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神经电生理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4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患侧与健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结果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显示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延长,M波波幅降低,与健侧相比差异显著(P<0.05);肌电图检侧显示患侧面肌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多相波增多,募集电位减弱,并有自发电位出现。结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神经电生理变化与预后有关,患健侧M波波幅比值>50%面瘫恢复较好,<30%面瘫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神经电生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李志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2,6(23):3516-3517
目的 探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电生理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以4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进行患侧与健侧面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检查。结果 神经传导速度检测是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延长,M波波幅降低,与则相比差异显(P<0.05);肌电图检测显示串侧面肌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延长,多相波增多,募集电位减弱,并有自发电位出现。结论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神经电生理变化与预后有关,患健侧M波波幅比值>50%面瘫恢复较好,<30%面瘫恢复较差。  相似文献   

3.
采用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28例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进行病侧和健侧的神经电图检查,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患侧与健侧比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提示神经电图有助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诊断,能指导治疗及预后评价。  相似文献   

4.
应用肌电图仪对30例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做健、患侧肌电图、运动传导潜伏期(Lat)和诱发电位波幅(Amp)的检测,结果30例患侧肌电图均有失神经电位,部分性损害27例,严重损害2例,完全性损害1例。Amp均明显衰减,与健侧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表明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测可以较全面客观诊断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对判断其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袁伟芳  江澜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2):4588-4588
应用肌电图仪对30例周围性面神经瘫痪患者做健、患侧肌电图、运动传导潜伏期(Lat)和诱发电位波幅(Amp)的检测,结果30例息侧肌电图均有失神经电位,部分性损害27例,严重损害2例,完全性损害1例。Amp均明显衰减,与健侧对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表明通过神经肌电图检测可以较全面客观诊断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对判断其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检查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56例面神经麻痹患者分别于病后1周内及2周后行神经肌电图检测,并于3个月后复查.结果 与健侧比较,EMG无动作电位出现,NCV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明显者为面神经严重损害,恢复差;其次为轻,中度损害者,预后较好.结论 神经肌电图的检测为临床评估面神经的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提供有力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神经电图与肌电图检查的意义,对30例正常人和7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进行神经电图和肌电图检查对比。结果: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同时干扰型减弱。提示ENG与EMG均对周围性面瘫能定性与定量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查比较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功能恢复的异同。方法:2001-09/2003-07来源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绵阳市中医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等4个临床研究中心的贝尔麻痹患者480例,经过4周治疗,愿意接受并完成面神经颊支和颞支运动传导检查的患者分别有205、246例。其中,采用西药常规治疗的有69、83例,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加针灸治疗的有66、80例,采用针灸治疗的有70、83例。分别进行治疗前后以及患健侧面神经颊支和面神经颞支运动传导检查比较。结果:①患侧治疗后面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明显缩短[(2.95±0.68),(3.08±0.69)ms,P<0.05],治疗后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P>0.05)。②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明显增高[(518.85±496.57),(391.47±468.69)μV,P<0.01],潜伏期无明显改善(P>0.05)。结论:贝尔麻痹患者患侧治疗后面经神经颊支动作电位潜伏期改善明显,动作电位波幅未见明显改善;治疗后面神经颞支动作电位波幅改善明显,而潜伏期无明显改善。面神经运动传导动作电位波幅是反映神经轴索变性的客观指标,贝尔麻痹治疗后面神经颊支轴索恢复不如颞支好,与临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9年6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单用药物治疗,研究组患者联用低频脉冲电刺激与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分(SFGS)、面神经功能指数(FNFI)、肌电图潜伏期及患健侧波幅比值以及治疗后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眼裂闭合评分、口角偏斜评分、面神经功能指数、总有效率依次为(73.82±14.96)分、(27.03±6.29)分、(30.98±9.36)分、(0.93±0.12)、96.67%,对照组依次为(56.34±13.31)分、(49.01±7.32)分、(42.93±9.74)分、(0.80±0.14)、76.67%。对比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面神经功能指数更高,面神经功能评价量表评分(27.03±6.29分vs.49.01±7.32分、30.98±9.36分vs.42.93±9.74分)与口轮匝肌(2.98±0.38 ms vs.3.29±0.41 ms)、鼻肌(2.82±0.38 ms vs.3.12±0.40 ms)、眼轮匝肌(3.08±0.48 ms vs.3.69±0.47 ms)的神经肌电图潜伏期更低,而患健侧波幅比值更高(P 0.05)。结论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具有显著疗效,可有效减轻患者面神经麻痹程度,促使其面神经功能快速恢复,并改善肌电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面神经麻痹患者的定量温度觉特点,分析定量温度觉与面神经麻痹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0例,另选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定量测定其耳前、颊部皮肤的温度觉和面神经传导速度。于患者病后2周、1个月、2个月和6个月采用House-Brackmann(H—B)评估系统评定预后。结果12例(40%)面神经麻痹患者出现QTT异常,其中8例有糖尿病(占66.7%),3例患侧局部有带状疱疹(占25%),1例病毒感染血清学检测阳性(占8.3%)。QTT异常组病后2个月和6个月的H.B评分与QT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T异常组患者患侧面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下降,与QTT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冷觉阈值增高与预后呈负相关。结论面神经麻痹患者OTT异常与病因和预后有一定关系,OTT异常者预后较若。  相似文献   

