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60例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进行 8周阿托伐他汀片 10mg/d ,口服治疗 ,6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 ,治疗前后测定血脂以及用超声多普勒测定肱动脉血管内径、血流量以及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片后肱动脉内径和血流量变化。 2 8例经阿托伐他汀治疗 8周后血脂正常的患者停药 4周、8周 ,再次测定血脂以及肱动脉血管内径和血流量。结果 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受损 (P <0 .0 0 1) ,而对硝酸甘油反应两组无差异 (P >0 .0 5 ) ,阿托伐他汀治疗 8周后血清TG、TC、LDL C、ApoB显著下降 ,对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 <0 .0 0 1) ,停药后 4周、8周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下降 (P <0 .0 0 1) ,而治疗前后肱动脉内径以及对硝酸甘油的反应无变化。结论 阿托伐他汀治疗混合型高脂血症疗效明显 ,并显著改善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这一作用源于其对内皮细胞的直接作用 ,可能独立于降脂作用之外  相似文献   

2.
背景:以往对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评估采用冠状动脉内直接输注乙酰胆碱和数字性血管造影的方法,但这种有刨性检查限制了对疾病早期发生、发展及临床干预治疗后的动态观察。目的:探讨利用高分辨率超声评估高脂血症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变化,并与健康者进行对照。设计:病例-对照。单位:一所市级医院超声科和心内科。对象:选择2001-05/2002-03信阳市中心医院心内科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60例,男37例,女23例;年龄36-75岁。根据患者血脂情况将患者分为3组:高胆固醇血症组20例,高三酰甘油血症组20例,混合性高脂血症组20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志愿者20人为正常对照组,男12人,女8人。所有纳人对象均知情同意。方法: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量变化测量采用使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系统。患者休息至少10min后测量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及基础血流量。然后用袖套式充气带在肘关节以下加压300mmHg,持续四五分钟,突然放气,测量放气后15s时的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及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再休息至少15min,待血管完全恢复正常后,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400μg,三四分钟后,再次测量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然后计算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血流介导的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215;100%;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安静时肱动脉内径&;#215;100%。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增长百分率=反应性充血血流量/基础血流量&;#215;100%;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增长百分率=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基础血流量&;#215;100%。主要观察指标:应用高分辨率超声仪器观察3组高脂血症患者和正常对照组体检者静息状态下、反应性充血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高脂血症患者60例和健康体检者20人均进入结果分析。高胆固醇血症组、高三酰甘油血症组、混合性高脂血症组患者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5.7&;#177;3.2)%,(5.4&;#177;3.0)%,(3.8&;#177;2.4)%,(11.3&;#177;3.1)%,P〈0.05],其中以混合性高脂血症患者降低最明显。而3个患者组反应性充血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血流量增长百分率,以及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较基础内径变化的百分率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较正常人明显受损,高分辨率超声能准确可靠地检测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血管内皮功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分别检测180例2型糖尿病(rr2DM)患者的血糖、血压、血脂、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素(ET)、6-酮-前列腺素(PGF1a)。同时采用高分辨超声检测内皮细胞依赖性舒张功能(FMD%)、内皮细胞非依赖性舒张功能(GTN%)。结果阿托伐他汀治疗后NO、PGF1a明显增加(P〈0.05),ET明显降低(P〈0.05);FMD%明显改善(P〈0.05),GTN%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提高高密度脂蛋白、升高NO、PGF1a,降低ET水平等途径实现对T2DM患者内皮功能保护作用,减少内皮功能紊乱(ECD)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后对血管内皮舒张功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1及血管内皮素 1的影响。方法 :12 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阿托伐他汀治疗组 60例及常规治疗组 60例 ,比较治疗 8周前后应用超声检测肱动脉流量介导性扩张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及血浆内皮素 1及PAI 1水平的变化。结果 :( 1)治疗前两组比较 ,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差异无显著性 ( 4 94%± 0 86%与 4 96%± 0 87%,P >0 0 5 ) ,治疗 8周后 ,常规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 ( 4 94%± 0 86%与 5 17%± 0 79%)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后差异有十分显著性 ( 4 94%± 0 81%与 7 96%± 0 95 %,P <0 0 1)。 ( 2 )阿托伐他汀组治疗 8周后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1、血管内皮素 1较治疗前 ( 5 82± 2 62ng/L、12 2 8± 3 16Au/ml)均有显著降低 ( 3 42± 1 95ng/L ,8 2 2± 2 5 6Au/ml,P <0 0 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 8周后可改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同时改善纤溶活性  相似文献   

5.
