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理的营养支持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6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支持(对照组)和肠内与肠外相结合营养支持(实验组)两组,对比营养支持前后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总蛋白、血清白蛋白、氮平衡、血脂等生化指标,每天观察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实验组血清白蛋白、总蛋白、血红蛋白、氮平衡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并发症少。结论:肠内与肠外结合的营养支持方式可以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对SAP患者治疗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SAP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药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指标、炎性因子水平、肠黏膜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均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CRP、TNF-α、IL-6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D-乳酸、内毒素、DAO、L/M值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并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治疗SAP具有明显效果,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保护患者肠黏膜功能,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3.
胡轶鹏  陈兵 《临床荟萃》2011,26(13):1124-1127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96例患有急性重症胰腺炎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全肠外营养,通过中心静脉注入;而治疗组在不同阶段给予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治疗.监测营养状况、急性阶段反应、胰腺损害、肠黏膜穿孔和免疫功能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体质量和前白蛋白都有所增加(P<0.05),但是白蛋白没有显著的增加.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态(APACHEⅡ)评分在治疗7天后下降,然而对照组APACHEⅡ评分在第11天下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血清C反应蛋白的浓度下降时间在治疗组(第4天下降)要早于对照组(第7天下降).在对照组和治疗组均没有发现胰腺器质性改变.内毒素浓度和尿乳果糖(L)∶甘露醇(M)比例在治疗组没有改变,但是这两个指标在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与治疗组相比,对照组的CD4:CD8 T细胞比例和IgG浓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 与全肠外营养相比,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混合治疗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缓解急性期反应.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肠黏膜完整性和免疫功能都能受到有效的保护.肠内营养不会刺激胰腺分泌并且避免了胰腺炎症的扩大.适当的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对于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有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应用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支持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14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作为研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7例。两组均采用鼻饲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照组给予百普力,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免疫增强组件。比较治疗前及治疗14 d后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体液免疫指标(IgA、IgG、IgM)及细胞免疫指标(CD3~+、CD4~+、自然杀伤细胞)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白蛋白、血清前白蛋白、转铁蛋白、IgA、IgG、IgM、CD3~+、CD4~+及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进行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治疗可取得显著效果,有效改善机体营养状态,提升免疫功能,保护患者肠道功能,且安全性良好,其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早期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5年来收治的71例SAP患者的临床资料,经综合治疗观察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CD8、IgG、内毒素水平。按营养支持不同分为36例肠内营养组(EN组),35例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结果:EN组治疗后14d患者血清CD4/CD8比值及IgG水平比TPN组有明显升高(P〈0.05);EN组治疗后7、14d时TNF-α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且与TPN组比较明显减少(P〈0.05);EN组治疗后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且与TPN组比较亦有显著提高(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对SAP治疗是安全有效的,能提高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水平,改善SAP营养状况,增强肠道黏膜屏障,抑制炎症因子释放,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SAP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76例SAP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均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肠外营养,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营养状况、肠黏膜屏障功能和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2周,观察组血清中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血淀粉酶(AMY)以及前白蛋白(PA)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中DAO,TNF-α,D-乳酸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禁食天数、感染消退时间、手术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生菌联合早期肠内营养在SAP患者中应用,不仅有效改善营养状况,提高肠黏膜屏障免疫功能,而且降低了并发症产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肠内营养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9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治疗,与对照组(肠外营养治疗)比较治疗之后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以及转铁蛋白(TF)值。结果早期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均能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但治疗组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及转铁蛋白较对照组升高。结论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具有简便、经济、安全、符合生理等特点,可作为营养支持治疗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适时肠内营养干预对重症胰腺炎患者机体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重症胰腺炎患者60例,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以延迟肠内营养干预,观察组予以早期适时肠内营养干预,护理干预14 d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机体营养状况、免疫功能、肠黏膜功能及康复指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机体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及总蛋白(T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CD3+、CD4+、免疫球蛋白A(IgA)及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D-乳酸(DLA)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腹胀、腹痛、发热症状消失时间及肠鸣音、尿淀粉酶、血淀粉酶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适时肠内营养干预用于重症胰腺炎患者效果显著,有助于改善机体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促进肠黏膜功能恢复,提升康复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免疫营养对重型颅脑损伤(SHI)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状态的影响。方法纳入2006年9月至2010年8月,本院重症监护病房SHI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早期营养组和早期免疫营养组,各15例。早期营养组采用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治疗。早期免疫营养组除采用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治疗外,同时给予谷氨酰胺颗粒10g,3次/d。对照组按传统方法进行营养支持。观察治疗第1、7和14d,患者血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总蛋白、白蛋白及转铁蛋白水平。结果①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与营养治疗第1d比较,对照组第7和14d,CD3+水平较低(P0.05),CD4+水平较低(P0.01);与营养治疗第1d比较,早期营养组和早期免疫营养组第7d,CD4+水平较低(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早期营养组第14d,CD4+水平、CD4+/CD8+比值较高(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早期免疫营养组第7d,CD3+、CD4+水平、CD4+/CD8+比值较高(P0.05),第14d,CD3+水平、CD4+/CD8+比值较高(P0.05),CD4+水平较高(P0.01)。②免疫球蛋白指标:与营养治疗第1d比较,对照组第7和14d,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较低(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早期营养组和早期免疫营养组第14d,IgG水平较高(P0.05)。③营养代谢指标:与营养治疗第1d比较,对照组第7d,总蛋白、白蛋白、转铁蛋白水平较低(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早期免疫营养组第7d,白蛋白水平较高(P0.05)。结论 SHI患者急性期存在蛋白质代谢紊乱和免疫功能抑制。在加强治疗的同时,给予早期营养或者早期免疫营养,尤其是早期免疫营养,能促进SHI患者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胰腺癌术后两种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效果及肠内营养的可行性。方法:40例胰腺癌患者随机分 为两组: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0例。研究组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治疗。分别于术 前1d及术后第9天(营养治疗后)测体重、检测血浆白蛋白及淋巴细胞计数。结果:研究组的血浆白蛋白、淋巴细 胞计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肠内营养支持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胰腺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可替代 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术后的影响。方法对ICU收治的52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术后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肠内营养组+肠外营养组(EN+PN组,n=26)与全肠外营养组(TPN组,n=26)。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代谢指标(前白蛋白、转铁蛋白)及免疫功能(IgA、IgG、IgM水平;CD4+、CD8+、T细胞比值)的变化情况。结果与TPN组比较,EN+PN组治疗营养代谢指标前白蛋白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26,P<0.05);而免疫功能IgA、IgG、IgM、CD4+、CD8+、CD4+/CD8水平改变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9.57、5.30、11.09、3.94、3.61、2.19,P均<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在促进蛋白质合成代谢、促进免疫功能恢复方面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2.
