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角度研究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随机选取脑卒中急性期住院患者90例,对其进行简易智力状态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焦虑状态/特性询问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艾森克人格问卷评定,同时采用Astrom方法进行病灶定位。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56%(50/90),且抑郁的发生与病变部位、性格、社会因素、年龄及偏瘫方面与非抑郁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年龄≤50岁、≤60岁,性格内向不稳定者,病灶越近额极,近半年经历的生活事件越多及病后伴有偏瘫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抑郁状态4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贾永雄  马永华  刘志斌 《新医学》2003,34(4):237-238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脑卒中后患者进行筛查,其中超过16分者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进一步评分,按有无抑郁分为两组进行对比分拆。结果:①142例脑卒中患者中,48例出现脑卒中后抑郁状态,发生率为33.8%;②脑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相关因素有性别、社会交往、家庭关系、仍瘫程度、病变部位,其中大脑半球病变及偏瘫严重程度与抑郁状态关系密切。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脑卒中后早期积校治疗减轻致残程度,加强家庭及社会支持对预防脑卒中后抑郁状态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相关心理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与脑卒中后情感障碍密切相关的心理社会因素,以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与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水平之间的关系特点。方法:2003-07/2004-04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卒中单元中发生脑卒中后情感障碍患者,临床诊断符合CCMD-3抑郁状态的诊断标准。随机抽取177例,在临床心理会诊中进行了心理社会因素的各项评定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数据资料收集采用问卷方式。具体使用的问卷有:研究者自行制定的一般资料问卷,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防御方式问卷。结果:25~35岁组、46~65岁组和66~79岁组所采用的不成熟防御方式明显多于成熟型,而尤以46~65岁和66~79岁两年龄组使用的突出。46~65岁年龄组所受到的社会支持最低,患者一旦发生情感障碍表现为抑郁情绪明显强于焦虑情绪,差异显著;66.79岁年龄组所获得的社会支持在4个年龄阶段中处于第3位,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均表现明显。结论:脑卒中后情感障碍若不能得到及时缓解,可能会引起脑卒中患者的继发性脑卒中以及发生继发性残疾,若对中老年脑卒中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改善患者的防御方式,将有利于情感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国内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提前,为了解温州地区脑卒中发病年龄变化趋势和中青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而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温州地区8所医院(市级2所,县级4所,镇级2所)收集1990-01/2001-12脑卒中患者10563例,调查每例性别、发病年龄、脑卒中类型,对其中发病年龄≤50岁的1342例中的556例进行脑卒中危险因素调查分析,关注发病年龄、性别,职业,是否伴发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心脏病等,有无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结果:共收治脑卒中10563例,其中发病年龄≤50岁的有1342例,占脑卒中住院患者总数的12.7%,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呈下降趋势,1998/2001脑卒中的平均发病年龄为61.9岁,比1990/1993的64.3岁提前了2.4岁,≤50岁脑卒中患者比率呈上升趋势,为14.65%,比1990/1993的8.39%增加了6.26个百分点;反馈调查556例发病年龄≤50岁的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44.03&;#177;6.89)岁,男女比例为1.27:1,男性占55.9%,40~50岁者占≤50岁的脑卒中患者总数的83.1%,职业为农民的占59.9%(339/556),伴有高血压者50.5%(281/556)、高血脂者8.8%(49/556)、心脏病者5.6%(31/556)、糖尿病者2.2%(12/556)、血液病0.7%(4/556),嗜酒患者占31.4%(175/556),吸烟患者占30%(167/556)。结论:温州地区脑卒中发病年龄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高血压、吸烟、饮酒是本地区中青年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观察心理干预后患者心理健康状态的改善情况。方法随机选择年龄在40-80岁的70例住院脑卒中偏瘫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5级评分法,按照DavisJM的划分,对其入院时以及接受4周心理干预后分别进行评分。结果70例脑卒中偏瘫患中,年龄在40~55岁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另一年龄组(P〈0.01)。经过4周心理干预,中度以上的抑郁发病率由入院时的48.5%降为22.9%(与心理干预前相比,P〈0.01)。