不同他汀类药物对介入治疗后内皮功能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郭进  陈雯  王风  林虹  赵毅兰  王小燕  焦伟 《临床荟萃》2005,20(19):1081-1085
目的了解冠心病(CHD)患者介入治疗(PCI)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状态及比较不同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对PCI后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单支或双支以上≥70%狭窄患者60例,于成功行PCI后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酯类)的基础上按分层随机分配法分为普伐他汀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组(30例).全部患者采用高分辨超声技术分别在PCI前、PCI后3天(干预前)和8周(干预后)检测肱动脉舒张功能:反应性充血后血管舒张(FMD)、含服硝酸甘油后的血管舒张(NID),且同步检验血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及肝肾功能、血脂等指标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两组PCI后3天的FMD、NO均较PCI前显著下降 (均P〈0.05),ET则升高(均P〈0.05);两组间PCI前、后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干预后的FMD、NO较干预前显著上升(均P〈0.05),ET则降低(P〈0.05);两组间干预前、后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NID在各组PCI前后、干预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干预后的血总胆固醇:阿托伐他汀组较普伐他汀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CHD患者 PCI后均出现明显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FMD、 NO、ET为反映CHD患者PCI后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在PCI后血管再狭窄起始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应用不同他汀类药物(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均能改善PCI后血管内皮功能,且安全性好;阿托伐他汀还具明显的降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硝苯地平控释片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高血压病患者156例,随机分为降压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降压治疗组给予硝苯地平控释30mg治疗,联合治疗组在降压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12周。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压、血脂,并用高分辨率超声测定患者反应性充血和含服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的血压均显著下降(P〈0.05),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治疗后联合治疗组明显降低,而降压治疗组不明显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指标(FMD)两组用药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FMD改善程度显著优于降压治疗组,两组非依赖性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用药前后比较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结论硝苯地平控释片可以显著的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可以进一步的降低血脂,改善内皮细胞功能,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减少冠心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4例病程3个月以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治疗的研究组(44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治疗12周前后应用高频超声检测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舒张功能及血中一氧化氮浓度变化。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改善(P〈0.01),一氧化氮浓度显著增加(P〈0.01),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降脂治疗同时可改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扩张百分率评价肱动脉内皮功能。 方法对27例病程6周的AMI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分为重构组和非重构组)和20例正常人应用高频超声测量静息状态、反应性充血后及舌下含硝酸甘油后肱动脉内径,计算反应性充血和硝酸甘油诱发的肱动脉内径扩张百分率。 结果重构组和非重构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扩张百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重构组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扩张百分率低于非重构组(P〈0.05);重构组和非重构组间及两组与对照组间含硝酸甘油后的肱动脉内径扩张百分率均无差异(P〉0.05)。 结论AMI患者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低,AMI后早期左室重构与内皮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内皮功能与肱动脉内皮功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血流显像技术检测冠状动脉(冠脉)内皮功能,利用高分辨力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同时对冠脉内皮功能与肱动脉内皮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43例冠心病患者及37例健康人进行冷加压试验检测冠脉内皮功能,肱动脉袖带加压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结果所有受试者冠脉冷加压前、肱动脉加压前血流速度以及冠脉冷加压后、肱动脉加压后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但冠脉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速度变化率与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速度变化率差异性很小(P〉0.05),两者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均接近1。结论冠脉内皮功能与肱动脉内皮功能呈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0.
