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
微血管内血栓形成与参芪脑保颗粒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参芪脑保颗粒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于2001-09/12在解放军总医院微循环实验室进行。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和参芪脑保预防组,分别给予饮用水及参芪脑保颗粒灌胃,连续5d,于第6天用光化学法制成肠系膜血栓模型,观察光照后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时间、不同时间点血栓形成的大小及血栓占管腔的面积比。结果:参芪脑保预防组比实验对照组血栓出现时间晚;血栓的大小在光照后1min[(15.39&;#177;6.54)&;#215;100μm^2],10min[(22.28&;#177;7.84)&;#215;100μm^2]也较对照组小[(17.05&;#177;2.45),(25.45&;#177;9.12)&;#215;100μm^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参芪脑保预防组血栓占管腔的面积比在光照后1min[(38.10&;#177;13.24)%],10min[(52.09&;#177;17.12)%],均较实验对照组小[(42.0&;#177;17.87)%,(56.63&;#177;14.62)%,P&;lt;0.05]。结论:参芪脑保颗粒对大鼠肠系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
背景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相当常见,并且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目的建立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的病理生理意义奠定基础.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鼠类动物实验室完成.实验选取24只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钳夹升主动脉后自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1.0 mg/kg,1.5 h后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注入月桂酸钠后大鼠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损害及微血栓形成情况;早期缺氧心肌情况.结果①注入月桂酸钠1.5h后冠状动脉微血栓组所有大鼠均出现微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及微动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无此情况(P<0.01);冠状动脉微血栓组微动脉内皮损伤率为(10.17±2.33)%,血栓形成率为(9.42±2.02)%.②Nagar-Olsen染色显示心肌缺血区域占所观察心肌横截面面积的(7.52±2.26)%,对照组无心肌缺血(P<0.01).结论月桂酸钠可稳定地诱发冠状动脉微血栓形成,此模型可作为冠状动脉微血栓及微栓塞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背景白细胞流变性对微循环血流灌注有明显影响,但缺氧对微循环中白细胞流变性的影响目前研究极少.目的研究急、慢性缺氧对大鼠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学行为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材料和干预本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高原军事医学系全军高原医学重点实验室进行.成年Wistar大鼠,校动物中心提供,按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急性缺氧组和慢性缺氧组,低压舱模拟海拔5 000 m连续缺氧2,30 d,复制动物急性和慢性缺氧模型.主要观察指标正常大鼠、急性缺氧大鼠、慢性缺氧大鼠的白细胞滚动速度、沿壁滚动数、黏附数和白细胞-内皮细胞接触时间(leukocyte-endothelium contacttime,TLECT)及动脉血气的比较结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急、慢性缺氧组动物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PaO2和血氧饱和度SaO2显著下降(t=3.01~8.30,P<0.05).对照组白细胞滚动速度(101.41±26.96)μm/s,滚动数(4.27±2.69)个/min,黏附数(1.45±1.21)个/100μm,TLECT(0.91±0.73)s/min;急性缺氧动物白细胞滚动速度(85.44±17.33)μm/s,滚动数(60.00±31.62)个/min,黏附数(26±8.22)个/100μm,TLECT(16.30±4.84)s/min;慢性缺氧白细胞滚动速度(72.40±24.08)μm/s,滚动数(14.43±3.99)个/min,黏附数(3.57±1.27)个/100 μm,TLECT(2.35±0.86)s/min.急性缺氧组白细胞流变学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54~-9.51,P<0.05);慢性缺氧组白细胞流变学系数与急性缺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6~7.54,P<0.05).结论急性缺氧引起肠系膜微循环白细胞流变性显著性改变,影响微循环的正常灌流,是导致血管内皮损伤的重要机制;慢性缺氧大鼠微循环白细胞的流变行为有明显不同,这对促进动物习服适应可能有重要作用.急、慢性缺氧下白细胞流变性的显著性差异可能与白细胞功能的改变及局部微环境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是否参与脑缺血时脑血管反应。方法:实验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中心实验室进行。取健康蒙古沙土鼠24只,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脑缺血30min再灌注5min组,脑缺血2h再灌注5min组。采用激光多普勒、电化学和超微病理方法分别测量和观察沙土鼠软脑膜微血管管径、一氧化氮水平和脑皮质微血管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初期,细动脉呈线状收缩。缺血(40±10)min时,细动脉扩张至最大值,此时,一氧化氮合成也增加至最大值。而后细动静脉缓慢收缩。至缺血2h,细动静脉呈节段性痉挛状态,同时一氧化氮合成减少,微血管内皮细胞严重受损。缺血30min再灌注5min,一氧化氮分泌由实验前(35±23)pA增加至(204±42)pA,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细动脉由缺血前(30.0±4.5)μm扩张至(39.4±5.2)μm(P<0.01),缺血2h再灌注5min,一氧化氮分泌减少为零,细动脉由缺血前(32.3±4.9)μm收缩至(21.9±4.7)μm,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轻度脑缺血再灌注时,一氧化氮合成增加,参与脑血管扩张反应;重度脑缺血再灌注时,沙土鼠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严重受损,氧/一氧化氮通路中断,脑血管收缩。