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显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时神经根变异情况。方法 分析应用MED治疗的724例患者术中证实存在神经根变异病人的临床特点及术中表现。结果 72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37例有神经根变异,并与术前的临床表现吻合。37例神经根变异患者均在MED下完成手术,无一例出现神经根损伤。结论 本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神经根变异的发生率为5.1%。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出现神经根受累表现及临床神经根定位体征与影像学腰椎间盘突出不符时应高度怀疑神经根变异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80例,对临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0例青少年腰间盘突出症病患,平均年龄17.46岁,其中中央型56例(70.00%);后外侧型15例(18.75%);椎间孔型6例(7.5%);椎旁型3例(3.75%);其中4例伴随有椎间盘钙化,32例伴有侧隐窝狭窄,22例伴随椎间孔狭窄,22例病患有明显神经根肿胀现象。青少年腰椎间盘突出症CT检查结果以中央型为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磁共振(MRI)分级与下腰痛评分的相关性及其在诊断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 , FLLDH)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经手术确诊的35例FLLDH患者的MRI表现,并选择同时期其他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包括中央型、侧后型共35例作为对照组,根据其突出间盘大小及与神经根受累情况进行MRI分级,并分析MRI分级与各自下腰痛评分[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 )腰痛评分]的相关性。MRI分级评分越高表示突出间盘越大及神经根受累情况越严重;下腰痛评分越低表示功能障碍越明显。结果(1)MRI下,FLLDH与其他类型LDH分布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 FLLDH多见于L3-L4 , L4-L5节段,而L5-S1,无FLLDH分布。( 2) FLLDH的MRI分级高于其他类型LDH(t=5.714,P〈0.01),下腰痛评分低于其他类型LDH(t=4.406 ,P 〈0.01),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 ) FLLDH的MRI分级与下腰痛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54 , P 〈0.05)。结论MRI的FLLDH分级评分与神经根受压引起的下腰痛虽然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临床应用中还应注意其他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R及MSCT三维重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临床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正、侧及双斜位CR摄片、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采用椎间孔内口、外口、轴位显示及斜位重建,观察颈椎骨质增生及神经根走行情况。结果:CR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37例中有36例可见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硬化,但仅发现变形狭窄的椎间孔61个,其中83.6%位于C4~5、C5~6。而MS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图像能够多方向立体而又直观地显示各椎间孔的形态特点,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97个,其中92.8%位于C4~5、C5~6、C6~7。椎间孔狭窄的原因包括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或错位。结论:MS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较CR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在观察颈椎椎体骨质有无改变方面基本相同,但对于显示各小关节突的改变、椎间盘突出及各椎间孔的大小形态特点等空间关系信息方面具有更重要的诊断价值,能较容易地断定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一种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非常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科诊治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病例计42例,再手术方式为中央开窗椎间盘切除术25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12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例。结果42例患者经6~84个月随访(平均36个月),按Maenab疗效评定标准,优19例(45.3%),良14例(33.3%),可6例(14.3%),差3例(7.1%)。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主要原因为髓核摘除不彻底、术前及术中突出节段定位错误、腰椎节段性不稳、术式选择不当等,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方法,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仍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相关影响因素.方法:3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CT引导下行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术.应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治疗效果并回顾性分析椎间盘突出节段、突出位置、突出程度和阻滞节段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术前和术后平均VAS评分分别为7.38 4±1.13分和2.06±2.00分,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侧后方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优于正后方椎间盘突出(P<0.05);轻度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效果优于中度椎间盘突出(P<0.05);采用双节段阻滞治疗正后方椎间盘突出的效果好于单节段阻滞(P<0.05).腰椎不同节段间和不同神经根间阻滞的效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引导下选择性神经根阻滞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上安全有效.术前明确椎间盘突出情况,选择不同阻滞节段可以指导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7.
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方法,观察疗效。方法应用椎间盘镜治疗23例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其中椎间孔突出型14例,椎间孔外侧突出型9例,分别经椎板间入路及经小关节外侧入路,完成神经根探查、减压和椎间盘髓核摘除。结果全部病例镜下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46min,平均术中出血75mL。平均随访时间13个月,远期疗效:优16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91.3%。结论应用椎间盘镜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创伤小,神经根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效果优良。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摘除术后复发和再发是常见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初次手术后症状缓解至少6个月以上,在原手术节段再次出现椎间盘突出并压迫神经根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文献报道椎间盘初次手术后的复发率为5%~20%[1-2],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复发率也随之增高[3].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0月采用X-tube下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的方法尝试对椎间盘突出后复发的病例实施再次手术治疗.初步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的原因,以及再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病例共计45例,再手术方式为中央开窗椎间盘切除术28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术1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切除联合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4例。【结果】45例患者经6-80个月随访,平均35个月,按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22例(48.89%),良17例(37.78%)、可5例(11.11%)、差1例(2.22%)。【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主要原因为髓核摘除不彻底,术前及术中突出节段定位错误,腰椎节段性不稳,术式选择不当等,正确选择手术时机和方法,复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仍可以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0.
