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人工气道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方法:将48例颈脊髓损伤并行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各16例,A组深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遇到阻力后上提0.5~1 cm;B组浅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C组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再延长1 cm。观察3种方法吸痰的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刺激性咳嗽、血氧饱和度下降、黏膜损伤出血、痰痂堵塞及肺部感染发生率与C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C组效果好于A、B两组。结论:颈脊髓损伤患者行人工气道吸痰时,吸痰管插入深度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为宜。  相似文献   

2.
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峰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3):209-209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吸痰时吸痰管插入的有效深度。方法:将90例人工气道患者随机分成A组(浅吸痰)30例,B组(深吸痰)30例,C组(吸引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导管的长度再延长1 cm)30例,观察3种方法吸痰的效果。结果:A、B两组患者痰痂堵塞、黏膜损伤出血、肺部感染、刺激性咳嗽等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C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吸痰导管插入深度按厘米加刻度标记,以气管插管或切开导管长度再延长1 cm为宜。  相似文献   

3.
人工气道吸痰导管插入深度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2002年8月~2005年8月,我们对不同吸痰深度对人工气道患者呼吸道的影响进行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90例,男49例,女41例,17~65岁,平均42岁。经鼻腔插管6例,经口插管50例,气管切开3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A、B、C三组各30例,三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插管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1.2方法A组为浅吸痰,吸痰导管插入的深度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与负压相通,旋转吸痰;B组为深吸痰,将吸痰导管插入气管内直到遇到阻力后上提0.5~1.0cm再吸痰;C组吸痰导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式对ICU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本院ICU收治的120例建立人工气道的危重症患者,根据患者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A、B、C 3组,每组各40例。A组为浅吸痰,即将吸痰导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套管或气管插管的长度;B组为深吸痰,即吸痰导管插入气管遇到阻力时再上提1~2 cm;C组为间歇声门下吸痰:即在喉镜下挑起会厌,窥见声门后插入吸痰管吸痰。比较3组吸痰安全性及吸痰效果。结果 C组呛咳、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低血氧症、气道黏膜出血、肺部感染、胃肠道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及B组(P0.05),B组呛咳、呼吸困难、心率加快、低血氧症、气道黏膜出血率高于A组(P0.05),而A组肺部感染高于B组(P0.05)。C组日吸痰量、吸痰次数明显少于A、B组,且机械通气时间、ICU监护时间短于A组、B组(P0.05)。结论声门下间歇吸痰技术不仅能有效提高人工气道患者吸痰安全性,降低吸痰引起的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能提高吸痰效果,减少护士工作量。  相似文献   

5.
气管切开患者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 将21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咳嗽反射的强弱分为A组115例和B组95例.A组患者咳嗽反射强,痰液能自行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1.5 cm).B组患者无咳嗽反射或咳嗽反射弱,痰液不能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3.0cm).对2组患者吸痰效果、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 对A组患者采用浅吸和对B组患者采用深吸方法,都能有效吸引,2组患者的吸痰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两种吸痰方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显著.结论 应结合患者咳嗽反射的强弱与气管切开套管型号采用具体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不同吸痰深度的效果及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10例气管切开患者根据咳嗽反射的强弱分为A组115例和B组95例。A组患者咳嗽反射强,痰液能自行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小于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1.5cm)。B组患者无咳嗽反射或咳嗽反射弱,痰液不能咳至气管切开套管内,吸痰管插入深度超过气管切开套管的长度(〉13.0cm)。对2组患者吸痰效果、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比较。结果对A组患者采用浅吸和对B组患者采用深吸方法,都能有效吸引,2组患者的吸痰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而两种吸痰方法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显著。结论应结合患者咳嗽反射的强弱与气管切开套管型号采用具体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7.
气管切开吸痰的护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辜德英  余蓉 《华西医学》2006,21(1):145-146
气管切开是一种抢救重危病人的急救手术,即将颈段气管前壁切开,通过切口将气管套管插入气管,使病人直接经套管呼吸而形成人工气道。气管切开后,吸痰是最基本的护理操作。如何有效而安全地吸痰是临床工作中护士长期关注和探讨的问题。现就气管切开后吸痰的护理综述如下。1气道的湿化1·1气道湿化的方法由于气管切开使气管直接与外界相通,空气未经鼻腔温化和湿化直接进入气道,易使气道内分泌物干燥形成痰痂,不但不易吸出,而且还会阻塞气管套管出现窒息,因此,术后必须常规给予气道湿化。气道湿化的方法有多种,石美玉[1]总结的有:滴注式湿化法、…  相似文献   

