合VEGF和BMP骨修复材料具有高效的骨诱导活性,VEGF可明显增强rhBMP的骨诱导活性。  相似文献   

5.
背景:随着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深入,细胞因子对千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和对骨愈合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目的:观察骨形念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ic protein,BM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复合骨髓间充质工细胞(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和纳米晶胶原基骨(nano-Hydroxyapatite/collagen,nHAC)复含物修复大鼠股骨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完全随机分组设计,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12/2008-08在江苏大学临床医学院实验室完成.材料:将培养的第3代大鼠MSCs密度调整为5×109 L-1,接种到nHAC材料表面,制成MSCs/nHAC复合支架.取复合培养的支架分别与BMP混悬液、聚乙烯吡咯烷酬、VEGF溶液混匀,负压下真空抽吸,冻干24 h备用(每鼠所植入支架含BMP15mg,VEGF0.8 μg).方法:将3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3组制成股骨缺损模型:单纯nHAC组骨缺损处单纯植入nHAC:MSCs/nHAC组植入MSCs/nHAC复合物:VEGF/BMP,MSCs/nHAC组植入VEGF/BMP/MSCs/nHAC复合物.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12周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术后12周行环境扫描电镜观察.结果:①各时间点动物均未出现排斥及炎症反应,创口愈合良好.②术后各时间点VEGF/BMP/MSCs/nHAC组放射学评分高于与其余2组(P<0.05).③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MSCs/nHAC组、VEGF/BMP/MSCs/nHAC组较单纯nHAC组能更快的促进大鼠股骨缺损处骨再生;VEGF/BMP/MSCs/nHAC组的促进作用更明显.④术后12周扫描电镜观察单纯nHAC组骨纤维排列小规则,可见大量骨陷窝;MSCs/nHAC组可见大量成骨细胞,中量骨小梁结构,但仍可见间隙;VEGF/BMP/MSCs/nHAC组可见哈佛系统,大量骨小梁排列规则.结论:VEGF/BMP/MSCs/nHAC复合物较单纯nHAC或MSCs/nHAC复合物有更好的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6.
背景: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以促进新骨的形成,提高骨不连的治愈率.目的:观察大鼠股骨骨不连修复过程中骨缺损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情况.方法:SD大鼠股骨左建立骨不连模型后,随机分为7组,分别于造模后1,3,7,14,21,28,35 d,处死取材.大鼠右骨不做缺损直接缝合伤口,作为对照.RT-PCR技术检测大鼠股骨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大鼠股骨骨不连损伤后,损伤周围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上升,至7 d时达项峰,而后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而在损伤中心区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表达延迟,且表达量低损伤周围区.提示大鼠股骨骨不连缺损中心区域在修复早期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mRNA的低表达及时滞后可能是其骨不连发生的重要原因,在相应的时期补充外源性骨形态发生蛋白2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能助于骨不连修复愈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构建壳聚糖(CS)/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质粒温敏水凝胶复合体CS/壳聚糖纳米粒(CSn)(pDNA-BMP2)-GP,研究其生物相容性及其在大鼠颅骨缺损再生中的作用。方法 将1 mL CS/CSn-GP复合体注入18只SD大鼠左、右后肢大腿肌袋内,于第3天、第1、2、4、6、9周随机处死3只大鼠,取注射部位及邻近组织,苏木精和伊红染色后观察其炎症反应。将32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CS/CSn(pDNA-BMP2)-GP组、CS/CSn-GP组,各16只。在大鼠颅骨人字缝的左右两侧,各做一直径为5 mm的骨缺损,在每只实验鼠左侧的颅骨缺损区不放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组,右侧分别植入各组材料。术后分别于第4、8周时随机处死6只大鼠,取出样本进行CT测量颅骨缺损面积及苏木精和伊红染色评价骨再生情况。结果 苏木精和伊红切片显示,复合体注入肌袋后,未见明显炎症反应;术后第4、8周,在骨修复质量及速度上,CS/CSn(pDNA-BMP2)-GP组明显优于空白组和CS/CSn-GP组。术后第4、8周,颅骨缺损面积CT结果显示:CS/CSn(pDNA-BMP2)-GP组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背景:单独将骨形态发生蛋白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植入体内易被血液冲刷掉而不能最大限度发挥诱导成骨和血管生成作用,同时缺少载体的支撑作用。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磷酸钙骨水泥联合应用在骨缺损修复过程中的作用。 方法:制作新西兰兔双侧股骨内侧髁骨缺损模型,左侧分别植入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6及磷酸钙骨水泥,右侧不植入任何物质作为空白对照。