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s)参与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治疗特应性皮炎(AD)可能的免疫学机制。方法在DC2.4细胞系中以TSLP刺激诱导树突状细胞活化继而用NB-UVB照射,观察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并采用T/B缺陷的Rag1~(-/-)小鼠制备MC903诱导的AD小鼠模型进行验证。结果在体外DCs培养中,TSLP可促进DCs细胞活化并上调Th2细胞因子表达,经NB-UVB照射后,DCs活化程度降低,Th2细胞因子IL-4(P0.01)和IL-13(P=0.03)相对表达量下降。在AD小鼠模型中,NB-UVB照射可减轻MC903诱导的AD样皮炎,并且Th2细胞因子IL-4(P0.01)及IL-13(P0.01)mRNA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下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DCs(P0.01)及小鼠(P0.01)中,NB-UVB照射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均伴随着TSLP受体TSLPR表达水平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实验和动物研究结果提示NB-UVB通过下调TSLPR、抑制DCs细胞活化从而抑制Th2炎症反应是其治疗AD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IL)-4-主要由活化的Th2细胞产生一种细胞因子,广泛参与特应性皮炎(AD)的炎症形成。研究表明,AD患者血清及皮肤中IL-4的水平显著增高,高浓度的IL-4诱导Th0极化成Th2细胞,并抑制Th1细胞产生,导致Th1/Th2细胞分化失衡。同时,IL-4还会促进B细胞合成Ig E;影响胸腺活化调节趋化因子、IL-10和IL-31等多种细胞因子的表达;以及降低表皮中间丝聚蛋白、兜甲蛋白和内披蛋白等结构蛋白的产生,促进AD发生。因此,该文对IL-4在AD屏障功能、免疫学反应以及临床症状和转归中的作用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辅助性T细胞(Th)2细胞介导的炎症级联反应,简称Th2型(2型)炎症反应,是特应性疾病的主要驱动因素。上皮细胞衍生的细胞因子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是驱动皮肤、肺和肠道等部位的屏障表面发生的2型炎症反应的主要调节因子。因此,TSLP是特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关键参与者,有可能作为重要的药物治疗靶点。该文对TSLP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参与2型炎症反应的已知分子机制及其在特应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作一综述,并进一步探讨TSLP及相关信号通路作为特应性疾病药物治疗靶点的潜在用途。  相似文献   

4.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反应。AD的发病过程伴有氧化应激水平升高,Th1/Th2失衡,调节性T细胞(Tregs)和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表达异常等特征。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素。膳食硒在人体通过硒蛋白发挥生物效应。硒蛋白可能通过抗氧化防御、氧化还原信号调控和免疫反应调节等生物学功能在AD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特应性皮炎(AD)是与遗传有关的,具有产生IgE倾向的一种慢性、难治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AD的发病机制复杂,有免疫缺陷,也可能有免疫亢进。AD患者的真皮浸润细胞主要是T淋巴细胞,其次为抗原呈递细胞、肥大细胞及巨噬细胞,患者体内产生IL-4、IL-10、IL-18和IgE等细胞因子的水平比正常升高。微生物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SA)能诱发和加重AD,SA分泌的超抗原(SAgs)与抗原呈递细胞结合后,非特异激活大量T细胞等,从而诱发和加重了病情。粘附分子与AD也有一定关系。目前对AD的治疗主要是抗感染、免疫治疗、光疗以及使用干扰素和静脉免疫球蛋白等。  相似文献   

6.
<正>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以皮肤干燥、湿疹样皮损和明显瘙痒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慢性过敏性皮肤病[1]。近年来,AD的发病率逐步上升,影响着全球约20%儿童及3%成人[2-3]。有研究表明免疫失调是AD发病的关键环节,其中辅助性T细胞(Th)1/Th2分化失衡引起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在AD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4]。  相似文献   

7.
