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比较羊膜移植术与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翼状胬肉患者术后屈光状态、美容效果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选取84例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羊膜移植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情况,并比较2组创面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和美容效果。结果术后1周、1个月时, 2组视力均高于术前,屈光度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术后1个月时的视力、屈光度与术后1周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时, 2组间视力、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创面愈合时间长于对照组,复发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羊膜移植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均为翼状胬肉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均可促进患者视力恢复,改善角膜屈光状态,但相较于羊膜移植术,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促进创面愈合,降低翼状胬肉术后复发率,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2.
翼状胬肉手术对改善角膜散光及曲率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翼状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关系,探讨胬肉手术的时机与技巧。方法对52眼胬肉患者进行视力、屈光度及角膜曲率检查,其中对46眼行胬肉切除术者进行手术前后的上述3个指标的对比观察,并按胬肉直径大小分为2组(Ⅰ组≤2.5mm,16眼;Ⅱ组〉2.5mm,30眼)进行对比观察。结果52眼中无散光5眼(9.6%),近视散光5眼(9.6%),远视散光21眼(40.4%),混合性散光15眼(28.8%),不能测量6眼(11.5%)。在41眼散光眼中以顺规性散光为主,占65.9%。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散光度、垂直子午线的屈光力差均有明显降低;较术前差异有显著性(P〈0.001);视力平均提高2行,与Ⅰ组对比,Ⅱ组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胬肉手术能明显改善角膜的散光状况。从而提高视力,胬肉大小与角膜散光的发生关系密切,当其侵入角膜2.5~3.0mm后有必要进行胬肉切除也是手术良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并白内障患者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后人工晶体度数的计算。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收治的64例翼状胬肉并白内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给予翼状胬肉并白内障患者翼状胬肉切除术及超声乳化术治疗。对人工晶体度数进行计算,考察所有患者手术后角膜散光、散光、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平均角膜屈光度改善情况,分析人工晶体度数计算误差情况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翼状胬肉大小、平均角膜屈光度与计算误差相关性。结果 64例患者术后角膜散光、散光、裸眼远视力、矫正远视力、平均角膜屈光度均有显著改善(P0.05);45.3%的患者人工晶体度数计算误差在0.5 D内,78.1%的患者人工晶体度数计算误差在1.0 D内;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翼状胬肉大小、平均角膜屈光度与计算误差存在显著相关性;4.8%的患者术后出现不良事件。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超声乳化术治疗翼状胬肉并白内障疗效显著,安全性高,人工晶体度数计算准确度较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前后角膜散光度数的变化情况。方法选择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28例(34眼),入院后均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术前和术后4周检测视力水平、散光度,并行泪膜破裂时间(BUT)和泪腺分泌Ⅰ实验;随访术后1年患者的复发率。结果术后4周28例(34眼)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分别为0.64±0.22、0.87±0.26,显著高于术前;散光度为(3.01±1.24)D,显著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BUT和泪腺分泌Ⅰ实验结果分别为(14.63±3.17)s、(11.59±2.98)mm/5 min,显著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术后1年,复发率为3.13%。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结膜瓣移植术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能够有效改善角膜散光情况,提高视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结膜移植术(带角膜缘)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Pentacam系统参数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近年来收治的40例(48眼)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结膜移植术(带角膜缘)治疗,比较本组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时患眼外观、视力及Pentacam系统参数变化,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40例患者48只患眼术后3个月时外观上均获得明显改善,随访期间并无相关并发症及复发病例。40例患者术后6个月时前表面平均屈光度、角膜平均屈光度、角膜前表面散光度及表面变异系数(ISV)水平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 0. 05); 40例患者(48眼)术后6个月最佳矫正远视力(BCDVA)均得到明显提高,尤以0. 05~0. 3、0. 5~1. 0视力段改善最为明显,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 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结膜移植术(带角膜缘)治疗翼状胬肉可有效改善患眼外观、提高视力水平和改善Pentacam系统参数,且对患者前房角未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对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后视力改善及预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7年3月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124眼)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8例(61眼)与对照组48例(63眼)。