8.
减少新生儿气道内吸痰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改进气道吸痰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将NICU气管插管行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肺炎患儿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定时吸痰,常规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气道冲洗或吸痰前后给予气囊加压给氧,吸痰管送入至遇到抵抗或稍退后,再开始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边向外撤出;实验组A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改进:按需吸痰,常规气道内不注入生理盐水,在吸痰前后5min适当调高呼吸机氧浓度(10%~20%);实验组B在实验组A的基础上再改进: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向内插,达到预定深度后迅速撤出。结果实验组B较对照组及实验组A在气道黏膜受损出血方面有显著改善(P<0.01)。实验组B与对照组在所产生的并发症在痰阻、吸痰时经皮测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80%以下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采用适时准确吸痰及必要时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再吸痰,并在插入吸痰管时采用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边向气管插管内送,达到所需深度后迅速撤出的吸痰法时能明显减少气道内吸痰时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在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中,吸痰是有效维护人工气道通畅、保证足够的通气和充分气体交换的关键措施。为了提高吸痰效率、减少吸痰引起的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术(closed endotrached suctioning,CS),现将其在ICU中的应用及管理综述如下。1CS应用方法将密闭式吸痰系统三通分别与患者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呼吸机Y型管、负压吸引装置相连,形成密闭吸引系统。气道湿化接头接注射器推注湿化液或用输液器滴入湿化液。吸痰时左手持吸痰管与负压吸引连接处,拇指或食指控制吸引阀,右手接吸痰管沿气管插管插入所需深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生儿人工气道的最佳吸痰方式。方法:对照组46例按常规实施定时吸痰;实验组50例实施按需吸痰方式。结果:患儿痰阻、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80%以下(以下简称SpO2下降)、气道黏膜受损出血等不良情况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P〈0.05)。结论:对人工气道新生儿采用按需吸痰方式,并在插入吸痰管时采用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边向气管插管内送,达到所需深度后迅速撤出的吸痰法,能明显减少新生儿人工气道气管内吸痰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肺切除患者机械通气气管内吸痰时不同插管深度的吸痰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全肺切除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吸痰管插入遇阻力后上提0.5~1.0 cm ),观察组采用浅深层吸痰法(吸痰管超出气管插管或套管末端≤2.0 cm)。观察两组患者吸痰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BP、HR、PaO2、TV的增加值、Raw下降值和吸痰间隔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刺激性咳嗽、气道黏膜损伤及VAP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痰痂堵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全肺切除机械通气患者给予气管内浅层与常规吸痰效果无明显差别,而浅层吸痰更加安全。  相似文献   

12.
减少新生儿气道内吸痰并发症的探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改进气道吸痰法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方法 将NICU气管插管行呼吸机治疗的新生儿肺炎息儿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定时吸痰,常规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气道冲洗或吸痰前后给予气囊加压给氧,吸痰管送入至遇到抵抗或稍退后,再开始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边向外撤出;实验组A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改进:按需吸痰,常规气道内不注入生理盐水,在吸痰前后5min适当调高呼吸机氧浓度(10%~20%);实验组B在实验组A的基础上再改进: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向内插,达到预定深度后迅速撤出。结果 实验组B较对照组及实验组A在气道黏膜受损出血方面有显著改善(P〈0.01)。实验组B与对照组在所产生的并发症在痰阻、吸痰时经皮测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至80%以下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采用适时准确吸痰及必要时气道内注入生理盐水稀释痰液再吸痰,并在插入吸痰管时采用边吸引边转动吸痰管边向气管插管内送,达到所需深度后迅速撤出的吸痰法时能明显减少气道内吸痰时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改良深部吸痰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3年6-10月解放军第309医院神经外科ICU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后气管切开早期非机械通气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研究组采取改良深部吸痰法,即在吸痰管尖端超过套管末端0.5cm时减慢插入速度,直至患者出现呛咳反射或感觉到气管隆凸阻力时吸痰。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情况、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人工气道通畅程度及临床肺部感染积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结果两组患者气管切开后3、7d时的CPIS均高于气管切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个时间点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研究组吸痰时患者屏气时间短于对照组,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人工气道通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深部吸痰法可以降低传统气管切开吸痰造成气管黏膜损伤的发生率,缩短吸痰时屏气时间,能够达到预防和减少肺内感染、保持呼吸道通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吸痰管引导结合鼻腔填充丁卡因胶浆充分润滑用于经鼻气管插管,探讨其对减轻鼻腔黏膜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90例需经鼻气管插管全麻的择期手术患者随机分成A(吸痰管引导组)、B(鼻腔润滑组)、C(对照组)三组,每组30例,A组麻醉前用丁卡因胶浆填充插管侧鼻腔,气管导管前1/3的外表面涂上丁卡因胶浆,麻醉后用14F抗静电高分子吸痰管通过气管导管并超出导管10cm,先将吸痰管插入鼻腔并通过鼻后孔,然后插入气管导管;B组不用吸痰管引导,插管及润滑方式同A组;C组鼻腔内不滴入丁卡因胶浆,其余同B组。3组鼻腔内均不使用血管收缩剂。观察项目:气管插管一次通鼻后孔例数及其所需时间,鼻腔出血情况。结果一次通过率A组(96.7%)明显高于C组(80.0%)(P〈0.05),鼻腔出血率C组(40.0%)明显高于A(10.0%)、B(23.3%)两组(P〈0.05),A组一次通过鼻后孔时间(11.10±2.87)s明显较B(13.48±3.58)s、C(14.88±4.08)s两组短(P〈0.01)。结论吸痰管引导结合鼻腔填充丁卡因胶浆充分润滑用于经鼻气管插管能有效减轻插管对鼻腔黏膜的损伤。  相似文献   