11.
面神经电图和瞬目反射在面神经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面神经电图和瞬目反射对面神经炎的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对42例面神经炎患者在发病10 d内进行面神经电图和瞬目反射的检测,并在治疗3个月后对24例患者进行复查。结果:瞬目反射患侧R1、R2和R2’缺如12例,R1、R2和R2’潜伏期延长30例,异常率100%。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延长及波幅降低28例,缺如1例,异常率为69.1%。瞬目反射异常率明显高于面神经电图(P<0.01)。复查时,R1瞬目反射各波缺如的8例患者中2例可检出波形,好转率为25%;原来R1延长的16例患者中10例恢复正常,好转率为62.5%;后一类患者的好转率明显高于前一类患者(P<0.05)。结论:瞬目反射可以作为面神经炎早期诊断的客观指标,对判断面神经受损程度和预后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瞬目反射和面神经电图在Bell’s麻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ell’s麻痹患者行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面神经电图(electroneurogram,ENG)检测的意义。方法36例Bell’s麻痹患者在发病1周内行BR和ENG测定。结果患侧R1、R2及R2’缺如者23例,其余13例患侧较健侧R1、R2及R2’波潜伏期延长,异常率100%;患侧面神经运动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与健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异常率为63.9%。结论BR测定是诊断Bell’s麻痹的敏感指标,同时结合ENG可全面、客观地评价面神经损害的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贝尔麻痹患者早期瞬目反射、面神经电图的改变及其与面神经功能损害相关性。方法对25 例贝尔麻痹早期患者进行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检测,比较其阳性率,并分别根据其检测结果分为轻-中度损害、重度损害;同时按House-Blackmann(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进行面瘫程度评估,Ⅰ级为正常,Ⅱ~Ⅲ级为轻-中度、Ⅳ~Ⅵ级为重度。结果H-B面瘫分级评估,轻-中度面瘫占44%,重度面瘫占56%。瞬目反射检测阳性率达100%,其中轻-中度损害占28%,重度损害占72%;瞬目反射检测与H-B面瘫分级评估一致(P>0.05)。面神经电图检测阳性率52%,其中轻-中度损害占44%,重度损害占8%,与H-B面瘫分级评估不一致(P<0.05)。结论瞬目反射较面神经电图能更好反映贝尔麻痹早期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4.
背景: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早期症状往往局限于某部位,与脊髓型颈椎病临床表现极其相似,但两者的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此时肌电图和神经电图的多部位检查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特别是胸段棘旁肌肌电图可作为区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客观指标.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的电生理改变差异.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单位: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神经内科.对象:选择2001-12/2004-11江西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30例患者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患者.方法:对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30例和脊髓型颈椎病30例进行常规肌电图、神经电图检测.肌电图检测包括三肢体肌+胸锁乳突肌+胸段棘旁肌,观察静息状态时自发电位,测定运动单位电位的时限、波幅,大力收缩时的募集相.神经电图测定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及动作电位的末端潜伏期、波幅.主要观察指标:①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肢体肌、胸锁乳突肌与棘旁肌的肌电图检测结果.②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神经传导速度检测结果.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肌电图检测结果: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损害更为广泛,尤其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的异常率高达93.3%(28/30);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仅占3.3%(1/30)(P<0.001).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单位电位平均时限、波幅增高异常与脊髓型颈椎病比较有明显的差异,但在两病的鉴别诊断中并不具有特征性.②运动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波幅下降率明显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5.6%,86.7%,x2=7.25,P<0.01).运动传导速度减慢率也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4.4%,23.9%,x2=5.18,P<0.05).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未受到影响.结论:①两组患者的肌电图均呈神经源性损害改变,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胸段棘旁肌自发电位异常率明显高于脊髓型颈椎病.②神经电图显示两者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未受到影响.③神经电图还显示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和波幅下降的运动神经数均少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Facial nerve paralysis is the most common mononeuropathy and idiopathic facial paralysis (Bell's palsy) the most common seventh nerve disease electromyographers may be asked to evaluate. The electrophysiologic method of choice to assess the facial nerve is side-to-side evoked amplitude comparison with the affected side expressed as a percentage of the nonaffected side. This examination should be performed on days 3, 5, 7, 9, 11 and 13 after onset of paralysis. If the percentage of surviving axons falls below 10% within the first 14 days, an incomplete recovery is suggested. Electromyography may assist in prognosticating a functional return, determining neural conduction across the site of injury and following reinervation in the recovery period. The persistence or early return of an absent R1 component of the blink reflex may qualitatively suggest a satisfactory functional outcome in facial paralysis. Supramaximally exciting the facial nerve at the stylomastoid foramen and comparing the clinical response on the affected and nonaffected side, maximum stimulation test, can also predict eventual seventh nerve return. Observing a minimal twitch, utilizing the nerve excitability test or measuring the facial nerve latency have yielded poor correlations with functional return and are of limited usefulness in the prognostication of acute facial palsies. Trigemin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can be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status of the trigeminal nerve as approximately 50% of patients with Bell's palsy also have lesions involving the fifth nerve. Side-to-side amplitude comparison and electromyography are the two most valuable electrophysiologic methods of assessing facial nerve functioning.  相似文献   