两组均行翼状胬肉切除术,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羊膜移植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观察对比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度、角膜曲率及裸眼视力变化),随访1年,统计两组复发率。结果:手术前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角膜曲率及裸眼视力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3个月两组角膜散光度、角膜曲率及裸眼视力均较手术前有所改善,但两组间比较仍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随访1年,观察组复发率3.28%(2/61),显著低于对照组14.29%(9/6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可有效改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视力,且复发率较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患者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1月~2018年6月收治的翼状胬肉患者76例,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单纯切除组和联合组,各38例。单纯切除组行翼状胬肉切除治疗,联合组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对比两组治愈、复发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角膜散光度及裸眼视力。结果:联合组治愈率94.74%高于单纯切除组的76.32%,复发率5.26%低于单纯切除组的23.68%(P<0.05);术后1周两组角膜散光度均降低,裸眼视力均升高,联合组角膜散光度较单纯切除组低,裸眼视力较单纯切除组高(P<0.05);联合组并发症发生率10.53%低于单纯切除组的28.95%(P<0.05)。结论:在翼状胬肉切除治疗基础上行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可降低角膜散光度,提高裸眼视力,提高治愈率,减少复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与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80例(205眼)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3例,109眼)行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和对照组(87例,96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6~24个月,比较两组复发率和视力及角膜散光度改善情况。结果术后随访6~24(13.1±6.8)个月,观察组治愈率远高于对照组,而复发率远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前视力和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视力及散光度均有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术较传统的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明显的降低了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蒂结膜瓣转移治疗原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番禺区中心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100例(单人单眼),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传统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新鲜羊膜移植术治疗50例50眼,治疗组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蒂结膜瓣转移术治疗50例50眼。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疗效、角膜散光水平、并发症及视力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 091,P 0. 05)。治疗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2%,46/50)高于对照组(78%,39/50)。术前两组患者角膜散光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患者术后6个月角膜散光度[(0. 71±0. 03)°]低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术前对照组及治疗组视力水平[(0. 52±0. 16)°、(0. 53±0. 17)°]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患者术后2个月[(0. 61±0. 03)°]、4个月[(0. 66±0. 16)°]、6个月[(0. 68±0. 18)°]视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改良带蒂结膜瓣转移术能提高原发性翼状胬肉治疗效果,改善患者视力水平,减少术后并发症及角膜散光,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大龄高度近视散光患者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治疗效果及其特点。方法对55例(95眼)大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LASIK治疗,并对术前屈光度、屈光相关因素、预矫、实矫屈光度及手术后角膜曲率的改变、手术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LASIK治疗的大龄高度近视患者中,高度近视角膜平均屈光力44.85 D,与低度近视角膜屈光力平均43.24D两者之间有较大差异,术后角膜屈光力为平均33.29 D;高度近视患者球镜屈光度-6.00~-9.75 D,共68眼占71.58%,超高度近视-10.00~-16.00 D,共27只眼占28.42%,两者轴镜屈光度-0.5~-3.75 D平均-2.76 D。治疗效果:术前裸眼视力0.01~0.1平均0.05;矫正视力0.5~1.2平均0.92。术后裸眼视力0.5~0.9共31只眼(32.63%);≥1.0共64只眼(67.37%),平均视力0.94。结论 LASIK治疗大龄高度近视散光患者,术前进行精确的屈光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眼球轴长测量后加以综合分析,对预矫屈光度确定和预留屈光度设计、激光切削直径的选择是必要的,可以预防屈光回退,减少术后眩光,改善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1.8rain与3.0nlnl同轴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植入人工晶状体的术后裸眼视力、角膜散光,角膜内皮计数的统计分析,探讨白内障微切口(1.8mm)同轴超声乳化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60眼)按性别、年龄、视力、白内障的成熟程度配对,每对中随机抽取1例分入A组,另~例分入B两组。