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椎间盘向椎间孔或椎间孔外侧突出或脱出,刺激或压迫腰神经根而产生腰腿痛的一种病变.本组2005年4月至2007年4月共收治20例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DSA下胶原酶盘内、外联合注射治疗,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cT检查在腰椎间盘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309例腰椎间盘CT检查临床资料和CT征象。结果:腰椎间盘突出3964例;骨质增生742例;椎间盘变性112例;腰椎体压缩性骨折314例;腰椎外病变156例。结论:CT能清楚显示腰椎间盘疾病特别是椎间盘突出及其方向、程度以及硬膜囊、神经根受压情况,对诊断腰椎间盘疾病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张磊  王心刚  李旭芬 《中国康复》2001,16(3):143-144
目的 了解腰椎间盘突出症致坐骨神经痛患者康复治疗前后肌电图的差别。方法 31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卧床休息、腰围保护,神经阻滞,牵引及运动疗法等系统康复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患肢肌电图检查,对比分析其差异。结果 31例患者治疗4周后患肢胫神经,腓总神经F波的出现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胫神经H反射弱化及消失的百分比显著降低。其他各项检测指标则无明显变化。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系统的康复治疗后,肌电图反映其近段神经根的传导功能改善,而神经根受损所引起的其他电生理改变并未随临床症状的缓解而消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与手术结果比较,找出目前腰椎MR横轴位及矢状位图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缺陷与不足,并提出解决方法。材料与方法回顾100例经手术证实存在腰椎间盘突出并术前有MR平扫资料的病例,观察MR常规序列(包括矢状位T1WI、T2WI及压脂序列,横轴位T2WI),分别以手术结果为标准,计算矢状位与横轴位图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准确率及对腰椎间盘突出特殊征象的检出率,并分析横轴位及矢状位图像的漏诊原因。结果 MR横轴位图像对腰椎间盘突出总体诊断准确率为93.6%,矢状位为84.8%,前者高于后者(χ~2=5.02,P0.05);横轴位图像对腰椎间盘向上下方突出或脱出和髓核游离的检出率低(36.00%、45.45%),矢状位检出率高(96.00%、100.00%),前者检出率明显低于后者(χ~2=20.05、8.25,P0.05)。横轴位对椎间孔型及椎间孔外侧型椎间盘突出的检出率高(96.30%、88.89%),矢状位上分别为74.07%、38.89%,前者检出率明显高于后者(χ~2=5.28、9.75,P0.05)。横轴位局限于椎间隙层面的扫描范围和矢状位缺乏参照是MR常规图像漏诊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原因。结论 MR常规图像对特殊类型椎间盘突出的漏诊,可以通过密切结合MR矢状位图像,根据需要局部增加横轴位扫描层面或结合三维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来解决。  相似文献   

14.