16.
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肌电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目的:比较超短波治疗周围性面瘫前后的肌电变化。方法:47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经超短波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3个月做肌电图检查,共观察140块肌肉的肌电变化:失神经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波幅,相数,运动单位电位的募集型,传导潜伏期值等变化对比。结果:治疗前后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超短波治疗后肌电变化结果显示明显优于治疗前  相似文献   

17.
120例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在术后8d、1月、3月、1年进行了面神经功能指数、电诊断及肌电图测定。结果表明,术后8d,患侧面神经功能均有明显的障碍(P<0.05)。术后1月,面神经功能障碍最为严重(P<0.05)。术后3月,患侧面神经功能明显恢复(P>0.05)。术后1年,患侧面神经功能恢复达95%以上。作者观察到:腮腺区肿瘤愈大,手术时间愈长,面神经牵拉愈多,术后术区肿胀愈明显,其面神经功能障碍愈严重。作者并对如何减轻面神经功能障碍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脑卒中恢复期软瘫患者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发生率,探讨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与上肢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指导临床治疗及康复。方法 2015年12月至2019年10月,符合条件的脑卒中患者77例患侧上肢行运动神经传导、F波、皮肤交感反应(SSR)、针极肌电图(EMG)检查,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进行评定。根据神经传导结果分为正常组和损伤组。结果 损伤组共41例(53.25%)。损伤组FMA-UE评分低于正常组(t = 2.193, P < 0.05);F波振幅和出现率降低( t > 2.002, P < 0.05),SSR振幅和潜伏期明显下降( t > 3.140, P < 0.01),但损伤组F波出现率、SSR潜伏期均处正常参考值范围内。神经损伤数与FMA-UE评分负相关( r= -0.858, P < 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振幅是FMA-UE评分的影响因素(B > 0.317, P < 0.05)。 结论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患侧上肢出现软瘫后,有可能出现上肢周围神经损伤,且与运动功能恢复有关;应尽量避免、及时治疗周围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采用超短波、红外线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选择228例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同时采用超短波、红外线治疗,每日1次,每次15 m in,12次为1个疗程,并联合药物治疗(DXM10~15 mg/d×7 d,同时予V itB1100 mg/d,V itB12500 mg/d肌肉注射14 d)。结果第1疗程、第2疗程、第3疗程、第4疗程结束时,痊愈人数分别为58人(25%)、196人(86%)、224人(98%)和226人(99%);疗程延长,痊愈率越高。(P<0.01)。结论超短波、红外线联合药物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