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调查分析脊柱骨折手术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究其防护对策.方法:对骨科收治的200例脊柱骨折手术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调查病人临床资料,统计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脊柱骨折手术病人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控护理对策.结果:200例脊柱骨折中有11例病人术后发生DVT,发生率为5.50%.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人性别与术后发生DVT无明显相关,而病人年龄、体质指数(BMI)、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血脂、吸烟史、静脉曲张史、术后感染情况、术后卧床时间、术后抗凝药物使用情况与脊柱骨折术后发生DVT有明显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5岁、BMI>25 kg/m2、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和静脉曲张史,术后卧床时间>5 d均是脊柱骨折手术病人术后发生DV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使用抗凝药物则是脊柱骨折手术病人术后DVT的独立性保护因素.结论:高龄、BMI高、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内科疾病、合并静脉曲张、术后长期卧床等均是脊柱骨折病人术后DVT形成的高危因素,为高危病人有效使用抗凝药物、加强DVT的评估、预防和护理是防止病人术后DVT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上肢创伤骨折并发深静脉血栓(DV T )的临床特征,为其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324医院住院病案资料库中检索上肢创伤骨折共2368例。其中并发上肢DV T患者18例,对18例上肢创伤合并DV T患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上肢创伤骨折合并DV T患者主要临床表现:患肢疼痛、单侧患肢肿胀、皮温升高、患肢皮肤呈紫红色。18例患者中血清D-二聚体水平增高16例,经上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血栓位于肱静脉9例,腋静脉3例,腋静脉至肱静脉4例,锁骨下静脉至肱静脉2例。该类患者多合并糖尿病、高血脂等基础疾病,且多为肱骨以上骨折、粉碎性骨折、多处骨折。18例患者中经溶栓治疗16例,14例溶栓成功。结论了解上肢创伤骨折并发DV T 患者的临床特征,对其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该类患者应及时发现,进行早期溶栓治疗。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究 创伤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遗传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巢式病例 对照研究。纳入50名创伤性下肢骨折后发生DVT患者和50名未发生DVT患者,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相匹配。创伤患者于术前行静脉造影检查以诊断是否发生DVT。应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筛选创伤性下肢骨折后术前DVT的遗传危险因素。用于GWAS的基因组DNA从白细胞中提取。结果应用 GWAS评估144 个兴趣基因,包含2 662个单核苷酸变异(SNV),与表型之间的相关性。共发现10个基因与创伤后DVT发生显著相关:止血机制辅因子,包括THBD、 F5、SERPINDI ITGA2,维生素K依赖( VKD)羧化相关因子,包括GGCX、CALU,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包括CYPIAI、CYP3A4、CYP2C19、CYP2B6。 结论创伤性下肢骨折后DVT可能受止血机制辅因子、VKD羧化相关因子和细胞色素P450家族成员的调控。  相似文献   

4.
肱骨外科颈位于肱骨大小结节下缘与肱骨干交界处,为松、密质骨相邻部位,常易发生骨折.本院自1995年7月至1999年7月,共收治肱骨外科颈骨折54例.采用上肢皮牵引或加压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随着工业、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骨折患者不断增加,上肢骨折是其中之一。闭合性上肢骨折为骨科常见病,其中肱骨外科颈骨折是指肱骨解剖颈以下2~3 cm以内的骨折,其发生率约占全身骨折的4%~5%。临床上一般采用2种常见的方法治疗:一是采用手法复位,再用夹板体外固定;二是在手法复位后石膏外固定。笔者分别采用上述2种方法各治疗3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现对2种方法的疗效及患者对外固定的舒适度、康复训练中对疼痛的满意度进行对比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后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PICC后并发DVT的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并探讨护理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3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PICC并发上肢DVT患者设为观察组,选择同期80例未发生上肢DVT的PICC患者设为对照组。收集两组患者的病历资料,调查两组年龄、性别、合并症、PICC情况等,采用单因素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PICC后并发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DVT史、合并糖尿病、住院时间、导管型号、D-二聚体水平、恶性肿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糖尿病、血清D-二聚体水平5 mg/L、恶性肿瘤、化疗是PICC并发上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合并糖尿病、血清D-二聚体水平5 mg/L、恶性肿瘤、均可增加PICC并发上肢DVT风险,需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降低上肢DVT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骨科创伤549例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骨科创伤患者深静脉血栓(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以2006-11/2009-10河北省迁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新鲜四肢及骨盆骨折患者549例为对象,对患者的骨折类型、受伤机制、手术及治疗方法等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DVT发生率为8%,股骨干骨折DVT发生率为最高达27.3%,3个部位以上的多部位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50%,年龄超过60岁患者的发病风险为20.5%。