结论脑卒中偏瘫患者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所致,其中年龄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及时采取心理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状态发生率及相关因素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调查军队离退休干部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随机选择16所干休所中无智能障碍及言语障碍的离退休干部为调查对象,年龄58~93岁,调查在2004—05/06进行。运用老年抑郁量表(共30项,总分30分,0~10分正常,11-20轻度抑郁状态,21-30中重度抑郁状态)进行测试。同时自制问卷对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从中得出抑郁状态的发生率及抑郁的危险因素。结果:发放问卷467份,收回完整问卷446份。①446人中有抑郁状态的42人,抑郁状态的发生率为9.4%。②相关因素:生活自理能力丧失、业余爱好少和睡眠差者较生活自理、业余爱好多、睡眠好者容易发生抑郁(5/5比37/404;12/17比30/404;18/34比24/388;P〈0.001),不与子女同住(23/139)、丧偶者(3/5),共患疾病多(18/118)、女性(5/19)也易发生抑郁(P〈0.05)。结论:军队离退休干部的抑郁状态发生率中等,对具有不能自理、平时业余爱好少、不与子女同住、丧偶、女性、身患多种疾病等特征的老人要多加注意,多与他们交流、沟通,给予心理疏导。用老年抑郁量表进行测试,尽早发现抑郁状态的老人。如有必要,一些抗抑郁药物可以减轻他们的精神症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减少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抑部的有效心理干预措施。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行问卷筛查,对186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原因进行词查。结果:情绪低落和焦虑是抑郁最常见的症状。引起抑郁的原因依次为心理因素、肢体偏瘫、失语、并发症、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结论: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抑郁有效的干预措施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方法,可减少抗抑郁药的使用,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首诊中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病时心理状态与前2年遭遇生活事件的相关性,并与健康组做1:1配对分析。方法:选择2002-12/2004-12北京市海淀医院收治并确诊的中老年(平均年龄54.3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5例为观察对象(高血压组),对照组为同期本院进行体检的正常人。两组根据相同年龄、性别、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1:1配对。采用症状自评量表作为心理症状调查问卷。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测评抑郁和焦虑症状。患者得分越高,心理症状及焦虑、抑郁情绪越明显。采用生活事件量表调查发病前2年所的遭遇的生活事件,分别计算生活事件频度及强度指标,分值越高,遭遇生活事件越多、频度越大。量表均由受试者填写,测评地点选择在办公室内,全部测试在治疗前完成,对照组在常规体检后进行量表测定。时间为30-40min,量表当场收回。结果:190份问卷均完整合格。①高血压组患者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和偏执等心理症状因子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2.134-6.708,P均〈0.05)。②高血压组患者中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者占35%(33/95),抑郁自评量表标准分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46.92&;#177;10、75),(42.58&;#177;10.36),t=2.833,P〈0.05]。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50分者占65%(62/95),焦虑自评量表标准分均值明显高于对照组[(51.32&;#177;11.04),(40.78&;#177;10.57),t=6.721,P〈0.05]。③高血压组遭遇生活事件频度,负性生活事件频度,生活事件强度,负性生活事件强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647~2.762,P〈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发病与发病前2年遭遇的生活事件频度和强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患者存在抑郁、焦虑等心理症状,对事件意义的认知和评价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的现况及其直接、间接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症状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于2016年1—12月,采取方便抽样法选取上海市2所医院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205例,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症状评估表、简易疲乏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上肢功能评定量表和脑卒中生活质量专用量表进行调查,并进行现况描述及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均分为(144.48±27.69)分,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经单因素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为肩痛困扰、肩痛频度、肩外旋、疲乏程度和抑郁,可以解释总变异的63.3%。