A组行透明角膜3.0nlln传统切口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联合博士伦普通折叠型人工晶体植入术,B组行透明角膜1.8rnlTl微切口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联合博士伦超薄型人工晶体即M160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的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和角膜内皮细胞情况。结果术后1d、1周、1个月、3个月时B组裸眼视力均优于A组,两者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d,A、B两组角膜散光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角膜散光均小于A组(P〈O.05)。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A组与术前相比,散光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术前相比,差异己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各阶段,B组角膜散光均小于A组(P〈0.05)。在术后各阶段,A、B两组的角膜内皮计数均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白内障同轴超声乳化透明角膜1.8min微切口与3.0mm传统切口相比,尽管两者对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没有差异,但后者的术后裸眼视力恢复更快、更好,其手术源性角膜散光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2.
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翳状胬肉患者术后视力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翳状胬肉患者翳状胬肉手术时机。【方法】对25只眼进行翳状胬肉手术前、术后视力,角膜地形图检查,根据SRK-Ⅱ公式计算人工晶体度数。【结果】25眼中21眼视力提高;术后角膜平均最平径屈光度(Kf)明显变大,平均最陡径屈光度(Ks)未见明显变化,平均散光度明显减小;术前、术后计算得的人工晶体度数有差异。【结论】对于老年性白内障合并翳状胬肉患者,在翳状胬肉已影响角膜曲率的情况下,应该在白内障术前先行翳状胬肉手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估后房型屈光性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14例高度近视患者(26眼)植入后房型屈光性晶状体(复视伦,杭州百康公司),随访12个月,观察其术后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前房深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结果:患者术前最佳矫正远视等值球镜度数为-16.51±6.34D;散光度为-1.62±0.86D;术后6个月平均裸眼远视力0.88±0.26,植入人工晶状体度数为-5.5~-18.5D,平均为-12.34±3.97D,术后12个月平均裸眼远视力0.83±0.26,最佳矫正远视力0.99±0.21。术后12个月裸眼远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提高1行5眼,提高2行6眼,提高3行3眼;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较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提高1行4眼,提高2行5眼,提高3行8眼,提高4行2眼,所有术眼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不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96.15%术眼(25/26)等值球镜在±1.00D内,92.30%术眼(24/26)等值球镜在±0.50D内;术后12月100%术眼(26/26)等值球镜在±1.00D内,92.30%术眼(24/26)等值球镜在±0.50D内。术前眼压平均15.95±3.72mm-Hg,术后6个月平均16.42±2.83mmHg,术后12个月平均15.90±2.21mmHg,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平均2 902.30±337.15个/mm2,术后6个月平均2798.45±334.54个/mm2,术后12个月平均2 759.30±265.01个/mm2,无显著差异(P〉0.05)。前房深度术前平均3.68±0.30mm;术后6个月3.58±0.28mm,术后12个月3.55±0.27mm,差异显著(P〈0.01)。结论:百康后房型屈光晶状体可以有效且安全地矫正高度近视,但远期效果需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硬性透氧性隐形眼镜(RGP)矫正不规则散光的疗效。方法对23例(34眼)做眼科检查,包括视力,裂隙灯检查及验光,角膜地形图检查,确诊为不规则散光,排除隐形眼镜佩戴禁忌证,进行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验配,对其最佳框架矫正视力及RGP矫正视力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硬性透氧性角膜接触镜矫正不规则散光的最佳矫正视力(0.73±0.31),显著高于框架镜矫正值(0.48±0.30)(P〈0.01),随访观察6个月视力稳定,无明显不良并发症。结论RGP是矫正不规则散光有效安全方法,能够提高矫正视力及视觉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背景:传统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后弹力层穿孔率较高.目的:观察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治疗圆锥角膜后屈光状态的长期改变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采用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法治疗46例(51眼)圆锥角膜患者,记录移植前后裸眼视力和最佳矫正视力;移植前按平均角膜曲率大小分为两组,平均角膜曲率≥60 m-1组与<60 m-1组,观察移植后24个月的等效球镜、散光、角膜曲率,并分析眼轴与术后屈光状态的相关性.结果与结论: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6,12,18,24个月的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有显著提高(P < 0.01或P < 0.05),移植后6个月内视力是显著提高的,6~18个月视力虽有一定的提高,但基本是处于稳定的趋势,18~24个月视力显著提高,显示随着移植后时间的延长,视力逐渐提高并趋于稳定,说明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长期疗效佳.两组移植后的等效球镜、移植后散光、平均角膜曲率均较移植前明显改善,但两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眼轴与移植后的等效球镜、裸眼视力、角膜散光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说明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等效球镜向近视方向移动,角膜散光逐渐减小,平均角膜曲率逐渐增大.移植前角膜曲率差异对改良深板层角膜移植后屈光状态无明显影响.