结论:DVT在骨科创伤患者中具有一定的发生率,与年龄、骨折部位与类型、受伤距手术时间等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叶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阳山县人民医院2010年2月至2014年1月采用三叶钢板内固定治疗的肱骨外科颈骨折8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86例患者均完成手术,随访6个月~3年,根据NEER功能评分标准,肩关节功能优、良、中、差各61、19、6、0例,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3.02%。结论三叶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有利于巩固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牢靠性,可降低并发症和感染的发病率,在休养期间可以提早进行康复功能训练,创伤小,恢复快,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肩胛盂骨折包括盂缘骨折及盂窝骨折,属关节内骨折,占肩胛骨骨折的10%,即全身骨折的1/1000,仅10%的肩胛盂骨折有严重移位[1]。另据统计,盂缘骨折和盂窝骨折分别占肩胛骨骨折的25%和6%~10%,其中盂前缘骨折最多见[2,3]。肩胛盂骨折患者中约80%~95%同时合并平均3&#183;9处其它骨与软组织损伤,多发生在同侧肩关节周围、上肢、肺以及胸壁。合并肱骨骨折者占12%,锁骨骨折15%~40%,肋骨骨折25%~45%,肺部损伤15%~55%,神经损伤5%~10%,血管损伤11%,颅骨骨折25%,下肢骨折11%,脾破裂8%,2%患者死亡[4]。现就肩胛盂骨折的外科治疗综述如下。1创伤机制和分型肩胛盂骨折多由高能量钝性冲击力造成,如交通事故、高处坠落、重物挤压等。损伤机制最常见为肱骨近端外侧受到猛烈暴力,可导致关节盂粉碎性骨折。跌倒时上肢外展,肘部或手掌着地,常导致盂缘骨折。有时,肩胛盂骨折为肩胛骨粉碎性骨折所累及。根据创伤外力方向的不同,在不同方向上传导产生不同类型的肩胛盂骨折及移位。目前国际上对肩胛盂骨折多采用改良Ideberg分型,共分为6型:Ⅰ型为盂缘骨折,骨折块较大,常合并肱骨头脱位或半脱位,ⅠA型为盂前...  相似文献   

10.
张慧  裔欣  宋国敏 《天津护理》2022,30(1):41-45
目的:分析探讨上肢骨折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833例上肢骨折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有静脉血栓形成,将其分为血栓组(n=82)和非血栓组(n=751),对上肢骨折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833例上肢骨折患者DVT发生率为9.84%.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典的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软组织损伤较大,钢板放置于外侧困难,多放置于肱骨前外侧,固定位置不是最理想。目的:探讨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安全可行性。方法:选取2008年8月至2013年8月期间,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骨科收治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114例,均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按不同入路分为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组和三角肌胸大肌问沟入路组各67例,比较两组手术创伤、骨折愈合、疗效及功能恢复(肩关节Constant评分)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完成至少8个月的随访。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比较,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术后骨折均能如期愈合,肩关节的前屈、外展、抬肩活动以及上臂外侧皮肤的感觉功能均没有受影响,肩关节Constant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经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是可行又安全的。另外,依据Neer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估疗效,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组优良率达91%,明显高于三角肌胸大肌间沟入路组的75%(P〈0.05)。因此可以将肩外侧三角肌劈开入路作为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首选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0例肱骨近端骨折的患者均采用LPHP内固定治疗,并早期指导功能锻炼。结果30例患者术后均获6~12个月(平均8.5个月)的随访。患者骨折愈合时间4~6个月,平均3个月。无感染、骨不连及LCP断裂等并发症。按Neer功能评价标准:优24例,良3例,可3例,优良率为90.0%。结论应用LPHP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有利于骨折愈合及肩关节功能恢复的特点,患者可以早期行康复锻炼,适用于治疗大部分类型的肱骨近端骨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股骨颈空心螺钉髓内固定与重建钢板治疗成人锁骨骨折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锁骨骨折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40例。股骨颈空心螺钉组采用股骨颈空心螺钉髓内固定治疗;钢板组采用锁骨解剖型接骨板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及术后1年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均完成手术,股骨颈空心螺钉组术中发生骨劈裂1例,临时更改为钢板固定。股骨颈空心螺钉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骨折愈合时间均低于钢板组(P〈0.01或P〈0.05)。2组患者术后均获13~24个月的随访。术后1年行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股骨颈空心螺钉组为(95.8±4.2)分;钢板组平均为(94.6±5.4)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空心螺钉组术后2周出现螺钉轻度退钉及骨折端旋转2例,予以继续悬吊制动3~4周后骨折愈合,未发生感染、皮肤坏死、螺钉断裂及骨折不愈合病例。钢板组出现切口麻木3例,术后4周出现钢板断裂1例,予以患肢悬吊固定8周后骨折愈合,未出现感染、皮肤坏死病例。