15.
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时吸痰深度的探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吸痰深度。方法对入住ICU的61例COPD合并急性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吸引管插入深度不超过气管导管或气管切开套管的头端),另一组为实验组(吸引管穿过气管导管,至有阻力感时后退1~2 cm),观察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及气道阻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和吸痰后5 m in的心率、血压、心律、指测血氧饱和度的差值显示差异无显著性;吸痰后20 m in气道阻力的下降值,实验组(-19.62±7.91)明显大于对照组(-13.64±5.27),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机械通气初期,分泌物较多的呼吸衰竭患者宜深部吸痰,可以减少吸痰频次,缓解气道阻力,有效改善缺氧时间。  相似文献   

16.
吸痰三通管在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后使用机械通气的病人 ,需要经常吸痰 ,临床上 ,习惯的做法是吸痰前分离呼吸机分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会管的联接 ,吸痰后再重新联接。操作极为不便易污染 ,间断呼吸时间长。因此 ,我们总结了临床经验 ,采用了一种新的配件———吸痰三通管。临床使用效果满意 ,现介绍如下。1 用物 :一次性吸痰三通管。2 操作方法 :将一次性吸痰三通管的直管与一次性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联接 ;无盖的一端通过连接管与呼吸机(呼吸囊 )联接 ,有盖的一端 ,拉开上层湿化盖 ,用一次性注射器直接滴入抗生素湿化液 ,拧开下层吸痰口 ,插入吸…  相似文献   

17.
在为人工气道患者进行吸痰时,吸痰管的插入深度会影响吸痰的效果。目前人工气道内吸痰操作规范中关于吸痰管的插入深度并无明确规定,本文就吸痰管插入不同深度进行吸痰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插入深度的测量等方面展开综述,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相关证据。  相似文献   

18.
吸痰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吸痰在临床上是非常重要而常见的技术,也是最基本的护理技术。对于不同病情吸痰的方法、指征、吸痰管的选择以及能否配合等,均可影响吸痰的效果。本文对比进行综述,以期能为护理同行提供参考。1不同吸痰管的选用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者,根据气管导管、气管套管的内径大小选用吸痰管,其外径不超过气管导管、气管套管内径的1/2,过粗、过细均会引起不良作用。成人一般用10~12号的吸痰管,小儿用8~10号吸痰管,新生儿可用一次性胃管。1.1选用硅橡胶吸痰管进行口咽、鼻吸痰和气管切开吸痰[1]硅橡胶吸痰管系硅橡胶制造,长37 cm,较一次性吸痰管柔软,…  相似文献   

19.
经鼻气管插管吸痰方法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吸痰方法对经鼻气管插管气道护理的影响,提高经鼻气管插管气道护理质量。方法对120例经鼻气管插管病人根据吸痰方法随机分组为规范组58例和常规组62例,规范组要求:控制吸痰管插入深度,随吸痰管插入深度调节负压,适时吸痰,加强气道湿化,吸痰管金霉素眼膏润滑,加强口腔护理等;常规组按临床一般吸痰方法吸痰。比较观察两组病人痰液性状、痰量、痰痂、痰细菌培养、肺部感染等变化。结果常规吸痰组病人黄色粘稠痰者占69.35%,痰量〉80ml占70.97%,痰痂形成占61.29%.细菌培养阳性占64.52%.肺部感染占51.61%.而规范组病人分别为31.03%,25.86%,5.17%,20.69%,22.41%,P〈0.005。结论规范吸痰,可有效改善痰液性状、减少痰量及痰痂、减少肺部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20.
灭菌石蜡油在吸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的病人要根据病情按需吸痰,及时清除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但在常规吸痰操作过程中,大部分病人因反复吸痰会出现呼吸道黏膜破损出血、吸痰管不易插入等影响吸痰效果.我们使用灭菌石蜡油在吸痰前充分润滑吸痰管,能有效减少病人上述症状的发生,收效很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