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及抗氧化药物丙丁酚的拮抗作用,并观察这种拮抗作用是否有浓度依赖性。方法:实验于2004-04/10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实验中心完成。取Wistar大鼠2只,用酶溶液消化大鼠脑皮质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再进行培养传代。①经过鉴定的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分为损伤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加入无血清1640培养液;损伤组分别加入用无血清的培养液配制的浓度为0.1,0.5,1.0,1.5,2.0mmol/L的同型半胱氨酸,两个组孵育2,4,6,8,10h后计算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指标乳酸脱氢酶释放率。②另将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换用无血清1640培养液孵育8h;损伤组加入1.0mmol/L同型半胱氨酸孵育8h;干预组分别加入终浓度为10,20,30,40,50μmol/L的丙丁酚各孵育30min后再加入1.0mmol/L同型半胱氨酸孵育8h,然后计算乳酸脱氢酶释放率。③将细胞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RPMI-1640培养基常规培养;损伤组:RPMI-1640培养基+同型半胱氨酸1.0mmol/L进行培养;干预组:RPMI-1640培养基+丙丁酚50μmol/L30min后再加入同型半胱氨酸1.0mmol/L进行培养。一共观察7d,并画出细胞生长曲线。结果:①同型半胱氨酸在浓度1.0mmol/L孵育时间8h时乳酸脱氢酶释放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49.06±1.07)%,(19.6±2.04)%,P<0.01]。②丙丁酚在10,20,30,40,50μmol/L时乳酸脱氢酶释放率为(45.57±1.31)%,(41.17±1.25)%,(37.9±0.69)%,(32.57±2.47)%,(26.26±2.34)%,与损伤组相比差异显著[(49.03±1.12)%,P<0.05],且丙丁酚浓度越高,乳酸脱氢酶释放率越低。③细胞存活数:损伤组低于干预组和对照组(P<0.01),后两组间无差异(P>0.05)。结论:同型半胱氨酸对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有毒性损伤作用,丙丁酚10~50μmol/L呈剂量依赖性拮抗作用同型半胱氨酸所致大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6.
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目的:就电针预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方法:采用SD大鼠(体质量280~340g,39只)作为研究对象,电针预处理大鼠百会、大椎穴,电针时间分别为15,30,60,90,120min,间隔1h后,造成局灶性脑缺血。行苏木精-伊红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尿苷三磷酸(dUTP)切口末端标记(TUNEL)染色,测定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脑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电针预处理组中除15min组外,大鼠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都比缺血对照组减小,脑细胞凋亡数也减少。预处理60min组脑梗死灶面积百分比和18700.2μm2凋亡细胞数分别为(27.8±4.2)%和(20.2±3.0)个,与缺血对照组犤(41.0±7.6)%和(31.0±4.4)个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能够保护随后的缺血性脑损伤,且预处理需要达到一定的时间才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对实验性卒中模型有目的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训练后脑组织修复过程中组织结构变化需借助相应方法观察其特征.目的用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鼠复制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探讨电刺激在脑梗死康复中对星形细胞与神经元可塑性的修复.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中山大学动物中心和电镜室.材料实验于2002-01/2004-12在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动物中心和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健康雄性SD大鼠200只,3个月龄,体质量90~110 g.所选的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鼠的收缩压必须达到180 mmHg(1 mm Hg=0.133 kPa)以上,复制的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经走横木试验评分为1分者.选出180只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90只.方法电刺激组在瘫痪肢体取4个穴位,进行电刺激,6 d为1个疗程,在电刺激治疗第1,3,6,9个疗程末对大鼠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及取脑梗死灶边缘区组织进行以下检测[1]走横木试验评分法(1分为严重障碍,7分为正常).[2]电镜观察.[3]胶质酸性蛋白及神经丝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测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两组标本的每张切片随机选5个视野,统计阳性细胞数;选取30个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测其阳性胞浆平均吸光度(A值).[4]观察神经元凋亡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5]脑微血管扩张标准为视野下为完整的微血管记数1个.主要观察指标[1]大鼠运动功能评分.[2]大鼠脑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的超微结构.[3]大鼠脑胶质酸性蛋白、神经丝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2表达情况.[4]大鼠脑神经元凋亡结果.[5]大鼠脑微血管舒张情况.结果大鼠进入结果分析180只,余20只在随机分组时超过1分退出实验.[1]两组大鼠走横木试验结果从3~9个疗程末瘫痪肢体功能恢复电刺激组均好于对照组,第9疗程达6分大鼠电刺激组显著多于对照组(42,26,χ2=15.4,P<0.01).