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疲乏程度、肩痛频度和肩痛困扰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β疲乏程度-生活质量=-0.252,P0.001;β肩痛频度-生活质量=-0.147,P0.001;β肩痛困扰-生活质量=-0.317,P0.001);疲乏程度和肩痛频度亦可通过肩痛困扰来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β疲乏程度-肩痛困扰-生活质量=-0.066,P0.001;β肩痛频度-肩痛困扰-生活质量=-0.064,P0.001)。结论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生活质量不高,临床医护人员应关注脑卒中后患者的疲乏和偏瘫肩痛症状,知晓抑郁和疲乏对症状体验的协同作用,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症状管理效率,从而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生活质量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症状管理提供参考信息。 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症状评估表、简易疲乏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量表和脑卒中生活质量专用量表对205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进行调查。结果 偏瘫肩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为(144.48±27.69),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生活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肩痛困扰、肩痛频度、肩外旋、疲乏程度和抑郁,可以解释总变异的63.3%。路径分析结果显示,疲乏程度、肩痛频度和肩痛困扰可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β_(疲乏程度-生活质量)=-0.252,P<0.001;β_(肩痛频度-生活质量)=-0.147,P<0.001;β_(肩痛困扰-生活质量)=-0.317,P<0.001);疲乏程度和肩痛频度亦可通过肩痛困扰来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β_(疲乏程度-肩痛困扰-生活质量)=-0.066,P<0.001;β_(肩痛频度-肩痛困扰-生活质量)=-0.064,P<0.001)。结论 临床上应同时关注脑卒中患者疲乏和偏瘫肩痛症状,关注抑郁和疲乏对症状体验的协同作用,提高医护人员症状管理的效率,从而提高脑卒中偏瘫肩痛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曹翠明 《中国临床康复》2005,9(16):89-89,97
背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糖尿病肾病的患病人数也逐步增多。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的心理问题显得更为突出。目的:调查糖尿病肾病住院患者抑郁状况及其相关因素。设计: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抽样调查。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对象:选取2003-01/2004-12在解放军总医院肾病科住院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67例。纳入标准:①诊断符合糖尿病肾病诊断要点。②自愿参加。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者。其中男97例,女70例;年龄32~84岁,50岁以下42例,50岁以上125例;已婚121例,单身46例。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和自制问卷调查表进行评价。汉密顿抑郁量表(24项)按Ddvis评分标准评定,&;gt;35分为重度抑郁者,&;gt;20分为中度抑郁者,8~20分为轻度抑郁者,&;lt;8分为无抑郁者。问卷调查表由作者参考相关文献后自行设计,内容为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患者担心的问题,用于调查抑郁相关因素。患者入院3d后,在统一指导用语下由专人向患者解释后让患者填写,对文化程度低不能独自完成自评量表者,在征得患者意见后由指导者代为填写。问卷调查表中设置了18个患者担心的问题,用于调查心理因素,生理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背景:脑卒中后常常会出现明显的神经心理学改变,除认知功能受损外,抑郁、焦虑等症状亦十分突出。目的:运用神经心理学方法探讨与脑卒中后相关的神经心理学变化特点。设计:病例一对照实验。单位:大庆市第三医院心理科,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10/2002-0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60例。男33例,女2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9.3&;#177;8.8)岁。脑梗死49例,脑出血11例。病灶为单灶31例,多灶(含2个病灶以上)29例。左半球病变20例,右半球病变2l例,双侧病变19例。病变部位在颞叶6例、枕叶2例、额顶颞联合病变15例、内囊4例、基底核19例、侧脑室旁4例、丘脑4例、小脑1例、多部位5例。病灶大小〈15mm的患者33例,≥15mm27例。同期选择来自哈尔滨市社区和市郊居民60例为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42-75岁,平均年龄(58.7&;#177;7.9)岁,无脑器质性病变、无精神障碍及重大躯体疾病,无精神病家族史。方法:病情处于稳定恢复期患者使用症状自评量表(90个项目,9个症状因子,分为5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汉密顿抑郁量表(共24项。其中11个躯体症状按0-2级评分,13个精神症状按04级评分。总分超过〉24分严重抑郁、17-24分中等抑郁、7~16分轻度抑郁、〈7分没有抑郁),抑郁自评量表(共20项,按症状出现频度评定,分为4个等级。正向评分题,则依次评为l,2,3,4分;反向评分题,则评为4,3,2,1分。总分最高80分。抑郁严重程度=受试者各条目累积分/80-100,抑郁指数范围为25-100,规定指数在0.5以下为无抑郁,0.5-0.59为轻度抑郁.0.6-0.69为中度抑郁,0.7以上为重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主要评定项目所定义的症状出现的频度。