<正>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瘙痒是AD最突出的临床症状,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瘙痒—搔抓恶性循环不仅诱发/加重AD炎症,而且导致睡眠缺失,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庭的生活质量。有关AD瘙痒的病理生理及神经传导通路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传统的AD抗瘙痒治疗常缺乏确切疗效。对AD瘙痒机制的研究及新型抗瘙痒药物的开发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特应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Th17及Treg相关细胞因子的变化规律,探讨AD发病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流式荧光技术测定AD患者外周血中的白介素(IL)-10、IL-17、IL-21、IL-23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含量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分析Th17及Treg相关细胞因子在AD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在AD患者血清中,IL-1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IL-17和IL-23的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IL-21和TGF-β的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7/TGF-β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IL-17水平与欧洲AD评分标准(SCORAD)的评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IL-10、IL-21、IL-23和TGF-β与SCORAD评分无相关性(P0.05)。结论:IL-17与AD严重程度显著正相关,在AD病程中IL-17/TGF-β比值升高,推测Th17及Treg相关细胞因子的失衡可能是AD发病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银屑病是一种病理生理复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法治愈。IL-23/Th17轴是目前研究银屑病发病机制发现的重要信号通路,IL-23被认为是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细胞因子,因而研发出了一系列抗IL-23/p19亚基的生物制剂——Guselkumab、Tildrakizumab及Risankizumab。这些靶向生物制剂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均表现良好,本文就这三个药物的Ⅲ期临床试验结果展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结节性痒疹(Prurigo nodularis,PN)皮损中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TSLP)及其受体的表达情况。方法留取PN患者皮损处、皮损周围及正常皮肤标本,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从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比较各组之间TSLP、TSLP异源受体双链胸腺基质淋巴生成素受体(TSLPR)和白细胞介素-7受体α(IL-7RA)的表达差异。结果 PN皮损与皮损周围相比,皮损部位TSLP、TSLPR和IL-7RA的相对表达量均略高于皮损周围,但是二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667,P=0.519;t=0.945,P=0.367;t=0.151,P=0.883)。PN皮损部位与正常皮肤相比,TSL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10,P=0.429),TSLPR和IL-7RA表达则显著高于正常皮肤(t=3.57,P=0.0051;t=2.552,P=0.0287)。PN皮损周围和正常皮肤相比,TSLP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8,P=0.659),TSLPR和IL-7RA表达高于正常皮肤,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59,P=0.128;t=1.732,P=0.114)。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PN皮损表皮全层TSLP呈阳性反应,真皮内部分炎症细胞及真皮神经纤维TSLPR呈阳性反应,IL-7RA广泛表达于表皮全层和真皮内炎症细胞。结论 TSLP的2个异源受体亚单位TSLPR和IL-7RA在PN患者皮损处表达显著升高,提示TSLP-TSLPR通路可能参与PN瘙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白介素(IL)-25的水平,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和80例正常对照者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T=3.21±0.14 vs 5.74±0.14,3.63±0.10 vs 5.99±0.16,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mRNA表达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可能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水平升高有关;且TSLP和IL-25 mRNA水平与EOS计数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性,因此推断EOS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T细胞生成的白细胞介素(IL)-17、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银屑病发病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银屑病皮损、皮损消退后白斑或色素沉着的形成是银屑病的常见表现,这与黑素细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黑素细胞衍生的自身抗原——抗原片段样蛋白-5(ADAMTSL-5)可激活T细胞产生IL-17,IL-17又可诱导其他炎症因子的产生,最终T细胞、细胞因子、黑素细胞、角质形成细胞之间通过细胞因子相互作用引起炎症反应;另外,IL-17协同TNF-α直接或者通过其他细胞因子增加黑素细胞的数量,下调黑色颗粒生成和色素沉着信号转导通路基因,促进β-防御素3的表达而引起银屑病的炎症。因此,黑素细胞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对PM2.5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的影响。方法:HaCaT细胞分为NAC干预组、不同浓度PM2.5组(25、50、100、200、400 μg/mL)及空白对照组。 DCFH-DA荧光探针法检测HaCaT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RT-PCR和ELISA法分别检测IL-1β、IL-33、TSLP mRNA表达及蛋白水平。CCK-8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和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不同浓度PM2.5组HaCaT细胞ROS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00 μg/mL和400 μg/mL PM2.5处理组细胞中IL-1β、TSLP、IL-33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PM2.5组比较,NAC干预组HaCaT细胞存活率增高,ROS水平降低,NF-κB p-p65蛋白表达降低,IL-1β、TSLP、IL-33分泌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AC对PM2.5诱导的HaCaT细胞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fitis,AD)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慢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特应性体质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目前认为AD患者存在Th1/Th2细胞功能失衡,即Th1功能下降和Th2功能亢进。