结论股骨颈空心螺钉髓内固定治疗锁骨骨折具有减少手术创伤、骨折愈合相对较快、节约医疗费用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等优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我院骨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调查了2002年6月至2010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0 146例住院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VTE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伴随疾病等危险因素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共发现1134例(5.63%)VTE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病率5.58%,肺血栓栓塞症(PTE)患病率0.48%,PTE病死率13.40%.(2)DVT发生于下肢1068例(94.9%),下腔静脉34例(3.0%),盆腔静脉15例(1.3%),上肢8例(0.7%).下肢DVT发生于肌间静脉391例(34.8%);其次为胫静脉273例(24.3%).左侧589例(55.1%)与右侧568例(5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09,P>0.05).(3)VTE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7.4±10.5)岁,发病高峰在5l~60岁(28.8%).男女VTE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45,P>0.05).(4)VTE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40岁(1060例,93.5%)、创伤(1035例,91.3%)、手术(943例,83.2%)、卧床≥5 d(613例,54.1%)、吸烟≥400支/年并且戒烟<5年者(485例,42.8%)、合并内科疾病(83例,7.3%).结论 (1)VTE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2)VTE患病率男女性别无差异;(3)DVT好发于下肢,且多发生于肌间静脉,其次为胫静脉;(4)VTE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有创伤、手术、高龄、制动、长期吸烟、心肺疾患、恶性肿瘤、VTE 既往史等.  相似文献   

15.
邹文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6):2090-2091
目的探讨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该技术的应用和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17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进程、伤口愈合情况及并发症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手术顺利,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6~36个月,平均20个月,无神经损伤、假体周围骨折及脱位并发症。按Rowe氏评分系统评价:优5例,良8例,一般3例,差1例,优良率76.5%(13/17)。结论人工肱骨头置换术是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下肢骨折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评价血栓形成前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375例下肢骨折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于患者手术前后观察下肢深静脉各段内径,血栓累及部位、范围及血栓的特殊表现,观察管腔内血流是否充盈、充盈的血流走行是否迂曲。分析性别、年龄、体重、骨折类型及部位对血栓产生的影响。随访6个月观察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结果检出静脉血栓患者114例,超声检出率为30.4%,手术前后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腿内静脉易发生血栓;检出率随年龄增高而增加;无性别差异;膝部骨折患者检出率最高,足踝部骨折患者检出率最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外伤时间、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及血D-二聚体是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主要相关因素。胫后静脉及以上各段静脉血栓、血栓粗大及血栓浮动是引发肺动脉血栓栓塞症的高危因素。结论下肢骨折易诱发深静脉血栓形成,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明确下肢静脉血栓的解剖部位及血流特征,预测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17.
背景:半肩或全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的肱骨近端骨折,在迅速消除患者疼痛、有效恢复关节功能等方面临床疗效较好。目的:分析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治疗的复杂肱骨近端骨折患者进行疗效分析。按Neer分型:其中,三部分骨折2例,四部分骨折10例。以X射线观察、Neer评分标准对半肩关节置换后肩关节功能进行临床评估。结果与结论:12例随访时间平均18个月(6-48个月)。Neer评分:优10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92%。随访期X射线显示内假体位置良好,无关节周围骨折、神经损伤、感染、脱位和松动等并发症。说明人工半肩关节置换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半肩关节置换中须注意肩袖的有效修复和大、小结节的正确重建,结合置换后早期、规范的功能锻炼,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骨折患者术前营养风险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定点连续抽样,选择4650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48 h内分别进行NRS2002营养风险筛查;其中不能获得BMI的患者,根据血清白蛋白含量进行评定。结果营养风险平均发生率为21.98%,其中男性为24.52%,女性为18.17%,男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老年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高于中青年患者,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除上肢骨折与下肢骨折、颈椎骨折与胸腰椎骨折、胸腰椎骨折与骨盆骨折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余骨折部位之间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3);是否伴有其他慢性病史的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分别为40.70%和1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自变量(年龄、骨折部位和慢性病史)与营养风险的多元相关系数(R)为0.847,决定系数(R2)为0.717,P<0.0001,回归模型整体解释变异量达到显著水平。其中年龄和慢性病史分别与营养风险的 OR 值分别是10.662和3.431。结论颈椎骨折、胸腰椎骨折、骨盆骨折和两处以上骨折患者存在较高的营养风险,并且“60岁以上”和“伴有慢性病史”都是营养风险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