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仲景方用芍药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芍药入药,首载于<五十二病方>,详述其药用功效者,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将芍药列于"中品",谓其"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而将其配方广泛运用于临床者,则首推汉代名医张仲景.仲景<伤寒论>载方113首,用芍药者33方次,<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载方205首,用芍药者34方次(其中9首与<伤寒论>同),两书用芍药合计67方次(其中4首为方后加减法用芍药),占全部方剂的1/5以上,运用频数仅次于甘草、桂枝、大枣和生姜.仲景用芍药范围十分广泛,无论寒热虚实、表里内外具可用之,病变涉及伤寒六经各经病证及诸多杂病病证,如:痉湿暍病、血痹虚劳病、中风历节病、痰饮病、水气病、奔豚气病、疟病和妇人诸病等等.  相似文献   

2.
以<黄帝内经>为模式的中医基础理论,理、法、方、药已经赅备."理"是在临床用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过来有了"理"的指导,又进一步推动了"法、方、药"的完善.而中医之"理"又是与<易经>密切结合在一起的,<易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础.读<内经>就可以发现处处有<易经>的影子,<内经>经常用到阴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等<易经>中的文字来说理,医家既结合了气候和人体结构、发病变化情况,又增加了阳明和阙阴的词语,使学说更加完善,并和<易经>一样用天、地、人结合起来说理.<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中也用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阙阴来说理.可见,<内经>、<伤寒论>的思维基础和<易经>是一脉相承的,在<内经>、<伤寒论>成书之前,中医和<易经>就已有过很好的结合.不然,在古代科技条件十分有限的情况下,<内经>和<伤寒杂病论>这样极有应用价值的著作难以问世.可以说,中医基本理论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医易相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伤寒论>所涉方药的特殊煎煮方法、服药护理的探讨,总结<伤寒论>中方剂的用药护理经验,使临床用药护理更科学、规范、正确,以便药物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小柴胡汤出自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甘草、生姜、大枣等7味药组成,汤剂气味醇和,具有和解少阳枢机之功,又称为和剂.<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有关小柴胡汤的条文达20多条,所述主治症状较多,涉及范围也较广,是一首历经临床验证,疗效确切可靠,且适应证极其广泛的名方,自其创方至今已2000余年.随着历代医家对本方的认识,通过加减变化后其治疗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现结合师从恩师黄煌教授研方习艺的心得和临证心悟,对小柴胡汤证进行探讨,以供同行互参.  相似文献   

5.
《三因方》对中医临床辨证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言(公元1131-1189年),字无择,号鹤溪,宋代青田鹤溪(今景宁县鹤溪镇)人.陈氏幼年敏悟超人,及长学医,精于内科,后长期居住温州,行医济世.由于他的名著<三因方>为永嘉医派奠定了学术基础,因此,陈无择也就成了永嘉医派的创始人.<三因方>原题<三因极-病源论粹>,易名<三因极-病证方论>,简称<三因方>.撰成于淳熙甲午(公元1174年),共18卷,180门.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各科,载方1050余首.陈氏认为,三因可以单独致病,也可相兼为病,在三因致病的过程中,还可产生瘀血、痰饮等新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桂枝汤属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中的重要方剂,是治疗太阳中风证的主方,有"群方之冠"之称,一直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及杂症颇多,屡见奇效。在鼻炎的治疗上也有非凡功效,谢强教授合理运用桂枝汤治疗鼻炎获得良效,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今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瘀血证治疗特点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瘀血证是血运不畅,阻滞于经络脏腑之间,或血不循经,溢于脉外,蓄积于体内所引起的临床病症.仲景开辨证论治之先河,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仲景根据瘀血形成的原因、瘀阻部位、瘀滞程度及病程久暂之不同,创制治瘀方近30首,建立了瘀血证理法方药辨证论治体系,为瘀血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对其瘀血证治疗特点作一初步分析,以探其大要.  相似文献   

8.
当归四逆汤加味治疗手足冰凉症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归四逆汤出自<伤寒论>,虽年代久远,但由于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疗效显著.笔者在学习运用经方中,体会到仲景之方理法明确,组方精炼,价廉而效显,并喜用经方,以克顽疾.近来以当归四逆汤治疗手足冰凉症,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小陷胸汤是<伤寒论>中主治太阳病表邪入里或表证误下,邪热内陷与心下痰饮相结而成小结胸证之方.2年来,笔者用该方治疗胁痛、胃脘痛、肺部疾病患者,均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0.
当归四逆汤乃<伤寒论>中治血虚寒凝所致的厥阴寒证的代表方.后世临床得到广泛应用,不但应用于厥阴寒证,而且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现将近5年来当归四逆汤临床应用情况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大黄黄连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原为治热痞所设.方中大黄泻热开结,黄芩、黄连清热消痞.我们在儿科热性病中,见到邪实正盛、蕴热较重者用此方效验较佳.现举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黄芪桂枝五物汤乃<金匮要略>为治血痹证所创.多年来笔者遵"谨守病机、异病同治"之古训,师古方而不泥其方,灵活辨证,用来治疗内科杂病,每能应手奏效,今不揣浅陋列举4例.略陈管见,望明哲正之.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不仅是外感病专著,还是外感病与杂病合论之作.如清·柯韵伯言:"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指出<伤寒论>所述"变证"实质上属于杂病的范畴,所以通过伤寒论太阳证变可以探识到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系近代名医,学验俱丰.<医学衷中参西录>张序:"其临证,手到病除.即病势垂危,群医束手,一经诊视,立能回春."<医学衷中参西录>袁序:"是以生平临证疏方,活人无算;于内伤、外感诸要证,无不应手辄效."著有<衷中参西录>一书.书中镇肝熄风汤等诸多效方为现今临床习用,疗效卓著.其对某些药物的运用,匠心独俱.今就张氏书中山萸肉临床运用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5.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一章中,第一条为"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下之不肯上".此为<伤寒论·厥阴篇>中厥阴病提纲,历代注家对此条注释,多认为其属错简,如<医宗金鉴>所言:"按此条是伤寒论厥阴经正病,与杂病消渴之义不同,必是错简."笔者经临床实践观察,觉得对此条所注有必要作一番重新认识,试述于下.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经方组方严谨,疗效卓著,为历代医家所推崇。作者在临床中,研习《伤寒论》,常将经方活用于皮肤疾患的治疗,每收奇效。今举数例,供同道参考。熟记经典遵经旨,规矩定法不可违使用经方,必须熟记各条经典原文,深刻体会其义,抓住主证,见是证用是方。前贤刘渡舟氏认为:“方与证是《伤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五泻心汤在组成上都有黄连,其中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组方用药则大同小异,均有姜、连、芩、夏、参、草、枣.而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又均有大黄、黄连.五方均有散结消痞之功,治疗以痞为主的病症.这些方剂在治证的病理、病位、治疗上既有相似的地方,但又有不同之处,故当鉴别.  相似文献   

18.
苓桂术甘汤出自<伤寒论>,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4味药组成,主治心下有停饮、胸胁支满、眩晕及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之阳虚饮停证,是益气温阳、健脾化饮的代表方.  相似文献   

19.
岳妍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0):865-866
"脾约"概念始见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八"247条及<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均有所论述,两处论述基本相同,言:"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坚),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相似文献   

20.
自汉张仲景撰<伤寒论>,后人咸以其为准绳,尊其为医圣.仲景以后,能承其衣钵,卓然创立新言,吴门温病派算一派,我越中绍派伤寒也算一派.本文拟就绍派伤寒的形成及对仲景学说的贡献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