正向计分评为1,2,3,4分;反向计分评为4,3,2,1分。总分乘以1.25取整数,即得标准分,分值越小越好,分界值为50。焦虑总分低于50分者为正常;50-60分为轻度焦虑,61-70分是中度焦虑,70以上者是重度焦虑)评定脑卒中后患者的精神状态。中度以上抑郁患者针对不同的病情特点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及精神科药物治疗,共4周,1个疗程。主要观察指标:①两组对象4个量表总分比较。②脑卒中患者不同病变性质、病灶部位以及病灶大小时4个量表总分比较。③伴发抑郁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比较。结果:60例脑卒中患者和60例对照组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卒中组和对照组症状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总分比较:脑卒中组均高于对照组[(131.45&;#177;18.89),(94.25&;#177;9.08)分;(18.73&;#177;6.54),(8.60&;#177;2.39)分;(56.49&;#177;11.85),(41.63&;#177;9.91)分;(40.08&;#177;6.55),(28.72&;#177;1.84)分,t=7.45-13.75,P〈0.05]。②脑卒中组病变性质、病灶部位以及病灶大小不同的患者4个量表总分比较:在脑卒中组,左半球病变、皮质病变、多发病灶、大病灶(≥15mm)4个量表总分高于右半球病变、皮质下病变、单发病灶、小病灶(5-14mm),(t=1.92~4.31,P〈0.05);而脑梗死患者与脑出血患者评分基本一致(P〉0.05)。③伴发抑郁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自评量表因子分比较:21例患者有中等程度以上的抑郁症状。症状自评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总分明显高于对照组(t=7.45~13.75,9.83~21.20,P〈0.01)。结论:脑卒中后的神经心理学改变比较明显,这种改变与脑卒中病变部位、病灶大小和病灶部位有关,与病变性质关系不密切。有明显抑郁症状患者经心理干预后抑郁情绪明显改善,说明脑卒中后患者需要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186例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原因进行调查,探讨减少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抑郁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进行问卷筛查。结果情绪低落和焦虑是抑郁最常见的症状。引起抑郁的原因依次为心理因素、肢体偏瘫、失语、并发症、病理生理因素和药物因素等。结论对中青年脑卒中患者抑郁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应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采用个体化的综合方法,可减少抗抑郁药的使用,提高患者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及相关影响因素,为综合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将86例脑卒中患者设为研究组,抽取同期健康者85名设为对照组,采用自拟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明智能状况检查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生活事件量表、艾森克个性问卷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研究组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及汉密顿抑郁量表总分和除体质量外的其他因子分,生活事件量表总分和除正性事件外的其他因子分,艾森克个性问卷除掩饰倾向维度外的其他维度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研究组不同程度焦虑抑郁情绪检出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艾森克个性问卷内外倾维度中间型和神经质维度中间、稳定型检出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内外倾维度外向型和神经质维度不稳定型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缺乏亲人和社会支持,不良个性特征等因素可能是脑卒中患者发生焦虑抑郁情绪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0引言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近年来已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急性脑卒中合并抑郁状态的观察,了解PSD的发生率,探讨病变部位与抑郁发生的关系及抑郁对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1材料和方法1.1材料病例来源于本院2001-01/10住院的急性脑卒中患者共224例。排除标准:痴呆、失语、昏迷者。纳入标准:经头CT或MRI证实有与临床症状体征相符的颅内责任病灶。1.2方法于脑卒中后2周进行Zung抑郁自评量表初查,>40分者64例,进入抑郁组(符合CCMD-Ⅱ-R抑郁症诊断标准);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用标准化的量表对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发病后的48 h、15 d、90 d进行3个时间点的随访评估,探讨决定患者功能预后的早期因素。 方法对初次发作的急性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118例的一般情况、相关危险因素、社会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及运用包括Barthel指数(BI)、Rankin量表(RS)、Mortricity 指数(MI)评定法、中文简易智能量表(MMSE)及Montgomery-Asberg抑郁量表(MADRS)在内的评估工具评测患者脑卒中发生时的自主生活能力、运动能力,脑卒中本身的临床特征,脑卒中发生后第48小时、第15天、第90天时的神经、运动和精神心理因素。 结果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在发病后第48小时、第15天和第90天时BI、RS和MADRS评分不同(均P值<0.05)。