植入8,16周通过硬组织切片组织学观察、电镜扫描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情况。 结果与结论:各组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良好,未见明显炎症组织反应。植入8周时,磷酸钙骨水泥/骨形态发生蛋白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组骨水泥-骨组织交界处基本上被新生骨小梁包绕,材料进一步降解,新生骨小梁表面可见大量活跃的成骨细胞;16周时,新生骨小梁继续长入,进一步增长、增粗、增多,有大量新生编织骨成网格状长入材料中,骨水泥材料降解明显,与周围组织结合紧密,降解与骨长入同步,此组不同时间点成骨速度及成骨效果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材料(P 〈0.05)。表明3种材料联合应用可协同促进骨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外构建的组织工程骨是细胞与材料的复合体,再血管化是组织工程骨植入体内后关系其能否充分发挥成骨作用,有效修复骨缺损的关键环节。 目的:观察以去抗原牛松质骨支架复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2,BMP-2)基因修复大段骨缺损过程中对血管化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对照动物实验,于2003—09/2004—12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选用清洁级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选取市售新鲜牛肱骨上端松质骨制备去抗原牛松质骨支架(Bovine Cancellous Bone,BCB)。携带人BMP-2和β-半乳糖酐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BMP-2和Ad—Lacz)及重组人BMP-2(rh-BMP-2)由美国Dr.Oliver及吉林大学病理教研室高航博士馈赠。 方法:新西兰大耳白兔60只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经BMP-2腺病毒载体转染后复合BCB移植修复兔双上肢桡骨1.5cm的缺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每组12只,植入经不同处理的人工骨,Ad—BMP-2转染细胞+BCB组,未转染细胞+rh-BMP-2+BCB组,Ad-Lacz转染细胞+BCB组,未转染细胞+BCB组,单纯BCB组。通过紧密缝合肌膜和筋膜固定移植骨。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周X射线检查观察骨缺损区的新骨形成情况,微血管墨汁灌注观察血管分布情况,透射电镜观察成骨细胞和血管生成情况,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爱辛蓝染色和VonKossa染色观察微血管与骨形成关系,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染色灰度值、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特异性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进行微血管计数。 结果:纳入兔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X射线检查和组织学观察显示AD-BMP-2转染细胞+BCB组和未转染细胞+rh—BMP-2+BCB组骨形成及血管生成情况优于其他3组。微血管墨汁灌注显示术后4周,两组每一个骨小梁孔隙中有一支新形成的小血管,骨间血管的密度在周边区域较高,随着向移植骨中央呈向心性减少。透射电镜观察,两组术后4周,可见较多功能活跃的成骨细胞及新生血管芽;术后12周,成熟的板层骨形成,新生血管结构完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检测和微血管计数测定显示AD—BMP-2转染细胞+BCB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对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微血管计数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 结论:BMP-2基因可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间接诱导移植骨血管化,比应用rh—BMP-2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清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BMP-4水平与血管钙化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8月—2019年7月进行MHD的慢性肾衰竭158例纳入MHD组,另选取158名体检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血清白蛋白(ALB)、血钙、血镁、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  相似文献   

11.
羟基磷灰石和骨生长因子复合修复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羟基磷灰石(HA)和骨形成蛋白(BMP)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物修复颌骨缺损的骨形成反应。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诱导骨形成的影响。方法 Wister大鼠10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20只,设立HA/bFGF为实验组,HA/BMP,BMP/bFGF,HA,及空白组4组做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7天、3个月5个时间来取材,进行组织学、透射电镜观察、X线检查,观察骨组织愈合情况。结果HA/BMP/bFGF组在诱导新骨形成方面及成骨量均高于对照组。结论 HA/BMP/bFGF复合物可以做为一种新的骨修复材料在颌骨缺损中进行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骨诱导中能发挥协同与促进作用,使新骨形增多。  相似文献   

12.