个体化营养支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20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营养支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转归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将40例SAP患者随机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及个体化营养支持(PN+EN)组各20例,分别给予TPN及个体化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两组腹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病死率、Ⅰ级护理时间、Ⅱ级护理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等.结果:两组腹痛缓解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日、病死率、Ⅰ级护理时间、Ⅱ级护理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4周两组BW、Al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个体化营养支持可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是治疗SAP理想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EN)支持对危重病人营养状态及内毒素水平影响。方法选择64例不能经口进食的危重病人,分为完全肠外营养(TPN)组及TPN+EN组,TPN组采用完全静脉营养支持,TPN+EN组在病人营养支持全程或部分时间采用EN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病人营养支持前后营养状态、血清内毒素及炎性递质的水平。结果治疗1周后,TPN+EN组病人血清前血清清蛋白、前清蛋白水平高于TPN组(t=2.92、3.58,P〈0.05),血清内毒素、白介素6及肿瘤坏死因子a水平低于TPN组(t=3.54~7.36,P〈0.05)。结论EN支持能够改善危重病人的营养状态,减少病人体内细菌内毒素的生成及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临床上不同的营养方式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患者66例随机分为3组:肠内营养组(EN)、肠外营养组(PN)和EN+PN组。分别观察入院时及营养支持治疗3 d、7 d、14 d后的血淀粉酶及乳酸脱氢酶、WBC等生化指标,并比较了3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病死率等。结果给予营养支持后观察发现:PN+EN组在血淀粉酶、乳酸脱氢酶、WBC、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病死率均较其余两组低(P<0.05);3组间的APACHEⅡ评分、Balthazar CT积分、Binder合并症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全胃肠外营养对于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安全、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鼻空肠管早期肠内营养(EN)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的护理方法.方法:将42例SAP患者随机分为经鼻空肠管早期EN治疗SAP 20例(EN组),全疗程全胃肠外营养(TPN)治疗SAP 22例(TPN组),观察两组治愈率、病死率、细菌或霉菌感染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EN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细菌或霉菌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TPN组(P<0.05).治愈率、病死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无一例患者因行EN治疗而加重SAP病情.结论:经鼻空肠管早期EN治疗对SA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营养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与肠外营养(PN)对食管癌患者应激反应、营养状况及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84例食管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N组(42例,EN)和PN组(42例,PN)。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7 d的应激指标、营养指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术后7 d,PN组血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or)水平均高于术前及EN组(P<0.05);两组血清转铁蛋白(TRF)、白蛋白(ALB)水平均升高,且EN组高于PN组(P<0.05)。EN组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PN组(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予以早期EN较PN更利于减轻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营养状况并可促进患者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顾春华 《临床医学》2010,30(11):26-27
目的探讨早期空肠内营养(EN)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35例SAP患者分为全胃肠外营养(TPN)组17例和EN组18例。TPN组给予全胃肠外营养直至完全经口进食;EN组在早期即实施EN治疗。结果 EN组感染率、并发症发生率、平均腹胀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TPN组(P0.05),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是SAP的重要治疗手段,及早行EN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胃肠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童强  王国斌  卢晓明 《中国康复》2004,19(6):342-344
目的 :比较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胃肠癌术后患者免疫和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 :72例胃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 (EN组 )和肠外营养组 (PN组 )各 2 6例及常规输液组 (对照组 ) 2 0例。术后 2 4h开始肠内或肠外营养 ,检测术前和术后第 9天营养状况、免疫指标、严重并发症及肠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 :术后EN组、PN组体重、前白蛋白、白蛋白、免疫球蛋白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而EN组与PN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术后CD3 、CD 4 、CD 4 /CD8 EN组、PN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其中CD 4 、CD 4 /CD 8 EN组亦显著高于PN组 (P <0 .0 5 ) ;EN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明显短于PN组和对照组 (P <0 .0 0 1)。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可明显改善胃肠癌术后近期的营养和免疫状况 ,肠功能恢复方面亦明显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