骶髂关节错位误诊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明确骶髂关节错位误诊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原因 ,确认骶髂关节错位的诊断要点 ,以便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方法将 2 9例骶髂关节错位患者的腰骶部、骨盆X线片、CT片、及MRI片的生理弯曲、椎体间隙、关节间隙、耻骨联合、髂翼对比等变化和症状、体征 ,与相对应神经分布区域进行对照。结果 2 9例骶髂关节错位患者中 ,除其特有体征、症状外 ,X线片提示伴有脊柱退行性改变 2 6例、脊柱序列改变 17例 ,CT片、MRI片提示有椎间盘膨出 2 9例。按骶髂关节错位治疗 3— 10次后 ,痊愈 19例、显效 8例、好转 2例。结论骶髂关节错位虽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多种相同症状、体征 ,但治疗方法截然不同 ,只需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临床诊断的460例颈椎病患者的影像表现,总结其各分型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460例诊断为颈椎病患者的平片和CT检查颈椎骨质、椎间隙、椎间孔及椎间盘改变的影像表现,进行分类统计。结果:颈椎病患者中,X线表现中以椎间隙变窄多见,好发部位以颈5/6为主,CT表现中以颈椎间盘突出常见,以颈5/6椎间盘好发,神经根型颈椎病较多。结论:X线平片和CT检查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表现即可诊断颈椎病并分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系统康复治疗在腰椎间盘突症术后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症状及术后随访等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完全成功的28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术后采用传统治疗82例患者,出现腰纤维组织炎82例,神经根粘连28例,并发腰椎管狭窄症18例;术后采用系统康复治疗206例患者,出现腰纤维组织炎26例,无1例出现神经根粘连,6例出现腰椎管狭窄症。结论:系统康复治疗,对成功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的患者的术后康复,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成人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及影像资料齐全的71例腰椎小关节病,对发病的腰椎小关节形态、病变数目、椎间盘形态及密度等指标进行了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均有多排螺旋CT检查,其中52例同时有X线检查.腰椎小关节病的多排螺旋CT表现关节突增生肥大56例,小关节间隙变窄49例,32例关节面凹凸不平并伴有骨性关节面下小的囊性变.18例腰椎小关节内出现真空征象,12例关节脱位或半脱位,7例椎小关节囊钙化,表现为小关节间隙内或外侧缘出现新月形钙化.同时合并椎问盘膨出25例,椎间盘突出37例.在52例X线片中,23例椎小关节模糊,间隙狭窄,同时伴有骨质增生硬化,29例未发现确切的异常征象.结论:X线对腰椎小关节病的诊断仅限于对关节面骨质及关节间隙宽窄度的评价,而多排螺旋CT是诊断成人腰椎小关节病的首选方法,它能清楚地鉴别椎小关节病和椎间盘病变.  相似文献   

18.
腰椎峡部裂三种CT扫描方法诊断价值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分析三种CT扫描方法对椎弓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探讨避免漏诊的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112例椎弓峡部裂病例,36例采用平行于椎间隙扫描;55例先常规扫描椎间盘,再采用椎弓反角度扫描病变椎间隙;21例行L3~S1螺旋CT扫描再作多平面重建(MPR)或最大密度投影(MIP).结果 平行于椎间隙扫描17%腰椎峡部裂漏诊或显示欠佳,但对继发椎管狭窄及硬膜囊、神经根的受压情况显示良好.椎弓反角度扫描清楚显示全部腰椎峡部裂,但对椎管和椎间盘情况显示欠佳.螺旋扫描结合三维后处理清楚显示全部腰椎峡部裂,对椎管、椎间盘及椎间孔的情况亦显示良好.结论 螺旋CT扫描结合三维后处理可多方位、全面、直观地显示腰椎峡部裂及其所引起的继发改变,是避免漏诊的最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背景:坚强内固定和良好融合存在严重缺陷和不足。目前还未见临床应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对邻近节段退变影响的相关报道。目的:回顾分析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cage植骨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后对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2006-03/2009-12对收治的部分腰椎管狭窄症、腰椎失稳及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22例,进行了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椎间cage植骨融合,术中不显露对侧。在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及取出内固定钉棒后3,6个月,随访X射线片及MRI。针对X射线片运用角平分线法测量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隙高度变化,MRI测量椎间盘髓核退变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获得随访,患者椎管狭窄症状及神经根性症状消失,并且在随访期间内没有新的临床症状出现。固定融合前、固定融合后3,6,12,20个月邻近节段上位椎间隙高度分别为(7.420±0.0354),(7.4266±0.0369),(7.4533±0.0369),(7.5166±0.0369),(7.4308±0.0369)mm,结果表明,腰椎单侧固定融合后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无明显变化(P>0.05)。MRI测量结果显示,固定融合邻近上位椎间盘髓核信号在T2加权像无明显退变。提示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椎间融合治疗部分腰椎退变性疾病能有效预防固定融合邻近上下节段退变。  相似文献   

20.
腰椎间盘突出CT扫描角度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和评价不同的倾斜角度CT扫描对显示腰椎间盘突出的价值。方法 对21个突出腰椎间盘以多个不同倾斜角度CT扫描,所测得的向后突出的数值与手术所见相对照。结果 相切于上下椎体缘层面之延长线的夹角的平分线层面符合性最好,其次为平行于椎间盘中心层面和相切于下椎体上缘层面,三个层面能最佳显示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的多角度CT扫描应常规包括上述三个层面,同时减少其他不必要的扫描层面,降低X线辐射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