背景:目前治疗骨缺损以植骨为主,其中磷酸三钙是目前广泛使用的人工骨材料,但对于磷酸三钙的植骨效果仍有争议,其治疗骨缺损的机制尚无详细报道。 目的:观察磷酸三钙植骨填充于骨缺损区后,局部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浓度变化及骨愈合情况。 方法:取C57小鼠48只,随机均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切除右侧股骨干中部2 mm长的骨干和骨膜制作单侧股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骨缺损处植入磷酸三钙,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术后1-4周拍摄X射线片观察骨愈合情况,随后处死动物,植骨区取材,通过Elisa法测定样本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水平。 结果与结论:X射线显示,实验组术后2周时骨折大部分愈合,小部分骨皮质未完全愈合,3周时骨折基本愈合,仍有少量磷酸三钙残留,4周时骨折完全愈合,周围骨痂生长明显,磷酸三钙基本吸收;对照组术后一二周时仍可见骨折线,第3周时可见骨折线模糊,第4周时骨折部分愈合,部分骨皮质未愈合。实验组不同时间点骨形态发生蛋白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果表明磷酸三钙植骨治疗可通过上调骨形态发生蛋白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促进骨愈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Notch信号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基因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诱导分化后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分离、培养大鼠MSCs,用含VEGF165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细胞培养液培养大鼠MSCs 2周诱导其向内皮细胞分化;用脂质体将携带有VEGF165基因的质粒转染诱导内皮细胞并对转染效果进行鉴定,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上Notch信号受体Notch 1和配体Jagged 1的表达变化;用γ-内分泌酶抑制剂L-685458阻断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转导,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将细胞接种在半固体培养基上,观察其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的能力.结果 转染VEGF165基因的内皮细胞上表达有VEGF165 mRNA,说明实验成功地将VEGF165基因导入诱导后内皮细胞中.转染VEGF165基因后,细胞上Notch信号配体Jagged1 mRNA表达增强(1.08±0.01比1.01±0.02,P<0.01),Notch1 mRNA表达无明显变化(0.60±0.02比0.59±0.01,P>0.05);细胞的迁移能力增强(划痕空白处细胞个数:46.45±4.46比41.61±1.42,P<0.05),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能力无明显变化(细胞分级:3.00±0.89比2.00±0.89,P>0.05).内皮细胞转染VEGF165基因后,以γ-内分泌酶抑制剂L-685458阻断细胞Notch信号通路的转导,则细胞迁移能力(划痕空白处细胞个数:51.72±3.47比46.45±4.46)和形成毛细血管样结构能力(细胞分级:4.17±0.75比3.00±0.89)均进一步增强(均P<0.05).结论 转染VEGF165基因可增强大鼠MSCs诱导分化内皮细胞的功能,在此基础上阻断Notch信号通路转导可进一步增强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和2(VEGF受体Flt-1与KDR/Flk-1)在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外阴白色病变发病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39例外阴白色病变组织中Fit-1和KDR/Flk-1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以11例正常外阴皮肤组织作为对照,了解其相关性。结果应用直线相关软件对Flt-1与KDR/Flk-1阳性表达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一定正相关(r=0.488,P=0.002)。结论外阴白色病变皮损中VEGF受体Flt-1与KDR/Flk-1的表达异常,可能是导致病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EGFR和VEGF在59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59例乳腺癌组织中,EGFR阳性率为93.2%(55/59),VEGF染色全部呈阳性(59/59),EGFR表达在乳腺癌组织分级和淋巴结是否转移之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PR阳性组中VEGF表达水平较高(P<0.05),EGFR和VEGF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EGFR和VEGF在乳腺癌的生物学行为中起着一定的作用,研究两者联合表达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千细胞(BMSCs)移植联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转染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血管再生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纯化、培养大鼠BMSCs,以BrdU标记细胞;制备、抽提、纯化质粒PAdTrack/VEGF165。结扎冠状动脉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周后,随机将其分为4组(n=12),进行心肌内BMSCs移植和/或VEGF165转染,组Ⅰ:BMSCs移植+VEGF165转染;组Ⅱ:BMSCs移值;组Ⅲ:VEGF165转染;组Ⅳ:DMEM注射作为对照组。4周后行免疫组化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组Ⅰ和组Ⅱ梗死及缺血心肌处可见大量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其中缺血心肌处部分移植细胞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并形成新生毛细血管。Ⅷ因子染色阳性的新生血管密度分布为组Ⅰ〉组Ⅲ〉组Ⅱ〉组Ⅳ(P均〈0.01)。细胞移植和基因转染治疗后室壁厚度和室壁运动幅度改善,EF值增加幅度(△EF)组Ⅰ〉组Ⅱ〉组Ⅲ〉组Ⅳ(P均〈0.01):结论:同种异体骨髓间质干细胞移植联合VEGF基因转染能进一步增强大鼠梗死缺血区血管再生、改善室壁厚度和心功能,有利于心肌梗死后的康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与AML血管新生的关系.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AML 25例初发未治、17例完全缓解、16例未缓解、12例复发患者血清中HGF和VEGF的浓度,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血清HGF的浓度:AML初发未治组[(1357.29±358.64) ng/L]、未缓解组[(1175.93±306.71)ng/L]、复发组[(1261.21±340.83) ng/L]患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32.62±99.13) ng/L]和缓解组[ (256.65 ±94.32) ng/L](F=78.35,P<0.01);血清VEGF的浓度:AML初发未治组[(253.84±49.14) ng/L]、未缓解组[(245.87±54.68) ng/L]、复发组[(264.75 ±62.52) ng/L]患者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97.61±16.19) ng/L]和缓解组[(99.76±15.93) ng/L](F=68.65,P<0.01);缓解组患者血清HGF和VEGF的浓度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GF和VEGF在AML中呈正相关(r=0.49,P<0.05).结论 HGF和VEGF与AML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阻抗HGF治疗白血病有望成为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