吴源  白淑荣 《临床荟萃》2012,27(10):846-848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长期吸烟者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长期吸烟者264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接受12周阿托伐他汀(20mg/d),对照组服用安慰剂,应用高分辨超声测定肱动脉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以及检测受试者外周血清中一氧化氮( nitric oxide,NO)、内皮素1(endothelin,ET)、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观察受试者内皮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服用12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NO水平明显升高,(78.7±14.32)μmol/L vs (67.2±13.02) μmol/L; ET、CRP水平明显下降,ET (44.6±8.54) ng/L vs(86.1±6.81) ng/L、CRP(2.84±3.12)mg/L vs (5.80±5.29)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FMD) (11.48±5.35)% vs (7.76±3.87)%及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NMD) (10.80±3.12)% vs (7.80±2.29)%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阿托伐他汀通过抗氧化应激对长期吸烟者血管内皮功能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从而保护其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彩声多普勒超声观察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后患肢主要动脉的管径和血流速度变化,为临床观测患儿上肢发育状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对31例分娩性臂丛神经损伤患儿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腋动脉、肱动脉管径及血流峰值速度,并行患、健侧对比.结果 患侧腋动脉和肱动脉管径较健侧细,腋动脉平均管径患侧为(0.22±0.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n=40)和20mg组(B组,n=42),阿托伐他汀睡前服用,1次/d.治疗12周。另选取30例正常体检者为对照纽(C组)。检测治疗前后三组研究对象血压、血脂、一氧化氮(NO)、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A、B组的血压、血脂和CRP明显高于C组,一氧化氮明显低于C组(P〈0.05);A、B组治疗后血压、血脂和CRP显著下降(P〈0.05);血NO显著上升。B组的作用较A组作用更为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并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40 mg与10 mg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微颗粒(cEMPs)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 mg/d治疗组及40 mg/d治疗组各50例,两组均每日用药1次,疗程均为1年,另收集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非冠心病100名为对照组。研究期为1年,在研究初始及结束时分别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肌酸激酶、肝功能、血脂、外周血cEMPs及肱动脉对反应性充血的内皮依赖血管扩张反应(FMD),记录两研究组患者阿托伐他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研究结束时,与1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比较,40 mg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患者的血浆总胆固醇、LDL-C及外周血cEMPs水平明显降低,FMD明显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研究期间两组均无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炎及横纹肌溶解,结束时两组血清肌酸激酶及A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10 mg阿托伐他汀比较,40 mg阿托伐他汀更能降低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丹参粉针对稳定型心绞痛(stable angina)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明确诊断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5例,随机分为丹参粉针组(35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常规应用血小板抑制剂、均暂停使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ACEI和调脂药物,丹参粉针组加用丹参粉针,用量为400mg,1次/d静点,连用2周。用药前后分别采用高分辨超声仪检测肱动脉血管内径、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比(%)、基础内膜-中层厚度、血流介导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膜--中层厚度改变率(%)。结果治疗前丹参粉针组与对照组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比(7.14±3.64,7.16±4.22)和硝酸甘油介导的血管舒张反应比(6.87±3.45,7.12±3.46)、基础内膜-中层厚度(0.46±0.12,0.45±0.13)、血流介导内膜-中层厚度的改变率(7.53±3.62,7.61±3.87)和硝酸甘油介导的内膜-中层厚度的改变率分别为(8.34±4.27,8.26±4.31)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丹参粉针组与对照组血流介导血管舒张反应比(9.27±2.63,8.12±3.24)和硝酸甘油介导血管舒张反应比(8.56±4.17,7.86±3.55)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丹参粉针组与对照组基础内膜-中层厚度(0.42±0.06,0.44±0.03)、血流介导内膜-中层厚度的改变率(10.21±3.24,8.92±3.57)和硝酸甘油介导内膜-中层厚度的改变率(10.15±4,22,9.24±3.76)比较有明显改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丹参粉针对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评价冠心病(CHD)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 对32例CHD患者和32例正常人肱动脉充我气加压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变化的检测。