第48小时和第15天之间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第90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独立生活能力和抑郁状态明显恢复(P<0.01)。影响脑卒中患者第90天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因素中,深感觉障碍、第48小时出现的肺炎和尿失禁为危险因素,第48小时的上肢肌力评分和第15天MMSE评分为保护因素。 结论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第90天时临床因素、功能因素和社会因素明显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受到深感觉障碍、脑卒中后第48小时出现的肺炎和尿失禁、脑卒中后第48小时上肢肌力评分和第15天时MMSE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首发急性单一病灶脑卒中患者抑郁程度与认知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认知功能与抑郁程度的关系,以及抗抑郁治疗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方法:选择42例首发单一病灶的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SDS抑郁自评量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检测,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每日给予氟西汀20mg治疗,连续4周,在第2,4周分别进行SDS抑郁自评量表、简易智力状态量表评定。结果:42例首发单一病灶脑卒中患者,其中18例于脑卒中2周内出现抑郁表现,占43%(18/42)。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MMSE(26.38&;#177;2.26)分,评分显著低于非抑郁患者(29.00&;#177;1.91)分(t=-3,366,P&;lt;0.002),主要集中于时间空间、地点定向、注意计算、短程记忆、物体命名等能力的下降。且与SDS抑郁自评量表得分显著负相关(r=-0.57,P&;lt;0.01)。氟西汀抗抑郁治疗2周后认知损害无明显改善,治疗4周后MMSE评分显著升高。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更易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且与抑郁程度相关。随着抗抑郁治疗后抑郁症状的缓解,认知功能损害逐步好转。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后抑郁及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抑郁(PSD)的发生率和相关因素。方法:对175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中国卒中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结果: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38.9%,左侧半球病变患者PSD发生率明显高于右侧病变患者;PSD组各量表评分与非PSD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符合生物-心理-社会模式。  相似文献   

19.
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从国内外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研究的现状出发,探讨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评估及其康复治疗对脑卒中生活质量的影响。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4-01/2004—12的与脑卒中生活质量相关文献,检索词“stroke,quality of life,rehabilitation”,并限定文献语种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库1998—01/2004—12的与脑卒中生活质量相关文献,检索词“脑卒中,生活质量,康复”,并限定文献语种为中文。资料选择:就检索到的80篇文献进行筛选,选择临床以患者为观察对象的研究,以“脑卒中,生活质量,康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15篇,排除综述类文献。资料提炼:共筛选到15篇文章,包括850例患者,按照脑卒中生活质量、脑卒中康复分类,其中6篇与脑卒中生活质量有关,9篇与脑卒中康复有关。资料综合:目前在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研究中常用的量表有疾病影响问卷、健康质量量表、诺丁汉健康问卷、简短36条目问卷、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量表、Niemi的中风生存质量研究量表、Frenchav活动指数等10余种,其中后两种为脑卒中专用量表。影响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有年龄、性别、损害部位及脑卒中类型、有无抑郁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水平等,康复治疗可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目前国内使用的生活质量量表没有统一规定的评估标准,不便于比较,应积极研制适合中国国情、文化背景的评估量表;针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语言、认知功能和心理障碍进行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情况和相关因素。方法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ND)并自制相关情况调查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观察,统计分析抑郁发生和年龄、性别和其他因素的相关性。结果91例脑卒中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者42例发生牢46.2%,发生与年龄关系不大,而与性别、长期疾病困扰等多种因素相关。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