本文通过观察AD患者外周血中Th1/Th2相应细胞因子IL-2和IL-4水平,探讨某些细胞因子和IgE在AD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特应性皮炎(AD)患儿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中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和白介素(IL)-25的水平,探讨其在特应性皮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8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和80例正常对照者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T=3.21±0.14 vs 5.74±0.14,3.63±0.10 vs 5.99±0.16,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特应性皮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mRNA表达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计数呈正相关(P0.05)。结论特应性皮炎的发生可能与患儿PBMC中TSLP和IL-25 mRNA水平升高有关;且TSLP和IL-25 mRNA水平与EOS计数之间呈明显正相关性,因此推断EOS在特应性皮炎的发病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多器官受累和自身抗体的产生。尽管SLE的发病机制仍然未知,但其与T细胞和B细胞过度活跃以及自身抗体产生有关。细胞因子介导的T细胞和B细胞的活化,在包括SLE在内的各种自体免疫疾病的发病机理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白介素12(IL-12)家族的异二聚体细胞因子,包括IL-12、IL-23、IL-27和IL-35,对免疫系统的调节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在SLE的治疗中,针对IL-12和IL-23为靶点的研究也在近几年逐渐增多,IL-27和IL-35对T细胞分化的调节也为SLE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变应性皮肤病是一类Th2细胞占优势并伴有嗜酸粒细胞浸润和XgE升高为特点的一类疾病,Th1/Th2细胞平衡失调是其重要的发病机制.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是一种IL-7样细胞因子,因为其在变应性皮肤病中的独特作用而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目前认为其可能在启动Th2驱动的变应性皮肤病中起总开关和主调节器的作用.概述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及其受体的结构、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如何诱导Th2型细胞反应以及其在变应性皮肤病中的重要作用.
Abstract:
Allergic dermatoses are a group of diseases characterized by Th2 predominance, eosinophilic infiltration and IgE elevation. The imbalance of Th1ATh2 is an important pathogenesis of allergic dermatoses. Thymic stromal lymphopoietin (TSLP) is an interleukin 7-like cytokine, and has attracted a lot of attention for its distinct roles in allergic dermatoses. Up to now, it has been regarded as a general switch or mater regulator in the triggering of Th2-driven inflammation. Here, the authors review the structure of TSLP and its receptor, how TSLP induces Th2 cell responses and the crucial role of TSLP in allergic dermatose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32、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AD患者48例,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检测治疗前及治疗后外周血IL-32、TSLP的表达水平,分析治疗前后二者的表达意义及与AD病情严重程度(SCORAD)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AD患者治疗前IL-32、TSL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均显著升高(P均0.01),且TSLP与SCORAD评分呈正相关(P 0.01)。AD患者应用他克莫司软膏联合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后血清IL-32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1),与正常对照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TSLP表达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1),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 0.01)。AD患者治疗前血清IL-32与TSLP水平之间有相关性,为正相关(P 0.01),治疗前SCORAD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 IL-32、TSLP在AD患者外周血中表达升高,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应用他克莫司和复方甘草酸苷治疗可降低IL-32和TSLP在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细胞亚群及局部分泌物中相关的细胞因子在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桥联酶法技术,对28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VC)、35例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RVVC)和31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进行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检测,ELISA法检测以上各组女性阴道分泌物中IL-12,IL-4和IFN-γ的表达水平。结果 RVVC组CD4+T淋巴细胞低于VVC组和对照组(P均<0.05),而CD8+T淋巴细胞均高于VVC组和对照组(P均<0.05)。VVC组IL-12水平明显高于RVVC组和对照组(P<0.05);IFN-γ水平在RVVC组、VV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IL-4水平在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患者可能存在一定的免疫缺陷,Th1型和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异常可能与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发病以及复发有关。  相似文献   

20.
 特应性皮炎(AD)是目前最常见、反复发作、对生活质量影响较大的免疫性皮肤病之一。IL-33是IL-1家族成员之一,上皮细胞会因机械创伤、细菌和外源性蛋白酶等触发因素释放IL-33,IL-33通过长型血清刺激因子-2(ST2)和多种细胞上的IL-1受体附件结合,并激活第 2 组固有淋巴细胞(ILC2s)、Th2细胞、肥大细胞等,产生系列细胞因子,促使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导致AD表症发生和加重。另外,IL-33可能作用于AD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反复瘙痒循环。为了进一步探究AD的分子机制,寻求新的药物使用策略,提高AD的治疗效能,本文从多个方面阐述IL-33在AD致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