[2]大鼠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吸光度值第3,6,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52.97±0.59)%比(46.40±0.56)%;(49.44±0.80)%比(46.40±0.56)%;(43.25±0.48)%比(34.20±0.50)%,P<0.05].[3]大鼠脑神经丝蛋白测定结果第6和第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2.9±2.7)%比(11.9±2.3)%;(26.5±1.7)%比(11.7±1.5)%,P<0.05].[4]大鼠脑微管相关蛋白2测定结果第6和第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高于对照组[(21.7±1.3)%比(11.3±1.1)%;(24.4±2.1)%比(11.9±2.3),P<0.05].[5]大鼠脑神经元凋亡数两组无显著差别.[6]大鼠脑微血管开放数目检测结果第1,3,6,9个疗程电刺激组显著多于对照组(33比19;48比31;45比25;46比23,Z=-2.309,P<0.05).结论电刺激治疗可以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可能是电刺激治疗可使星形胶质细胞的缺血性水肿消退,增强神经元活性,激发了脑微血管的舒张,从而改善脑循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血栓形成与血小板更换率的相关性。方法根据有无血栓症状将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分成两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网织血小板,以健康献血者做对照。结果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伴有血栓者的网织血小板(14.6±7.3)%,比无症状病例(4.3±2.4)%和健康对照(3.2±1.4)%显著增高(P<0.05);网织血小板(RP)在无血栓病例和健康对照中无差异。血栓病例的RP绝对值比无血栓病例显著升高[(175±35)×109/L,(47±13)×109/L]。ET病例接受羟基脲加α-干扰素治疗后,RP和网织血小板的绝对值(ARP)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ET病例血栓形成与RP和ARP均显著升高有关,适当羟基脲加α-干扰素治疗能使其降低。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银杏叶提取物治疗脑缺血的实验研究中,由于使用全身麻醉药物,有可能诱导脑温改变,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目的研究常温状态下,国产银杏叶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组织抗氧化酶、脂质过氧化物及脑缺血组织含水量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完成.取24只Wistar大鼠,体质量为250~300 g,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脑缺血对照组(n=8)、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n=8),对照组及治疗组参考Nagasawa方法,制备正常脑温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2 h动物模型,进行对照研究.干预实验大鼠的脑温用颞肌温度反映,将测温探头包埋入大鼠左侧颞肌深部贴近骨外膜,用半导体氧化物温度传感器连续监测.用60 W白炽灯头部加温和自动双控颅脑降温仪调节脑温,使脑温维持在常温(36.5~37℃)水平.按设计方案制备正常脑温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大鼠在手术前12,8,4 h和脑缺血及再灌注即刻,分别腹腔内注射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每次3 mL,共5次.脑缺血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腹腔内注射相同次数和剂量的生理盐水.主要观察指标脑缺血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丙二醛含量及脑缺血组织含水量.结果脑缺血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73.35±12.86)NU/mg,(167.37±54.34)μkat/g,(196.84±22.75)μg/g,明显低于假手术组的(96.02±16.83)NU/mg,(338.57±84.02)μkat/g,(337.51±34.89)μg/g(P<0.01或P<0.05);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还原型谷胱甘肽水平分别为(87.24±15.03)NU/mg,(316.56±93.52)μkat/g,(263.16±28.54)μg/g,明显高于脑缺血对照组(P<0.01或P<0.05).脑缺血对照组丙二醛水平为(308.34±26.81)nmol/g,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的(101.46±10.97)nmol/g(P<0.01);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丙二醛水平为(125.86±13.90)nmol/g,明显低于脑缺血对照组(P<0.01).脑缺血对照组脑缺血组织含水量为(80.45±0.44)%,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的(78.20±0.25)%(P<0.01);脑缺血银杏叶提取物治疗组脑缺血组织含水量为(79.63±0.46)%,明显低于脑缺血对照组(P<0.05).结论正常脑温状态下,国产银杏叶提取物能抑制脑缺血时自由基的过多产生和脂质过氧化反应,减轻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破坏,保护脑缺血组织.  相似文献   

10.
背景: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时相当常见,并且对预后产生不利影响。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目的:建立大鼠冠状动脉微血栓模型,为进一步研究冠状动脉微血管阻塞的病理生理意义奠定基础。地点、材料和干预:实验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鼠类动物实验室完成。实验选取24只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2只。钳夹升主动脉后自主动脉根部注入月桂酸钠1.0mg/kg,1.5h后取标本。主要观察指标:注入月桂酸钠后大鼠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损害及微血栓形成情况;早期缺氧心肌情况。结果:①注入月桂酸钠1.5h后冠状动脉微血栓组所有大鼠均出现微动脉血管内皮损伤及微动脉血栓形成,对照组无此情况(P<0.01);冠状动脉微血栓组微动脉内皮损伤率为(10.17±2.33)%,血栓形成率为(9.42±2.02)%。②Nagar-Olsen染色显示心肌缺血区域占所观察心肌横截面面积的(7.52±2.26)%,对照组无心肌缺血(P<0.01)。结论:月桂酸钠可稳定地诱发冠状动脉微血栓形成,此模型可作为冠状动脉微血栓及微栓塞研究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