结果 CHD患者肱动脉加压前后的血管趱戏和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明显泪地正常对照组;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果 CHD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一种新方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多普勒超声评价冠心病(CHD) 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方法 对32 例CHD 患者和32 例正常 人肱动脉充气加压及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变化的检测。结果 CHD 患者肱动脉加压前后的 血管直径和血流速度变化百分比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而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前后肱动脉内径及血流速度变化百分 比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果 CHD 患者存在血管内皮功能下降,多普勒超声可作为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一种 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高频超声比较糖尿病肾病Ⅴ期患者肱动脉与腘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差异性.方法:分别选择健康志愿者(NC组)、2型糖尿病(DM组)和糖尿病肾病Ⅴ期透析前(DKD-Ⅴ组)的患者各20例. 利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肱动脉及腘动脉血管基础状态及加压后血管内径和峰值流速,并计算血流介导的扩张值(FMD). 比较肱动脉及腘动脉FMD及峰值流速的差异.结果:肱动脉FMD(%)、腘动脉FMD(%),NC组、DM组、DKD-V组显著性减少(P<0.05);肱动脉与腘动脉FMD(%)比较,NC组、DM组、DKD-V组显著性减少(P<0.05);肱动脉与胭动脉FMD差值(%),NC组、DM组、DKD-V组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DKD-V组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重于单纯糖尿病患者,且腘动脉血管内皮舒张功能障碍进展速度大于肱动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对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脂质代谢和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市利群医院肾内科38例无明显出血倾向的尿毒症患者,随机分成普通肝素(UFH)组(18例)及低分子肝素(LMWH)组(20例)于透析前分别按个体剂量给予普通肝素及低分子肝素钠动脉血路端注射,并在治疗前、治疗后6月及l2月检测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基础肱动脉内径、内皮依赖性血流介导的舒张反应(FMD),以20例血脂正常的成人为对照。结果①两治疗组透析前血清胆固醇(Ch)、三酰甘油(TG)、LDL-c均高于对照组(P〈0.05);②透析l2月后,UFH组TG显著升高(P〈0.05),HDL-c较透析前降低,LDL-c显著增高(P〈0.05);LMWH组TG显著降低(P〈0.05),HDL-c、LDL-c较透析前无明显改变。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液透析患者基础肱动脉内径明显增宽,(P〈0.05),FMD明显受损(P〈0.01);透析12月后,两治疗组FMD仍低于正常对照,但UFH组较LMWH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存在血脂紊乱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长期使用LMWH代替普通肝素抗凝,可部分减轻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血脂异常,并有助于保持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对稳定,防止血液透析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19.
eTRACKING技术在FMD模式下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eTRACKING技术在FMD模式下实时监测肱动脉血管内径,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和管径达峰时间并与应用高频超声连续多次测量反应性充血后的上述指标相比较,分析本法检测血管内皮功能的可行性,比较其精确性。方法将60例正常人分为eTRACKING组和对照组,各30例。eTRACKING组应用eTRACKING技术在FMD模式下实时跟踪肱动脉血管内径,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和管径达峰时间。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连续多次手工测量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及达峰时间。观察两组加压前和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变化及达峰时间。结果eTRACKING组和对照组反应性充血后的肱动脉内径扩张百分率(△%)分别为12.42±1.82%和12.24±1.66%,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达峰时间分别为74.14±11.96秒和64.07±12.36秒,eTRACKING组的达峰时间明显晚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eTRACKING技术显著提高了血管内皮功能检测的精确度,并能实时检测血管内径变化,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