眼轴与术后屈光状态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白内障超声乳化术治疗Ⅳ级核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10月~2007年6月收治的Ⅳ级核白内障病人72例(72眼),随机分为两组,Ⅰ组38例(38眼)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Ⅱ组34例(34眼)行改良小口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均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分别于术后1 d、1周、1月对两组术眼非校正远视力(UCDVA)、角膜散光度数、角膜内皮细胞数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1 d两组UCDVA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2.34,P〈0.05),术后1周、1月两组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两组角膜散光度数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月时两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同术前比较,Ⅰ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有统计学意义(t=4.73,P〈0.05),两组间比较差别亦有显著性(t=2.95,P〈0.05)。两组术后均无角膜内皮失代偿症状出现。结论 超声乳化术治疗Ⅳ级核白内障,术后可获得良好UCDVA,同改良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比较,病人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损失较少,该方法 对于Ⅳ级核白内障仍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裂隙扫描角膜地形图/角膜测厚系统在分析测量不同屈光度近视眼角膜厚度分布特征和应用价值.方法应用 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测量55例(109眼)近视眼患者中心角膜厚度.结果 高度近视眼与中低度近视眼在角膜中央区角膜厚度与近视屈光度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OrbscanⅡ角膜地形图能方便、准确、无创地测量不同屈光度近视全角膜厚度,应用于屈光手术术前、术后检查,用以指导制订手术方案、排除圆锥角膜等手术禁忌证,在角膜基础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飞秒激光(瑞士Femto-LDV飞秒激光)与机械刀(法国MORIA OUP)制作角膜瓣的SBK手术的有效性、预测性、安全性、稳定性。方法 2010年1~4月成都康桥眼科医院门诊完成的SBK手术病例2000眼(球镜-1.00~9.75 D,柱镜0~2.75 D),根据制瓣方式分为飞秒激光组和板层刀组各1000眼,所有手术均采用VISX S4(美国AMO公司)行基质切削,且都由同一手术医师完成。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1天、1周、1月、3月、6月的裸眼视力(UCVA)、术后屈光度、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丢失,并分析各组屈光稳定性和术后并发症。结果预测性:两种手术均具有良好的预测性,但术后1天时飞秒激光组优于角膜板层刀组;有效性:术后1天UCVA达到或超过术前BCVA的比例,飞秒激光组为95.5%,明显高于机械刀组的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周、1月、3月、6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视力超过BCVA一排以上的比例,飞秒激光组为21.5%,明显高于机械刀组的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稳定性和安全性:术后6月BCVA丢失在2排以上者飞秒激光组为0眼,机械刀组有3眼。结论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的SBK手术有较快的视力恢复,更好的术后视力,更高的安全性,但对于术后晚期视力稳定性和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情况,仍需长期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下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及对患者视力水平的影响。方法将76例(86眼)硬核白内障患者按照手术切口大小分为研究组(39例,44眼)与对照组(37例,42眼)。研究组行1.8 mm微切口同轴超声乳化吸除术,对照组行3.0 mm标准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中有效超声乳化时间、超声乳化能量,比较术前、术后1 d、术后7 d、术后30 d患者眼压、患眼裸眼视力、角膜散光度、泪膜功能,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有效超声乳化时间与超声乳化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7 d研究组及术后1 d对照组眼压显著低于术前(P<0.05或0.01),术后各时间点两组眼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两组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升(P<0.01),研究组较对照组提升更显著(P<0.01);术后30 d研究组角膜散光度显著低于术前(P<0.01),术后1 d、7 d对照组角膜散光度显著高于术前(P<0.05或0.01),研究组术后各时点角膜散光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术后各时点两组泪膜破裂时间均显著短于术前(P<0.01),研究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或0.01);术后1 d、7 d研究组及术后各时点对照组基础泪液分泌量均显著少于术前(P<0.05或0.01),研究组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或0.01)。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 mm同轴微创超声乳化吸除术治疗硬核白内障安全有效,术后患者眼压较为稳定,视力水平恢复较好,角膜散光度降低,泪膜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中的3.0mm上方透明角膜切口对角膜屈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1年1月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78例(82眼)的临床资料。手术切口均位于11点钟方向。依据内切口到角巩缘距离不同分为内切口4组,即:a组〈1.5mm、1.5mm≤b组〈2.2mm、2.2mm≤c组〈3.0mm、d组≥3.0mm。依据切口隧道长度的不同再将所有患眼分为隧道切口4组,即:a组〈1.0mm、1.0mm≤b组〈1.5mm、1.5mm≤c组〈2.0mm、d组≥2.0mm。测量内切口长度、内切口到角巩缘距离、切口隧道长度,计算切口相对损伤面积。术前及术后3个月测量角膜表面的屈光参数及高阶像差。结果内切口a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从术前的(2.93±1.34)°增加到术后3个月的(3.43±1.34)°(P〈0.01)。隧道切口a组术后3个月角膜散光从术前的(3.13±1.24)°减少到术后的(1.34±1.03)°(P〈0.01)。手术前后角膜高阶像差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内切口到角巩缘距离、切口隧道长度、泪膜破裂时间、相对损伤面积均可与3级和4级高阶像差中的不同参数构成线性回归关系。结论白内障术中的3.0mm透明角膜切口不会对术后角膜的散光造成较大影响,但随着切口到角巩缘距离不同和切口隧道长度不同,均会在不同程度上的增加术后的3级和4级高阶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